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抒新

    這世界沒有智者,全是一窩鶉蛋。

    科學家最聰明,也不知他們發明的核武器什麼時候能把人類和他們的第幾代孫子們送進地獄,從這個角度看他們只是愚蠢的。

    國與國之間政治家們爭權奪利,大戰一開死傷無數,有的連性命都輸掉了,德國希特勒、日本皇不都是例子,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難道不是傻子嗎?

  • 2 # 依奔道

    確實有這樣的人。

    一般來說,這類人博覽群書,對社會和人群有較細緻深入的觀察瞭解,善於獨立思考,有較豐富的人生閱歷,而且心地善良,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及人生感悟分享(即所謂的開導)給親人或朋友,希望他們的人生道路走得順暢,生活更美好。

    而這些金玉良言可能正是他想做而未做到的,由此就會產生懊惱甚至折磨著自己,因此他希冀在別人身上得以實現。

    自己做不到主要源於性格。這類人一般比較清高,堅持自己的做人底線,缺乏改變的勇氣,對人生多采取無奈、妥協的態度。

    我的父親文化修養很高,智商也不錯,一輩子清高、正直、清貧。晚年時有一天突然拿一本小冊子——鬼谷子的《厚黑學》給我,多餘的話一句沒有,就說一句“你看看”。我很快讀完,還給父親,說鬼谷子的話我一條也做不到。父親看看我,他無奈,我也無奈。

    想想也許父親遺傳給我的基因太強大了。

    老話說,秉性難移,性格的改變確實難。但只是“難”,並不是“不能”,如能抱著豁出去的勇氣,敢於改變自己,或許真能開啟一片新天地。

    瞧,我也成了提問中的“傻子”了。

  • 3 # 東昌芙蕖

    因為:我們總是像智者一樣去勸慰別人,卻像傻子一樣折磨自己

    一、一場感情的結束,便是從他選擇離開你的那一刻起,你們之間就已經沒有了任何關係,他的生活就是他的生活,你的生活也只屬於你,不需要分享,只能獨自承擔悲歡。

    二、 歌聲形成的空間,任憑年華來去自由,所以依然保護著的人的容顏不曾改和一場龐大而沒有落幕的恨

    三、 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慢慢地我明白了,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優秀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對人恭敬其實是在莊嚴你自己。

    四、不論我們是否喜歡,願不願意放棄,生活一如過去,人生一如從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就是適應。最好的是時間,最不好的也是時間,我們總是於歲月中找到平衡,獲得依從。於時間中淡忘了痛苦,露出了笑容,把一些傷痛慢慢變成疤痕,恢復了信心。

    五、每個人一生之中心裡總會藏著一個人,也許這個人永遠都不會知道,儘管如此,這個人始終都無法被誰所替代。而這個人就像一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疤,無論在什麼時候,只要被提起,或者輕輕的一碰,就會隱隱作痛。

    六、我只想當聽眾,因為不想感染太多塵世喧囂。

    七、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

    八、沒有誰能左右你的情緒,只有你自己不放過自己,不要再熬夜了,誰心裡沒有故事,只是學會了控制。

    九、你用了多久讓一個人成為你的習慣,以後就要花費比那更久的時間去割捨。記性太好有時候也不是一件好事,不止疼,還有更多回想的心酸。

    十、在乎的越多,反而越累,留不住的東西你不扔遠一點,否則,以後絆倒你就是你活該。

    十一、原以為聚散離合才叫美,到頭來柴米油鹽都是詩。

    十二、我們之間,從一開始不熟,變成那麼親那麼深的閨蜜,回想起來都會掛起微笑。

    十三、你很有骨氣,你很有想法,而且你不甘平庸,可是你懶啊。

    十四、 你得不到,忘不掉,又不可說。

  • 4 # 明心真人

    道理可以頓悟,事功卻要漸修。

    人在事上磨鍊,煩惱即是菩提。

    涵養天地良心,通達天地神明。

    道法自然而行,德生吉祥如意。

    時代不斷髮展,社會不斷進步。

    問題層出不窮,辦法應運而生。

    行於群眾路線,立於不敗之地。

    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 5 # 庫克蒼山東海

    很多人這樣,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知易,行難” ,知道,做不到。

    比如說 ,早睡早起,很簡單的事情,能做到的人也不多。這也是二八定律的表現,成功的人只是少數,富有的人也是少數,只屬於那20%行動力強,能堅持下去的人,另外80%安於現狀的人,只能為20%的人工作,這是自然規律。在動物界也是這樣,只有敢於挑戰猴王的猴子,挑戰獅王的獅子,才能成為首領,首領只是一個,少數中的少數。

