回覆列表
  • 1 # 大海的聲音MHX

    教育孩子只有一次的說法,實際上是表達了每一次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正如生活每天都是現場直播的說法一樣。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把每一次的教育都當成最後一次,父母和孩子都會有很大壓力,欲速則不達。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生活中言傳身教、循序漸進,讓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然似之。

  • 2 # 小糕婷

    我個人認為教育孩子不只是只有一次,可以重來的!只要家長不放棄自己的小孩,小孩還是可以重來,用心教育,靜待開花!俗語說:“學壞三天,學好三年。”每一個孩子都有過錯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寬容對待,正視小孩的思想和行為教育,讓小孩知道自己那一方面需要改正,一齊進步,共同成長!將小孩好想一棵倒在地上的小樹苗,慢慢的扶起來,用自己的心和愛來傳遞給孩子,多傳遞正能量,讓孩子慢慢感受到身邊還有很多愛他們的人,可以再一次重新站起來!加油,永不放棄的精神!!

  • 3 # 草非園

    我認為教育孩子不能按次數多少來教育,應該因人而異采取好的方式方法進行,透過提高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達到教育的目的。

  • 4 # 洪利的生活日記

    跟次數無關,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不是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引導他,父母跟老師都做到以身作則,無形中孩子都會向你們學習

  • 5 # 牛牛新奇說

    孩子三歲之前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基本上在這段時間已經定型,最好期間朝適合的方向引導,之後孩子要去認識瞭解學習這世界,找到自己存活的方式,同樣入了社會就會學習融入這個社會存活的方式;教育孩子重要,同時他/她的學習應對能力和所在位置與環境更加重要

  • 6 # 2015小滿

    我認為教育孩子不是隻有一次。當然了,如果能夠抓住教育的最佳時機專心教育,那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將會少走彎路,更容易到達成人成才的彼岸。這一路上,孩子、家庭、學校和社會都將比較省心。

    如果你錯過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時機也不要放棄。我看過一部劇叫《淘氣爺孫》,那個叫嘉樂的小朋友被外公外婆寵成了小魔頭,真的是個人嫌狗厭的搗蛋鬼。後來爺爺奶奶進城了,爺爺發現孫子被寵壞了,下定決心要把嘉樂掰過來。後來經過爺爺的教育,嘉樂成了一個懂禮貌,有愛心的好孩子,一家人過上了和諧幸福的生活。

    孩子有好幾個成長階段,只要有耐心每一個階段都能重塑性格。有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迷失過,後來也照樣功成名就。就算成年了還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說法呢。

  • 7 # 使用者撫心人

    有一個健康活潑、聰明可愛的孩子是每位做父母所追求的。但是,這並不代表每位家長都能把握孩子的心理發展期。難道錯過孩子的某個心理發展期,我們就不教育了嗎?當然不是!只是在錯過孩子的某個心理發展期時,再教育的效果稍微有些差罷了。

    在畢生心理學中,心理學家將人生分為嬰幼兒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因為這些人生階段都是連貫的,並沒有一個明顯的時間界定,而是從這一人生階段過渡到另一個人生階段。所以說,哪怕我們在孩子的過渡期再教育都不算晚。當然,孩子都到兒童期或青少年期了,你再按照嬰幼兒期去教育,那肯定是晚了點兒。說笑了哈!我想應該是沒有哪個父母會去這樣做的!

    所以說,在我們做父母之前,就應當多掌握一些教育知識,再結合孩子的心理發展期,去教育並加以引導。這樣,我們做父母的,對孩子的教育,就成功多了。

  • 8 # 老楊看東西

    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所謂的一次教育機會,他的標準是什麼?是有成功的事業,還是有成熟的人格,或者其他什麼。所以,基於不同的標準,我想也會有不同的答案。有鑑於此,這個問題回答起來非常的複雜。下面我只講一點我個人的感受。

    首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人格的塑造或者說他最後被教育成了什麼理想的樣子,確實就像我們製造一個器物一樣。比方說像燒製瓷器。我們只有一次機會,一次成型,不能回爐。

