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評時光機
-
2 # 玲落心說
《琅琊榜》中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譽王比靖王更適合當皇帝?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逆子與孝子靖王一直糾結皇長兄蕭景禹的死因,而真正催成赤焰軍和蕭景禹的死的,正是皇帝自己,他擔心蕭景禹太受群臣擁戴,自己的皇位會早日易主,但他會願意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利。
在皇位與親情上,歷史上太多的皇帝選擇了皇位,所以這部劇中的皇帝也不能例外,而皇帝這樣的做法,本身他是心虛的,所以他希望這件事快點過去,永遠不讓人知道,而蕭景琰一直是蕭景禹的追隨著,所以他的每次出現和挑釁,都會讓皇帝有意無意的想到蕭景禹,讓他覺得蕭景琰不識實務,為了一個蕭景禹就對自己不敬,是一個逆子。
而譽王就不同,譽王一直以孝子偽裝自己,他雖然在明裡暗裡和太子斗的你死我活,但在任何場合他都表現的恭順、謙卑,所以,在古代以仁孝治天下的情況下,很多人會選擇譽王,而不是屢屢頂撞皇帝的靖王。
二、莽夫與政治家本劇為了突出梅長蘇(林殊)無雙的智謀,將靖王刻畫成一個心中只有報仇,凡事只會衝動的莽夫,在譽王設計離間他和梅長蘇的事件上他莽撞,在衛崢被捕這件事上,他還是莽撞,他沒有一個能夠成為皇帝的頭腦,沒有運籌帷幄的手段,他之所以步步為營,全都是梅長蘇為他鋪好了路,掃清了障礙。
而譽王呢,從一開始就一直在為爭奪皇位做充足的準備,家中有幕僚,在外還自降身份多次登門向梅長蘇請教,他有謀算、能屈能伸,會拉攏收賣人心,為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所以他能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在朝中擁有自己龐大的勢力網,甚至能與太子一較高下,可以說全是他自己的努力換來的,在能力上,譽王遠勝過了靖王。
三、善良與殘暴靖王的善良,可以說是他身上唯一的閃光點,也是他的弱點,如果靖王是一個普通的王爺、老百姓,那他的善良的確可以為人稱道,而做為皇帝,善良意味著心慈手軟,缺少帝王該有的殺伐決斷,而且很容易被有心人加以利用。
譽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了能讓太子的私炮房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中,他不顧百姓的死活,將其引暴,致使很多人流離失所甚至送了性命,這件事看起來,譽王與太子內鬥,卻搭上了無辜百姓的性命,過於殘暴,但歷史的長河裡,有幾個皇帝不殘暴?面對至高無尚的權力,他們的所做所為,比起譽王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往往正是這樣殘暴的人,才會登上皇位。
-
3 # 使用者Fooying佛印
還有大渝,還沒有大一統。邊界還有互動。擴彊親民靖王好點。需要同心同軸。譽王走的是有點偏王莽的路子。上位也可有成就但守盤機率大點。太子就是塊試金石,老皇帝還是主動型九狗出一獒的傳承傳位思路。。用太子位試。試一守二攻迴圈劫。政治家是對自己殘酷的。。
-
4 # 鬧鬧劇場
其實我也覺得譽王更適合當皇帝,靖王太過耿直,百無法處理平度衡好各個勢力之間的關係,如果沒有林殊從旁協助,他靠自問己根本不可能當上皇帝。林殊最答後上戰場死了,以靖王耿直缺乏謀略的個性(專如同項羽),老實說真不知道他這個皇帝可以當多久,好在他兩個兄弟也翻不起什麼風浪屬了。
靖王是個好人,但是好人未必就能夠做一個好皇帝。帝王是需要玩弄權術,需要制衡他的朝廷的,因為只要有政治的地方就會有政治鬥爭,這是無法避免的問題,不一定是為了私利,不同內的政治家難免會有不同的政治觀點,這就會產生政治鬥爭的,而作為皇帝就要制衡這些勢力,容這種能力作為一個直腸子的靖王是無法做到的,而譽王雖然說不算是一個好人,帝王心術方面卻要比靖王強得多了。
-
5 # 輕似夢細如愁
譽王深諳權利之道,道貌岸然,是一個成熟的政客,跟梁帝是一脈相承,都是勾心鬥角,玩弄人心的主;靖王像一把劍,寧折不彎,沒有那麼多的彎彎繞,作為一個領導者或許是不去譽王那樣遊刃有餘的。
風起長林中老王爺有一段話,為君者,不能只是想著權力的制衡,更要心懷憂懼,心懷萬民,這樣皇位才能做的住,做的穩。譽王就是前半句話,只看到了朝堂的制衡,他不會去關心百姓疾苦;靖王就是後半句話,他不懂或者不去做這種權利遊戲,但他會是勤政愛民,保天下太平的好皇帝,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武靖爺沒有在至尊之位上迷失自己,始終如一。
回覆列表
在《琅琊榜》中大梁皇帝蕭選尚有七個兒子,依照血統和規制,這七人理論上都具備當皇帝的資格,但考慮到整部電視劇的重心在另外三子,以及編劇和原著作者對另外四位皇子的打壓確實強了一點(一個有傷殘,一個胸無大志,另外一位基本未提及,還有一位約莫8歲),從而造就了明有7子,卻只有3子爭雄的局面。
而在這三個皇子中,究竟誰才是最適合當皇上的呢?
