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同等散熱配置下(雙散熱風扇,四銅管),i7 9750和i5 9300效能大概差多少?兩者差價1000元值得上9750麼?
7
回覆列表
  • 1 # 章章魚

    這個就要看你的用途了。如果只是平時辦公用,不執行很大的軟體,那i5就夠用了,但是我跟建議選擇銳龍,現在銳龍復活了。

    如果你平時喜歡玩玩大型遊戲,那你選擇i7後顧之憂肯定會少很多。但是在這個選擇上你的腰包要夠用哦。你選擇了越高的配置,那你其他配件也需要跟著升級。噹噹升級某個配件,其他配件跟不上,效果反到適得其反。希望你能用的上。關注我,給你更齊全的電腦裝機知識。

  • 2 # 趁早就好

    1.

    i5處理器不具備超執行緒功能,而i7則基本支援,在進行照片、影片編輯操作時擁有更好的效果,這是使用者需要考慮的。

    2.

    i7處理器的二級快取相對i5來說通常要大上2MB,這是主要的差別。更大的快取可以呼叫更多的RAM來增強效能、降低功耗,所以如果你有較大的RAM需求,i7才是更好的選擇。

    3.

    i7的功耗大於i5,至於成本,顯然酷睿i5處理器的價格更低,桌面版本大約千元起,而i7則要貴出800元甚至更高。至於筆記本,搭載i5-4200的型號大約為3200元起,而同樣為Haswell架構的i7本則約為4200元起,差價至少在千元左右。

  • 3 # 影視小蠻腰

    i5是屬於中端產品,四核八執行緒,主頻2.4GHz,可以睿頻到4.1GHz,三級快取8MB

    i7是屬於高階產品,六核12執行緒,主頻2.6GHz,可以睿頻到4.5GHz,三級快取12MB

    i7無論是單核效能和多核多執行緒上都比i5有優勢,所以差距還是挺大的,需要多開或者玩更吃效能的遊戲就選擇i7 9750H

    這兩臺電腦除了CPU不同,固態9300H基本大一倍其他都一樣,所以只玩DNF這兩臺電腦都沒問題

  • 4 # 時代桌布

    在目前的遊戲本市場中,英特爾9代酷睿i7-9750H和i5-9300H無疑是最主流的處理器配置,再加上英特爾近期推出的“創意設計PC”,這兩款標壓處理器可以說是“佔據筆記本市場半壁江山”的產品。

    在過去的半年中,英特爾酷睿i7-9750H和i5-9300H處理器的基準效能想必已經被大多數準備購買筆記本的使用者所熟知,雖然兩款處理器的基準效能測試資料已經很多,但是使用者買膝上型電腦還是用來執行軟體、遊戲的,本次就測試下酷睿i7-9750H和i5-9300H在多款遊戲、設計類軟體中的實際表現如何,兩款處理器的效能又有多大的差距。

    酷睿i7-9750與酷睿i5-9300H處理器引數規格對比表

    遊戲應用,酷睿i7還是i5?

    每天,我們回答上百甚至數百個購機諮詢,其中不少人都會問:玩(大型3D)遊戲,必須要買i7嗎?還是i5足夠了?實際上,這是個多年來持續爭論的熱門話題。“i7派”和“i5派”各有依據:i7派說多核心肯定對遊戲支援更好且是未來趨勢;i5派說在筆記本上,處理器輸出功率相同(受到散熱器的散熱能力上限壓制),四核的i5相對於六核的i7,頻率反而會更高,而遊戲更吃頻率,所以i5才是理想選擇。

    那麼,結合第九代酷睿H,玩遊戲到底是i5好還是i7強呢?我們直接用實際的遊戲測試說話:

    ▲《古墓麗影:暗影》FHD預設高特效,i7 9750H/GTX 1660Ti配置相對於i5 9300H/GTX 1660Ti有近5%提升。

    ▲《刺客信條:ODYSSEY》FHD預設高特效,i5 9300H反而比i7 9750H略高一點點。

    ▲《古墓麗影:崛起》FHD自定義最高特效,i7 9750H和i5 9300H的成績幾乎相同。

    而從多個大型3D遊戲的綜合對比來看,i7 9750H和i5 9300H的成績在伯仲之間,部分遊戲成績完全相同,另外有些你勝有些我勝,總體來說,遊戲表現差別很小。尤其是在搭載了GTX 1060/1660Ti及以上級別的顯示卡後,都流暢,不存在用誰就不流暢,必須用誰才流暢的情況。所以,我們這裡至少可以先得出一個結論:對於主流價位的中高階機型,i5 9300H和i7 9750H,遊戲效能相仿。

    目前絕大部分遊戲的最佳化只到四核(物理四核)。一般來說最佳化到六核的遊戲都會單獨拿出來宣傳一番了。所以,i7的六核優勢在玩遊戲時並沒有充分發揮。為什麼遊戲廠商不做六核或者八核最佳化呢?因為這相當費工夫,遊戲廠商也要考慮花出去的成本能夠帶來多大價值。

