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風為馬12

    這個問題一看到就點進來了,因為自己一直也在思考這個。

    按照胡適先生所說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當時胡適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恰恰是一些極端現象出現的時候。當年自己用《王制》裡面的第四誅,要“殺”《西遊記》《封神榜》的作者。後來自己又被一些“衛道君子”引用第三誅,要“殺”他和他的朋友們。他認識到,他當年要“殺人”和後來人要“殺”他,動機都一樣:都只因為動了一點正義的火氣,就都失掉了容忍的肚量了。

    接著他又從信仰的角度來談,很多宗教信仰,認為自己是對的,於是一切不同的見解都是錯誤的。原來推行宗教改革的人,也走上了不容忍的道路,把異教稱為異端,要燒死。

    胡適在這裡強調的容忍,是因為大家很容易因為正義的火氣走極端,我覺得他真正要表達的是,自由本身需要的就是一個適度的寬容的環境。“容忍是自由的根本。”如果沒有容忍,自由就是有限的,就是不自由。

    自由是需要環境孕育的,不是光說要自由,卻什麼都不允許,不能做不能說不能想,這樣的自由是虛假的。我們當今社會,仍然存在很多把自由掛在嘴邊,行不自由不容忍事的人。網路社會里更是經常出現非黑即白,不講道理,動不動喊打喊殺,粉絲走極端的事情也經常出現。這就需要我們保持理智,不要走極端,用容忍的態度對待別人的粉絲。設想如果世界都只有一個偶像,這世界也挺無聊的吧。上帝創造了萬物,不止一種,所以這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

    我又想到蔡元培先生的辦學選擇“思想自由,相容幷包”,正是因為有了當時這樣自由的大學氛圍,北大的學術成就一度在當時令人矚目。因為有自由,才會有後來戰亂中仍舊有許多驚人學術成果的西南聯大。

    總之,讓那些爭吵飛一會,距離遠一點,目光遠一點,你就會用更加理性,更能容忍,才會發現自由的可貴來自於這容忍。

  • 2 # 佃璽民俗藝術博物館

    胡適屬於資產階級文藝家,他的這些話有他自己的階級立場,和我們不同。我們應該站在無產階級立場看問題。

  • 3 # 無氏木

    《容忍與自由》是一篇雜文,載於臺北《自由中國》第20卷第6期,1959年3月

    文章內容講了什麼

    以下是簡單的文章思維導圖,我去搜索了這文章釋出的歷史背景,但當我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覺得這篇文章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是極其適用的。

    案例一:胡適先生曾引用《王制》中的一條去批判去《西遊記》,後來他反思,曾經的衛道士自己,是因為動了一點正義的火氣,就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案例二:當新教打著自由的口號獲得勝利時,他們便開始不容忍別人的自由了。胡適先生以此歷史來表達,容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原因一般是:我不會錯。

    (更多內容,請翻原文,解讀肯定有誤差,請諒解)

    文中的容忍和自由各指什麼

    文中的容忍:全文看來,文中的容忍其實更接近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包容。就像我們現在說的,包容多元文化,尊重別人的自由等。

    文中的自由 :文中的自由指的是自由主義,可能以我們現在理解的自由不太一樣。百科上說自由主義是以自由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它包含了一系例自由主張。比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等等。

    關於《容忍與自由》,我的讀後感是

    其實文章並沒有描述太多的自由的主張,更多的是胡適先生對於容忍的理解,和對容忍的期待。

    胡亂先生主張是:當我們以某種正義(比如自由)去追尋某個目的時,我們不應該把這種正義絕對化,把其他的一切全都當成異端。

    我們受過實驗主義的訓練的人,本來就不承認有“絕對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

    我覺得當今社會的很多人,也已經陷入了“絕對之是”之中,我們很容易因為自己認為對的一個觀點,就把與這個觀點不太一致的東西當成必須消滅的敵人。

    比如我們說愛國,就要抵制一切國外的東西,我們說我們是無神論者,所以有信仰之人就都成了導端。

    我很贊同胡適先生的觀點,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容忍,或者說包容。不管是以前的時代,還是當今這個時代。

  • 4 # 一杯茶1967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這是胡適先生在與母校康奈兒大字史學大師布林先生一次談話中布林聽講的。胡適對此感悟頗深。他在容忍與自由》一文中寫道:我年齡越大,越感覺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是一句不可磨滅的格言。容忍是自由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胡適先生性格溫和,謙遜和藹。其胸懷博深如大海。能容百川。因此先生容忍了章太炎的破口大罵,容忍魯迅的諷刺,挖苦,容忍家長包辦的封建婚姻。更加可貴的是先生以德報怨,從不現半絲委屈,內心平靜祥和。正如青年學者羽戈所評:先生既使和政敵論戰時,也總是和風細雨,平心靜氣,連一句刻薄的話都罕見。先生也有不能容忍之時,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先生開始主張談和,不抵抗。後面對曰本帝國主義恣意妄行,先生也意識到避戰不可能,於是胡適遊走歐美為抗日而盡力。

    胡適一生,心向光明,寧靜詳和。容忍一切能容忍的。正如先生所說:我要以容忍的態度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

    我個人認為容忍和自由都要有度。容忍過度,就是縱容。自由過度,就是放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翡翠的應用歷史比河磨玉的年代還久遠,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