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硬核歷史ABC
-
2 # 鋼鐵軍魂74532612
英國的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它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歷經半個多世紀,最終完成了大規模的機器生產,完全取代了手工業,使得西方社會進入了現代化的前夜。
如果我們以1760年為英國工業革命的起始年,不妨比較一下兩國處在什麼水平上。1760年是中國乾隆二十五年。這一年乾隆皇帝正志得意滿,躊躇滿志。他的令貴妃魏佳氏給他生了個兒子,取名叫顒琰,就是日後的嘉慶皇帝。他剛剛平定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滅了準噶爾汗國,完成了他父祖三代人的夙願。
平心而論,此時的大清帝國的國力正處在巔峰狀態,武裝力量空前強大。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如果這個時候大英帝國入侵,乾隆皇帝會毫不猶疑地迎戰的。
不過,打得過打不過就不好說了。對乾隆皇帝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完全不瞭解對手。因為他與大英帝國的第一次接觸要等到33年以後的馬嘎爾尼來華。
在英國一方,1760年同樣也是堪稱輝煌的一年。
這一年歐洲正處在7年戰爭的大混戰中,英國也深陷其中。7年戰爭雖然是歐洲在打,卻把戰火延燒到北美、南亞和非洲,只不過英國的主要對手是宿敵法國。4月,英軍中校莫雷·詹姆斯率領的3800人在聖瓦福被法軍打得丟盔卸甲。但在北美戰場和亞洲戰場上英國卻大獲全勝,從法國手裡奪得加拿大、聖路易安娜、弗羅裡達等領地。還根據後來的《巴黎和約》獲得了法國在印度的殖民地,還有格瑞那達、聖文森特、多明尼加、多巴哥和非洲的塞內加爾,一雪百年戰爭之恥。
與大清帝國不一樣的是,此時的英國,已經在歐洲、美洲、亞洲不間斷地打了四百多年的戰爭,打仗對大英帝國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了,它基本上把自己打成了世界老大。
英國不是一開始就行的。1337年-1453年,英國與法國打了116年的百年戰爭,戰爭中英國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法國領地,這是英國的恥辱,也是英國發奮圖強的開始。
經歷近百年的勵精圖治,1588年,英國大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此後,西班牙無敵艦隊又四次遠征英國,均被英格蘭擊敗。這期間,英國也多次遠征西班牙,但都沒有徹底打垮西班牙,雙方都精疲力竭,以至於1639年唐斯海戰讓荷蘭漁翁得利。
英國恨上了荷蘭,於是發生了四次英荷戰爭,最終是英國取得了勝利。
在亞洲,英國1612年擊敗葡萄牙,與莫臥兒王朝達成協議,獲得了印度的貿易權。不久,英國開始與葡萄牙、荷蘭爭奪印度、蘇門答臘、馬六甲的控制權,均取得了勝利。又與印度、孟加拉、曼德勒等地的土著政權進行了多次戰爭。到1760年之前,整個南亞次大陸已經全部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與此同時,英國還把馬來亞的檳榔嶼據為己有。把澳洲、紐西蘭變成了殖民地,開始向這些地方大規模移民。在南美洲從阿根廷手中奪得了馬爾維納斯群島。
粗略地估計一下,到工業革命的前夜,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應該有2000萬平方公里,人口2億以上。這些殖民地遍及亞非拉和南北美洲,日不落帝國已見雛形。不僅如此,英國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戰爭文化,習慣了以海軍為中心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戰爭的模式,擁有了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
如果英國在1760年與大清帝國打一仗,估計十有八九清朝會失敗。理由簡述如下:
戰爭動員能力英國當時的戰爭動員能力基本上是世界第一水平。全世界當時最發達的金融市場在倫敦,每一次戰爭都是倫敦銀行家發財的機會。英國的戰爭債券當時是歐洲最搶手的理財產品。而大清帝國打仗則要動用國庫,國庫不足則要各省協餉。這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國社會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戰爭文化英國在長達三四百年的時間裡幾乎無一年無戰爭,養成了成熟的戰爭文化。英國政府在處理戰爭動員、後期保障、徵收兵員、外交和國際貿易等問題有一套成熟的流程和方式,對控制戰爭的規模和處理善後等問題非常成熟。而大清帝國對於戰爭的瞭解僅限於鎮壓土著叛亂。
武器裝備和戰爭技術大清帝國尚處在冷兵器時代,加上康熙年間的海禁政策的影響,對於海洋時代的戰爭方式完全不瞭解。面對與歐洲強國有幾百年戰爭經驗的英國,武器裝備、戰爭組織能力、戰略規劃和技戰術水平等差距巨大,完全不具可比性。
-
3 # 諸葛怕暗
歷史沒有假如。我認為在這個假設下,英國不能戰勝清朝。因為事實就是英國在發展到可以打敗清政府的時候才來的,且事實上只能說是清朝認輸,雙方沒有展開大戰。清朝從它誕生以來自身的實力和社會構架也在不斷髮展變化,到了鴉片戰爭時代,道光帝沒有能力保證它的強大,故而面對洋人選擇妥協。我認同戰爭的影響因素有天時地利人和,清朝首先在地利佔優,人和嘛似乎兩邊都沒有。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有天時,沒完成工業革命英國就沒有天時。
