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閩南語歌的傳唱也不如粵語歌廣泛,這是為什麼?
13
回覆列表
  • 1 # 心踏浪而來

    說這話題的簡直是腦殘,粵語向哪裡推廣了?誰被粵語推廣了?閩南語系人口這麼多,溫州地區,閩南地區,潮汕地區,海南部分地區方言差不多,腔調不太一樣,叫法發音差不多,自己傳承好就行要向誰推廣。

  • 2 # 倉央嘉措的情歌

    第一,閩南語腔調不像粵語那麼統一,單單各市內部都統一不了,更別說統一整個閩南了。第二,沒有核心城市帶動,粵語核心早期是香港,現在是廣州,這兩個核心城市要經濟實力有經濟實力,要人口有人口,要媒體資源有媒體資源。反觀閩南,人口最多的是泉州,媒體資源最好的是廈門,腔調最接近臺灣的屬漳州,選誰來當這個核心,本身就是個難題。第三,沒有制定標準化。這主要由閩南人的地域性格所致。廈漳泉彼此不服,不懂退讓,阻擋了閩南語派系的協調,到今天最基本的標準化都出臺不了,更別說推廣了。 第四,政府研究不夠,重視不夠,舉個例子,當年連戰回角美祭祖,廈門電視臺的記者為了拉近關係,用閩南語訪問連戰,結果連戰聽不懂,當場搞得很尷尬,因為廈門電視臺選擇島內一個村落的腔調作為標準閩南語來推廣教學,但是這種腔調普及率很低,跟漳泉兩地口音差異很大,導致很多電視觀眾聽不懂。這說明了政府部門工作不到位。其實廈門有一種口音叫海滄口音是最合適,海滄口音是海澄口音的亞種,海澄口音是在漳州口音基礎上溶合了泉州海口腔,也叫漳泉濫,海滄原屬海澄縣管轄,是臺灣最早發源地,是開臺始祖顏思齊的故鄉。海澄口音是最接近臺灣腔的,也是漳泉兩地都能聽得懂的腔調。但是並沒有被選為閩南語標準音。目前央視和東南電視臺閩南語頻道主持人,都來自龍海南部,也就是原海澄縣地區,但是泉漳廈三地閩南語主持人都是由當地人擔任,上級政府如果有心推動,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以上這四個原因就造成閩南語無法統一,沒有統一當然就無法推廣,節目少,沒人看,或者聽不懂,慢慢就邊緣化。現在當地城鎮00後的小孩很多都不會講閩南語了,我兩個小孩都不會講。

    漳泉兩地閩南語是兩個獨立發展,又不斷融合的過程,一個是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這一時期是逃難,百姓自發遷移,終點是晉江兩岸,口音繼承於河洛地區,漳州閩南語發展於唐末,陳政父子平漳州,這一次是官方主動推動,先入潮州,後入漳州,口音發源於光州。漳泉兩地閩南語各自發展,無繼承關係,只能說是同源,都屬於中原古音,語音相近。之後漳泉兩地不斷融合,發生四次大融合,第一次漳人入泉(比如鄭成功祖籍龍溪,我們村在南安有三個支系),發生在宋末元朝,漳人入泉主要集中在安海地區,安溪部分地區。漳泉口音第一次融合,形成海口腔。 第二次,泉人入漳,在明朝中後期,主要集中在海澄,這一次融合時間長,規模大,形成海澄腔。第三次是開發臺灣,漳泉在臺灣極速融合,第四次是改革開放,漳泉大量進入廈門,這一次規模也很大,但是還在融合中,還沒有形成腔調。第二次融合影響最大,因為那時候開始開墾臺灣,出發地是九龍江出海口,海澄腔隨後進入臺灣,成了臺灣主導語言,這也是臺腔偏漳的原因。臺灣影響較大,因為改革開發後,大量臺腔節目進入閩南,很多新名詞,新發音也被帶了進來。包括東南亞都受到臺腔影響,以前新加坡,馬來西亞主要是偏泉州,現在基本上改為臺灣腔。閩南語除了融合,還有一個擴散的過程,國內主要擴散到浙南,潮汕,珠江東,雷州,海南。浙南是由安海一帶帶入,潮汕是莆田南遷(莆田南遷之前,也是講閩南語),莆田南遷後與漳州移民和古越族融合,形成潮汕語,之後再度南遷進入珠江東。 雷州和海南,主要是當年的流放人員,海盜,漁民和當地的土著融合而成,音近調不同。清朝之後,全國限制遷徙,各地口音自主發展,慢慢就不同了,比如汕尾地區的閩南語,還是儲存漳州古閩南語發音,短句可以聽懂,長句就聽不懂了。