    所以,大多數人都像智者一樣啥都知道,只有少少人才用行動克服焦慮,取得成功,這是自然規律。

  • 6 # 道一解道德經

    開導別人的智者是“巧智者”,他們用“智”戰勝他人,老子看來就是以“智”與人為敵。開導自己的真諦的智者,老子不願稱為智者,所以自稱“愚人”。後世寫信就說“愚以為”,唐代有大愚禪師。老子說:“我愚人之心也哉!”(20章)老子的“愚人”是俗諦的愚人,卻是真諦的覺者。“折磨”自己是俗人眼中的折磨,一個攝影師為了拍攝晨曦,就要在別人呼呼大睡時早早起來,爬山山峰,俯伏在草叢中,搶到一個最好的機位。他屏住呼吸,兩眼緊盯晨曦在黑暗中慢慢呈現,在最美的瞬間按下快門,大片就誕生了,這種美和快樂只有自己知道,別人無法告訴你。這是折磨自己還是無限快樂?攝影師心中只有晨曦的美,並無草叢中的折磨。折磨還是快樂,“一切唯心造”。在“愚人”眼中,世人被雜念誘惑,被慾望折磨,“日以心鬥”,這才是真正的折磨,“近死之心,不可復陽”(莊子齊物論)最後兩手空空。真諦的智者如同攝影師,知道晨曦的美只有自己去捕捉,別人無法代替。當大片拍攝回來展示給他人看時,被窩中呼呼大睡的他覺得自己損失很大,錯過了驚人的晨曦之美。古代智者就像攝影師,求證道妙,當體會到道妙的剎那,突然覺悟人生原來如此的“妙”,自己的心原來如此的“妙”。一旦妙心生起,一切煩惱頓時煙消雲散,腐朽化為神器,牛馬一如,萬物一如,入不生滅地。世人無法實證大覺者的甚深妙境,但聽聞大覺者的喃喃之吟,如同欣賞攝影師的大片,亦可開懷,得未曾有。今天難得一見這樣的智者了,只有智者留下的經典,《道德經》《齊物論》就是這樣的經典。但智者早就警告:經典已是智者留下的糟粕,真正的道(大片)在智者心裡,你不能以心印心,那還是空歡喜,因此與古代智者的心契悟才是目標。智者以自心了知世人的心有二層需求,一層是慾望的需求,一層是認識自己的需求。凡夫不是真凡夫,都有見道的渴望。凡夫雖然“聰明”,但內心與大覺者沒有兩樣,都希望自己也能修復自己的妙心,安靜如愚人,不必時時刻刻與他人爭鬥,安住在本性中,享受本性發出的“妙”。

  • 7 # 水底之物

    因為網路生活,讓普通人有了智或不智的二元言論這種概念表述,因為這是個公共平臺都能表達不同說法,說到本質或某種共同價值觀,就被稱為智是種喜歡思考與分享的人,非則冠以不智,至於傻子一樣的折磨自己,就是說的其中一部分,在某些人眼中有智之人,物質生活不如意而已,這只是一個比較下的差別態,你認為的傻和折磨不一定是他們內心的想法,他們之所以智慧,正是他們體會出了人生的五味雜陳看到世間萬物,有了反思與探索,才有了自己不同思想與眼光,如西有蘇格拉底、尼采,東有孔子、莊子這種人,越是生活磨難越能讓他們去思考探討。這是某些人活著的精神樂趣。

  • 8 # 青柳悅生活

    我想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智者一樣的開導別人,自己卻像傻子一樣的折磨自己。這個問題看完了,讓我心中一驚。雖然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到底有多少這樣的人,但我知道,我自己可能就要算一個。

    自己到底算不算一個智者,先暫且不論。但最起碼開導其他人時,還是很頭頭是道的。而且,被開導的人也表現的挺心服口服。不過,對方到底是不是真的心服口服,說實話我確實看不出,不過根據對方的某些反應資訊,我覺得,應該還是有些效果的。

    而對於開導別人,這可能也要因人而異,我更多的是去開導自己身邊比較親近的朋友。至於那些有些陌生的人(這裡的陌生人指的是有過幾次交往的人,但並不是很多年的朋友),我輕易不做什麼評論。更不想對完全陌生或本就沒有太多來往的人說太多的話。因為,你並知道對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環境,什麼背景。

    如果你只是一味對人家說個沒完,這隻會讓對方感到厭惡。並且你也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話就有可能會傷害到對方,而自己還意識不到,這種行為最好不要有,否則只會讓自己的人際圈子越來越小。

    其實,這也是我這幾年的心得體會。開導自己最親近的朋友也不能總是說個沒完,而是要學會傾聽。傾聽或許不能給出對方什麼特別關鍵的意見。不過,可以讓他內心的那些垃圾情緒透過傾訴更好地宣洩出來,這樣對自己的朋友也有很大的好處。

    而且,或許這個事情本來也不是很嚴重,有可能就是經過了你的耐心傾聽和他的情緒宣洩,才讓他自己慢慢的冷靜了下來,而這時,或許他自己也就找到了問題的核心,並也得到了解決。這也是我目前,一直都挺喜歡的處理方式。

    至於自己,這幾年我已經不怎麼想聽朋友們的無病呻吟了,因為垃圾情緒太多了,我感覺自己每天都像是被人投了毒一樣。心裡的負面情緒太多,再加上很來壓力就挺大。導致自己的心情一直都很差。而更嚴重的是,身邊的朋友根本就開導不了我。

    這個現象的發生,讓我很警惕。為什麼我自己可以頭頭是道的開導別人,但當自己出現問題時,為什麼就用不上了呢。而且,自己還總是想著也能遇上一個跟自己一樣會開導人的人,為什麼就那麼難呢?

