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文武狀元文武雙全

    1980年代陳耀南博士在RTHK用粵語朗誦古文,很經典。

    在香港電臺官網可以收聽,只是大陸封鎖了。

    你在百度裡面搜一下“陳耀南 古文觀止”,看看有無資源可以下載。

  • 2 # 關中閒雲

    粵語與某一種古代漢語主導語言相似度很大。有學者曾考證,今南京音同古代明清官話音類似,今粵語同古代隋唐“漢音”或“秦音”類似。而且粵語保留了已在普通話中消失的入聲調。所以說用粵語讀唐詩,比較有風味。

  • 3 # 農村老頭001

    這題對我實在難,

    對牛彈琴搖頭丸。

    狗拿耗子不咱活,

    擀麵杖吹火不通。

  • 4 # 哈哈95128931

    我是北方天津人,用粵語吟誦古典詩詞,我確實聽不懂,但是,我還是懂點詩詞,看到用粵語吟誦,那是一種享受,尤其是那種投入的樣子,翩翩起舞的動作,讓我覺得十分的享受。記得唐代大文豪王勃和宋代詞霸蘇軾都在廣州留下墨寶名篇。尤其是王博士的六榕寺(寶莊嚴寺舍利塔記)碑,3200字,字字珠璣。開篇寫道: "昔者,萬人疾疫,神農鞭草而救之。四維凋瘠,夏禹刊木以除之"。這讓我們想起毛主席的詩篇,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多大的疫情都嚇不倒炎黃子孫,華夏後代。歷史遺蹟讓我們能夠瞻仰~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

  • 5 # 學生旗

    用什麼語無關緊要,只要詞詩本身的意境,具有感染力,穿透力就行了,當然朗頌者肯定不是公鴨嗓子.而是有朗頌技巧的人.

  • 6 # 印真1975

    一方水土一方人,地域特色的人文,風俗,語言;是祖國優秀文化經典傳承的一部分。

    粵語,是優秀的語言體系。在古音方面還有較好的繼承,在詩的音跳,韻腳,律和方面秉承古風的精粹,也在時代的文化精神進步中得到發展。

    用粵語讀古詩詞是一種歌律式的享受。詩是歌,歌唱詩;二者互通共好!

    流行歌曲的歌詞寫法,有很大一部分從古詩詞的唱讀中吸取養分而作,形成了嶺南人民鍾愛的粵劇,粵曲,粵唱,是優秀的文化之花。

    懂得粵語,對寫詩有幫助,特別是承學寫古風的詩詞在承接,韻根,詞骨的尋找對應,定調等方面有幫助。

    粵語,普通話兩者相融相合,會拓寬詩詞,文句的橫縱向文脈,有利於文化學習和提高。

    粵語讀詩,就是音樂的享受!

  • 7 # 趣味影說

    看到那麼多人隔靴搔癢的答案忍不住寫一下。我是江蘇無錫人,只能說是詩詞音韻的愛好者。業餘人士,不專業的地方請各路大神指正。

    首先,漢語的音調發音自古以來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現代的普通話與古漢語的發音相去甚遠。但有一些地方的方言例如臺灣的客家話,福建一帶的閩南話,廣東話等則保留了大部分的漢語古音。從而古人用古音創作的詩詞,用一些南方方言來朗誦會更加押韻和順口,但這並不是絕對的。萬事無絕對!因為方言不等於古漢語,而古漢語不絕對是現代普通話。

    從古至今,粵語一直是在固定的地域、相對封閉的環境內使用,因此粵語聲調、音律和中國時代的發音較為接近,不僅粵語聲調符合大多數的詩歌平仄格律,而且粵語朗誦古詩詞也是比較押韻的。

    再者粵語更符合古詩詞中的平仄規則。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詩詞對於平仄有很高的要求。不同類別的詩會有不同的平仄規則,比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就符合同句相同,對句相反的平仄要求。用普通話讀,就會變成平平對平仄,平平相對,就不夠工整。