    而反過來說,如果核多無明顯優勢,那麼,在散熱能力上限(散熱元件的最大散熱能力)相同的情況下,六核的酷睿i7和四核的酷睿i5比,單個核心頻率會低一點,如果按照“遊戲對頻率敏感”的說法,那應該會反而輸給i5才對啊。為什麼又不分高下呢?這是因為無論i5還是i7,頻率都高到一定程度了,即便i5再高一點點,也不會帶來質的影響(處理器頻率高有優勢其實也能在部分遊戲上能出來,比如《刺客信條:ODYSSEY》,但這種影響幅度不大)。更何況在顯示卡強的情況下,支撐的“底線”本來就很高。因此,在主流價位上,就玩大型3D遊戲來說,酷睿i5和i7差異不大。

    但是,在如今直播盛行,人人都是UP主的影片社交時代,我們依然更傾向於推薦i7款機型。原因也很簡單:無論是遊戲影片的錄製上傳,還是線上直播,都需要額外的效能來支援——而多核心的i7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發揮威力了!舉個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四個核心跑遊戲,另外兩個核心負責錄製或者是直播系統。當然,如果你不好這口,酷睿i5玩遊戲已足夠強大。英雄聯盟?酷睿U+MX130獨顯就夠了。

    專業應用軟體:第九代酷睿i7-9750H和i5-9300H差異知多少?

    前文提到,這是個視覺計算的時代,繪畫、三維設計、動畫製作、影片製作、影視製作的需求呈幾何式爆炸增長。舉個例,影片社交的崛起,催生了空前量級的影片製作需求,就像十年前年輕人必須學會PPT製作技能,如今影片製作(包含拍攝、剪輯和特效)已成為新時代年輕人的必備技能。另外,電商的崛起使得平面設計需求爆發;而二次元文化的崛起,則讓“畫師”和動畫設計成為了熱門行業。在我們的購機諮詢微信後臺,60%的大學生購機者都會表示有製作影片、做設計、學動畫的需求。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高效能的電腦。

    那麼在這些應用領域,第九代酷睿H處理器的表現如何呢?i5、i7又有多大差異呢?

    ●第八代第九代酷睿H差異知多少

    先快速說個基礎話題:相對於第八代酷睿H平臺,第九代酷睿H的提升大嗎?

    都是六核十二執行緒,都基於14nm製程,但第九代i7 9750H相對於第八代i7 8750H在Cinebench R15上依然有近16%的效能提升。

    在雙通道2×8GB記憶體的幫助下,WinRAR的效能可達到最高,第九代酷睿效能領先近17%!

    總體來看,在處理器專業應用層面,第九代酷睿H的提升相比第八代酷睿H還是明顯的。更何況,第八代酷睿H主流高階機搭載的顯示卡是GTX 1060,而第九代酷睿H主流高階機型搭載的是GTX 1660Ti,3D效能也領先25%以上,所以,綜合起來,第九代應用效能提升是非常明顯的。無論你是何種應用,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買新不買舊。

    ●第九代酷睿H新特性:持續超標效能釋放

    在詳細解讀第九代酷睿H i5和i7應用效能差異之前,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第九代酷睿H的重要特性:持續超標的效能釋放!

    之前我們給大家介紹過:進入第八代酷睿後,英特爾的酷睿U處理器實際可達到的輸出功率並不止15W(標準TDP為15W),而酷睿H實際最大輸出功率也遠不止45W(標準TDP為45W)。15W和45W其實是為了筆記本的輕薄大趨勢而進行了妥協,給出了一個“壓制後的效能/散熱參考值”。大家也看到了,在輕薄本端就有些出色的機型可持續執行在20W甚至更高功率上。而在酷睿H高效能本領域,以往只有機械革命等極個別品牌把處理器的效能釋放調得很高(如第八代酷睿H的Z2、X8Ti),大部分機型的處理器最多維持45W“標準功率”,部分機型甚至連45W都到不了。

    而在第九代酷睿H高效能本這一波:聯想、惠普、機械革命這三家國際、國內的主力廠商的主流價位機型,全面開始了處理器的超標效能釋放,以i5 9300H為例,最高可持續輸出60W;而i79750H甚至可飆到70W(持續輸出功率,爆發值目前已知最高是85W)。雖然功率的提升比例並不等於頻率/效能的提升比值(頻率到了一定基礎後,哪怕再提升一點點,功率/功耗也會增加很多),但如此驚人的輸出功率,還是會進一步大幅提升實際應用表現,等於是在更新迭代的效能提升基礎上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聯想惠普佔據市場的絕對主力,它們產品的特性,也就成了第九代酷睿H高效能本的“新時代特性”或者說“普遍特徵”。

    ●酷睿H i5/i7,專業應用效能差異揭秘

    在這個部分,除了大家常見易懂的Cinebench、Blender渲染測試外,我們引入了更多當前主流的專業應用軟體進行實測,絕大部分使用者,尤其是大學生或是行業從業者都會用到——這會極大地提升實際購買的指導價值。它們分別是:

