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支蓮6

    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楚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河南新鄭),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鄂、湘、豫、皖等都是楚國故地。

    從文化性質來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時也吸收了少量蠻夷文化的特點。

    楚文化包括:青銅冶煉工藝、織絲工藝和刺繡、文學、美術和樂舞等。 楚文學的代表是楚辭,代表人物屈原。

    楚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跨越時空的界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都註冊了“楚文化”的標籤,這對挖掘研究、發揚光大楚文化是非常有利的。

  • 2 # 文明剛剛崛起

    楚文化就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形成的文化,始於楚國在楚國滅亡後漸漸融入到中原中原中去了。

    楚國的地區,大致在今天的湖北一帶,所謂荊楚大地。周邊的河南的南部,湖南的北方大部分地區,以及往東的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區也都曾是楚國的疆域。當然疆域的邊界是一個不斷的變化的過程。

    我們所瞭解的楚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其文字,“鳥篆”,字形非常的優美,是當時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屈原的騷體,應該是大家接觸最多的楚文化詩詞。

    楚國的主體民族應該是當時的漢族和一些當地的少數民族。在楚國併入秦國之後,楚文化的地域特漸漸的不是那麼明顯了。這也是中華大一統的一個過程。

    至於楚人,這個概念應該就是一個地域概念。楚國當時其實是不太服從周王的,他的地位本是子爵,而後僭越稱王,有一部學者也說在春秋戰國時代,周王朝和楚王朝一度曾是兩個平行概念,各有一幫小弟互相不服還掐過幾架的。當楚國破秦國打破之後,楚人也就不存在了。當然心懷故國的當地的還是可以自稱是楚人,就是指的那塊地上的人,與屬於哪個帝國,哪個王國關係已經不太大了。那經過兩千多年了,荊楚大地的主人不知道換了多少了,湖北人還是可以自稱楚人的,就像我們山東老是說自己是齊魯人民一樣,就是個地域的代稱罷了。

  • 3 # 江湖夜雨92

    楚國的發源地在哪?南陽的丹江口一帶。根據出土的大量文物來看,應該在南水北調的丹江口水庫附近,丹陽的丹,應該指丹江 ,古代江水的北岸又稱陽地,所以南陽淅川的九重一帶,應該就在丹陽附近。九重,本來就是皇帝的代名詞,韓愈有詩句為“一封朝奏九重天”。據說,人們稱呼的王城就淹沒在丹江的萬頃水波之中。想不到吧?真是滄海桑田,北京人喝的丹江水就來自楚國曾經的王城之上。

    代表楚文化的珍貴文物:雲紋銅禁。

    這是在淅川出土的楚國王子的放置酒器的案几,該器具飾有多層鏤空雲紋,案子的上面俯有十二隻龍行怪獸,下面也有十二隻怪獸支撐在地面上。用已經失傳的失蠟法鑄造,作工技藝精湛,為國內所罕見。(現儲存在鄭州博物館)。

    代表楚文化的楚長城,楚軍營。

    鄧州朱連山的楚長城仍蜿蜒逶迤,橫亙在山頂上。淅川坐禪谷上邊也有楚山寨,他們互為犄角,守衛著楚王城丹陽。多方印證,丹陽曾是楚國抵禦秦國的軍事要塞。(下面為楚兵營)

    楚國由一個方圓幾十裡的小國,沿漢江南下,經過歷代國君的努力,不斷向南擴充套件,消滅了庸,楊,及南方大國鄂,湖北,湖南成為它的核心區域,後來勢力幾乎飲馬黃河,成為方圓千里的大國。現在,楚國後來的都城紀南城依然存在,南方各處也出土了戰國編鐘等重要文物。

    楚文化中精神文明的代表:《離騷》。

    《離騷》辭采華瞻,想象奇特,富有浪漫色彩對中國文化的浸潤與影響,無與倫比。另外,據說,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在楚國國君熊鬻著作的基礎上創作的。

    楚國作為一個王朝消失了,但楚國的文化卻永遠閃耀著光輝,屈原不肯與世沉浮的憂世情懷,還有《楚書》中的那句名言,楚國無以為寶,唯善以為寶,卻擲地有聲,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現在哪裡還有楚人,都已變成了炎黃子孫。