    另外一方面,人是動物,有別於器物的塑造,所以呢,塑造人格有一個過程,而且是相對比較漫長的。人的可塑性是比較大的,一生當中變化非常大。

    第三,教育孩子,對於我們做父母的,就像是在看著一棵棵小樹在茁壯成長。我們一方面要陪伴她,另一方面又要保護他。我認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們吸收各種營養健康的成長,就像小樹在自然界的成長一樣,經風雨見世面。做父母的不能過度的保護。過度的保護就好像是拔苗助長,或者是培養、修剪盆景一樣,使孩子們不能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父母怎麼能夠代替孩子呢?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遠遠的望著他,讓他自然地長大,如果風雨太大我們要給他適當的保護。

    總而言之,我認為,人能否成為相對完善的人,首先是人格的塑造。這是我們中國古代教育的經驗總結,也是西方教育理念的精華。所以就此而言,孩子被塑造成一個成熟的人是有很多機會的,不是一次也不是兩次,不知有幾次。比方像馬雲,他在少年時期也遭受了很多的挫折。兩次高考落榜,上不了心儀的大學,父母對他的不信任。這些對於他人格的塑造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馬雲最後成為了馬雲。在這個波折不定的成長過程當中,就塑造了馬雲的人格-成功人士的人格。

  • 9 # 綜藝小王紙

    畢老師說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負責自己的人生,比一切都重要。

    人民日報曾經發文《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文章提出了家長有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盡己所能支援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援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作為家長,您更願意為孩子花錢,還是花時間,花精力,去成長?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想管,不該管的時候什麼都管。

    我們做家長的,理應滿懷熱情與夢想,而不是以“愛的名義”,束縛了孩子的進步與成長。

    01

    6歲分水嶺,9歲定成績

    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很短暫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指出: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她將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教育,劃分為三個階段。

    接受期(6歲以前):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這個階段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孩子的一言一行,實際就是父母本身的折射。

    看到父母的行為,孩子會不自覺模仿,聽到父母的話語,孩子會無條件信服。

    過渡期(6~12歲):挖掘孩子的天賦與才能。

    進入學校後,孩子開始接受家庭和學校兩種教育,正在以飛快的速度成長。

    如果之前父母教得好,孩子在學校就會表現得越來越好,反之則出現各種問題。

    敏感期(12歲以後):多陪伴,多溝通,多瞭解。

    進入初中後,孩子變得獨立、有了自己的想法,對父母的嘮叨已經不厭其煩。

    如果教育不當,父母不夠尊重、信任孩子,會引起孩子叛逆。

    教育孩子的黃金期,真的很短暫。

    0-12歲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期,6歲是孩子成長的分水嶺,9歲更是孩子成績的定型期,這時候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已經基本穩定,學習成績幾乎就定型了。

    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孩子的黃金期,抓好這三方面的教育:

    第一、培養良好的習慣。

    第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樹立充足的自信心。

    “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孩子的花期耽誤不得,必須從小抓起,一刻都不能鬆懈。

    02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

    孩子的成長期不容錯過

    經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真是越大越管不了了”,彷彿孩子長大之後,就沒辦法教了。

    也許,是我們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

    “該你教育的時候,你在忙工作,不去關注孩子,把教育的權利讓給別人。

    等孩子長大了,你再教育,孩子不信任你了,也不會再聽你的了。”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句話說得好: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自己成功重要,還是陪伴孩子重要?這個問題我們一直沒搞清楚。

    我們總想著要多掙點錢,卻不知道每一次缺席都是拒絕了教育孩子。

    我們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卻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

    我們總覺得孩子還小,可以慢慢來,卻不知道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

    無論如何,請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

    多抽時間陪陪孩子,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時。

    多聽孩子說話,讓他開心了會跟你分享,委屈了會找你訴苦。

    多認可和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父母看在眼裡。

    多關心孩子的內心與想法,比只關注他們的身體和成績更重要。

    更不要放棄孩子的成長。

    有一位班主任給家長寫了這樣一段話:

