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友剛典亮人生
-
2 # 凌菱七號偵察室
孩子七歲了,能和他討論哪些哲學問題呢?
對於七歲寶寶而言,哲學恐怕太過抽象和枯燥,所以爸爸媽媽需要藉助一些具體情境,來幫助寶寶領略那些“事情之外的道理,而不是單純地拿起“教材”,照本宣科。下面是一些最親切的哲學概念和知識點,你可以抓住隨時可能出現的教育機會,和孩子好好談一談。
一、關於勇敢與膽怯
1.人人都害怕
教育機會:孩子告訴你他害怕打針、害怕蜘蛛、害怕在黑屋子中睡覺、害怕在大家面前講話……
告訴孩子:你都害怕什麼,讓他知道,害怕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每個人都害怕。
2.害怕可以救人
教育機會:小朋友們來到一座矮牆前,躍躍欲試往上爬,妮妮因為害怕沒有上去,結果矮牆坍塌的時候,只有妮妮安然無恙。
告訴孩子:是害怕幫助她躲過了危險,所以害怕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
3.我們容易害怕那些我們不瞭解的事情
教育機會:窗外電閃雷鳴,孩子害怕了,縮在你的懷裡。
告訴孩子:閃電是因為兩朵帶有不同電極的雲相撞了,所以發出亮光和聲音,就像馬路上撞車發出聲音一樣。當你知道原因之後,你就不再那麼害怕了吧?
二、關於成功與失敗
1.不成功≠失敗
教育機會:孩子在幼兒園測試平衡木的時候,總是不能成功,因此他很沮喪,認為自己非常失敗。
告訴孩子:雖然他從平衡木上掉下來,但是他會拍皮球、能夠畫很美的畫、會幫助媽媽收拾玩具,這些做得都很棒。也就是說,一件事情沒有做好,並不代表整個人的失敗。
2.失敗是成功之母
教育機會:孩子用積木搭高樓,一次一次地坍塌,孩子發現,原來三角形的積木不穩定,地面不平所以積木容易坍塌,最終,高樓建成了。
告訴孩子:如果不是一次一次的失敗,他不可能明白搭高樓的奧秘,也就不可能最終成功,在贏得成功之前,我們總是要遇到很多困難。
3.害怕失敗,比失敗本身更糟糕
教育機會:孩子自己不能把線頭從珠子中心穿過去,所以拒絕做這個遊戲。但在你的鼓勵之下,他最終成功了。
告訴孩子:在做一件事情前,我們總習慣往壞了想。但其實真的去做,卻發現其實事情沒有那麼困難。所以,因為害怕失敗而停滯不前,比真的經歷了失敗更加糟糕。
三、關於工作與金錢
1. 我們工作,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教育機會:和孩子一起精心準備一頓晚餐,或者一起買一束花,把它插在花瓶裡。
告訴孩子:人和動物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有飯吃、有衣服穿,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為此我們努力工作。
2.工作是辛苦的
教育機會:冬天的早上,實在不願告別溫暖的被窩,但是當鬧鐘響起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迅速起床穿衣,準備出門。
告訴孩子:因為我們的生活還不完美,所以我們必須工作,而工作都是要付出辛苦的。
3.工作也有快樂
教育機會:帶孩子參觀工作單位,展示工作成績和成果。
告訴孩子:當其他人因為媽媽的工作而獲得快樂和滿足的時候,媽媽就會很開心。而且,媽媽會因為自己的能力得到發揮而高興。
四、關於友情與愛
1.感情來自於共同的經歷
教育機會:和孩子一起回憶他與最要好的朋友是如何相識的,曾經一起去過哪裡,他們之間最開心和最傷心的事情是什麼。
告訴孩子:經過一些具體的事情,感情才會加深,而有了感情之後,就會更多地一起做事情。共同的經歷會讓感情更加深厚。
2.友情需要實際行動
告訴孩子:朋友不是掛在嘴上的,應該付出實際行動去尊重、分享、合作,那樣感情才會越來越深。
3.愛是世界上最美的鏡子
教育機會:當孩子對自己失望的時候,給他鼓勵,讓他以積極的眼光看自己。
告訴孩子:在媽媽眼裡,他是非常棒的寶寶。因為媽媽愛他,而愛是世界上最美的鏡子,可以把一切都照得美好。
-
3 # 春城文揚
良知良能,讓他找到心裡的是非知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謙讓之心。讓他反觀自己的心,當他找到這四心。遇到任何事,他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再需要我們用規則去束縛他了。
-
4 # 巧藝可觀心
為什麼要完成作業?
為什麼不要看那麼多電視?
為什麼不要玩網路遊戲?
為什麼要朗讀?
為什麼要練寫字?
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為什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為什麼要制定作息時間表?
