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隔老
-
2 # 胡家成
前一段看到有一位印度專家宣稱,中國趕超印度至少要花30年的時間,只好抿嘴笑不說話。只有迷之自信的國家才會說出這樣的大話、笑話,幸虧沒有說中國趕超需要300年。
在歷史上,中國與印度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都是在二戰後40年代末獲得獨立。獨立後兩國的GDP總量和人均GDP應該也差不多,印度還稍微佔優。70年之後,中印的差距逐漸拉大。2019年,中國GDP達到13.91萬億美元,人均GDP為10276美元;印度GDP為2.9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2076美元。中國的兩項指標基本上是印度的5位左右。中國基礎設施完善,國民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是綜合國力最為強大的發展中國家。
作為中國的鄰國,也是世界唯一一個人口和中國同級別的大國,印度處處喜歡和中國比較。中國在某些方面取得一些成就,印度立馬嚷嚷要跟上。印度近年來發展迅猛,GDP逐漸前移,印度總理莫迪一直雄心勃勃,懷揣印度經濟的大國夢想。為了追趕中國,印度政府在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等領域大舉投資,推動外國投資、居民儲蓄以及出口增長,力爭印度的經濟規模在2025年之前增加到5萬億美元。
作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前些年印度確實出現了高速增長,但近兩年經濟增速遠低於預期。特別是今年,由於疫情在印度基本處於失控狀態,出現了近年來第一次經濟衰退。國際頂級經濟諮詢機構Capital Economics表示,印度要想複製中國經濟的成功,其實際GDP年增長率至少要達到8%,而以印度目前的經濟狀況,實現這一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近期中國的疫情得到了完全控制,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又進一步拉大了。
印度的經濟產業主要是農業、手工業以及服務業,近年來,班加羅爾發展成為重工業的中心和全球資訊科技中心,被稱為“亞洲矽谷”。印度在航天、軍工和製藥業等方面,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印度軟體業發達,有人稱之為“程式設計師之國”,是全球主要的電腦軟體出口國和資訊服務業生產國,2014年印度軟體業產值超過1300億美元。軟體服務業、運輸業、旅遊業是印度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印度勞動力資源豐富,它可以使用廉價的資源來吸引投資、創造財富。
印度在國際公認的主要指標都遠遠落後於中國。印度經濟仍然存在工業基礎不穩、製造業佔比失調等諸多結構性缺陷,投資者對印度市場的信心正在下降。“印度製造”是莫迪2014年就職後提出的一個目標,也吸引了一部分海外投資,由於裝置老化,自動化低,最後成為“拼湊式創新”。印度的社會暴力、種族歧視等問題經常出現,社會環境極不穩定。印度的貧富差距極大,有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乾淨整潔的現代化都市和擁擠、破亂、骯髒的貧民窟彷彿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印度作為一個大國,人口多,體量大,發展潛力巨大,我們不要被一些媒體洗腦,不被表象迷惑,認為印度永遠貧窮落後。十幾年前、幾十年前,西方是怎麼看待中國?嘲笑、諷刺,我們現在用快速發展、快速崛起的事實,打了西方響亮的耳光。所以我們要重視印度,正視印度,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
3 # 流年Leoyoe
中國和印度同是人口大國,擁有人口紅利,但中國卻率先抓住機會發展了起來,這讓印度非常的眼紅。而為了追趕中國的步伐,印度也展開了積極行動,學習和效仿中國模式。比如說,中國有中國製造,印度便立即搞起了印度製造,想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但印度雖然學習了我們的模式,但並沒有獲得成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主要還是因為印度沒有把握住機會。在中美髮生貿易爭端的時期,印度本可以乘機吸引外資入駐印度,但印度卻因為自己勞動力水平不足,沒能得到外資的青睞。即使在中美髮生爭端的時期,也還是有大把的外企願意留在中國,不願意將生產線搬到印度。
