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圍爐品茗人
-
2 # 曉曉先生
禰衡是東漢末年的名士,禰衡擊鼓罵曹操的時候正值各個諸侯前期發展階段,需要人才,當孔融把禰衡推薦給曹操的時候,曹操若因為禰衡罵他而殺了禰衡,社會上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們定會說,曹操量小,不能容人,投奔他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少,反而會讓競爭對手有更多的人才,曹操是那麼精明的人,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把他送到荊州劉表處,死於黃祖手下,劉表之後的事,那就不用多說了!
-
3 # 春三月
曹操老謀深算,禰衡擊鼓罵曹,曹操深恨之,他想殺禰衡,但禰衡乃當今名士,曹操又不擔害賢之名,不讓自己招賢納士的大計因之受半點損害。
經過幾番唇槍舌劍的交鋒,曹操知道禰衡這種人肯定會被達官顯貴所嫉恨,所以他便派禰衡出使劉表,企圖借刀殺人,讓劉表殺死禰衡,以解心頭之恨。
沒成想劉表識破了曹操的計謀,容忍了禰衡的譏諷,但他令禰衡去見黃祖,將禰衡放到黃祖的刀下。黃祖可沒曹操的這個雅量和謀劃,一刀就把禰衡給殺了,曹操還是間接的達到了借刀殺人的目的。
曹操不是不殺禰衡,而是不想自己背殺賢之名。
-
4 # 一介布衣鼕鼕哥
禰衡是位狂生,又是後漢的名士,曹操殺之無益,又擔害賢之名!楊修則不然,曹操愛他有才,提拔他擔任軍中主簿,但此人總是枉猜曹操心思,甚而洩露軍中機密,插手曹丕曹植儲位之爭,這樣的人,不論跟誰,都會殺了他!
-
5 # 三國184
殺楊修,不殺禰衡,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其最主要的是政治因素。
楊修參政,禰衡亂噴,兩者性質截然不同。下面我們看下具體如何不同?
先說楊修:
《後漢書·楊震列傳》中這樣描述楊修:“修雖才子,渝我淳則。”,意思是楊修雖然有才,但是改變了淳厚的道德規範。
《三國志•陳思王植傳》注引《世語》:“ 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也說明了楊修很有才華,被曹操重用。
那麼如此被重用的將領,就因為沒有道德就被殺嗎?應該不是,曹操手下道德不高尚的大有人在。是因為楊修參政,楊修輔佐曹植。與曹丕形成對立,兩股力量對立,起初互有勝負,但最後曹丕勝出,那麼失敗的一方就盡皆翻頁了。輔助曹植的還有丁儀,丁廙,這兩人也都沒有好下場。但是這兩人都是曹丕上位以後殺的,為啥楊修提前被曹操殺了呢?因為楊修嘴賤。多次惹惱曹操,讓曹老闆不爽。正好借雞肋事件,擾亂軍心,給殺了。雞肋事件是漢中之戰,漢中是公元217年,曹操220年死的。在漢中之戰時候,定誰繼位,曹操應該就決定了,所以殺了楊修。
再說禰衡:
禰衡是個笑話,讀書人的狂妄呀。居然在大殿之上辱罵曹操,還有辱罵眾位大臣。
禰衡先脫光衣服敲鼓,羞辱曹操。
