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8
回覆列表
  • 1 # 華嚴

    府兵制 府兵制源於西魏,府兵泛指軍府之兵.初創時,基本上採取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一人當兵,全家編入軍籍,成為軍戶,不屬於州縣管理.隋朝初年,隋文帝詔令府兵及全家都歸入州縣戶籍,只有府兵本人由軍府統領.衛所製為明朝的最主要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制.明代在與元朝及元末群雄爭戰期間,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

  • 2 # 往事如回眸

    府兵制到了唐朝時候,實際上和明朝的衛所制度區別已經不太大,都是農兵,都是士兵的負擔而不是利益。所以府兵很快就不堪使用,制度實質是崩潰了,雖然到了李隆基天寶年間時候才正式廢止。府兵開始時候是西魏宇文泰開始的,宇文泰帶入關中的鮮卑人太少了,可能就幾千人,資源也極其有限。不得已之下,擴大兵源,凡是能拿起武器打仗的,都來參軍,好處是給你發地,給你加免稅,各種榮譽和好處都偏向當兵的家庭。實質是就相當於說,只要你能打仗,你就是這個政權的主人,你不能打仗,那你就只配做二等人。相當於軍事貴族制度。所以府兵制發展的很好,關中的男子習武參軍成了風潮。但到了唐朝之後,府兵制開始崩壞。簡單來說就是當兵打仗的壞處越來越大,好處越來越少。原先的軍事貴族身份現在變成了苦差事。打仗要自己準備武器、盔甲,還要準備馱馬,這是非常重的負擔。打仗的地方越來越遠,高句麗、西突厥等全都遠在天邊。打仗經常出門一兩年,可能連命都沒了。而好處則越來越少,分的地越來越少,免稅沒什麼卵用,打一次仗回來都破產了,不交稅又有什麼用。當兵打仗越來越像傻缺才幹的事。而明朝的衛所兵,從一開始就和唐朝的府兵一樣,付出遠大於好處,傻缺才去幹。那些被固定為軍籍的人也都想辦法逃。

  • 3 # 飛奔而來的橙子

    府兵制,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軍事制度之一,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四朝二百餘年,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廢止。

    唐代的地方行政分州縣兩級, “府”是地方行政區域之外的另一種軍事區域的名稱, 是軍隊的屯紮地, 稱為“折衝府”。戰時由中央政府以府為單位集結, 故稱“府兵制”。

    兵農結合是府兵制的特點,府兵制下,丁壯是士兵,也是農民,戰時自備武器裝備,朝廷免除租賦;平時耕種,農閒訓練。這種兵制是以朝廷掌握大量無主土地為前提的,其基礎是均田制。

    縱觀府兵制的興起發展與廢除,與朝廷的均田制密不可分,在唐中期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府兵制也就走到了盡頭。

    衛所制,是元朝時期出現,存在於明朝的軍制。

    與府兵制相比,衛所制不僅僅是一種軍制,而是一種社會制度,與軍事制度、行政區劃與地理單位、區域性的衛所等密切相關。

    衛所制下,所有軍戶都是世襲,也許能稱之為另類的職業軍人,軍事訓練基本與民戶無關,士兵也都是從軍戶中出。士兵的酬勞從屯田中出,成為軍屯。

    和府兵制一樣,軍戶也是戰時出征,平時種田。不同之處是衛所同樣是一種行政區劃,五軍都督府和兵部負責管理衛所。而軍戶理論上來說並沒有自己的田地。

    雖然府兵制與衛所制的區別有很多,但其實他們的相同之處也不少。

    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都是世兵制,也就是終生是士兵,不管是府兵還是衛所兵,他們都是軍戶,儘管府兵沒有單獨的軍籍。其特點是子承父業,世襲為兵。

    府兵制與衛所制的維持都要求朝廷掌握大量的土地,一旦土地兼併加劇,這兩種制度就會走向崩潰,代之以募兵制。

    中國曆朝歷代的兵制基本是世兵制與募兵制的交替。

  • 4 # 古談奇聞

    府兵制 府兵制源於西魏,府兵泛指軍府之兵。初創時,基本上採取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一人當兵,全家編入軍籍,成為軍戶,不屬於州縣管理。隋朝初年,隋文帝詔令府兵及全家都歸入州縣戶籍,只有府兵本人由軍府統領。 衛所製為明朝的最主要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制。 明代在與元朝及元末群雄爭戰期間,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

