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話堂

    《三國演義》中,東吳眾將存在感不是很強,蓋因《三國演義》主要以曹劉爭霸為主線,主要篇幅都在寫曹操、劉備的事,曹劉手下的大將也著墨甚多,但我們不可因此小覷東吳。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為靠後。

    孫吳方面有十二位將領,以英勇驍戰、功勳卓著而為人稱道,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盛讚他們為“江表之虎臣”。

    相比曹魏的五子良將,蜀漢的五虎大將,孫吳又有哪些大將可以排在前五名呢?

    綜合考慮個人武力、指揮能力、參加戰鬥、取得成績、所授官職,拋開四大統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不在排名之列,個人認為,以下五人可排名孫吳五大名將:

    第一名,程普

    程普,字德謀,是東吳將領中資歷最老的一個,輔佐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代。跟隨孫堅征討過黃巾之亂、董卓作亂,斬華雄、破呂布,跟隨孫策平定江東,。在孫權掌權過程中,又同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平定江東亂匪,在赤壁之戰中也有不俗的表現。赤壁之戰時任副都督,和周瑜一起大破曹軍,攻伐南郡。而其曾單挑太史慈,並與其大戰三十回合而戰平。因其年長,又被人尊稱為"程公"。歷任裨將軍,領江夏太守、南郡太守、蕩寇將軍。

    第二名,黃蓋

    黃蓋,字公覆,亦是早期跟隨孫堅的東吳老將。早年追隨孫堅,輔佐過孫權、孫策、孫權三代。善使鐵鞭,曾經生擒劉表大將黃祖,其最著名的戰績,就是於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時,詐降曹操,並以火攻打破曹操之軍,是赤壁之戰的主要功臣之一。後又因平定山賊有功,加偏將軍,官至武陵太守。

    第三名,甘寧

    甘寧,字興霸,少年時集結兵馬,在地方為非作歹。後投於劉表麾下,未受到重用。公元208年,再投於孫權,開始建立功業。隨孫權破黃祖,隨周瑜破曹仁,隨魯肅拒關羽。甘寧是個全能型的將領,能統領騎兵、水軍,單挑能力也極強,擅使用弓箭,大刀,曾經打敗過曹洪,武藝堪比趙雲、張遼。歷任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第四名,韓當

    韓當,字義公,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將領。韓當因為長於弓箭、騎術並且膂力過人而被孫堅賞識,追隨他四處征伐周旋,數次冒險犯難,攻陷敵人、擒拿俘虜。對江東基業的逐漸穩固和吳國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封爵石城侯。

    第五名,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義,東漢末年名將,擅騎射,箭術堪比呂布。早年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招降,跟隨孫策平定江東,孫權時期鎮守南方,後在合肥之戰中陣亡。太史慈身高七尺七,武藝高強,和張遼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高下,孫策攻打揚州的時候奉命拒孫策,兩人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只到夜晚兩家收兵才作罷。後在官至折衝中郎將、建昌都尉。有名言“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 2 # 舊人何時歸

    老規矩,先說答案,我的選擇是:太史慈、甘寧、程普、周泰、黃蓋。

    東吳作為三國之中存在感最弱的一個,我們對他的關注也是最少的,不過沒有存在感歸沒有存在感,能夠三分天下,手裡面沒幾把刷子怎麼行,而題主這裡說的“五虎將”、“五子良將”都是武將類的,所以周瑜、魯肅、呂蒙、張昭、陸遜這些文臣儒家就不參與選擇了。還有東吳可能給我們印象較深的就是那一大幫酸儒,士家大族們,平時不幫忙不聽話,也就算了,一有事情發生就拖後腿。

    其實人家東吳也是有一個武將組合的,人數還比較多大概是質量不夠,數量來湊吧,開玩笑開玩笑,這個組合被稱為“江東十二虎臣”: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也叫“江表之虎臣”(出自《三國志》 卷五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但是要選五個人嘛也簡單

