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種植農產品時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農戶為何把自己的成果統統當肥料和垃圾處理?
0
回覆列表
  • 1 # 山城鄉姑

    為什麼有些農戶會把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當垃圾處理掉?

    1有時候有農民在某一種農作物有價格時,他買很多種子,來年種,當出來時,價格下跌,需求也不大,沒有銷路,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當垃圾處理掉。

    2農產品和天氣有很大關係,如果當年天氣適合某一種農作物生長,那大家的農作物都很高產,同樣會影響當年的農作物價格和需求,沒銷路的農民賣不出去的農作物同樣會當垃圾處理掉,

  • 2 # 小希時間

    為什麼有些農戶會把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當垃圾處理掉?

    說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經常會看到一些砂糖橘滯銷、大蒜滯銷、蘋果滯銷、土豆滯銷等等!並非農戶將勞動成果(農產品)當垃圾處理掉,而是市場供需關係所決定。一般供過於求(農產品產量猛增而需求平穩),價格自然會下跌回落,可能有滯銷的情況出現,在沒有較完善的倉儲條件下只能底價出售。比如某些年份,蒜薹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而蒜薹的畝產量又創新高,市場中的蒜薹供過於求,出售價每斤低至幾毛錢,採收的蒜薹均不夠人工成本,一些農戶乾脆直接將蒜薹割掉。

    為什麼說農戶的勞動成果並非垃圾處理掉呢?

    歸根究底是市場的供需關係。農戶從事農作物的種植是以換取收益為目的,對於種植何種農作物的事情上不太好把握,比如看到生薑價格高盲目擴大了生薑的種植面積,導致下一年生薑產量猛增,這很容易導致生薑價位因供應充足而回落。

    站在農戶的角度考慮問題:農產品價格不高,農產品成熟了採收需要有成本,可實際採收出售的收益不足以滿足成本,便是滯銷的情況。以大蒜為例,蒜薹價格低廉,為了不影響大蒜的採收,需要將蒜薹快速處理掉,大蒜與蒜薹同為農產品,兩者之間有一定的聯絡,可能會採取蒜薹低價處理的事項。

  • 3 # 心的綠夏黃秋

    不是必須當垃圾!有時候是不得已!在決斷任何事情之前!都是深思熟慮的選擇!誰願意捨棄自己辛苦所得!是沒辦法的事!

  • 4 # 豬扒哥

    因為有些農戶沒有銷售渠道,有的或者地理位置不佳,造成農戶的勞動成果無處銷售,慢慢的農戶會有一種心裡,東西賣出去的不夠日常生活,所以心裡委屈,就產生這種心裡。

  • 5 # 魯北人小凱

    我挺反對樓下的解說,農民沒有一個會把自己的勞動成果當垃圾處理掉,也不會有心裡委屈的心理,如果有那是因為農作物價格太低,賣掉還不如處理掉賠的少,所以就會產生這種方式

  • 6 # 河東小寧

    因為沒有品牌,而且銷售渠道閉塞,市場行情混亂,賣出去之後得到的錢還沒有投資進去的多,入不敷出,無法維持生活,索性當做肥料,爛在地裡。

  • 7 # 秦嶺大有

    農產品普遍價格低廉,有時辛辛苦苦忙一年,結果到收割的時候發現賣糧食換來的錢還不夠種子,化肥,農藥,工錢,除去這些開支剩下的少的可憐,所以說當農民是最可憐的,天災,蟲災都會影響收成,哪一年沒有遇上自然災害,收成不錯,但是收購價很低,依然掙不到錢!

    舉個例子,以前我們村有個伯伯,每年種十幾畝的玉米,玉米種子,化肥,農藥,工錢差不多要4000塊錢,收成不錯,差不多收了1.5萬斤玉米,但是那一年收購價很低,合8毛錢一斤,算下來半年的時間才賺了8000塊錢 這其中的艱苦恐怕只有農村人才能體會,翻地,播種,除草,施肥,鬆土,打藥 最後收割,每個環節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體力,真的是血汗錢!但是一般不會出現提問中所說的寧願爛在地裡,也不賣錢,除非是大面積種植戶,農產品可以上市了,但價格低廉,賣的錢還不夠工人工錢,所以寧願爛地裡,也不要!

  • 8 # 梅州卓氏

    其實就算低價,正常都還會賣掉的,但是很多情況下,種植地的農作物不賣給收購商,是因為收購商的車無法到達種植地收購,這中回 ̄段路要人工擔或只能通小型車,商品價挌低於這成本,因為收購價把這些農產品拿到收購商手裡農民是虧本的,還有價格有時不足以支付採摘成本。

  • 9 # 匠心新農人

    很多農民種植農作物都有一定盲目性,今年什麼作物貴、市場行情好,明年大家就都扎堆種,導致出現市場供大於求的現象。

    供大於求農產品價格就上不去,賣不出去,賣出去也是連成本都收不回,所以有些農民乾脆一氣之下就把農產品倒到垃圾堆裡扔掉了。

    自家的農產品質量一般,又不佔價格優勢,想賣又捨不得降價,所以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最後滯銷,只能扔掉。

    銷售渠道所限,有些農民朋友自家的產品找不到好的銷售渠道,只能在鄉鎮的大集上販賣,而自己種植的規模和數量又多。但憑單個消費者購買根本無法收回成本,最後擠壓只能扔掉。

    地緣環境和品種南北差異原因:

    很多農產品對地緣環境依賴性較大,比如橘子、芒果在南方很多城市遍地都是,人們根本不屑於去購買來吃,家家戶戶都有。

    而大棗之類的水果在北方的很多農村也是家家戶戶都有,到了成熟季節,人們都懶得去採摘。更別說買來吃了,根本不稀罕。

    加上很多農村地理環境偏僻、交通不便,很多農產品根本運不出去,索性就讓它爛在地裡活著扔掉。

  • 10 # 眾禾祥子

    農產品銷燬,那都是迫不得已的,任何人都不會把自己的勞動成果當垃圾扔了的,但這幾年這種情況,卻屢屢發生,這其中就反映了很多問題,

    一,城鄉供求資訊不對稱,造成農產品嚴重滯銷,

    二,種植成本逐年提高,利潤空間壓縮,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等等,

    這就需要我們做出種種努力,儘自己的一份力。

  • 11 # 山村小姚

    對於這個問題我第一眼看到很生氣,沒有那個農民會把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勞動成果當垃圾處理掉。

    說實在的做農民真的不易,沒有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糧食莊稼我們吃什麼!