禰衡又將曹操手下的人才罵了個遍:“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就這樣把曹操陣營裡的人給噴完了。
這一頓潑婦罵街,要是放現在,早就幹丫的了。不過曹操乃丞相,雖然很生氣,但是也不能因為這個事情殺人呀,堂堂丞相哪能和一個潑婦計較,於是將禰衡給劉表,到了劉表那裡,禰衡又來一出,劉表也聰明,不殺。把禰衡送給黃祖,禰衡到了黃祖那裡又是一出,你說這禰衡是不是神經病?但是黃祖這暴脾氣哪受得了這個,一刀砍了。
雖然曹操沒殺禰衡,但是也借別人之手殺了。
-
6 # 史海鉤沉
楊修和禰衡同為才華橫溢恃才傲物之人,然曹操殺楊修卻不殺禰衡,主要是在曹操心裡,打心底裡就覺得禰衡就是一個憤青,殺不殺對於自己關係不大,所以以大丞相曹操的心智,沒有必要去跟他計較。
而楊修,身為曹操身邊的主簿(古代帝王身邊的秘書文書),伴君如伴虎,卻不知收斂,屢屢去犯曹操的忌諱,可以說是自己沒事找死。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楊修做的蠢事。
一、有一次曹操修了一個園子,竣工後曹操前往觀看,看了一會後什麼話都沒說,只是臨走的時候在園門上寫了個“活”字,工匠皆不知其意,遂向楊修請教,楊修告訴工匠,丞相是嫌園門太寬了。工匠趕緊返工,修復後再請曹操驗收,曹操大喜,追問之下才知是楊修領會了他的意圖。曹操表面欣喜,內心卻對楊修產生了戒備之心。
二、又一次,一大臣進貢了一盒點心,曹操想賣弄一下文采,便在盒子上寫了“一盒酥”,並令人拿去讓滿朝文武一一觀看,眾人不解其意,便向才子楊修請教,楊修看到後,拿來餐具將點心分與大臣吃,大臣們驚問其故,楊修說,這盒子上明明白白寫了一人一口酥啊,眾人皆贊其才華。曹操聞之,心中啞然。
三、世人皆知曹操夢中殺人之典故。當年,曹操為防備有人害自己,便想出來這個夢中殺人的方法來震懾眾人。話說,有一次曹操睡覺,假裝睡著了,身上的被子掉在了地上,身邊的侍衛趕忙過去幫曹操蓋好,誰料想曹操突然暴起殺人,接著又呼呼大睡,醒來後懊悔不已,將侍衛厚葬。旁人聽說後都驚覺丞相夢中殺人,而楊修聽說後卻說,丞相不在夢中,是侍衛活在自己的夢中啊。
四、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史載,有一次曹操領兵作戰,戰事不利,進退維谷之間侍衛端上來了一碗雞湯,恰好這時將軍夏侯惇進來詢問今夜口號,曹操攪動雞湯,隨口說到“雞肋,雞肋”。楊修聽到這個口號,遂勸將士們打點行裝準備撤退,見眾人不解,楊修解釋道,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就像這次戰事,進退維谷,不如早歸。
察覺到將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曹操大驚,追問之下,夏侯惇將楊修原話稟告曹操,曹操一怒之下,命人將楊修推出去斬首。
所以,俗語有云“不作死就不會死”,古人誠不我欺也。
-
7 # 永樂大帝Judy
這個問題很有趣。