  • 3 # 吉恩瀚棠

    閩南語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致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現主要分佈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適用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和汕尾市地區、珠三角、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臺之閩南語。臺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 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閩語的一種。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福建話、汕尾話、河洛話等;在臺灣亦被稱為臺語、臺灣話、河洛話或福佬話,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為福建話(Hokkien)或咱人話(臺閩字寫作咱儂話)。

    粵語,又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粵語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粵語以珠江三角洲為分佈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北美洲、英國、歐洲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社群中廣泛使用。在粵語核心地區廣東省近8000萬本地人口中,粵語使用者近4000萬 ,全世界使用粵語人數約7000萬。

    粵語是中國第二大語言,使用人口僅次於普通話,而海外許多國家說粵語的人多於普通話,影響力大。聯合國將粵語定義為語言,是日常通用語言。粵語是在中國是僅次於普通話的語言,和普通話是同等的地位!粵語歷史悠久,是中原漢族的語言,保留最早的語法、韻味、音調。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目前粵語已經成為澳洲第二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補充:美國:使用人口排在英語、西班牙語之後,為當地第三大語言。澳洲:使用人口排在英語之後,為當地第二大語言。 東南亞:粵語在東南亞有廣泛的使用人群,在馬來西亞影響力非常強。 標準語及官方地位:粵語有約定俗成的公認標準語,即粵語廣州話。粵語在香港、澳門定為官方語言地位!所以粵語是實力強大歷史悠久影響力大的語言,而不是地方方言。

    語言的推廣,跟地域人群的人口密度、經濟實力、以及文化的向外擴張的力度等,都是有關聯的。

    粵語歌比閩南語歌,傳唱的比較廣泛的主要原因,一個就是因為經濟實力,兩廣和港澳地區的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的三十年裡,發展速度和經濟實力一直高於其他地區,從而讓人紛紛去投奔,而不能投奔的,也一直都在效仿。

    另外,香港又是一個盛產歌星的地方,而歌唱演藝事業發展的極其紅火,香港是粵語流行歌曲的發源地。

    早期的流行音樂起源於黑人音樂,他們以口傳心授以及與白人之間的私人交往,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音樂形式,這就是當時的流行音樂,音譯後也稱“通俗音樂”。流行音樂快速傳入香港的原因大致歸結為兩點:一是香港作為英租界,接收西方新鮮事物是非常迅速的;二是因為香港的經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容納音樂這種產業。在這種環境下,香港作為一個通道口,首先接收到了這種外來的音樂形式,並加以發展起來。  

    在60年代的香港,粵語歌曲被視為不夠流行的一類,在被西化了的社會里,上層人聽的更多的是英文歌。70年代,一些本土的孩子長大了,他們開始尋求更民族的自我的藝術方向,雖然未能擺脫西式的音樂模式,而這種自我追尋已經是一種莫大的進步。開闢了香港最早期的流行音樂陣地,以及造就了日後輝煌的香港樂壇的重要代言人許冠傑,也是粵語歌的開山鼻祖。他將粵語歌曲帶上了大雅之堂,使之迅速成為本土及大陸追捧的一種音樂風格。由他開闢的這條粵語歌壇的道路,是香港樂壇流行音樂的巨大突破口,也是香港樂壇在音樂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 4 # 扈蹕南渡

    閩南話不能推廣,究其原因,缺乏梳心城市的帶動,閩南語真正的核心,就是北片,以泉州府音為代表音。大致為晉江流域。南片,以漳州府城音為代表,大致為九龍江流域。至於廈門,是近代崛起之後,生造了一個閩南語東片方言,以島內音為代表為了對稱,又生造了一個閩南語西片方言,以龍巖城關音為代表。以前二大片尚無法統一,更何況現在四大口音。

  • 5 # 披羊皮的蜜獾

    第一,是漢語閩南話和漢語廣東白話。不是獨立語言體系。

    第二,以前也沒有什麼人非常狂熱的強調“粵語”是什麼獨立的語言,甚至都不是中國語言。都是從香港迴歸後一幫“港獨”份子在“大英帝國”的資助下鬧事,才出現這個問題。

    第三,即使是英國殖民期內,香港地位也是低於省城廣州的,所有歷史書刊都只能看到“省港大罷工”“省港足球賽”。從來不存在以香港為中心這一說。即使是強調“粵語不是中國語言”的人,也承認“粵語”是以廣州市區的發音為標準的。

    第四,真正廣州老市區的人並不贊同“粵語”這個說法,他們引以為豪的是“省城話”,是以廣州市區內發音為標準的“廣東白話”。在鬧“粵語為王”的都是一些生活不如意的“屌絲”和拿美分,英鎊津貼的港獨,粵獨份子而已!

    僅此而已,並無它意!