  • 4 # 文博山東

    楚文化是春秋時期中國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文化源於中原,與中原華夏集團有著密切的關係。楚文明的主源應是中原文明。從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長期與華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華夏先民所創造的先進文化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從統屬而言,楚於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統治。而且實物資料也表明,西周時期,楚文明的個性特徵尚不明確,它還保留著相當大的中原文明特點,到春秋以後才逐漸形成既別於中原姬周文明又別於其它區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點的成熟的獨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興起與其它文明一樣,也應具備相應的文明諸要素,我們可以此來考察楚文明興起的大致時間。 楚自鬻熊至熊繹受封的階段,文獻均記其“居丹陽”,而非“都丹陽”,加上又無相應的考古學資料相印證,當時丹陽只是一個地名,而非都城,也無城邑的建制,大型禮儀建築也尚未發現。就是懷疑為楚國製作或斷為楚國所有的青銅器,不僅未見於考古發掘,即使是傳世品中也一無所見,文字就更不用說了。此時,楚“闢在荊山,篳路藍縷”,可見生產力之低下,其生產關係也只能是以較單純的血緣關係為基礎形成的。楚的社會形態自然也比較原始。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河南新鄭),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

    現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安徽北部、江蘇北部、河南東南部是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後楚文化的中心地區;貴州、雲南、廣東等地的部分地區也受到了楚文化影響。

    從文化性質來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時也吸收了少量蠻夷文化的特點,時間愈晚,自身的風格突現則相對較多,沿著整個楚文明始則模仿,繼則變異,終則別創的發展路徑前進。

    現在還有楚人的後裔,現今的湖北湖南皖南贛北基本保持了楚國時期的血脈(文化且不論),因為所謂五胡亂華等北人南遷,只是增加了楚地居民的華夏血統比例,但是數量有限,並且,楚地在戰亂分裂之時基本仍屬於南方漢人朝廷。

    楚人古語在今鄂東皖南贛北湘北依然存在很大遺留,某曾在大學圖書館參考過全系列的中國各地方言民俗介紹的書,並且楚人的地域性民風未改,具體的說來話長,可參考湖北湖南的風土人情與歷史上楚人風俗。

    看姓氏,族譜,祠堂。胡人改漢姓的多無家譜,即使有,牽強附會,並且遠祖迷茫。大家族式鄉下習俗也很大儲存。春秋戰國之楚人,偏激刁蠻。今日楚地之人依然。

    其實看最簡單一條:看族譜吧。一條線牽下來。胡夏涇渭分明。楚人獲封地與氏族譜清晰,歷史吻合。楚地居民多如此。且劉邦立漢,劉項雙方都是楚人。漢之根本就是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人可以亡國,絕不亡族。

  • 5 # 風雨潤桃李

    說起楚文化,那麼我們首先需要明晰的就是關於文化的這個概念。

    文化的一共有三層含義,一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而在考古學領域,則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第三種文化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文化,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和學術水平。

    所以我個人認為的楚文化應當是和第一種第二種文化相關聯的概念,應該從不同角度來分析。

    首先,筆者要先講一下楚國。楚國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楚國就是現在的湖南及湖北地區。最初

    楚國先民都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來南遷才形成了楚國,形成了楚文化。這也使得楚文化不可避免的帶有中原文化的特色。

    那麼,什麼是楚文化呢?

    按照傳統意義上的定義,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也就是說,從中原地區南遷之後的楚華人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屬於楚文化。比如,他們在楚國所穿的服裝,所遵循的禮節,所創造的眾多藝術品等等,都屬於楚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楚國本是南遷而來的,所以從文化性質來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時也吸收了少量蠻夷文化的特點,時間愈晚,自身的風格突現則相對較多,沿著整個楚文明始則模仿,繼則變異,終則別創的發展路徑前進。

    在這樣的楚文化中,我們所熟知的就是楚人的語言,文字,包括編鐘。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是楚文化的最好的見證。而從考古層面來講,我們現在所發掘到的很多和楚文化有關的器物,瞭解到的故事,都屬於一種文化,這便是楚文化的另一種意義所在。

    在楚文化中,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楚華人的信仰。與中原地區不同,他們尊鳳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認為自己是日神遠裔,火神嫡嗣,日火皆為赤色,故而尚赤。如果曾看過《羋月傳》,就可以更加直接的瞭解這個習俗。相比於中原文化,這是楚文化所具有的獨特個性。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楚文化的理解,如有不妥,還請指出。

  • 6 # 夏雨風

    楚天風雲,是歌頌老一輩革命家董必武的英雄業跡。在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包粽子丶賽龍舟,是唯一記念中華先賢大詩人屈原。就在春秋五霸之一丶戰國七雄的楚國(兩湖丶江西一帶)。

    楚文化源於中國南方荊楚大地,是屬於長江流域的南方古文明。現在全國大團結,楚文化早就融入中華文明中。楚已成湖北簡稱,專指湖北同胞。

    在先秦時代,中原北方為龍頭,對南方是以南蠻稱呼。楚國變革後,強盛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文化先進的有古詩第一大詩人屈原,有影響中國文壇的楚辭等。

    到秦末,楚文化已成為中華文明之重要部分,從陳勝丶項羽丶劉邦三楚可亡秦的史實,黃河、長江兩域文明已融為一體。

    最後是武昌革命結束了中國封建主義歷史,楚人為中華民國再立汗馬功勳!