    無論成績好壞,請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是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這是棵臘梅,開得更動人。

    我們要做的是靜待花開,而不是撒手不管。

    在等待孩子綻放的時候,請用心耕耘,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03

    父母最好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看到自己怎麼做人

    著名校長李鎮西說過:

    無論父母的工作有多麼困難與複雜,請記住,還有一項更加困難、更加複雜的工作等著您,那就是育人。

    無論父母有多忙碌,多麼無法陪伴孩子,但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一旦錯過就無法重來。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最成功的事業。

    我們常常羨慕別人,以為隔壁的孩子更乖,以為隔壁的日子更順。

    但請不要忘了——別人家的父母,才配得上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是花與果的關係,如果父母的花開得一塌糊塗,就不能強求孩子結出碩果。

    楊瀾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看到父母怎麼做人。

    孩子身上的種種品德,幾乎都來自於父母。

    良好的品行,來自父母。

    良好的習慣,來自父母。

    讀書的興趣,來自父母。

    堅強的意志,來自父母。

    長久的幸福感,來自父母。

    一個孩子的種種品德,包括勤奮實幹、誠實守信、善良感恩等等,無一不是受父母的影響而成的。

    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待生活的態度。

    無論多累,我們都不能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經常大聲呵斥、毫無原則地溺愛、只關注成績、自己不求上進卻對孩子嚴苛……這些行為都會打擊孩子的信心與積極性。

    父母始終保持正確積極的態度,才能賦予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

    無論是在外忙碌的父親,還是陪讀在旁的母親,首先要讓孩子看到你是在享受人生的。

    讓孩子看到父母過的是充實而快樂的生活,他會相信:這樣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負責自己的人生,比一切都重要。

    04

    家庭最好的教育

    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一位朋友曾經這樣吐槽:

    “現在教育孩子,要麼爸爸媽媽都不管,把壓力直接推給老師,要麼爸爸長期缺席,把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強勢,逼得孩子喘不過氣。”

    最失敗的教育,就是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如果把家庭比作扁擔,那麼父母應該站在扁擔的兩邊,一起為孩子挑起未來。

    成功的教育總是驚人的相似,失敗的教育雖然各有各的問題,但歸根到底是一樣的:

    就是家庭這根扁擔挑得不平衡。

    父親很重要,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高度。

    母親很重要,母親的情緒,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但這個扁擔不能偏向哪一方,一旦頭重腳輕,孩子就會摔下來。

    只有父母同時參與,一起出力,孩子才能穩穩地坐在扁擔上。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奧巴馬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從來不缺席女兒的教育。

    “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莫言記憶最深的事情,就是母親不管多辛苦,都始終樂觀堅強。

    “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著一支小曲!”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由父親母親共同打造。

    父親的大格局,母親的好情緒,就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

    寫在最後:

    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塑造一個優秀兒童,至少要從六個方面出力:

    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因素。

    其中,家庭排在第一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老師。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投入的越多,長大後遇到的棘手問題就越少,孩子成長得就越順利。

    教育孩子絕不只是生養他這麼簡單,一個孩子一生的生命質量,起初完全是從父母那裡開始的。

    父母和孩子是最好的戰友,為了同一個目標,肩並肩一起努力,共同成長!

    若文章打動了你,就在文末右下角為畢老師點亮【在看】吧!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一起努力!

    版權說明:本文首發「教師E家」(ID:jiaoshiEjia)。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裡是老師、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教育交流平臺!教師E家 為使用者提供教育資訊,教學心得,教育時事分析,願您在教育路上不再憂心。文章轉載授權請聯絡「教師E家」(ID:jiaoshiEjia)。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最貴的投資

  • 10 # 李照然

    是真的只有一次,大人教育孩子大多數都是一邊摸索一邊教育,更有一點每個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脾氣都不一樣,所以教育孩子不能系統性的教育。我也是一個孩子的父親,我認為作為家長只要給孩子正確的前進方向,不要走歪路了就行。

  • 11 # 哎牙牙Vlog

    無法重來,但不是隻有一次,有句話叫:浪子回頭金不換。如果孩子一開始沒教育好意識到了可以及時補救。但是肯定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習慣一旦養成再改有一個過程,就像吸菸的人讓他戒菸要自己有強的自制力才能成功。這也就是說孩子小時候主要是大人教育長大後就是自覺行為了,但是有個好老師帶路那肯定是比自己一個人努力效果好的多!