  • 8 # 桂林陽朔旅遊圈

    有些覺得用“粵語”讀古詩更順口

    首先,漢語的音調發音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現代的普通話與古漢語的發音相去甚遠。而有一些地方方言例如客家話,閩南話,廣東話等則保留了相當的漢語古音。從而古人用古音創作的詩詞有時候用一些南方方言來朗誦會更加押韻,但這並不絕對。因為方言不等於古漢語。

    釋義:

    粵語(,又稱為廣東話、廣府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粵語亦是除普通話外唯一一個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而非方言的漢語。在廣東、廣西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或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群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

    特點:

    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

    底層裡遺留有古南越語成分

    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

    擁有大量與漢語北方話不同的特有詞彙

    發音系統較複雜

    通行地域:

    在中國大陸,粵語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5000萬。

    聲調:

    粵語一共分為九聲: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九聲各自代表字有: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 9 # 映月荷影

    我覺得會非常好聽。古漢語發音經歷了這麼多年的變遷,肯定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時發現有些字粵語發音和我們家鄉方言發音居然是一樣的,好神奇。現在最想聽的是粵語朗讀屈原的《離騷》。

  • 10 # 冷夜烈貓

    呵呵,這個問題問我就基本上問對了。

    粵語,確實是中華古語,至少,這種語言保留了大量中華古音,語法更符合古語習慣,而且從廣東歷史可以知道,粵語是更接近中國古音。

    所以用粵語讀古詩詞,是非常有幽遠悠長的古樸韻味的,而且更合平仄,對仗工整,讀起更押韻。音調更優美,變化更豐富,韻律更醇厚綿長——

    尤其是長相姣好的粵地水鄉小妹用青脆聲調誦讀的古詩詞,更是一股清流流過心田,春風撲面,生機勃勃!

    還有,成熟的粵地少婦,略顯低沉的嗓音,誦讀出的古詩詞,或鏗鏘有力,或柔腸百轉,餘音繚繞,韻味悠長,真是美不勝收!

    嗚呼,吾族失其言者久矣!幸得粵地存之一二,萬幸!

  • 11 # 王小店的小生活

    首先,漢語的音調發音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現代的普通話與古漢語的發音相去甚遠。而有一些地方方言例如客家話,閩南話,廣東話等則保留了相當的漢語古音。從而古人用古音創作的詩詞有時候用一些南方方言來朗誦會更加押韻,但這並不絕對。因為方言不等於古漢語。

    所以有些覺得用“粵語”讀古詩更順口

    粵語一共分為九聲: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特點:

    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

    底層裡遺留有古南越語成分

    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

    擁有大量與漢語北方話不同的特有詞彙

    發音系統較複雜

    所以粵語讀古詩更順口

  • 12 # 時代桌布

    為什麼用粵語讀唐詩宋詞更好聽?

    一直以來,朗誦是鑑賞文學和培養文學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一方面是因為,古人在創作詩詞時也是一邊躊躇一邊唸唸有詞。另一方面,字句的頓挫都隱藏著詩人的情感,朗誦能夠與詩人共情,體會他們想要訴說的情感。

    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施仲謀教授認為:“朗誦古詩詞最好是採用接近古代的語音。想要近距離欣賞唐詩宋詞的聲情,最好是運用粵語。”

    千百年來,粵語一直是在相當固定的地域、相對封閉的環境內使用,因此粵語聲調、音律和中古時代的較為接近,不僅粵語聲調符合大多數的詩歌平仄格律,而且粵語朗誦古詩詞會比較押韻。

    粵語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彙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說的粵語詞彙,很多都是從古漢語中保留下來的。一下子沒想到?我們可以透過解讀一些詞彙、一些古詩句來舉例。

    平時我們經常講“行行企企”,而在古詩裡也同樣用“行、企”表達行走和站立。但普通話一般會用“走”、“站”。

    平時說普通話時習慣用“跑”,但廣東人和古人就都用“走”。“走得快,好世界”,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

    古人提出疑問,經常會用“幾時、幾多、幾何、幾個”,而今時今日的廣東人也依舊習慣使用“幾X”的提問形式。但在普通話的語境中,我們更習慣說“什麼時候、有多少、多少次”。

    天末懷李白

    杜甫 ·唐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現代漢語一般用“憎恨”兩字連用,有時候也會單用“恨”一字。在粵語語境中,我們一般會用“憎”來表達情感:“你咁衰,我憎死你喇!”