    ●Cinema 4D

    目前流行的三維建模和渲染軟體,在產品設計領域、電商效果圖領域常見!我們主要以渲染來解讀效能。

    After Effects CC

    Adobe“全家桶”裡的影片後期特效製作軟體,大家都在用,也是相當吃處理器資源的。

    Media Encoder CC

    Adobe“全家桶”裡的影片轉碼軟體,也是最常見軟體之一,可使用處理器方案和GPU硬體加速方案。

    測試物件有四組,分別是:

    ·持續輸出功率70W的i7 9750H處理器;

    ·持續輸出功率60W的i7 9750H處理器;

    ·持續輸出功率60W的i5 9300H處理器;

    ·持續輸出功率45W的i7 9750H處理器

    測試環境統一為2×8GB記憶體。

    下面先看第一組測試專案:CienbenchR20和Blender渲染,它們測試的都是單幀渲染速度(分數)。

    Cinebench R15大家很熟悉,是這些年最常見的處理器效能綜合測試軟體,對多執行緒和頻率都非常敏感。不過,優於R15的圖形較簡單,所以渲染時間很短,處理器的爆發功耗對成績影響非常大。而Cinebench R20的畫面很複雜,渲染時間較長,可以有效抵消掉爆發性能的影響,能比較穩定地呈現持續輸出效能。

    小貼士:Cinebench和Cinema 4D是一家公司的產品。前者僅僅渲染單幀畫面用以凸顯不同處理器的效能差異;而後者是真正的行業軟體,用以進行三維建模和3D渲染,而且支援動畫和動態畫面渲染。說得更容易理解點就是:假設一個動態短場景有600秒(10分鐘),而每1秒25fps,那麼Cinema 4D就是用來渲染這整個600×25(15000)幀影象的專業軟體——也就是行業應用。而Cinebench只是渲染其中一幀。如果你覺單幀渲染不過癮,那就看後面Cinema 4D渲染2秒的動態畫面要耗時多久吧^___^。

    Blender也是設計和渲染工具,同樣是單幀渲染來測試耗時。

    第一組測試分析:從Cinebench R20的單幀畫面渲染可以看到i7和i5巨大的表現差異。而更直觀的是Blender的單幀渲染時間,其中最快的70W輸出i7 9750H耗時389秒(6分29秒),而60W超標效能輸出的i5 9300H要耗時545秒,整整多耗時40%。而同為60W效能輸出的i7和i5,後者耗時也多出34%。即便是相比標準45W輸出的i7,60W的i5也多耗時16%。而這兩個單幀渲染的測試對於平面設計師頗具指導意義。

    第二組應用測試分析:如果你學習影片編輯/製作,或是學習三維動畫製作,抑或是相關從業者,那麼這第二組測試專案對你非常有指導意義。Media Encoder CC常用於原始影片轉碼為更小尺寸的格式,最強輸出的70W的i7比60W的i5少耗時近40%;同為60W輸出,i7比i5少耗時37%;而45W的i7比60W i5少耗時35%。After Effects CC是常見的影片特效軟體,也可用於把大量單幀渲染畫面合成影片,其測試呈現相同的情況:最大差異時,i7比i5少耗時27%,同等功耗i7比i5少耗時21%,最小差異為少耗時9%。

    Cinema 4D的應用差異更“可觀”——由於是動畫,工作量巨大,僅2秒的三維影象(25幀/秒)最快也要40分12秒,而60W高能輸出的i5 9300H則要54分36秒,整整多用14分鐘。45W的i7耗時48分24秒,但也比60W輸出的i5快6分鐘。我們甚至都不用計算比例了——因為即便在職業教育階段,畢業作業也不會低於20秒,而更高水平的大學階段的設計作業會更長,甚至可達2分鐘。大家可按照作業時長進行時間翻倍,結論也就非常清晰了——影片、設計類,或者說多媒體專業學習和應用,i7 9750H是必須的,最好是大幅超標執行的i79750H,否者,你在指定的時間內恐怕連作業都交不了。

    進階提示:其實三維建模和動畫,實際的商業應用中,筆記本僅僅是建模輔助工具和預覽工具,渲染部分是交給伺服器堆疊的“渲染機房”或“渲染農場”完成的。但即便在學習階段,如果你使用膝上型電腦,也必須選擇酷睿H i7處理器——這是最基本要求。

    總結:

    多年懸而未決的話題,透過我們的測試,相信你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並得到了明確的答案!

    坦率說,做完這組測試,筆者的內心還是很激動的,激動的是筆記本處理器的飛速進步——相比三四年前的筆記本處理器,第九代酷睿H的應用表現簡直可說是“飛昇”了。實際上,透過測試我們發現,對比如今的高階桌面多核處理器,在單核效率上,第九代酷睿H i7也不落下風。我們測試的一款十二核/二十四執行緒桌面處理器,對比六核/十二執行緒的i7 9750H,Cinema 4D的單幀渲染速度也就正好快一倍——這說明單核效能方面,酷睿H i7已足夠強,達到桌面級的水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減肥可以不吃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