    太史慈、甘寧、程普、黃蓋。無論是在十二虎臣之內還是東吳陣營,戰功、知名度、武力等方面基本上都是佼佼者,爭議基本上不大。可能唯一有點爭議的就是周泰這裡。

    一、建昌都尉太史慈

    太史慈武力與人稱小霸王的孫策不相上下,乃是東吳陣營的第一猛將,原本是揚州刺史劉繇的部下,投奔孫策,而且最主要的是在《三國志》中給他做傳都有點類似於小諸侯的意思,足以證明其地位。

    二、折衝將軍甘寧

    人稱錦帆賊,孫權曾評價過:“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其戰績主要有:隨孫權破黃祖據楚關,隨周瑜攻曹仁取夷陵,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擒朱光,而且還曾在某次戰役中,只率百餘人夜襲曹營,等到曹營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的時候,甘寧在已經跑掉了。

    三、蕩寇將軍程普

    東吳三朝老臣,侍奉過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 被人們尊稱為"程公"。無論是資歷還是名望,入選綽綽有餘。

    四、奮威將軍周泰

    這個位置原本我是準備給淩統的,畢竟淩統曾經有過與樂進大戰三十回合,與張遼大戰五十回合的能力,但是考慮到武藝不算高的周泰多次,救駕。臨陣不怯勇氣和護主的責任。所以還是選擇了周泰,而且周泰戰績也不弱,多次救駕不算,與曹仁三十餘合後詐敗、與韓當雙戰許禇,三十餘合不能取勝,二十合斬殺沙摩訶。

    五、武陵太守黃蓋

    黃蓋與程普一樣,同為三朝老臣,在赤壁之戰時,是主要的功臣之一。所以就不過多分析了。

    以上就是我的選擇,回答完畢

  • 3 # 河南南陽銀向陽

    孫權的將領中好象沒有特別出色的。只有一個甘寧好一點。其它的都不怎麼樣。看他們執行任務就知道了,都是兩個兩個出來的!好象一個人不能獨立完成一樣。你看關羽張飛這些什麼時候要和別人搭夥才能完成任務?

  • 4 # 樂觀的三國迷

    曹操“五子良將”

    1.前將軍張遼

    2.右將軍樂進

    3.左將軍于禁

    4.徵西車騎將軍張郃

    5.後將軍徐晃

    很厲害的五個人,就不一一介紹了!

    劉備“五虎上將”

    1.關羽

    2.張飛

    3.趙雲

    4.馬超

    5.黃忠

    1.陸遜 挽救了東吳的男人,第一實至名歸!

    2.呂蒙 殺了我二哥的人物啊,排第二當之無愧!

    4.周泰 沒有他孫權估計早都去見孫策了!

    5.黃蓋 “苦肉計”的老英雄,榜上有名當之無愧!

    不喜勿噴哈!!!!

  • 5 # 文史宴

    1、太史慈

    太史慈肯定可以佔據一個名額,他是資歷極老,跟孫策平起平坐的將領,又為孫策獨當一面,抵禦劉表之侄劉磐的猛攻。

    2、黃蓋

    水戰達人,赤壁之戰放火燒燬曹操戰船的功臣,資歷很老,文武雙全,做太守時還有不少佳話傳世。

    3、丁奉

    蓋世猛男,東興之戰中靠個人勇力大破魏軍,俘斬魏軍數萬,製造了東吳後期最大的勝利,是東吳後期的擎天之柱。

    4、甘寧

    錦帆賊,武功高強,統帥能力也不錯,尤其是還有謀略,戰略戰術都來得,算是軍事多面手,是東吳的勇力擔當。

    5、潘璋

    人品惡劣卑汙,但相當善戰,在多次戰鬥中其部隊都是中堅力量,深得孫權信任。

    這五個人,就是東吳四大都督以外,統帥能力最強、最能打的五大將領。

  • 6 # 歷史百家爭鳴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古人對三國中有貢獻的人都有一個排行榜,像曹操有五子良將,劉備有五虎上將,孫權有江東十二虎臣,孫權的十二虎臣就跟其他兩個排行榜不一樣了,他們都是五個人,就孫權是十二個,而對於孫權的五虎將也沒有個準確的排名,那我們今天就來在孫權的將領中排出五個人。