-
4 # 歷史迷小段
題主的假設不是很嚴謹。“沒有完成工業革命”,是指已經開始但還沒有結束,還是雖然開始了但中途失敗?雖然英國進攻滿清時期的中國算不上是降維打擊,但就算沒有工業革命,清朝勝利的機率也很渺茫,最終勝利的還會是英國。
按照題主的假設,我們姑且將這個時間定在1800年。工業革命帶來的變革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在軍事上影響更加深遠。
蒸汽機的出現縮短了長途運輸士兵的時間,提高了各類武器的生產效率,加快了各類軍用服裝的生產速度,對燧發槍和彈藥的改進讓步槍作為陸戰主力武器成為可能。
▲線列前進的英國紅衫軍1800年,英國已經在一個世紀前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長期的對外擴張使英國獲得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眾多的原料和商品在殖民地、本土和通商國之間往來不斷,國力有了巨大提升。連年的海外征戰讓英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戰爭體系,從兵源,到訓練,到投入戰場,成熟、高效、實力強悍。步槍和各類火炮的改進和後膛炮艦的出現讓英軍的裝備實現大幅度升級。穿著紅衫、戴三角帽、排成方陣整齊前進的英軍成為了英國強大實力的具象化體現。
▲威力強大的齊射,也被稱為“排隊槍斃”戰術
同年的中國正處於清嘉慶五年。剛剛結束康乾盛世的清王朝,嘉慶皇帝享受著老祖宗們留下的巨大財富。與此同時,各級官員貪汙腐敗現象也日趨嚴重,在嘉慶帝剛剛登基那幾年,就處理了乾隆爺的寵臣、大貪官和珅;南方開始從境外流入鴉片,逐漸毒害中華大地;白蓮教、天理教正在醞釀一場大規模農民起義。
▲清末軍事更多依靠地方團練武裝
雖然從總體來看,清王朝開始由盛轉衰。但坐擁上億人口的大清,經濟體量依然是世界第一。滿人自建州之時就以騎射為主,入關後更是注重陸戰,1800年的八旗兵已無戰力可言,以漢人為主的綠營成為了大小戰爭的主力部隊,但受到腐敗之氣影響,戰力同樣有所下降,在地方平定叛亂時更多依靠當地的團練部隊。
此時,因為某些機緣巧合,中英在東南沿海爆發了戰爭。先來看清軍陣容。在陣前是以漢人為主的騎兵,還有少量身披鎧甲的八旗兵;陣中是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包含長槍兵、刀盾兵、弓箭手,以及少量手持火繩槍的部隊,還有數十門青銅或生鐵鑄成的火炮。陣地依仗木製拒馬,和事先挖好的壕溝,以及附近坐落的炮臺拱衛。
▲清末炮臺中的鑄鐵大炮
再來看英軍陣容。前陣由少部分紅衫軍和人數佔三分之二以上的印度士兵組成,全員裝備配有刺刀的燧發滑膛步槍,以及近戰使用的步兵劍、單發手槍和投擲炸彈,每人配有40-60發子彈。部隊排成線列進軍使得滑膛槍能發揮出最大殺傷力。兩翼是持有馬刀和騎槍的散騎兵,保護側翼的同時能發揮機動作用。後陣是數十門榴彈炮,由經驗豐富的炮兵操控。在海上擁有多艘先進的後膛炮艦,能夠為陸軍提供炮火襲擊和遠端支援。
雙方陣容一對比,高下立判。
線列步兵方陣前進步伐統一,逐排齊射威力巨大,且不說是否已經交戰,單單是見到這樣的陣型也足以讓人感到恐懼。
雙方在武器裝備和戰術戰法上存在著巨大差距,縱使清軍再怎麼英勇反擊,也不會改變最終失利的結果。
-
5 # erm悅讀
此時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的時候,即使英國沒有完成工業革命,也會有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進行戰爭,因為這些國家要掠奪資源,發展自己的實力
-
6 # 古今尋
一: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時代背景。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增加了僱傭勞動力,拓展了其國內市場。同時,在大航海時代的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英國資產階級積累了雄厚的資本,拓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廉價原料產地。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生產技術知識。以蒸汽機的發明,改良為標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各種科學理論探索,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工業技術的發展。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