  • 12 # 無為自然療法

    當然不是了,其實孩子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敏感期,在那個敏感期中,找到和他溝通的方式,現在很多蒙特梭利教育,但是真正做到很少,它其實就在觀察孩子的敏感期的情況來幫助孩子。

    我的女兒生下來到二歲,我們沒有一家人能夠一起吃飯的,就是要我們抱著到處走,她在2歲開始接觸蒙特梭利,現在讀小學六年級,雖然也是皮的,但是她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就非常專注跟認真,背書一般讀二邊就會背。但是成績很一般,這個跟我們沒給她一個穩定讀書有關,有時間可以再講給大家聽。我都會羨慕她。也只有我們這樣夫妻做的出來。

    我們也試過各種教育感覺,很多好東西,進國內變味,國學非常好,但是也要用的合適孩子,並不是所有的都是好的,一定是順著孩子的發展規律的。

  • 13 # 教理科的魏老師

    大樹成才了砍掉後有可能繼續長出樹苗。人長大了變老了還能再生嗎?所以,對於每一個獨立的孩子個體來說,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可能重新來過。珍惜陪在孩子長大前的每一天吧!不要總是用自己很忙很累壓力山大等藉口來搪塞別人,不然,你失去的終將是一片森林!!!

  • 14 # 語萱媽咪呀

    教育孩子不只是只有一次。

    當父母容易,做父母難!我們作為孩子的教育者,未經系統的培訓和實踐就開始上崗,或多或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都會出錯。

    隨著孩子的成長,環境的變化如二胎來臨等,只有我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隨時做好準備,不斷學習,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從孩子身上以及自己的經歷中學習,才能更好教育孩子。

    我養育第一個孩子時,我把全身心投入給孩子,關注孩子的言行舉止,關注孩子的身心,關注她的需求,她獲得了我全部的愛,因此身心健康。

    當我生了第二個孩子後,我發現大寶得到我關注的時間越來越少:生二寶住院大寶是不能進醫院的,我和她只能靠影片看彼此,思念對方。坐月子後,大寶開始頻頻調皮搗亂,回家鞋子襪子扔滿天,在客廳故意大喊大叫,故意吼弟弟直至把弟弟嚇哭。原來大寶是在重新尋求我的關注,以搗亂來吸引我的目光。

    我之前的教育方式現在已經不適合孩子們了,因為我有了兩個孩子,但我的時間和精力沒有增加兩倍。因此平衡養育大小寶是我養育的重點,教育大小寶和諧相處。

  • 15 # 愛寶貝兒媽咪

    我認為教育真的是隻有一次,過去了就不能再重來了。就比如說我們的孩子今年上一年級。他還能回到幼兒園嗎?答案肯定是不能的。教育同樣也如此。如果過去了,就真的是回不去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儘量多陪陪孩子,增加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以身作則,做好自己。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從小就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

    同樣我們做父母的也是,陪伴孩子的過程也只有一次。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個機會,儘自己所能。多學點關於孩子的知識。儘量做到最好。等孩子長大了不需要我們陪伴了,對於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歷程,我們中間所做的努力,不至於後悔。

  • 16 # 和媽媽一起長大

    教育孩子是終身的,任何時間段開始都不能算晚,只是年齡段的差異,糾錯成本和方式差異會比較大而已。

    一般來說6歲以前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基石,但這並等於說錯過這個年齡段就沒有機會教育好孩子,當然,也不等於6歲以前基礎打好,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孩子在成長,爸媽也需要跟隨孩子同步成長,甚至向前跨一步引領孩子成長。小時候,爸媽可以是引路人,長大了,爸媽可以是好夥伴。陪伴的教育力量,對孩子來說是最深的支援和信任。