    要是排五虎將,那第一個肯定是低調的太史慈,雖說他人低調,不過他武藝精湛,當時他不在孫權手底下時,曾跟“小霸王”孫策交戰都沒有分出個勝負,而且他還講究義氣,當時他聽說孔融有難,借兵衝出重圍,救出了孔融。而且他還負責守衛江東的後方,正是他治理的好,孫權才能放心對外交戰。

    第二個是黃蓋,熟悉苦肉計的人都知道他,他為了讓曹操掉以輕心,便受了苦肉計詐降曹操,使得曹操上當,在赤壁之戰中被劉孫大軍大敗。但這是他戎馬生涯中的一個事件,他是東吳的三朝元老,他曾經跟隨孫堅,孫策,孫權,不僅資歷老,而且隨主征戰四方,屢立戰功,所以說他進五虎上將是當之無愧的。

    第三個是“錦帆賊”甘寧,甘寧曾經是個混混,不過後來他改過自新投向了孫權,在孫權手底下時,他發揮出來了自己的長處,在益陽時,他力拒關羽,在夷陵勝曹仁,在楚關破黃祖,這都是關係到江東命運的戰爭,不過甘寧不負眾望,獲得了勝利,連孫權都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敵也。”

    第四個是淩統,淩統跟甘寧開始時是不共戴天之仇,因為甘寧曾經殺死了淩統的父親,不過在一次作戰中,甘寧救了淩統,兩人便不計前嫌,成為了至交。雖說淩統年紀小,可是在合肥之戰中,孫權被張遼追著不放時,淩統領親兵300餘人,死戰張遼。結果全軍覆沒,淩統也受重傷,最後不治身亡。淩統的勇猛,是理應劃入五虎將中。

    第五個應該是周泰,他算得上東吳比較有資歷的大將,他在孫權小時候就陪伴左右,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身上受的傷多達幾十處,就像在面板上雕畫一樣。就憑周泰對孫權的忠心赤膽,也理應排入。

    雖說這五人比不上週瑜、陸遜、呂蒙的地位,但是他們身上透露出的勇猛善戰是這幾位不能比的,他們五個長期在前線廝殺,理應得到一個體面的名頭。

  • 7 # Ray徐徐

    我覺得這個還真不好排出,有些將領的閃光年代可能與史實有些差距,我就班門弄斧了。

    1.偏水軍的將領不排了,因為打水仗曹魏和蜀國不行。

    程普也有同樣的問題,資歷老,本事高因此脾氣大,赤壁之戰前連周瑜否不服,但周瑜依靠他的人格魅力,還是能夠與他攜手共事。但周瑜去世後,他的曝光率也急劇下降。

    老將黃蓋在赤壁之戰受傷後逐漸退出一線,非常可惜這員智勇雙全,氣度恢宏的名將。

    韓當之流的,屬於二流將領,也沒被孫權多看幾眼。

    3.生存率的問題。東吳的都督們一個個都短命,或者說大器晚成的剛冒個頭歲數就到了。周瑜,魯肅,呂蒙加起來只幹了10年左右,實在可惜。相比之下,魏國最好,老一代名將逝去,新一代已經成長。蜀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名將扎堆死,兩年之內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全掛掉,後續的將領還沒成長,老是被大家嘲笑蜀中無大將。

    因此,赤壁之戰後夷陵之戰前應該是魯肅,甘寧,淩統,潘璋,馬忠(後兩者我硬湊的)。夷陵之戰後吳國中能讓孫權放心拿出來的將領無非就是陸遜,丁奉,徐盛,全綜,朱然。

  • 8 # 星火辰

    東吳周瑜、陸遜之類的儒將引人注目,吳國四大都督,三人都是儒將。但要說五虎將、五子良將之類的猛將同樣也有。按照歷史記載,東吳諸位將中武力出眾的大概有太史慈、呂蒙、黃蓋、韓當、周泰、董襲、甘寧、淩統、潘璋、丁奉等十人。在張遼逍遙津之戰中被殺的陳武,以及望風而逃的徐盛、宋謙之流可以不提了。