    還記得小時候學得一篇課文《鋤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至今我還記憶猶新。

    平時媽媽做的飯菜不合口味,嫌這嫌那的,剩菜剩飯捨不得倒掉,還要留下頓吃,想想自己真的對不住他們。

    看到農民伯伯心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水果沒人要,只能眼看掉地上爛掉,最後只能當垃圾處理了,我內心有種說不出來的辛酸。

    在這裡我想說聲農民伯伯你們辛苦啦!

  • 12 # 每日小事

    在農村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由於農民對市場瞭解非常少,接收到的資訊又具有滯後性,導致種出來的農副產品滯銷,甚至無人問津。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東西賣不掉,只有用來衝肥或直接爛在地裡。

    現在農民種出來的農副產品賣不掉,經過中間的經銷商幾次轉手後,城裡的人又吃不起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運輸和資訊接收的滯後性。什麼值錢農民種什麼,但就是因為有些技術性要求太低,大部分農民都會種,農民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就會盲目的跟進,最後造成農副產品過剩,供給遠遠大於需求。

    這時候中間商就會壓迫價格,讓農民拿很小一部分利益,甚至虧本。如果農民自己拉到市場上去賣,算下成本來就是虧本。所以很多農民寧願自己種出來的東西爛在地裡也不願意拉出去賣。

    最後就造成了提問者說的這個情況。

  • 13 # 杭家裡手

    確實有這樣的現象,農民辛苦一年,把自己的成果當垃圾處理掉。有幾種情況,

    1,價格跌的非常低,為了不誤農時,有時為了騰地,就直接翻到地裡或者扔到地邊或溝裡。

    2,價格跌的非常低,採摘或收穫一天的價值不如打工掙得多,就放棄不要了。有一年山萸肉收購價非常低,幹一天還不夠發請的工人工資,所以就放棄了。

    3,沒有把握好行情,高價惜售,結果儲藏條件不好,品質更差,錯過機會,沒有人收購,只好倒掉。

    農民是天下最苦的職業,希望大家有機會多關注農業農民。

  • 14 # 赤黛青墨

    如果不是糧食太便宜,誰會願意把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給倒掉啊,自己辛苦一季,好不容易等到收莊稼了,到頭來根本不值錢,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只能當成垃圾處理了,面對這些辛苦得來的“垃圾”,農民心裡比誰都痛苦,心疼,可是穀賤傷農啊。

    就拿今年的大蒜來說吧,大家都知道大蒜需要提蒜薹,要不然不接蒜,提蒜薹真的是個辛苦活,今年提蒜薹的時候每天都是豔陽高照,熱的人汗流浹背的,而且太陽撒在蒜葉上面很恍眼睛。

    每天去提蒜薹都是天剛亮就去,那個時候涼快,但是涼快是涼快,每次露水把衣服打溼,還是有些涼的,揹著自己製作的揹包,基本上都是化肥袋子,上面綴一根繩子,我們在背的時候都會在肩膀上墊上厚厚的毛巾,就算這樣一天下來肩膀還是會嘞出一道深深地印子,一碰熱水就疼。

    在地裡曬了大半天,提了能有一百多斤蒜薹,回到家還要把蒜薹一根一根的弄成大把,然後再捆起來,然後再去賣,剛開始的還行,有九毛多一斤,每次都能賣八九十塊錢,可是越到後邊就越便宜,最後收到一毛錢一斤,一個人一天下來最多能幹五塊錢的,勞動和收入不成正比,有很多農民就乾脆把提出來的蒜薹直接扔在了地裡。

    我們村有一個大戶,他家有二十多畝地,今年種了十幾畝的大蒜,光是僱人提蒜薹就花了幾千塊錢,後邊大蒜的價錢也不高,今年用他的話說是賠死了,老本都沒有掙回來。

    其實在農村有跟風種莊稼的行為,如果什麼莊稼的價錢高,大家就一股腦兒的全去種,到後來市場飽和了,種出來的莊稼就不值錢了,不瞭解市場,不做市場調查,只是跟風的去種,去年什麼貴,今年就種什麼,這樣到最後受傷的還是農民。

    還有就是應該加大農超對接,比如我們的蒜薹賣幾毛錢一斤,但是我們去超市買蒜薹,基本上都是在兩元錢一斤,其中的這些差價全部讓中間商賺走了。

    還有要做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這樣不僅讓農民覺得種地有盼頭,還可以增加就業,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不必拋家舍業的出去打工。

    最後就是培養一批新型農民,他們懂技術,會經營,會管理,可以把土地發揮到最大的價值,有很多農民外出打工導致土地荒廢,這讓人看著就心疼,可以把土地承包出去,這樣既可以避免土地的荒廢,還可以增加點收入。

    種地也是個技術活,農民也需要學習,國家應該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提高農民的收入,農民辛辛苦苦不容易,不能到最後讓他們流汗再流淚,讓農民透過種地真真正正的掙到錢,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郵票去哪買?集什麼郵票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