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派出了14萬華工。如何評價他們對戰爭的貢獻?
2
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個從遠方來的人

    以前的舊中國,給世界列強瓜分奴役慣了的。國家四分五裂,分崩離析。老百姓背井離鄉,只能遠赴重洋餬口度日。你象美國,南洋,東南亞,日本,等,被抓去做勞工。修鐵路下煤礦,什麼苦的活都有華人去做。你說華人的貢獻大不大,那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說人窮被犬欺。

  • 2 # 楊早講史

    (1) 我們先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中國與世界之關係:

    清末中國在世界體系中之地位跌至谷底,列強勢力範圍劃分清晰,因此一戰爆發之後,西方列強並不願意中國參戰。袁世凱政府多次努力都被協約國拒絕。

    而從中國的角度來說,新生的中華民國亟待獲得列強承認,此時中國的世界眼光亦非晚清時可比。有識之士皆認為中國倘不能在此改變世界格局的大戰中佔一席之地,戰後的全球勢力劃分將更加沒有中國的位置。

    (2)“以工代兵”的華工參戰計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的。這個計劃的好處還在於:參戰華工可以英法私營公司僱傭的身份前往歐洲,因此中國可以避免同盟國“破壞中立”的指控(與後世入朝軍隊稱“志願軍”同屬不得不然的掩耳盜鈴)。

    而法國也確實在西線戰場上面臨人力資源枯竭的問題,因之協約國同意從中國輸入勞工。但法國政府內部一如既往地充滿混亂與矛盾,簽訂華工協議的是外交部,使用華工的是軍方,問題是吃苦耐勞的華工到來,引發了法國勞工的恐慌,甚至爆發衝突(1918年魯昂)。法國軍方甚至單方面停止執行合同,讓外交部非常狼狽。

    英國更保守一些。他們直到1916年才開始招收華工。不過,由於法國殷鑑在前,英國外交部與軍方溝通相對良好,招收華工相對順利。

    (3)出於各自的考慮,中國與英法都同意了對華工參戰計劃保密。因此有意思的細節是:從1917年到1920年,14萬華工中的絕大多數都是透過加拿大前往法國,又透過加拿大返回中國。這一條曲折的線路既是為了安全考慮(德國潛艇戰無處不在),也是保密的需要。

    (4)中國派出華工參戰,主要就是要爭取中國在日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英法都曾答應幫助中國參加戰後的和平會議。這就是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出現的遠因。弔詭的是華工參戰又是一個不能大肆宣揚的事件,這導致中國代表團雖然出現在巴黎和會上,但話語權非常微小,很少人知道中國為一戰的勝利付出了什麼,巴黎和會最終結果引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改寫了中國近代史的近程。

    (5)長期以來,媒體與公眾都忽略了這些來自東方的陌生面孔。筆者2009年訪問一個比利時朋友的家庭,儘管他的祖父就是一戰中的比利時軍官,但他們一家都沒有聽說過華工參加過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關於華工參戰的銅匾與紀念碑,也是1980年代與1990年代才修建的,而且後者還放在唐人街。作為“華工通道”的加拿大,更是幾乎無人知曉這件事。

    最有義務與責任重新認知與評價華工參戰的,無疑是華工的祖國與後代。

  • 3 # 青年史學家

    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但是實際上中國並沒有派出部隊到歐洲戰場作戰,因此西方一直忽視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實際上不僅是一戰,即便是像二戰,中國軍民在十四年抗戰中做出了那麼大的犧牲,長期以來西方都是忽視中國戰場的實際作用的。

    中國對於第一次大戰實際上還是有參與的,而且參與的人也是不少的,主要就是華工,華工到歐洲後,幫助協約國做戰事後勤和前線運輸工作,許多華工因為戰死就永遠的埋在了歐洲。從1916年到1918年期間,為了彌補戰爭中勞動力缺乏的窘境,英法在中國招募了大約14萬華工,這些華工途徑加拿大進入歐洲。去歐洲的華工大多來自山東、河北一帶,且多出自窮苦家庭,他們在接受政府的招募後,經由威海衛,途徑加拿大,最後到達歐洲戰場。

    華工在歐洲戰場協助協約國軍隊所從事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挖戰壕、運炮彈、抬擔架。時任法軍總司令的福煦曾經稱讚華工是“冷靜、堅韌、強壯的優秀勞工”。並同時認為“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把華工變成衝鋒陷陣的一流士兵。”但是華工在歐洲戰場卻得不到英美軍隊的尊重,英美士兵喜歡稱呼華工為苦力或者中國佬,完全是一種蔑視。可以這樣說,沒有華工的辛勤努力,一戰結束的時間肯定不會在1918年。

    但是長期以來,歐美社會對於一戰中國華工卻是遺忘的,直到1998年,法國政府才在巴黎為一戰華工樹立了紀念碑,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90年代法國著名導演紀頓曾經拍過一部紀錄片,專門講中國一戰華工,紀錄片的名字就叫《一戰中的十四萬華人》,此後法國民眾才逐漸瞭解這段歷史。

  • 4 # 風雲焦點說

    很巧,我們這有一個曾經去過歐洲戰場的華工,也是目前我知道的唯一一個,是父親向我說起的,他說那時候主要這個人的主要工作是抬擔架,回來只說有個東西放到水裡自己往外抽水,應該說的是抽水泵,對於那個時候連電燈都沒有用過的他來說,實在神奇。

    他們在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在歐洲戰場上參與戰壕挖掘,工事搭建,武器維修……甚至很多人死在了去歐洲的路上,第一批華工五百多人,就因為船被德軍擊中沉沒而命喪大海,他們在一戰中進入異國他鄉,功績自然是不必說的,但是卻一直得不到應有的公正待遇。

    《戰爭的聖殿》所畫的,是法華人在盟友的幫助下取得勝利的畫面,裡面原有的華人,因為美國的參戰最後換成了美華人,把華人在法國所做的一切抹殺掉,這是很不應該的!