二:工業革命以前,在1492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可以認為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啟之年,也就是地理大發現的開始。航海探險史上延續了兩三個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使歐州貿易格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使歐洲各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影響了世界生產力的分佈。歐洲人經過長期封閉,至地理大發現而開始睜眼看世界,歐洲封建莊園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開始瓦解。同時,歐洲文藝復興也開始發生,由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思維走向以人為本,探索科學,研究事物的本質,奠定近代歐洲文明精神的基礎,也代表新文化的開始。
三:對英國工業革命之前和大清朝同時代的國力對比。以工業革命發生的標誌,蒸汽時代的產生年代的1760年進行對比。此前英國已經完成了圈地運動,政治上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內部各種資本主義的工業處於初始狀態。同時為爭奪世界霸權和周邊發生一系列的戰爭並取得勝利,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日不落帝國初現雛形!反觀1760年的大清朝,此時正處於乾隆盛世,也是大清朝的巔峰時期,但是閉關鎖國,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堅持以農為本,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還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狀態。乾隆帝在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中談到,“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對中國以外世界其他地方不知,無知,以自我為中心,特別是不瞭解歐洲最新的工業成就,輕視外國先進思想和技術。
四:綜上所述,如果在工業革命前的1760年,英國入侵大清朝,大清應當不至於不敢應戰,但仍然會慘敗。因為此時英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世界爭霸,在軍事上,對基本上還處於冷兵器時代的大清朝有代差優勢,加上其遍佈全球殖民地所能提供的大量經濟,物質,人員的支援,以及發達的金融資產能籌備到大量的資金;大清朝割地賠款的事,估計大機率還會發生!
回覆列表
沒有任何疑問。
工業革命開始於1760年代,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但是,英國的殖民擴張始於16世紀。北美東岸成為英國最早的殖民活動地區,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東岸共建立13個殖民地。17世紀20~30年代,英國相繼佔領了西印度群島的聖基茨等地。
17世紀,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消滅,荷蘭3次對英商業戰爭均遭敗北,歐洲海外擴張的優勢已為英國取代。18世紀,英國開始同法國爭奪殖民霸權,1689~1763年間,兩國有過4次戰爭,每次都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的殖民地大為增加。1713年,法屬新斯科舍半島、紐芬蘭和哈得孫河沿岸,西屬直布羅陀和梅諾卡島均轉歸英國。特別是由於七年戰爭的勝利,英國不僅奪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奪得格瑞那達、聖文森特、多明尼加、多巴哥和非洲的塞內加爾。西班牙的佛羅里達也給了英國。
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在東方的殖民機構,1612年該公司擊敗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從印度莫臥兒王朝獲得貿易特權。1757年普拉西一役,奠定了英國在印度斯坦的統治地位。英國還從荷蘭手中奪得蘇門答臘(1784年)和馬六甲,從吉打蘇丹手中割走檳榔嶼(1786年)。
1668~1711年,英華人庫克考察了澳洲東岸和紐西蘭,英國隨即向該地移民。
在七年戰爭勝利後的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
在反拿破崙戰爭中,英國搶佔了法國、荷蘭、西班牙的許多海外屬地。
1813年,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被撤銷,英國大量機制紡織品湧入印度,摧毀了當地傳統的棉織手工業。1843~1849年,英國完成對印度的征服,進而向印度外圍擴張。1814~1815年割去尼泊爾南部土地;1824、1852年兩次侵略緬甸。1864~1865年又將不丹的達吉嶺和噶倫堡併入英屬印度。1824年,荷蘭被迫將新加坡劃歸英國,馬來亞劃歸英國勢力範圍。1841年和1842年汶萊先後將沙撈越和北婆羅割給英國。1847年汶萊受英“保護”。1839年,英國佔領土耳其統轄下的亞丁港。1857年又佔丕林島。
在非洲,英國1843年兼併納塔爾。1808、1861和1874年,塞拉里昂、奈及利亞和黃金海岸相繼淪為英國殖民地。
1833年,英國獲得福克蘭群島。
當1840年英國、清朝迎頭撞上的時候,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清朝是一箇中世紀的古老國家,沒有取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