    1、韓當、潘璋二人,史書雖說他們勇猛,但缺少實際陣斬對手的戰例。

    2、董襲:史書描述,董襲身長八尺,武力過人,曾親斬山陰悍賊黃龍羅,又平鄱陽賊彭虎數萬人。建安十三年,孫權討伐江夏黃祖,這戰很關鍵。當時黃祖守住沔口,以弓弩交射,飛矢如雨,是董襲和淩統敢隊,突入其中,董襲以刀斬斷黃祖連線大船的繩子,沔口封鎖被破,孫權這才得以打敗黃祖,報了父仇。其實,董襲的勇猛善戰是很突出的,但他的名氣不太響亮,因此將其略去。

    3、周泰:周泰不能入選,肯定讓很多朋友不解,畢竟在遊戲中,周泰是東吳將領中少有的武力上90的人。然而,歷史上,周泰除了捍衛孫權身受十二創以外,具體的事例記載的並不多。而且周泰的確勇猛有餘,但總覺得武力似乎並不是最上乘。

    4、丁奉:看對丁奉的記載,“數隨征伐,戰鬥常冠軍。每斬將搴旗,身被創夷。”又記載,“奉跨馬持矛,突入其陳中,斬首數百,獲其軍器。”實際上,丁奉很可能是東吳武力最強的武將之一,斬首數百,這幾乎和項羽最後一戰的單人殺傷數相同,這是十分驚人的。何況,丁奉在孫權死後,孫休在位時期,還有誅殺權臣孫綝的大功。只是,丁奉的名氣稍微小些,而且立功的時間較晚。

    1、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

    呂蒙年十五六歲,就偷偷跟著他姐夫鄧當上戰場,鄧當大驚,罵也罵不回去。呂蒙身為吳國四個大都督之一,是其中唯一的猛將,當然也是智將。歷史記載,“從徵黃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蒙勒前鋒,親梟就首,將士乘勝,進攻其城。”這一戰中,呂蒙是親自把黃祖大將陳就砍了腦袋。又記載“遂徵合肥,既徹兵,為張遼等所襲,蒙與淩統以死扞衛。”張遼逍遙津一戰中,呂蒙和淩統一樣,以死捍衛孫權。呂蒙最大的功勞,是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因此而敗。

    與呂蒙相對的蜀漢五虎將之一,正是關羽。兩人地位基本相當,一個是劉備手下第一大將,一個是東吳大都督。兩人都有過人的勇猛。而且兩人還是正面交鋒的對手。

    2、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

    “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也。”僅憑孫權這句話,甘寧也該入選東吳五虎將,因為這是東吳開國皇帝親口說出來的。甘寧守夷陵,手下只要數百兵,被曹仁五六千人圍攻,士眾皆懼,只有甘寧談笑自若。此戰十分重要,正是甘寧守住了夷陵,讓周瑜得以順利從曹操手中奪取南郡,後來這個南郡又被借給了劉備。面對關羽時,甘寧說:“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關羽果然不敢動。面對曹操的大軍,“從攻皖,為升城督。寧手持練,身緣城,為吏士先,卒破獲朱光。”再看,甘寧最出名的匹敵張遼的一戰,“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甘寧的武力,絕對是東吳頂尖水平。

    與甘寧相對的蜀漢五虎將之一,是張飛。兩人粗暴的性格有類似處,勇猛有類似處,關羽和張飛是兄弟,而呂蒙和甘寧的關係也類似於兄弟。

    3、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人

    太史慈和小霸王孫策對壘,雙方誰也搞不贏誰的事蹟大家皆知。其實吧,太史慈最厲害的是他百步穿楊的箭術,史書記載“鞭馬直突圍中馳去。比賊覺知,慈行已過,又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故無敢追者。”又記載“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裡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太史慈一箭過去,正好把敵人的手釘在橫樑上。這種功夫,大概老黃忠也不過如此了。

    與太史慈相對的蜀漢五虎將,論箭術是黃忠,但論經歷更像馬超。太史慈和馬超一樣,最初都自成一派,歸降後也相對獨立。但太史慈顯然比蜀漢馬超更受主公信任。

    4、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

    堅歷史記載“蓋隨策及權,擐甲周旋,蹈刃屠城。”又記載“蓋姿貌嚴毅,善於養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赤壁大戰,若非黃蓋實行火攻之計,不知結果會如何。後來,黃蓋鎮守地方,“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餘皆奔走,盡歸邑落。”黃蓋和黃忠不但同姓,而且都是老將,黃忠以定軍山一戰聞名,黃蓋也在赤壁建立起比黃忠好要重要的功勞。

    能與蜀漢黃忠相比的,不是黃蓋是誰?