  • 5 # 楠竹一

    在一戰血腥的歐洲戰場上,雙方隔著鐵絲網使用重機槍和大炮,在巨大的戰壕間不斷衝鋒和防禦,結果瞬間變成了“絞肉機”,英法等國大量計程車兵犧牲在陣地上,直接後果就是缺乏勞力從事後勤輔助工作,甚至運送彈藥都成了問題。為此作為參戰國,當時的北洋政府先後派遣了18萬華工(也有說是20萬)參加了一戰,幫助協約國從事各種戰地後勤工作。其中英軍分得9.6萬人,法軍分得3.7萬人,美軍分得1萬人,俄羅斯分得3萬。由於是從事較為危險的戰地後勤工作,所以整體上犧牲還是很大的,前往歐洲的14萬華人犧牲了近2-3萬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還被編入了戰鬥單位,被迫投入戰鬥。

    這些來自山東、江蘇、安徽等八省的華工整體上是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下工作,一天工作10-18個小時,全年只有春節等三天休假,主要是搬運彈藥以及傷員和修建工事等。由於華工的工作地點地處前線,被敵軍火炮、子彈擊中受傷犧牲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1917年11月15日,德軍轟炸了比利時一個營地,造成給英軍服務的華工13人當場死亡。

    由於一直以來一戰華工的事蹟都被西方有意無意的忽視,所以關於一戰中華工的作用往往不被重視。事實上,正是由於數十萬華工夜以繼日、不辭辛勞的在戰線後提供後勤補給,協約國才能騰出手來組織更多的兵員用於戰鬥,大大減輕了各國後勤補給的壓力。而他們當年的“武器”僅僅是鐵鍬、擔架和運送的彈藥。

  • 6 # 區域拒止

    2017年11月,英國首次正式紀念一戰的中國勞工。相比於戰爭中計程車兵,華工似乎並不為人所知。一戰期間,中國政府派遣了14萬名華工前往歐洲,有10萬人被英國僱傭,4萬人被法國僱傭,主要任務是協助英國和法國對抗德國。他們乾的活很雜,有當工人的,有在前線挖戰壕的,有給士兵做飯的,可以說是全能了。

    (英國紀念華工)

    一戰爆發前中國的國際地位十分尷尬,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落後世界的工業、長時間閉關鎖國等無數原因,列強們根本瞧不上中國,他們只是把中國當成了可以隨便宰割的肥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戰是歐洲國家的戰爭,當歐洲國家打得不可開交陷入戰爭泥潭時,人力資源嚴重不足,他們急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於是才盯上了中國。

    (華工照片)

    當時中國政府也很糾結,不參戰的話,中國以後就在國際上徹底沒有話語權了;參戰的話,那麼該幫協約國還是同盟國,無論哪一方輸了都不好交代。最終中國決定派遣勞工去,也就是“以工代兵”策略,明面上是中立的,暗地裡是參戰的。有一些華工被英法國家派去前線,他們挖好戰壕後,英國士兵才進去,這就相當於被頂到了戰爭最前線。

    (華工幹活照片)

    經過這樣在一個戰壕裡並肩作戰的日子,不少歐洲人對華工有了很大的改觀,可以說這些華工是使中國以平等的身份地位加入國際社會的重要舉措,他們推動了中國的形象國際化。華工促進了中西方文明的平等交流,這不同於以往西方人高高在上的在華傳教、租借,這次的文明交流從語言、思維方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讓當時歐洲人瞭解華人的舉措。比如法國將軍福煦稱讚華工是“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訓成優秀的軍人,可以在現代炮火下,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

    (華工照片)

  • 7 # 奇幻漂流瓶4N

    其實在一戰爆發前期英法已開始大量引進華工尤其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中華人做出許多貢獻同時在軍隊中主要的工作是雜役反正什麼髒重活都是華人幹了也有部分編入作戰部隊直接上前線。馬克龍此次訪華還表達了華人在法的貢獻給予表揚這也是對華工在法地位的認可和讚揚。一戰前歐洲近半個多世紀和平使歐洲的經濟突飛猛進已建立了基本工業體系已遙遙領先世界,可悲的中國末代皇帝使中國錯失發展極會使一個強國永遠的落後於西方,使中國在西方眼裡淪為貧窮的代名詞,基至用我們當今看非洲貧困是一樣的,使我們華人跟奴隸一樣被西方買賣,華人一定要記住這苦難恥辱的歷史。如今中國已走在世界前列,過去屈辱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了,無土栽培技術這麼多年了,適合普通老百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