想想禰衡擊鼓罵曹,他的行為比楊修過分的多,為什麼曹操沒有殺他?其實,曹操是殺了他的。只不過,不是親自動手而已。禰衡的名氣和才學不用多說,曹操肯定比你我還要了解他。20歲時就和北海太守孔融成了忘年交。甚至不惜自己的羽毛來給禰衡走後門,推薦給曹操。孔融何許人也,他親自推薦的人曹操不可能不重視,曹操素懷攬天下名仕之心,一方面讓自己的隊伍更強大,另一方面,天下名仕多聚集在自己賬下,更顯得自己的道統,法統之所在。所以才會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的詩句。
可禰衡太傲了,簡直沒拿曹操當人,沒事還樂意編排曹操。曹操也是為了給個下馬威,就讓禰衡去做了一個打擊樂表演藝術家。這就有了最著名的“擊鼓罵曹”的一幕。曹操雖然是一代雄主,可是心眼小是有了名的。當時氣的哏嘍一聲,差點背過氣。可是他知道,禰衡才氣,名氣都太大,所以只能臉上笑嘻嘻,心裡mmp。畢竟殺了他以後跟孔融也沒法交代。
但是曹操多奸啊,我惹不起你我躲得起。你不是瞧不上我?我給你送走。直接談好了轉會費就給劉表送過去了。劉表一開始還挺高興,畢竟自己賬下又多了個能人。可是慢慢的發現禰衡也不拿自己當回事。該有的君臣禮節啥都沒有,尤其當著文武官員的面撕了他的奏章。劉表一琢磨,得,難怪曹操都不要你,我也惹不起,轉會吧,大兄弟。回手送給了黃祖。按說禰衡已經從央企混到了國企,又從國企混到了鄉鎮企業,你就老老實實的掙工資就得了。可沒想到好日子沒過幾天,就把黃祖這個脾氣爆的給惹毛了。據當事人描述是因為禰衡把黃祖罵了,還頗有種我就罵你了,有能耐殺了我的氣勢。黃祖就遂了他的願。
反觀楊修跟禰衡就不同。楊修雖然名氣也很大,不過他可是在曹操帳下混了好多年的。已經算是集團內部老人了。可是我們看《楊修之死》也好,還是其他史料記載也好。楊修有名的事幾乎全都是耍個小聰明,玩個文字遊戲,佔個小便宜啥的。沒啥能拿得出手的事。而且最可恨的就是帶著曹操最喜歡的兒子不學好,居然教給他考試作弊。最後居然拿軍國大事當兒戲,借雞肋之名動搖軍心,最後把命丟了。
縱觀二人,其實跟當下職場很像。楊修就屬於那種混跡職場多年,自以為是老闆身邊紅人,就開始不斷的破壞規矩,試探底線,覺得自己功勞苦勞疲勞總是佔了一樣,就可以放肆甚至放蕩。大事上不起正面積極作用,反倒覺得自己是核心人士,大放厥詞,公佈一些老闆不願意公佈的秘密,沒大沒小,沒有尊卑和敬畏。而禰衡不同,畢竟沒有深入到集團內部,甚至還沒轉正。也沒有在軍國大事上造次。曹操還是分得清大事小情的。對於這種只涉及個人,不涉及國家的小事,雖然好氣哦,但是還是要表現出一個領導人的大度。我不殺你,可是我阻止不了別人殺你。自己作死的,跑到哪都是作死。何必髒了我的手。你說對麼?
-
8 # 球迷TaiZhou
楊修與禰衡都是曹操要殺的物件,怎麼殺體面又不傷及自身的問題。修,楊氏名門望族之後,參與了繼承人之爭而且對老曹頗為不恭;禰衡就更放浪形骸了,本一名士適合山野琴棋書畫,老曹若是直接殺之恐寒了士人之心傷了惜才愛才之名,在諸侯割據招賢納士中斷了士人投奔之路。以擾亂軍心殺掉楊修再合適不過了,合著楊修也是找死。處置禰衡的手段就高明老辣多了,假手暴躁粗鄙剛愎自用的黃祖,把自己摘得個乾乾淨淨!某種程度上說,曹操毋庸置疑的是那個時代的驕子!從年少輕狂熱血愛國青年修羅場修煉到審時度勢縱橫闔捭。在身居高位,皇帝位探手即可強取之時卻還保留住難得的理性和初衷!