而現在中美貿易爭端已經告一段落,這些外企就更沒有撤走的理由了。對此,印度媒體《金融快報》也感嘆道,印度錯失了一次崛起的機會。其實值得一提的是,曾經我們也給過印度機會,但是印度卻沒有珍惜。當年我們正在進行轉型,準備將一些科技含量低的製造業,給遷移至印度,但印度卻沒有及時丟擲橄欖枝,與這些中企進行聯絡,最終這些中企就落戶到了越南和高棉等東南亞國家。
對於這些事情的發生,印度媒體自己進行了分析,他們得出了幾個結論。首先,中高階的製造業看不上印度,因為印度的勞動力水平偏低,缺少技術性工人,一些中高階的製造業,無法在印度獲得足夠的人員補充。這一點是印度和中國最大的差距,中國透過“掃盲”和“義務教育”,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印度想追趕上我們還需要時間。
其次,印度的市場不夠大,中國和印度同是人口大國,但中國卻是第二大消費市場,許多產品中國內部就能進行消耗,不需要在對外進行出口,這為投資者節省了大筆資金。有分析認為,今年中國還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因為全球經濟收縮,美國內外交困,他們今年的經濟發展將非常糟糕,中國有機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
最後,就是資本特性的原因,資本喜歡穩定的環境,而中國就比印度要穩定。近年來,印度經常在邊境搞事情,同周邊鄰居進行較量,這給印度帶來了安全威脅。資本的發展,是建立在穩定基礎上的,如果印度不能保證穩定,那麼資本自然不會流向印度。
-
4 # 長安說書人
印度想要追上中國,不論從文化信仰還是制度都要作出很大的改變。但這是非常難,也無法短時間實現的。
咱們中國信:人定勝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印度人信:這輩子被壓迫不要反抗,下輩子就能投胎高貴一點的人家。
起源於印度的佛教與印度教有些教義是一樣的,比如佛教也說這輩子行善吃苦,下輩子輪迴就可以投個更好的胎。但是華人的上古神話精神一直沒有斷過,我們的宗教信仰更加包容,取其精華去去其糟糠,和印度人的愚信不一樣。
所以華人有拼搏精神,窮人懂得知識改變命運,而印度很多沒受過什麼教育的很多窮人骨子裡卻是逆來順受。當然我這麼說一定有些偏頗,但文化大背景應該是這樣。
印度想要追上中國,信仰文化不改變是無法激勵底層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的。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人口紅利,這一點印度也有。二戰以後印度本來應該是比中國富裕,為什麼現在卻落後中國這麼多呢?
雖然中國前期也走過公有制的彎路,但經過改革將土地分給了農民,人們靠自食其力努力耕耘就能填飽肚子。
中國先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又能將農產品集中用於引進西方科技發展工業。發展好了工業又能提高農業發展,進一步用於科技自主研發。印度政策的發展和我們完全是兩個方向。
印度的國民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實際屬於資本主義國家。
印度沒有土改,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農產品被少數人掌握,大量的農民沒有土地,也面臨餓死的危機,還要靠美國援助進口糧食。
印度農村人口分成兩類 —— 無地農民(家庭擁地< 1公頃)以及有地農民(家庭擁地>1公頃)。前者佔印度農民人口超過70%,一般透過給人打工種別人的地拿工資為生,又被稱為“僱農”。
政府也沒辦法將這些農產品集中起來用於工業發展。所以他們製作出的工業產品也是低質廉價品。別說外華人看不上,本國富人都不願意買。
到了尼赫魯去世後,他的女兒英迪拉·甘地上臺後,放棄了建設重工業為主,追趕先進發達國家的政策。改為進口發達國家的工業品,努力發展農業。
還記得咱們改革開放時,90年代大量農民南下的打工潮嗎?那時候不知道改變了多少農民的命運。雖然荒廢了很多土地,但咱們的經濟和農業技術都在同時飛速發展。印度也有很多農民外出打工,但是由於工業發展落後,崗位很少。這就是一個非常惡性的迴圈。