01:一個皇帝需要什麼?
老子傳世名著《道德經》中曾經有言:“治大國如烹小鮮”,時隔2500年後這句話早已成為了至理名言,為所有人尊崇和信奉。
那這句話的重心是什麼?
答案是:火候。
《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和烹製一道美味的菜餚理論上是相似的”,而烹製菜餚最重要的是火候。
同樣的菜品、案板和爐臺,在同樣的油、鹽、醬、醋新增順序下,不同的廚師依舊會燒製出不同的味道,原因便在於火候的掌握。太猛易焦,太輕易生,只有輕猛適當,方才會誕生佳餚,做一個好皇帝便是如此,太猛容易成了暴君,太輕容易成了昏君。
梁帝蕭選,無疑是一個火候掌握的較好的帝皇,雖然他有著殺害忠良,葬送了赤焰軍七萬忠魂的罪狀,但於治國而言,他是有才能的。
邊界穩定、皇權穩固、百姓安康是一個帝王一生要做的三大事,而赤焰軍關係到的則是這三大事其中的“皇權穩固”,同時消滅赤焰軍又不會影響到三大事中的另外兩件事(赤焰軍在被消滅前,剛剛與大渝惡戰結束,且取得了重要的勝利)。
同樣的選擇題擺在其他皇帝面前時,怕是過半的人都會做出與梁帝一樣的選擇。
畢竟北境的雄師與南疆的雄師,透過林殊與霓凰這樣的方式結為親家,再加上二者皆無比推崇於太子齊王,試想若齊王謀逆,天下又誰人可擋?
哪怕這只是一種假設,皇帝也不會容許他的存在。
02:誰最像蕭選?
如果蕭選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哪怕他不是好人,但於國家有益,於百姓有利,那他就值得坐在那個位置,而在蕭選的三位皇子中,論及性情、才能和手段最像梁帝的那個人。
無疑是譽王!
在譽王謀反以後,梁帝也曾經說過:你是最像我的那個,我不是沒想過將皇位傳命於你。
若譽王當上帝位,一定還會有類似於林燮那樣的忠良被構陷繼而身死,但也一定會有類似於如今大梁國泰民安的局面出現。
故而可以說譽王是一把雙刃劍,遊走在暴君與賢君之間,那與之對應的太子呢?他可能便是前面提到的最可能成為昏君的那一類。
他手段相對偏軟,遇事猶豫不決,最重要的是他馭下能力不足。假設太子登上高位,那背後真正掌權的人不是越貴妃這樣的女人,就是謝侯爺這樣的權臣。
而太子,便會成為那個無權、無雄心,只知享樂的昏君。
(以上兩段論述,皆是依據劇中已經展現的內容去評斷,不排除太子扮豬吃老虎的可能。)
那這三人中剩餘的景琰屬於哪種?
他與譽王不同,他的眼裡容不得沙子,他的字典裡沒有“權衡和平衡”這些字眼,同時他又與太子不同,他強勢不懦弱,更不會任憑別人擺佈。
這樣的人,若為臣子當是利劍,若為帝王?則禍福難料!
水至清則無魚也好,天下事從不是隻分對錯也罷,終究景琰這樣的性格若為帝王,遇到風調雨順的良年也就罷了,但若遇到青黃不接的災年,或許便是一場不弱於譽王那般人造下的血案。
所以梅長蘇也曾經一直與靖王強調,適當的變通和閉眼不見,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保護,做一個好人與做一個好皇帝終究是不同的。
三子之中,太子最弱,若無良臣猛將則江山危矣,譽王最強,雖然上任之路會有腥風血雨,但他可以創造一個穩固的江山,一個均衡的天下,而靖王則分兩面,心是好的,但治下的結局未必是理想的,充滿著無盡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