    5、淩統字公績,吳郡餘杭人

    淩統也有親斬大將的經歷,史書記載“行入右江,斬黃祖將張碩,盡獲船人。”最出名的,還是他在張遼逍遙津的救主之戰,歷史記載“魏將張遼等奄至津北。權使追還前兵,兵去已遠,勢不相及,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扞權出。敵已毀橋,橋之屬者兩版,權策馬驅馳,統復還戰,左右盡死,身亦被創,所殺數十人,度權已免,乃還。”一個人殺掉數十人,而且是在被圍攻中,由此可見淩統武力十分了得。

    淩統實際上和趙雲有些相似。都有救主的行為,都為人忠勇,都武藝高強。

  • 9 # 淨月暖陽

    三國時期,東吳所佔據的江東,就顯示出了風流才子輩出的特性,武將多儒雅,在魏、蜀、吳三國中,獨樹一幟。

    東吳武將中,最著名的當為“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周瑜,千古難得一儒將,蘇軾在赤壁懷古中對周瑜推崇備至,令人神往。“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為千古絕唱。周瑜還精通音律,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赤壁之戰的孫劉聯軍主帥,以少勝多,打敗巔峰時的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

    魯肅,歷史中的魯肅絕非演義描寫的,只是一個溫良敦厚的“爛好人”。第一個提出“天下三分”戰略預判的不是諸葛亮,而是魯肅。第一個提出聯劉抗曹並積極促成聯盟的,也是魯肅。赤壁之戰輔助周瑜指揮戰役,周瑜死後接手大都督之職,維護孫劉聯盟,令曹操不敢再下江東。不戰而得戰之利益,是更高的境界。魯肅是被演義破壞了形象,被嚴重低估了的三國時期文武全能的大戰略家。

    呂蒙,幼時並不好學,雖然名門望族出身,卻不學無術,就恥笑為“吳下阿蒙”。但自發憤讀書,則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效果,留下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成語。白衣渡江,一舉擊敗正如日中天的關羽,荊州盡歸東吳,為東吳開疆拓土。也許是進步太快,讓孫權都覺得恐怖,故有被孫權偷偷毒殺的傳言。

    陸遜,又一儒將。呂蒙白衣渡江時,就增獻計獻策,讓關羽麻痺大意。劉備傾全國兵力伐吳時,正是陸遜這個年輕將領,臨危受命,與劉備對峙近一年,終得夷陵戰役的大勝。家學淵源,還培養出陸抗這樣的名將,保東吳江山幾世。

    古時戰爭,並不是演義中表現的,兩軍對壘,武將單挑,以匹夫之勇決定戰鬥勝敗。東吳有次四大都督,足以匹敵“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史實也正是如此!

  • 10 # 愛尚文史

    江東豪傑遍野,文臣武將層出不窮;在人才方面,完全不比曹魏、蜀漢少;

    特別是武將方面;當然,四大都督必須除外,這四位的能力,比五虎、五子,只高不低,沒有必要來競爭這五個名額;

    剩下的有,東吳十二虎臣: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丁奉、潘璋;還有太史慈、朱桓、賀齊、陸抗、呂岱、朱然、孫瑜等眾多知名猛將……

    在這些人中,有哪五位,可以與五虎、五子媲美呢?個人看法如下:

    程普

    四大都督之後,程普的綜合能力最強;入選是必然的,我也不必多說!!

