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ebbieChow
-
2 # 談笑閣
其實很多人在國外的生活並不如你想的那麼好。
早年去國外洗盤子刷碗大家都願意去,那是因為以前咱們的工資確實跟國外的工資比起來差距太大,但是現在有能力的人在國內的收入和在國外的收入差距並不是非常大。
我們從美國工廠這一部紀錄片就可以看出,其實美國的失業率是很高的。大部分的普通勞動者,美國公民自己的就業狀況並不是非常好,所以普通人在美國如果還沒拿到綠卡的話,生活也是非常困難的。
很多人不願意回來,主要是覺得沒面子,但是有一些有能力的人,也不一定要固定在美國,很多人會來創業,或者尋求更高薪的職位,大有人在。
-
3 # 非誠勿猶vlog
這個情況下,有些的可能不接受,因為在國內工資沒有這麼高,但是我的話寧願回到自己的國家工作,工資低一點我也做下去,不願意在國外漂泊一輩子,自己的國家才是真正的家一樣啊!
-
4 # 無聊三妺vlog
一、國外經濟相對活躍點
現有許多留學生在外國讀了幾年研究生與博士,知識淵博,結識了海外朋友。利用閒置時間找到各種科研專案,與同事探討合作。有著豐厚的技術與經驗,也有不錯的薪資。
1.、學業完成之後,年齡差不多26到30歲左右,正是談戀愛之時,他(她)們有的在國外找到高薪,也找到了相愛的另一半。他們有著共同的語言,想法,以及奮鬥目標。他們在事業上蒸蒸日上,估計有少數人年薪幾佰萬元美元左右。他們也考慮到家人,小孩教育成長的問題,只有少部分留在國外,安居樂業。一家人都在異國他鄉,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壓力還是挺大!
2、有些夫妻倆都在國外工作。不過可以經常出差順便回家看望家人及小孩,國內的人脈關係一點也沒減少,平時用影片聊天與家人溝通,關愛一點也不少,孩子自覺能力強,讀書也得行。反而讓他們在外更有資訊去打拼自己的事業賺取更多的錢回國用!
3、有些學業完成之後,立即回到國內找到不錯的工作,與家人相聚的時間要多一點,夫妻倆下班回家,還可以相互教子,雖然沒得在國外的工資高,但家庭照顧得非常周到!中國是一個和平的國家,再也不擔心國外的一些事情!
二、有部分人在國外經商
利用外國條件資源,外華人沒有存錢習慣,喜歡消費。華人有經濟頭腦,能吃苦耐勞,在外國經商賺取更多資金,回到國內有大量的資金好發展利用,也不擔心企業資金的緊缺。
還有一部分年青人覺得自己輔導不了小孩的學習,寧願在國外打小工,覺得收入高几倍,賺更多的錢,孩子可以請家教。平時一家人影片溝通,自己每年有年薪假,可以回家探望,也比在國內打工強,賺更多的錢改善家庭條件以及以後養老。
以上是我看《非你莫屬》想到的,這時自己屬哪種情況應該明確了。
回覆列表
分享兩個國外工作朋友的例子。
一個出國二十年,已經獲得外國國籍,國外有車有房。出國是因為二十年前人到中年遇到國企改革被迫失業,雖然當時愛人工資收入不低,但個人自尊心強,不願意成為家庭主婦,所以嘗試國外務工。做過保姆、超市收銀、賭場服務員、美容院技師。剛去國外時收入不高,每次打電話給家裡都在哭,夫妻關係受影響,後來為了孩子能在國外讀書就咬牙堅持。出國六年後愛人、孩子一起出去。現在愛人當庫管,小孩已經博士畢業工作。夫妻兩人收入並不高,國內父母已不在了,偶爾歸國探親,不會考慮回國。
另一個出國四年,已回國。國內普通二本畢業,考研失敗,申請國外讀研,但成績不理想,申請的學校自己不喜歡,退學後在當地社群大學重新復讀準備重新考試,復讀兩年仍未考上理想學校,遂找工作。由於國內本科學歷國外不認可,所以依舊是服務行業,做過餐廳服務員和導購,收入不高,且工作不穩定,後回國,現在一家連鎖餐廳做店長。
在國外工作是否願意回國,其實有點類似從其它城市到北上廣深找工作。出去前都想的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自己想要的工作狀態、生活和家庭,然後再看外面的工作是否能滿足自己的期待。比如第一個朋友,國內也可以當服務員,可支配收入不見得比國外差,但考慮到子女讀書,所以她留在國外。而第二個朋友,國內外工作機會不均等,國外學歷拿不到,只能選擇回國。所以,想清楚自己要什麼,自己要的東西在國內外是否有區別,才是最終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