  • 5 # 暮城煙雨遙

    中國古代的“府兵”制度,發源於北魏,興盛於唐朝。“府兵”平時耕種國家給予的農田,享有土地的所有權,免於承擔徭役,只有在戰時服“兵役”。而明代的“衛所制”中,衛所兵是“世襲”的,不但要服“兵役”,同時還要替國家種田(屯田)。

    一、“府兵制”士兵有私產,有榮譽感

    “府兵”制最初是由北魏時代,少數民族政權興起的一種兵制。在這種制度中,最初擔任“府兵”的,全部是鮮卑少數民族中的貴族。漢人被排除在兵制之外,專門負責種地。我們現在讀《木蘭詩》時,看到花木蘭的家庭,就是這樣的北魏貴族家庭。北魏王朝初期,鮮卑族是統治階級。北魏朝廷對於鮮卑人的信任度,遠高於漢人。

    因此,採用“府兵”制,透過獎勵貴族田產,來收穫他們的忠誠度。同時讓他們閒時務農,自給自足;戰時提槍,保家衛國。由於這些“府兵”,本身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小地主”,國家生死存亡,和他們自己的財產得失,就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所以他們打起仗來,就比普通的、沒有土地計程車兵更加賣力。

    這種制度發展到了唐朝前期,“府兵”的成分主要是關隴貴族,後期也有一部分“中產”者加入。不過,由於大唐開疆拓土,中後期頻繁與少數民族政權爆發衝突,打起仗來沒完沒了,很多“府兵”常年戍邊歸不了家,於是就軍心渙散了。再加上後來出現耕地被藩鎮搶奪、兼併的問題,“府兵制”就徹底被瓦解了。

    二、“衛所制”士兵沒有私產,沒有人身自由

    “衛所制”是明代朱元璋參考前朝的軍制發展出來的,他和“府兵制”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非常大的區別。一是,“衛所制”的軍人出自“世襲軍戶”,一人當兵,子子孫孫都要服兵役;二是,除了服兵役,同時還要給國家“屯田”。透過上交公糧來養活衛所以及衛所的官員,本身壓力特別大。衛所裡的兵丁,在軍戶中抽一名適齡的男子充任,他們拖家帶口被遷到邊遠地方屯田。

    但是屯田生產出來的糧食,並不是像“府兵”一樣可以歸自己所有,而是要上交給衛所的官員,再由官員按月支付很少的銀子來維持生活。軍戶們本來已經活得像奴隸一樣了,更有甚者,很多屯田當地的王公貴族,把“衛所兵”當成自己的家奴,除了讓他們種國家的公田,還經常拉他們去種自己的私田。時間一長,“衛所兵”們或者就怠戰,或者就逃走,最終成為了流民。

    到了明代嘉靖年間,逃走的軍戶多達七成以上。整個“衛所制”徹底宣告瓦解,朝廷不得不採用新的兵制來代替。事實上在明朝前期,“衛所制”帶出來的兵,戰鬥力還是非常強的,他們種公田(屯田),領糧餉,因為是職業軍隊,訓練有素,作戰頑強勇猛,為掃蕩北元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到了後世,社會生產力發達,經濟繁榮。眼看著身邊的人都過上了好日子,自己還過得像奴隸一樣,就很難安心替國家賣命。

    結語

    “府兵制”的兵有自己的田產,“衛所制”的兵沒有自己的田產”。府兵作戰,自備武器與軍糧;衛所兵作戰,國家發兵器與軍糧。早期的“府兵”,可以獲得“貴族的榮譽感”。因為當時,只有身份得到認同的人,才有資格為了國家上戰場。明代“衛所兵”出身“賤籍”,毫無榮譽感可言。

    因此,無論是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來說,兩種兵制帶給士兵們的感受,都是天差地別的。不過,它們還有一個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崩潰”的結局。

  • 6 # 史蹟觀察眼

    衛所兵很慘!為什麼?