。。。。。太多了,
-
5 # 海棠花開春雨來
大家不要覺得這個想法很荒唐,其實在這個年齡段最害怕的就是對死亡的認知和由此帶來的恐懼感。通常這個年齡段剛跟父母分床不久,如果發現他們下意識地害怕黑夜,喜歡在睡覺的時候有人陪在身邊,有時出現整夜不睡的情況,多半就是有了對死亡的恐懼。
如何將這麼複雜的生死,跟一個七歲的孩子說,而且他能聽懂並且理解著實費了一番心思。
說說個人的經驗:有天半夜正睡的迷迷糊糊,聽見有人敲房門,打開了房門一看是小孩抱著個小枕頭可伶巴巴地說害怕,不敢睡。問他為何,他說一閉上眼睛感覺到處好黑,像個無底洞,象有魔鬼,害怕死了。那天晚上我陪著他旁邊睡的,當時就想了半天,該如何跟才六七歲的小孩溝通這個永恆的哲學問題:從那裡來,到哪裡去呢。
第二天晚上臨睡前,我是這麼說的:門口的那棵桃樹你記得嗎?還沒有它的時候,它就是一顆小種子,然後將它藏在門口的地裡頭,過了不久,它就自己發芽,露出了地面成為一顆小樹苗。其實人也是一樣的,從一顆小種子藏在媽媽的肚子裡,出生了慢慢長變成了一個小朋友。再看那小樹苗,慢慢地就長大了,春天來了就會開出漂亮的花來,等到花凋謝了,就會變成了桃子。而藏在桃子裡面的那個核仁,就是那顆會埋在地裡的種子。人也一樣,從小朋友慢慢地就會長大,當桃樹開花的時候,人就會有了愛人,也會有自己的種子。你看那顆桃樹,每年的春天都能看見開出來漂亮桃花,還要等過去了好長好長的時間,等你都長大,這顆桃樹好像是要老了,感覺它象要枯死了。但它的種子又從地裡長出來了,它的小樹苗以後也是會開花結果呢,你覺得這桃樹死了沒?他若有所思地說:所以它其實並沒有死,它又變成了一顆新的種子長出來了。我說是的,人也一樣,時間會慢慢過去,新的種子就慢慢成長,就跟排隊一樣,在你的前面會有很多熟悉的人,在你後面也有很多熟悉人,而你永遠站在中間的位置上。有那麼多的人一起排隊的時候,你覺得需要害怕嗎?這個就叫生生不息。
打那次聊天以後,他再也不害怕死的事情,睡得踏實了。
-
6 # 滿船星夢壓銀河
告訴他小草與鮮花的歡樂
告訴他要美好的聲音,要學會聆聽大自然的演奏
告訴他要有優美的嘴唇,要講善意的話語
告訴他要完美的身材,要把食物分享給別人
告訴他要頭髮漂亮,要撫摸空靈的思想
告訴他要眼睛清澈,要多看溪水與湖泊
告訴他要心胸開闊,要登山與看海
告訴他善與惡,真與假,Sunny與雨露,陰雨與晴天……
-
7 # 文化新思維
這裡有個猜想,是不是題主把哲學問題想的太複雜了呢?
哲學家提出的深刻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孩子經常向大人提出的問題。哲學家提出的問題不會超越我們一般人的生活經驗。
哲學問題有很多,包括有或存在的問題,什麼是自我?什麼是意識?有絕對的自由嗎?我們天生是自私的嗎?善與惡有什麼區別?我們說到不可剝奪的權利時,這些權利是不受限制的嗎?
但是看了哲學家回答的哲學問題,大多數人會直呼看不懂。
這是因為,除了缺乏生活經驗,我們現在很多人是沒有文化根基的。作為華人,我們傳統文化斷了層,三觀失去了基準,在沒有基準的情況下,看西方哲學自然看不懂。
所以,與其跟孩子討論家長都理解不了的哲學問題,還不如要麼給孩子全盤西化,完全以西方文化為基準,長大之後孩子讀哲學書理解起來相對容易;要麼從啟蒙讀物開始,讀《論語》之類的中國古代經典著作,把傳統思想重拾起來,形成中華文化基準,未來理解西方哲學也會容易。
否則,中西方文化打架,孩子的三觀混亂,就理解不了哲學問題。
-
8 # 關東啄木鳥
當然可以。其實哲學並非深奧莫測,它就伴隨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無處不在。孩子的學習生活照樣離不開哲學,他們也在應用,只是還不知道自己每天接觸的是那條具體的哲學概念。如果結合孩子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與哲學概念對號入座,應該是一件及其有意義的事。
回覆列表
人生教育有四個階段:一、0–3歲,幼兒養性。二、4—12歲,童蒙養正。三、13–18歲,少年養志。四、成年養德。孩子七歲了,屬於童蒙養正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應該培養孩子的品德,養成一些好的習慣。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些基本的善惡是非標準,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是不能做的。教導學習尊重他人,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懂得一些規矩和基本的禮貌。開始讓孩子學會承擔一些責任。可以嘗試教孩子換位思考,比如跟別人互換角色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同時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引發他的思考等等。當然有一個前提是一定要在故事或生活情景中討論交流,這樣比較形象,孩子也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