-
9 # 大漠書生
楊修恃才傲物,多次冒犯欺騙曹操,而且參與到曹丕和曹植兩兄弟的內鬥之中,早已觸犯到曹操所容納的紅線,自然不會被曹操放過,曹操殺楊修是情理之中的事。
禰衡更是比楊修狂傲一百倍,在他眼裡,除了打小就知謙讓,以讓梨而譽滿天下的孔融稍微看著順眼點,其餘人都是垃圾,提都不值一提。
孔融將禰衡舉薦給曹操。骨子裡看不起曹操的禰衡“裸衣擊鼓罵曹”,公然辱罵曹操,簡直不把自個兒生死當作回事,擺明了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架勢,偏要去揭掉龍鱗,偏要去摸老虎尾巴甚至要掰掉老虎牙。禰衡對曹操來說,就跟一個渾身長刺的刺蝟一樣,很是頭疼難辦。殺吧,禰衡早以狂傲而名揚天下,如果就這樣公然殺了他,會讓看熱鬧的天下人找到藉口詆譭自己名譽,等於殺掉一個禰衡,又喚醒了成千上萬個禰衡罵曹,大大助長了倒曹勢力的氣焰,豈不是適得其反。
可是不殺禰衡吧,一貫信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豈能任由禰衡如此羞辱!曹操憋在心頭的這口惡氣出不來,縱使千刀萬剮也實難消這心頭大恨。於是,奸詐的曹操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把禰衡派到荊州劉表那兒去,企圖借劉表的手【確切的說是刀】殺掉禰衡,這樣既不讓自己的手沾上殺禰衡的汙血,又可以把害賢的惡名甩給劉表。曹操的陰險狠毒由此可見一斑。
誰知道劉表也不傻,他也學曹操照單抓藥,依樣畫葫蘆,把禰衡這個燙手山芋甩給了江夏的黃祖,果然,脾氣暴躁頭腦簡單的黃祖忍受不了禰衡的羞辱,怒而殺之。曹操得知禰衡死訊後,撫掌大笑,說早就知道禰衡這小子會不得好死。
說來說去,性格乖張註定命運的悲劇啊。
-
10 # 張鐵軍158
不是曹操想不殺禰衡,而是借刀殺人。曹操直接殺禰衡,怕留下不能容人的話把兒,而禰衡太混球兒,作死的人肯定活不長。於是,令其作為“欽差”到荊州,遊說劉表,曹操算定“禰衡必死”。
整個後漢,最可恨的當屬十常侍,最令人痛心疾首的當屬董卓,而最討人嫌的當是孔融、禰衡、楊修三人,而此三人性情相投、惺惺相惜。 禰衡經常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其餘的人平平庸庸,不值得提。”聞聽此言,孔融非常受用,飄飄然。孔融見禰衡如獲珍寶,屢屢推薦於獻帝、曹操。禰衡贊孔融“孔丘在世”,孔融贊禰衡“顏回再生”。
先說孔融。這位就是一個作死的主兒,他的追求就是“坐上人恆滿,尊中就不空”關鍵是喝完酒胡說八道,妄議朝綱,這是他把自己作死的根由;孔融還有一即無恥又驚世駭俗的論斷:“父之於子,情慾發耳;母之與子,如物寄粲中,傾則離耳”——父子關係源於父親情慾發作,母子關係就是懷孕的時候有關係,生出來後就沒關係了。可見孔融他們家沒有親情,以此觀之,“讓梨”凸顯“虛偽”,曹操評價孔融為“浮華狡獪之徒”。結局,孔融家族全被抄斬。
再說楊修。楊修的聰明,實在是自作聰明,而最不聰明的地方在於不知攙和爭太子位是在賭命,而且不知道自己的對手兒司馬懿的厲害(司馬懿幹嘛呢?謙虛謹慎、深藏不露,教丕兒示弱),而楊修唯恐天下不知道自己是誰,不作死時不罷休。
最後,說說禰衡。此君見誰罵誰,先罵曹操、遊說劉表再罵劉表、後遊說黃祖罵黃祖。前兩者尚慕虛名而不操刀,黃祖乃率性之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宰完了再後悔。
晉人葛洪這樣評價禰衡:“迷而不覺,故開口見憎,舉足蹈禍……猶如朽木鉛鋌,雖班輸歐冶所不能匠也。而復走投荊楚間,終陷極害,此乃衡懵蔽之效也。於戲才士,可勿戒哉!”