    甘寧

    孫權曾說過“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孫權的這番評價,已經將甘寧比肩五子良將了;

    太史慈

    太史慈的記載不多,但是精彩;而且此人忠義無雙,比肩關羽;箭術超群,比肩呂布;勇武膽略,不下趙雲;追隨孫策後,由於討伐麻保賊寇的精彩表現,曹操聽聞後,主動招攬太史慈,這是來自遠方曹操的認可,最有說服力的認可;孫權繼位後,把南方的軍事重任全權委託於太史慈,顯然太史慈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

    徐盛

    個人認為,徐盛有韓信的風格,敢打敢拼,善於奇謀,懂得隨機應變;徐盛一生,勝仗無數,而且大多都是“以少勝多”;

    比如柴桑一戰,徐盛方只有百餘人,而黃射方有精兵數千;結果徐盛堅守城池,殺死對方一千多人,將士們士氣高昂,之後大開城門,領百餘之眾,大破黃射數千精兵,至此黃射再也不敢招惹徐盛;

    再比如,橫江一戰,孫權任命徐盛等人抵禦曹魏進攻;不想遭遇迅疾大風,他們的船隻全都被吹到了敵方岸邊,當時所有將領,都嚇傻眼了,只有徐盛一人,率領本部軍馬,上岸突襲曹營,敵人敗退逃走;

    或者洞口一戰,曹休進駐洞口,徐盛等人領兵迎擊;又是遇上大風,還未投入戰鬥,將士們就已經死傷過半了;徐盛及時收集散落的兵卒,以少拒多,曹休無法取勝,只好無功而返;

    還有一次,文帝大舉出兵,想橫渡長江,大舉進攻東吳;徐盛聽聞後,根本就不用兵甲,直接在短時間內,建造一座假城,嚇退文帝大軍;

    所以。如果只選五個人,徐盛必須入榜;

    前四位必須入榜,第五位有點不好選了;首先老將黃蓋,黃蓋的能力也很強,能提出赤壁火攻,足見其軍事戰術水平很高;然而,淩統、蔣欽、朱桓、賀齊、呂岱、朱然也都不在黃蓋之下;所以,剩下這個位置,應該是這些人中選一位;

    當然!實力最強的還是陸抗、丁奉兩人,但考慮到二人是後期猛將,與孫權關係不大,所以沒選這二位;

  • 11 # 湖北謝廣坤

    曹魏五良將,劉備五虎將,其實在此,本想列舉東吳十二虎臣的。既然問者要求列舉五個人,故屬實江東五都督。

    大都督,演義給予的定義是,戰時吳國最高軍事統帥,可見軍事能力出眾,能兼輔國之重任。

    此五人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諸葛恪。

    周瑜精兵法,曉奇門,通音律,為人謙和,容貌帥靚,儒將之風。赤壁大火,一戰成名,在東漢末年的軍事統帥中,首屈一指,戰績可排三國曆史第一,就連為我們所推崇的蘇東坡大學生都是周郎的小迷弟,戰功赫赫,無人匹敵。

    魯肅,演義中沒能將此人的能力凸現出來,僅短短一句,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能與周瑜並列,相比其能力是不容小覷的。魯肅戰績平平,但在戰略的造詣上很高,簡述就是,吳主席間榻上策,孫劉兩國共和使。大多數時候,以使節身份維持吳蜀聯盟,縱橫家典範,其戰略思想延續至今。

    呂蒙的成功,詮釋了草根逆襲之路,在門閥制度苛嚴的魏晉時代,呂蒙無疑是個最靚的牛仔。出身行伍之間,也能成三軍統帥,暫定為,努力型的天才。呂蒙最大的戰績在於成功拿下了荊州,荊州戰略意義重大,擁有荊州,意味著吳國打開了涿鹿中原的門戶,自武烈帝孫堅,桓王孫策,荊州這地方一直遏制了吳國向中原發展的步伐。呂蒙的成功,為三足鼎立展開了最真實的畫面。