  • 7 # 曹宗國

    楚文化是中國古代先秦時期南方江漢沮漳流域以楚國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它和黃河流域中原文化合流而形成漢文化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以屈原為首的巜楚辭》是楚文化的主要文獻,以孔子為首的諸子百家以及先秦典籍是中原文化的主要文獻。楚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現代文化和民俗風尚上仍然保留著鮮明的地域特色,但不宜把這些地方的人稱為古代楚國的楚人。

  • 8 # 使用者千山暮雪時

    通常講的楚國是指戰國時期南方大國,也是先秦時期的主要大國之一,屬地之主要核心地區在今湖南湖北。由於秦嶺和長江天險的存在,難以受到北方遊牧民族侵擾,農耕文明更加穩定純粹,在此大的環境下自然形成了有別於當時北方典型的秦晉地方的生活習俗,進而逐漸自然形成的地方文化思想被稱為楚文化。

    數千年一來直至百年前,秦嶺,巴山,長江等地理優勢一直是護佑楚地楚人楚文化的天熱屏障,楚文化一直在湖北湖南等核心地區以民風民俗的形式傳承著。尤其是聰明好學,銳意進取,好勇鬥狠,堅韌不屈等性格深深沉潛在了楚人的血脈裡,最能體現楚文化的特點。

    雖然隨著社會進步,人類遷徙流動,交匯溝通日漸頻繁,長江早已天塹變通途,但一些古老村落,風俗,方言,民歌,雜曲,音樂和繪畫圖案等至今尚存,沈從文晚年回故鄉,就認為當地的一些民歌戲曲是“楚聲”。

    所以說,楚文化還在,楚人還有。

  • 9 # 南山子曰

    楚文化是楚蠻的部落巫神文化與華夏的農耕禮樂文明相融和的結果。

    楚國立國,始於成王(周武王之子)時代。開國君主熊繹,羋姓,受封為楚蠻之君,封土建國,獲子爵(公候伯子男)爵位,是西周初期重要的異性諸侯,與魯、衛、晉、齊等71個諸侯國共事周天子。其後歷代君主,帶領楚人,繼承和發揚先祖“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以啟山林”的拓疆開土,勵精圖治的精神,發展壯大,800年不倒。

    如果說,外圓內方的中原文化是大河即黃河孕育出的文化,那麼楚文化,就是大山、大湖、大江孕育出的文化,再融入大河,形成了外方內圓性格的荊楚即楚文化。

    楚華人才輩出,如老子、孫叔敖、伍子胥、吳起、屈原…

    荊楚蠻人與華夏族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如果我們想要知道荊楚文化下陶冶出來的楚人性格,屈原大夫的《楚辭》,會怪力亂神的告訴你。

    如果我們要了解中原文化下薰陶出來的華夏人的性格,不妨讀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經》。

    楚亡之後,楚人還存乎??

    楚國被秦國滅掉後,傷亡慘重,死的死,逃的逃,留下的,土地被拆分,人口被遷徙。各國移民湧入,後來的楚漢相爭,又是一次人口大清洗,土著的楚人再一次被稀釋。

    後來大一統的儒家文化,漸漸把楚文化趕到了山野叢林裡的“神農架”去了,楚人也失之於野,最後泯然於華夏人中。再後來,就沒有再後來了…

    楚蠻人雖不再見,但楚精神卻未消散。

  • 10 # 此路無邊

    楚文化是楚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源於春秋時楚國,而後隨楚國的版圖擴張,又兼併了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土地,在兼併的過程之中,形成了其獨特的鳳文化和儺文化及端公文化,雖然它的文化表現方式已經消失在歷史的瀚海,但是隨著考古的發現,也能偶爾掀開一些神秘的面紗。

    很多人把屈原的紀念,當作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龍舟,粽子,端午等等,這些方式,與其說是紀念屈原,不如說是紀念楚國,把楚文化用生活的方式留影下來。讓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作一次聚會。

    相比屈原來說,儺文化是一種更加古老的楚文化,它是楚先祖對自然的一種解讀,用舞蹈的方式表達出來。其象徵意義不只是對自然的敬畏,還有對先靈的讚美與謳歌。

    至於端公,這一文化一直不被後人的正視,其實端公最早來源於祭祀,在祭祀中扮演著主持人的角色,當楚先明在無法解決疾病災害時,往往藉助於端公,這樣,端公的地位和價值就顯現出來。端公是一個綜合著,求神,問醫,心理安慰和救助的行業,在楚地至川府還有跡可尋。

    其綜合價值留待後人去考證,深挖。

    至於楚人,就字面意義而言,荊楚大地,人人就是楚人。如果按歷史的足跡去考證,楚人隨著華夏文明的傳播已經撒向世界吝地,成為J新的華夏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寫一篇關於愛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