  • 17 # 宸寶的暖男日記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嚮導。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孩子的第一教師是父母。父母脾氣好有教養,孩子也差不到哪裡去。往往很多暴脾氣的小孩在他們父母身上都能找到原因。無限溺愛可能造成孩子異常叛逆,無限嚴苛可能造成孩子軟弱。適度的理解和支援非常重要,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人,你就先成為什麼人。

  • 18 # 依諾影視城

    畢老師說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負責自己的人生,比一切都重要。

    人民日報曾經發文《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文章提出了家長有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盡己所能支援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援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作為家長,您更願意為孩子花錢,還是花時間,花精力,去成長?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想管,不該管的時候什麼都管。

    我們做家長的,理應滿懷熱情與夢想,而不是以“愛的名義”,束縛了孩子的進步與成長。

    01

    6歲分水嶺,9歲定成績

    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很短暫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指出: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她將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教育,劃分為三個階段。

    接受期(6歲以前):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這個階段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孩子的一言一行,實際就是父母本身的折射。

    看到父母的行為,孩子會不自覺模仿,聽到父母的話語,孩子會無條件信服。

    過渡期(6~12歲):挖掘孩子的天賦與才能。

    進入學校後,孩子開始接受家庭和學校兩種教育,正在以飛快的速度成長。

    如果之前父母教得好,孩子在學校就會表現得越來越好,反之則出現各種問題。

    敏感期(12歲以後):多陪伴,多溝通,多瞭解。

    進入初中後,孩子變得獨立、有了自己的想法,對父母的嘮叨已經不厭其煩。

    如果教育不當,父母不夠尊重、信任孩子,會引起孩子叛逆。

    教育孩子的黃金期,真的很短暫。

    0-12歲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期,6歲是孩子成長的分水嶺,9歲更是孩子成績的定型期,這時候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已經基本穩定,學習成績幾乎就定型了。

    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孩子的黃金期,抓好這三方面的教育:

    第一、培養良好的習慣。

    第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樹立充足的自信心。

    “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孩子的花期耽誤不得,必須從小抓起,一刻都不能鬆懈。

    02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

    孩子的成長期不容錯過

    經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真是越大越管不了了”,彷彿孩子長大之後,就沒辦法教了。

    也許,是我們錯過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

    “該你教育的時候,你在忙工作,不去關注孩子,把教育的權利讓給別人。

    等孩子長大了,你再教育,孩子不信任你了,也不會再聽你的了。”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句話說得好: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自己成功重要,還是陪伴孩子重要?這個問題我們一直沒搞清楚。

    我們總想著要多掙點錢,卻不知道每一次缺席都是拒絕了教育孩子。

    我們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卻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

    我們總覺得孩子還小,可以慢慢來,卻不知道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

    無論如何,請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

    多抽時間陪陪孩子,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時。

    多聽孩子說話,讓他開心了會跟你分享,委屈了會找你訴苦。

    多認可和鼓勵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父母看在眼裡。

    多關心孩子的內心與想法,比只關注他們的身體和成績更重要。

    更不要放棄孩子的成長。

    有一位班主任給家長寫了這樣一段話:

    無論成績好壞,請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是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這是棵臘梅,開得更動人。

    我們要做的是靜待花開,而不是撒手不管。

    在等待孩子綻放的時候,請用心耕耘,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03

    父母最好的教育

    就是讓孩子看到自己怎麼做人

    著名校長李鎮西說過:

    無論父母的工作有多麼困難與複雜,請記住,還有一項更加困難、更加複雜的工作等著您,那就是育人。

    無論父母有多忙碌,多麼無法陪伴孩子,但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一旦錯過就無法重來。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最成功的事業。

    我們常常羨慕別人,以為隔壁的孩子更乖,以為隔壁的日子更順。

    但請不要忘了——別人家的父母,才配得上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是花與果的關係,如果父母的花開得一塌糊塗,就不能強求孩子結出碩果。