    再談陸遜,閱讀過陳壽《三國志》的朋友知道,除各君主外,僅諸葛亮和陸遜是單獨成卷的,可見史書對陸遜的經歷重視程度。陸遜在夷陵之戰以前,名氣不高,但其參加了江東百分之八十的戰役,由於沒能擔任領導人身份,導致前期默默無聞,但其實戰經驗在上百場戰役中得到很大的提高,積累經驗,夷陵之戰的勝利已是必然。值得關注的是,陸遜可以算是少數擁有上海戶口的人,其家鄉華亭屬於現在的上海松江區,暫作了解。

    至於諸葛恪,吳國大臣諸葛瑾之子,少年神童,在陸遜病逝後接班,在孫亮繼位後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取得東興大捷頗孚民望。後因輕敵,節節敗退。為了掩飾自己的罪過,竟獨斷專權,不把天子放在眼中,最後在孫峻的密謀下,將諸葛恪處死。諸葛恪作為吳國後期軍事統帥,其戰績還是可圈可點的,但由於自己過於膨脹,導致身敗名裂。

  • 12 # 流年戲夢

    一、太史慈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太史慈酣戰孫策,不分勝負,東吳第一大將。弓馬嫻熟、箭法精巧,官至建昌都尉。原是劉繇部下,後來被孫策所收降,從此太史慈便成為了孫氏大將,幫助孫氏掃蕩江東。孫權當政時,因唯有太史慈能把鉗制劉磐,便讓他統治六縣以拒劉磐。太史慈不是簡單的猛將,他還是一名統帥,具有戰略眼光。他還是名揚天下的義士,無論他走到哪裡總有英雄會敬重他,北海孔融、平原劉備、江東孫策、許昌曹操。

    二、甘寧 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

    字興霸,巴郡臨江人。甘寧年少時為鄱陽湖水盜,船上掛錦帆為號,被稱作錦帆賊。後在劉表和黃祖的麾下錄用,可惜未能得到重用。甘寧率部投靠孫權,開始建功立業。他先是隨孫權破黃祖據楚關,接著又隨周瑜攻曹仁獲得夷陵,後隨魯肅鎮守益陽拒關羽,守西陵、擒朱光,率百餘人夜襲曹營,戰功赫赫。他為人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被陳壽盛讚為“江表之虎臣

    三、黃蓋 字公覆,零陵泉陵人,能征善戰,有謀有勇,擅長使鐵鞭,作戰極為勇猛,一生立過無數戰功。早年只是一個縣吏,後跟隨孫堅走南闖北,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赤壁大戰時,配合周瑜使用苦肉計,詐降前往曹營,並趁機以火攻大破曹操的軍隊,是赤壁之戰的首要功臣之一。後來,長沙郡益陽遭山賊攻打,孫權加封他為偏將軍,前去討伐。就在這次出征中,黃蓋病死。黃蓋一生,智勇雙全,驍勇善戰,對孫氏忠心耿耿。

    四、周泰 字幼平,九江下蔡人,東吳的大將。周泰出身低賤是洋子江水賊。孫策平定江東時,周泰和同郡蔣欽一起加入了孫策軍。深受孫權喜愛,便跟從孫權。之後他多次救孫權於危難之中。身上的傷疤不計其數,就像身體上紋身一樣。可以說周泰在護主救駕方面絲毫不比趙雲遜色。而且周泰戰功赫赫,隨孫權討黃祖、拒曹操軍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擊退曹操於濡須等,為吳國立下的汗馬功勞。

    五、程普 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是最早跟隨孫堅南征北戰的將軍,聲望很高。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曾跟從孫堅征伐過黃巾、董卓,斬華雄、破呂布,又助孫策平定了江東。之後,他又與張昭等人一起輔佐孫權,並征伐江東境內的山賊,戰功赫赫。赤壁之戰中與周瑜分任左右都督大敗曹操,後來大破曹仁於南郡。程普原本為孫策軍的第二把交椅,後來周瑜出現,程普的光輝就從此被湮沒了。程普一生都在為孫家做事,他不只是能夠上陣殺敵,在謀略上也有著不錯的能力。程普待人非常和善,因此在當時很受東吳麾下眾將士的敬重,被尊稱為“程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男朋友還是會喜歡別的男生怎麼辦?男生是本班同學,他也喜歡我,但是前不久我已經拒絕他了,但還是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