這樣就導致他們與我們國家的後續發展迎來了很大的不同。我們已經有了大量餘糧,他們才剛好解決溫飽。我們正在擺脫西方科技的約束,他們還在依賴西方科技。世界人才正在往中國匯聚,而印度人才流失嚴重。
印度現在應該靠什麼追上中國呢?肯定是改革,但不知道印度有沒有這個魄力呢?就算有改革的魄力,想要追上正如火如荼發展的中國,恐怕也要很長時間。
-
5 # 錦繡中源
印度錯過了哪些機會?其實印度也算是一個崛起中的新興大國,雖然相對我們國家發展沒那麼快,但放眼全球,印度的發展勢頭也是比較強的,不能因為它沒我們發展快,就認為它錯過了很多機會。
其實印度自1991年就開始了經濟自由化改革,這近30年來,印度經濟取得的成就並不低。2019年印度GDP正式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只是90年代以來,中國發展的比印度快得多,至今中國GDP已經是印度的5倍有餘。這是一個鴻溝級別,莫說今後快速追趕了,能夠保持差距不被擴大,已經是很好了,畢竟中國發展速度也不低。
這幾十年來,印度與中國走了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中國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而印度這些年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一直比第二產業高得多,雖然歷屆印度政府重視製造業發展,但它就是發展不起來。中印都是人口大國,印度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差強人意,的確令人驚訝。
當然,也不能說印度走的發展路子不對,畢竟兩國國情不一樣。印度土地是私有化的,而且存在種姓制度,人也比較懶散,基礎設施落後發展慢,這樣它的製造業註定競爭不過我們國家。這些年印度經濟發展也比較快,能夠取得這個成就已經不錯了。但是,想要飛速追趕我們,並不現實,不是靠吹牛、靠意淫就能夠超過的。
-
6 # 小吳講世界史
印度比中國多了很多的有利條件,例如有利的國際環境,西方國家普遍對印度採取較為緩和的政策,可是對於中國卻是百般打壓。
也許你應該問,為什麼印度比中國多了那麼多的有利機會,中國卻在上個世紀末開始將印度甩在身後。
馬克思主義分析到,事物的發展,決定因素在於內因。中國雖然在國際環境上處於劣勢,但是國內環境卻是比印度要好的。中國國內民族關係較為緩和,也沒有像印度那樣的種姓制度。
並且,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經歷過多種改革,使得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歷史證明,只有好的體制機制才能夠使經濟保持活力與發展。
中印兩國同為人口大國,擁有著人口紅利的優勢,而中國近幾年這樣的優勢正在逐漸減弱,並且隨著題量增大,速度也在放緩,經濟下行。在未來幾年,印度的發展應該會比較快一些,但是印度若想要更進一步發展,應當解決好國內的矛盾衝突,建立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
回覆列表
答案很簡單:第一,靠吹牛逼,第二,靠吹牛逼,第三,靠吹牛逼。如果還有第四個答案,那就是抹上神油吹牛逼。
回顧印度錯過的機會,只能說它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典範。首先,大英帝國留給阿三的遺產不可謂不豐厚,可是,阿三政治家只記住了帝國風光與欺人一多霸權思維,沒有繼承英式文明與民主,國家陷入了民主誤區。其次,高舉不結盟大旗,一度騙取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青睞,但是,1962年邊境慘敗後,印度人急赤白臉地宣佈放棄不結盟立場,公開要求美蘇兩霸支援,充分展現其首鼠兩端的本質,道義破產。最後,近年由於美國戰略調整,希冀把印度變成對遏制中國的打手與炮灰,印度心知肚明,本來上演了欲拒還迎的戲碼,可以進退自如,給印度帶來最大的戰略利益,可惜由於領導人能力有限,目光短淺,逐漸把戲演砸,很可能真的無條件綁上美華人的戰車。
當了美國的打手與炮灰,如當年的南韓與日本,本來是可以苟活並且藉機實現國家發展的,可印度國家體量大、野心大,如果真把中國打倒,以印度政治貴族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尿性,它必然把目標對準主子美國,對此,美華人門兒清,當然不會任由阿三賤民胡鬧了,所以,印度崛起之夢註定只是南柯一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