    就像上文提到的,粵語常用“幾時”來發問。

    另外,古漢語裡的“舊時、日日、隔離、卒止”,動詞方面的“望、著、撐”等等,都是粵語口語經常使用到的詞語。但在普通話裡已經沒有使用了。

    由此可見,古漢語有好多優雅的詞彙,直到現在我們廣東人在日常對話中也依然經常使用。

    粵語發音更接近漢唐古音

    粵語,因為長久地、固定地存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使得其發展變化非常緩慢,因此至今粵語還保留了許多中古音。也由於粵語是由來自隋唐中原的人們帶至廣州的,所以廣州音最接近隋唐時期中原人的語音。

    登岳陽樓

    杜甫 ·唐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和大家都很熟悉的《登鸛鶴樓》的韻腳是一樣的,都是[au]。詩句中的末字,樓[lau4]、浮[fau4]、舟[zau1]、流[lau4],在粵語中是成立的,但普通話中樓[lou]和流[liu]是不一樣的。

    詩句中的“坼”[cag3]正是粵語中的“爆坼”。

    參照這首詩的音訊,你會發現粵語朗讀更押韻,所以當你在朗讀唐宋詩詞時,更接近所謂的吟誦、朗誦——朗朗上口地誦讀、抑揚頓挫地吟唱。

    而粵語現在仍保留有古漢語的入聲,讀起來則更加押韻、更有韻律感,更像唱歌。

    也正因為粵語保留了所有音調,這些粵語的發音較為短促字詞,能夠從語音上充分地表現一些激烈的、急切的情感爆發。

    最典型的,宋朝愛國將領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裡面的“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都是短促的入聲字。這些字的粵語發音就比較短促,充分表達出岳飛當時悲憤沉鬱的情感。

    粵語更符合古詩詞中的平仄規則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詩詞對於平仄有很高的要求。不同類別的詩會有不同的平仄規則。

    平仄其實是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平”就是平聲,而“仄”就是上、去、入聲。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就像是杜甫的《絕句》,用粵語誦讀,黃鸝同白鷺屬於平平對仄仄,後兩句的“含”和“泊”,平仄相對。符合同句相同,對句相反的平仄要求。用普通話讀,就會變成平平對平仄,平平相對,就不夠工整。

    登鸛雀樓

    王之渙 ·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字字對應格律規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口誦心惟,潤物無聲

    其實,語言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普通話作為現代中國的通用語言,是各地各族人民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但中國各個地方語,確實又保留了更多古漢語的特色。

    我們會發現,用粵語、吳語、 客家、閩南語等地方語言來誦讀唐詩宋詞,都有其獨特的韻味。所以,大家學習詩詞的時候,不妨試試用自己的家鄉語言誦讀一下,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中國古典文學的精粹。

    本系列書籍由廣東著名填詞人梁天山、作曲家陳輝權、羊城網創辦人勞震宇花費4年創作,希望從中華經典的普及讀物入手,將粵語文化的傳承重歸於新生代的日常學習之中。

    《粵韻唐詩》、《粵韻宋詞》兩書中所選的均為膾炙人口並適合中小學生入門學習的詩詞,由梁天山老師從粵語的音韻、詞彙、語法以及嶺南歷史文化的角度進行賞析,而當中的插畫更是陳輝權、譚永良、吳依桐幾位老師合力創作的結晶,耗費了無數心血。

    《粵韻宋詞》架構分明,每首均是【宋詞原文】+【作者介紹】+【詩文大意】+【看點賞析】+【“粵”讀提示】5個小欄目,給讀者有清晰的指引,適合小學生讀者的閱讀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選股時,如果只看一個財務指標,你會選哪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