    楊瀾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看到父母怎麼做人。

    孩子身上的種種品德,幾乎都來自於父母。

    良好的品行,來自父母。

    良好的習慣,來自父母。

    讀書的興趣,來自父母。

    堅強的意志,來自父母。

    長久的幸福感,來自父母。

    一個孩子的種種品德,包括勤奮實幹、誠實守信、善良感恩等等,無一不是受父母的影響而成的。

    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待生活的態度。

    無論多累,我們都不能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經常大聲呵斥、毫無原則地溺愛、只關注成績、自己不求上進卻對孩子嚴苛……這些行為都會打擊孩子的信心與積極性。

    父母始終保持正確積極的態度,才能賦予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

    無論是在外忙碌的父親,還是陪讀在旁的母親,首先要讓孩子看到你是在享受人生的。

    讓孩子看到父母過的是充實而快樂的生活,他會相信:這樣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負責自己的人生,比一切都重要。

    04

    家庭最好的教育

    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一位朋友曾經這樣吐槽:

    “現在教育孩子,要麼爸爸媽媽都不管,把壓力直接推給老師,要麼爸爸長期缺席,把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強勢,逼得孩子喘不過氣。”

    最失敗的教育,就是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如果把家庭比作扁擔,那麼父母應該站在扁擔的兩邊,一起為孩子挑起未來。

    成功的教育總是驚人的相似,失敗的教育雖然各有各的問題,但歸根到底是一樣的:

    就是家庭這根扁擔挑得不平衡。

    父親很重要,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高度。

    母親很重要,母親的情緒,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但這個扁擔不能偏向哪一方,一旦頭重腳輕,孩子就會摔下來。

    只有父母同時參與,一起出力,孩子才能穩穩地坐在扁擔上。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奧巴馬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從來不缺席女兒的教育。

    “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莫言記憶最深的事情,就是母親不管多辛苦,都始終樂觀堅強。

    “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著一支小曲!”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由父親母親共同打造。

    父親的大格局,母親的好情緒,就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

    寫在最後:

    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塑造一個優秀兒童,至少要從六個方面出力:

    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因素。

    其中,家庭排在第一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老師。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投入的越多,長大後遇到的棘手問題就越少,孩子成長得就越順利。

    教育孩子絕不只是生養他這麼簡單,一個孩子一生的生命質量,起初完全是從父母那裡開始的。

    父母和孩子是最好的戰友,為了同一個目標,肩並肩一起努力

  • 19 # 彤言稚語

    我認為教育孩子只有一次,但是孩子的成長有幾個關鍵期,這是一個區間,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點,只要在這個範圍內發現孩子和家長自己的問題,做到有錯就改,把握好教育孩子的黃金期。

    孩子發展的幾個關鍵期: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範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

    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家長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

    黃金閱讀期(8—1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一文中提出了家長有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第三層次: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第四層次: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第五層次:盡己所能支援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援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我們要做什麼樣的家長

    1、不要放棄孩子的成長

    有一位班主任給家長寫了這樣一段話:

    無論成績好壞,請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是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這是棵臘梅,開得更動人。

    我們要做的是靜待花開,而不是撒手不管。

    2、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一位朋友曾經這樣吐槽:

    “現在教育孩子,要麼爸爸媽媽都不管,把壓力直接推給老師,要麼爸爸長期缺席,把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強勢,逼得孩子喘不過氣。”

    最失敗的教育,就是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如果把家庭比作扁擔,那麼父母應該站在扁擔的兩邊,一起為孩子挑起未來。

    3、讓孩子看到自己怎麼做人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的舉手投足、語言都能帶來一定的模仿,你在孩子眼裡所做的任何事、任何動作都深深模仿中。

    希望帶給孩子開心、善良、禮貌、誠信、大方、勇敢、毅力、閱讀、運動等,父母用行動來影響孩子們成長,要在悄無聲息讓他們感受到,做一個好父母。

    結語:

    無論父母有多忙碌,多麼無法陪伴孩子,但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一旦錯過就無法重來。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最成功的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比較好的補水面膜嗎?天天敷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