    其實,反過來想想,這可能並不是朋友的問題,他們對我也很關心,看見我出現問題了也很著急,但他們卻無從下手。因為我自己現在越來越封閉了,越來越內斂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想說就說,想笑就笑了。

    而正因為這樣,他們在開導我的時候,總是抓不到核心,總是差那麼一點點。而往往就是差了那麼一點點,才讓我自己的心情更加難受。也就是這個時候,自己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孤獨感出現,那種無人能理解,無人能分享,無人能看破的孤獨感,這種現象,真的讓自己很心傷。

    或許吧,這可能就像題主說的那句話一樣,“像智者一樣的開導別人,像傻子一樣的折磨自己”。慶幸的是自己,慢慢地學會了釋懷,慢慢地懂得了反思。釋懷了自己對往事的不捨,反思了自己對未來的期待。而最後我也給了自己一個忠告:要像傻子一樣的去陪伴別人,但要像智者一樣的去折磨自己。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如有不足請多指教!

  • 9 # 飛狐一刀

    有多少人,智者一樣的開導著別人;卻傻子一樣的折磨著自己?

    這個具體有多少人,不好做統計,同時也沒有專門為這個課題設立的研究課題或者機構。

    一個人看清別人是容易的,但是最難的是看清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智者姑且理解為有一定思想或者想法的人吧,在這個社會中,能夠有人去開導別人,證明的是這個人比較熱心(這些人不包括“四年級”水平的磚家叫獸)。

    每個人都有幫助別人的基因,但是社會的因素促使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會有所顧慮。顧慮主要源於做好事的成本有多大,比如馬路上一個老奶奶摔倒了,過不過去扶?這個成本就非常大!比如一個朋友失戀了、離婚了、失業了、破產了、或者計劃去創業,他的朋友可能就要開導他,這時幫助別人成本最小。

    這一個問題的後半部分,像傻子一樣的折磨自己,只能夠問一句有這樣的人嗎?在擁有正常認識範圍內,誰會折磨自己?能夠看清別人的問題,是因為你不是他;看不清自己的問題,是因為最不瞭解的你的人就是你自己。難道是因為看清別人問題而開導,在自己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卻有些手足無措?比如失戀了,開導朋友不要去想那個王八蛋,好男人多得是,然後等到自己失戀了,做不到不去想且放不下,於是在回憶中自我折磨。

    這句話本不是一個問題,這句話是一種感嘆。這句話並不是問有多少個這樣處境的人,像智者一樣開導別人,然後自己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卻折磨著自己。這句活是一句感嘆或者是抒情,比如一句歌詞中唱的“有多少人,可以重來”。這句話一定是在某種場景中說出的,比如失戀的時候,一個人自我言語,比較情感的一句話,同時說這句話的一定是個女生。

  • 10 # 安八居士

    自性自度,開導只是明燈指引,只是指月之指。何來智愚兩立?分別心是妄,知妄即真,明白人不分別,不住分別心,了知三界不得本得,了知天地不在永在,何苦生二相耶?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11 # 海122

    既然邀請我來回答那我就說兩句,別人是怎麼想怎麼做我不知道,但我自己依然身體力行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開導別人是覺得有些問題很弱智很辣眼睛,並不是覺得自己有多大見識。只是希望自己的一些認識能幫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撥開雲霧看到一個清晰的方向,如此而已。

  • 12 # 門前海藍藍

    我覺得不是有多少人問題,而是所有人都這樣。一個智者並不是說在所有的領域他都是智者,可能在工作上他是智者,在和朋友相處方面他也是智者,但家庭方面他可能一點都不智,別人遇到工作和朋友的問題的時候,他就可以開導別人,而在家庭方面,他可能就是傻子一樣折磨自己,或者說他需要別人呢的開導。

    故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不因智者露出愚蠢一面而否定他總體上的智慧的特點,也不因愚者在大部分領域持短而把他們看得什麼都不是。

  • 13 # 丘菇娘

    我也是,開導別人和教別人頭頭是道但是問題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卻沒有教別人的那麼勇敢,也沒有那麼容易走出來,還鑽牛角尖,如果自己也能像開導別人那樣開導自己就好了,世界上也沒有那麼多的抑鬱症什麼症的

  • 14 # 呼明華

    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們,給學生們的授課,就是要讓他(她)們掌握更多的知識,更深刻的瞭解自然、社會。或者,學會某種生存的技能。

    可是,老師也會分成兩類:

    1.發自內心喜歡自己從事的教師職業。

    2.因為某種原因,不得以當上老師,每天的心思卻不知跑到哪裡去。

    第2類老師,授課對他(她)們來說是無奈和痛苦,千方百計想要儘快離開這個講臺。

    這種前提下,許多學生認為他(她)們是智者,可在他(她)們自己的內心深處,卻是在每天受著折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錯把儲戶存的800元打成80萬,儲戶花光錢,後果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