大意是:一開口就討人嫌、一行動就招災禍——面對朽木,讓魯班也無法雕琢;面對鉛條,讓歐冶子也無法鑄劍,實在是不可救藥。從離開曹操,到終了黃祖,至死不悟而於非命——好像此公生來的目的就是飛蛾撲火,奔死而來。有智識的人應當引以為戒啊。
以上三人最大的交集是:不作死時誓不休。
-
11 # 小文章大視野
殺楊修的原因很複雜,一方面確實是楊修聰明過頭,事事摸準了曹操的脈搏。主子被自己的部下摸得一清二楚,自然不會舒服的;二則是楊修涉及了曹操立儲之爭,多為曹植計劃,這也犯了曹操的大忌,故而找了個藉口將其殺了。而不殺禰衡,卻是因為不屑於親自動手。
禰衡罵曹操,事情發生在曹操袁紹河北爭霸的前夕。當時劉備用計逃脫曹操的掌握,重新控制了徐州,曹操的處境不妙,這才採用賈詡的計謀,派出使者遊說荊州的劉表,以為援助。當然,賈詡推薦的是孔融孔文舉,孔融也是聰明人,自然不想蹚這塘渾水,於是轉手就把他的好友禰衡賣了:“吾友禰衡,字正平,其才十倍於我。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備行人而已”。
就這麼著,禰衡被曹操召到堂上,卻沒讓他入座,禰衡自負才能,何等的高傲,怎能受此侮辱,於是發出了“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的感嘆,惹得曹操一陣反駁,當然,最終還是沒能說過這文人之口。這其中的過程十分精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重溫一下。
此番辯論之後,自然有手下人勸曹操殺掉禰衡,而曹操卻說:“此人素有虛名,遠近所聞。今日殺之,天下必謂我不能容物”。意思就是說,這等虛妄之士,殺之無用,圖有汙名罷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曹操就放了禰衡。相反,他依舊以禰衡為使,出訪荊州,這其實就是借刀殺人罷了。禰衡狂傲不羈,受了曹操的侮辱之後,必然不肯為曹操盡力賣命。他到了荊州,見了劉表之後,對曹操是外誇內諷,搞得劉表很是不開心。不過,劉表也是個聰明人,不想自己有害賢之名,於是又打發禰衡去見自己的部將黃祖去了。黃祖粗人一個,又兼脾氣暴躁,兩人飲酒正歡,禰衡卻又狂病復發,指著黃祖是亂罵,黃祖可不慣著他,直接將其拖出去砍了。一代文士落得如此下場,也是令人嗟嘆不已。
(全文完)
-
12 # 東子叨叨
這裡用到“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最為合適不過,罵你的人好對付,猜你的人了就難對付了!
-
13 # 老夥計162720415
禰衡再能罵也罵不掉曹操權力,楊修耍聰明威脅著曹操諸子的團結,。禰衡想死曹操不便殺,楊修想活曹操不可留。
-
14 # 幸福如水
這跟本就沒那麼深奧,不殺禰衡是因為那天曹操心情好,殺楊修是因為那段時間曹操不順、心情特糟。
回覆列表
禰衡與楊修都是東漢末年的才子名士。禰衡因為恃才傲物上演“擊鼓罵曹”的鬧劇羞辱曹操,隨後被曹操趕到劉表、黃祖等割據軍閥帳下,最後被黃祖殺死。而楊修則因為參與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間的奪嫡之爭,在襄樊之戰期間被曹操處死。兩位才子名士的死都與曹操有關,為何曹操直接處死楊修,卻放過了當眾羞辱自己的禰衡呢?