    元末明初,明朝軍隊的兵源構成複雜,軍制也不固定,於是明太祖朱元璋參照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建立了衛所制軍事制度。

    而府兵制是起源於西魏,經北周、隋、唐的延用發展,直到唐玄宗天寶年間才取消。

    既然說衛所制是借鑑了府兵制,我們就先看看府兵制具體如何。

    府兵制

    說到府兵制,必須要先說“均田制”,因為其是府兵制的存在基礎。

    “均田制”起源於北魏,誕生時間要早於府兵制,簡單說就是朝廷按照戶籍人口分配土地。

    各地的折衝府從本府內的戶籍人口中招募兵士,這些被招募的兵士和平時期種田耕地,定期進行訓練,而各府都有折衝將軍,其只負責府兵的招募、訓練,如果戰爭爆發,則由朝廷另派將領徵集各地府兵出征。

    由於府兵本質上仍是農民,農民又有固定屯地的限制,因此決定了“兵農結合”的府兵一般不適宜長期征戰,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府兵制解決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問題,這也是府兵制誕生的初衷。

    衛所制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可見朱元璋對於衛所制有多麼洋洋自得。

    實際情況如何呢?

    引用船山先生王船山一句話:“府兵者猶之無兵也。”

    雖然衛所制是參照了府兵制,但是從本質上區別極大,從戶籍上劃分,府兵仍屬於農戶,但衛所兵則屬於兵籍。

    而兵籍是世襲制,其管理極其嚴格,想要除去兵籍非常困難,基本上除了絕戶、家中有人發達做大官或是遇到皇帝親自敕免以外沒別的辦法。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得意,就在於衛所制的自給自足,使得明朝的賦稅很低,但是這完全是一種轉嫁,實際上這些負擔都被轉移到了兵籍勞動力身上了。

    明朝的兵籍家庭既要承擔兵役,又要承擔軍隊的供給。

    雖然朝廷對兵籍有相應的兵役、勞役等優惠政策,但是因為沒有監督執行到位,導致兵籍的權益日漸被侵犯,負擔極重、生活困苦。尤其是到了明朝後期,各地衛所官員私自侵佔軍屯田地、奴役軍士為其私產勞作,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所以到了嘉慶年間,底層兵籍不堪重負,紛紛逃離,導致很多衛所實際軍士所剩不足半數。

    朱元璋建大明時舉國衛軍達270萬眾,不費百姓一粒米,但結果卻如王船山所言:“府兵者猶之無兵也。”

    總結

    府兵是“兵農結合”,本質上仍屬於農業戶籍,當兵屬於“兼職”,自己家養活自己家人;

    衛所兵戶籍上屬於兵籍,但又不屬於職業兵士,因為兵籍家庭既要出人打仗,又要養活自己家人,軍隊的供養也由兵籍家庭負責 ,且兵籍世襲!

    你說這樣的衛所兵慘不慘?

  • 7 # 淺議輕談

    朝代不同

    衛所兵:明代的兵制稱為衛所兵制。衛和所大多設在軍事要衝,區內的人民為軍戶,受衛所管轄,有當兵的義務,平時農耕、練武,有戰事時,則由朝廷遣調出兵。

    府兵:源於西魏,府兵與軍府的關係密不可分。

    制度由來

    衛所制度為明朝的最主要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制。“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當兵的要耕種,普通百姓沒有軍籍,也就沒有參軍打仗的責任。

    府兵:源於西魏。北周後期,迫於形勢,漢人也被募充作府兵。楊堅為北周丞相時,就下令西魏受賜鮮卑姓的漢人可恢復漢姓,開始破除了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規定。隋開皇十年,隋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歸入州縣戶籍,受田耕作,士兵仍有軍籍,但兵士本人則由軍府統領。這一改革措施不但使農業戶口大增,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且更適應了民族融合和時代趨勢,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耕作者要當兵,兵民一體。

    總的來說:

    府兵制:特點是平時務農,農閒練武,有事出徵。但是如果戰事頻繁、防禦線延長會導致兵役繁重。原來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後來常被強留以至久戍不歸,導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房要哪個朝向以及要哪些樓層比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