  • 6 # 聽說事

    閩南語因為很多語調,在福州讀書,一部分人講出來閩南語還是挺好聽的,但是一部分人講話語調有點硬,每次聽他們聊天跟吵架一樣,難聽死了,聽著還煩躁,而且很多話的語調像個智障一樣,真心不好聽!

  • 7 # 十萬八千光年

    語言擴張主要是由語言類藝術作品造成的,比如歌曲(代表有粵語)、小品(東北話),閩南語發展受限主要原因有二,1、主要是臺灣不怎麼出閩南歌曲了,80-90年代出了多少優秀的閩南語歌曲,風靡全國,現在因為國語歌曲比較容易推廣,都去創作國語歌曲了。2、唯美的歌詞很難翻譯成閩南語,就算能翻譯出來也很彆扭,很多字根本不知道閩南語怎麼讀,只能按普通話按閩南語的腔調讀出來,還有閩南語都比較口語化,這導致閩南語歌詞創作跟不上時代潮流,所以現在喜歡聽閩南歌的,基本上是聽上世紀的歌曲。。可以說,閩南語發展的瓶頸,是由歌曲的市場化運作,以及閩南語自身發音的弊端造成的。

  • 8 # 嘉哥64

    主要就是不好聽,屎音太重,聽愛拼才會贏,成首歌都是吹著舌頭的屎音,太難聽失禮人,跟東北話的大舌頭卷音,令人聽了覺得掉糞,一樣的異曲同音之醜,人民的眼晴是雪亮,耳朵也是隻聽好音不聽衰音,原因在此。

  • 9 # 江江爸爸

    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代表,分佈在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華僑,大多數都說粵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12%左右。中國廣東省中西部地區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廣西中南部及東南部地區、香港、澳門等地區和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以及北美、英國和澳洲、紐西蘭等華人(粵人)社群中廣泛使用。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目前粵語已經成為澳洲第四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此外,粵語亦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之中國漢語,亦是唯一除普通話外擁有較為完善文字系統的漢語,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漢字(粵語字)表達。

    客家方言以廣東省梅縣話為代表,分佈在廣東省東部、南部和北部,江西省南部,及福建省西部(俗稱閩西),廣西東南部和湖南、四川的少數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4%左 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客家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臺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客家方言

    閩北方言以福州話為代表,分佈在福建省北部和臺灣省的一部分,南洋華僑也有一部份人說閩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1.2%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臺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閩北方言。

    閩南方言以福建省廈門話為代表,分佈在福建省南部(俗稱閩南)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臺灣省的大部分地區。南洋華僑也有不少人說閩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臺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閩南方言。

  • 10 # 色俊天下

    粵語的地位除官語外在近代都是最重要的語系 沒有之一 唐宋作為中國第一大港太遙遠不說 清代開始 廣州作為世界貿易中心 這是粵語真正意義上的走向世界 清代 各地商人甚至中央政府官員透過廣州與世界交通 這是粵語真正意義上的北伐 外國到廣州貿易 還有大量廣府人走向世界 也讓粵語在世界上主流大國中被譽為唐語 華語…現在的香港粵語許多外來英文譯名其實在清代廣州已通行 只不過近年廣東粵語普化 在國內第二代北伐 是上海開埠 廣州被上海所代替 但上海開埠時 廣州的影響就如香港對深圳改革初期的影響 廣州商業與廣州十三行外遷到國外的商人是第一批上海的商業弄潮者 第三次 由香港娛樂的盛世與珠三角經濟的重新崛起 再一次引領粵語粵文化北伐 這也是最後一次了 全國推普 還有現在大一統的文化影響下 全國地方文化已無可能像再顯輝煌了

  • 11 # 嚴家慶

    謝邀。曾經釆訪過福建全省,那時還沉浸在“對臺前線要不要經濟發展”的大討論中。閩南語推廣也是這次討論題目之一。從歷史來看,福建是八閩之地,意味著閩越分支眾多,語言分歧很大,形成閩中方言,閩北方言,閩西方言,閩東方言和閩南方言。就閩南方言群來看,經過唐代陳元光將軍率部鎮壓之後,大部逃往廣東潮州和海島,僅存的民眾混淆到其他方言群。所以,閩南人很長時間受歧視,不敢公開承認自已族屬(《福建族譜》198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更不可能推廣。閩南語正身多虧了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與和平統一臺灣的構想,使閩南人真正挺起了腰桿。

  • 12 # 手機使用者5541574300

    沒有說到點子上,廣東在近代出的名人比閩多的不止一點點,無論政商界在國內更不要說國際外了,但就孫中山,宋氏家族和汪氏夫婦就是明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世界末日,你覺得會是由什麼災難引起的?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