最直接的原因,楊修參與了奪嫡之爭兩人都惹怒了曹操,但是禰衡的惹怒只是言語態度上的不尊重,簡言之就是恃才傲物,口出狂言罷了。作為東漢末年最傑出政治家的曹操還不至於因為幾句難聽話就暴起發難。而楊修則不同,他介入了曹操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的儲位爭奪。這就讓曹操不得不提防和重視楊修了,畢竟楊修作為曹操身邊的幕僚,他的聰明和才華讓曹操有時都自嘆不如。
歷代臣子參與奪嫡之爭大體上有三種結局:
一是支援的物件成功上位,自己或是得到一世榮華,或是被支持者兔死狗烹。
二是支援的物件失敗,被勝利者清算報復。
第三則是在奪嫡過程中,被君主處死,以警告震懾那些參與奪嫡之爭的臣子。
曹操當時的地位無疑和帝王無異,因此他的兒子們爭位就是事實上的儲君爭奪。楊修不僅參與了這場奪嫡鬥爭,而且還是曹植一方的主要人物,因此他被曹操處死的理由也就顯而易見了。反觀禰衡,他只不過是個口無遮攔的狂士,殺了他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政治利益,無非是發洩個人怨氣,因此他還達不到讓曹操親自動手的地步。
兩人的活躍時間不同,曹操的目的也不相同禰衡和楊修兩人活躍的時間不同,禰衡大約在建安元年左右惹怒曹操,並死於建安三年。這一時期的曹操只是剛剛迎漢獻帝於許都不久,開始實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當時在整個中國大地上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割據軍閥,曹操只是其中較為強大的一個。他還需要招賢納士,因此殺害名士的惡名他是不願承擔的,所以雖然他對禰衡也非常不滿,但是他不願親自動手,而是將他送到荊州劉表那裡,以達到“眼不見為淨”和“借刀殺人”的效果。結果禰衡口無遮攔的臭毛病絲毫不改,劉表也不願承擔惡名,乾脆將禰衡送到更短視也更殘暴的黃祖那裡,結果再次辱罵主公的禰衡被黃祖處死。曹操和劉表借刀殺人的目的也算達到了。
而楊修活躍的時期,曹操已基本統一北方,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軍閥。特別是處死楊修的時候,曹操已經進入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已經不需要太顧忌名聲方面的問題,他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鞏固自己的曹氏家族的權力和地位。而楊修參與奪嫡,處死他就有了可以出手的理由。畢竟殺一個狂傲但卻沒有大過失的禰衡,會讓人覺得曹操沒有容人之量。而殺一個參與奪嫡鬥爭的臣子則是順理成章的御下之術。
出身背景不同,導致曹操的重視程度也不同禰衡出身背景在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估計也不是什麼名門望族。但是楊修不同,他出身弘農楊氏,祖上是殺死項羽而被封侯的楊喜,而且他還是東漢名臣楊震的玄孫,他的父親在當時也位列三公。史稱他的家族從楊震到楊彪連續四代擔任太尉一職,是可以和“四世三公”的袁紹家族相媲美的頂級豪門。
正因為禰衡和楊修的出身背景不同,禰衡這樣一個沒有什麼家族背景的狂士,如曹操本人所言,殺死他就像殺死鳥雀、老鼠一般。但是卻可能會揹負沒有容人之量的惡名,實在是不值得。而楊修則出身豪門,他的背後不僅有一個位列三公的父親楊彪,還有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弘農楊氏家族。雖然曹操手中有著強大的軍隊,但是這樣的豪門家族的政治態度和方向依然是不容忽視。
因此作為奪嫡失敗的一方,也因為楊修本人的才華和能力,加上其背後顯赫的家族背景,曹操就絕不能讓他留在世上。因為他若不死,一旦曹操去世,楊修就可能會利用或者聯合曹植,成為曹魏集團內部的不穩定因素。而要消弭這一不穩定因素,最直接的方式是殺死曹植,但那是曹操的愛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處死楊修就能最大限度的削弱曹植的力量,這卻是曹操可以做到的。
終上所述,禰衡作為一個沒有背景,恃才傲物的狂士,又處於曹操事業剛剛走上快車道的時期,親手處死他只會讓曹操承擔更大惡名。因此曹操乾脆來個“眼不見為淨”和"借刀殺人",讓其他人去處理禰衡這個“憤青”。而楊修則擁有顯赫的家族背景,同時深度參與了曹操兩個兒子之間的奪嫡之爭,而且楊氏家族對曹氏家族還不是很配合。因此已經到了人生暮年的曹操不會讓楊修成為他死後曹魏集團內部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就在襄樊之戰中尋機處死了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