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張子曰

    安史之亂有什麼消極影響?

    難道安史之亂有什麼積極影響麼?

    簡直莫名其妙。

  • 2 # 西瓜島主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影響極為深遠:

    1 、它使廣大人民,特別是黃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場空前浩劫,北方經濟遭到了大破壞,損失四分之三以上;百姓窮困不堪;土地荒蕪;水利失修,“千里蕭條”。從此,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2 、它使唐朝邊防空虛。為了平叛,邊防軍不得不調往內地,吐蕃等少數民族乘機而入;安西四鎮及隴右、河西走廊之地盡失。從此,唐朝不僅在西域的力量大為削弱,就連關中也不能確保無慮。

    3 、它打破了唐朝的統一。此後,不僅河北、山東、列鎮相望,即腹心之地亦分裂於方鎮。中央集權日益削弱,藩鎮勢力不斷擴大,戰亂頻起,生靈塗炭。

    總之,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從此,唐王朝逐漸衰微了。

  • 3 # 勞耶維奇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唐時期,進入了晚唐時期。那個時候皇帝也不能完全控制國家了,各地的節度使,也就是藩鎮成了國中之國,威脅中央,唐朝自此開始衰敗下去。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又延續了將近160年,安史之亂後的第一個皇帝是唐肅宗李亨,唐玄宗的太子。

    貴妃之死

    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經濟

    安史之亂後,唐對其疆域的控制力直線下滑,河北河南這兩塊人口和財政大頭就沒有拿住,但是成功的維持住江淮一帶,這是唐還能存活百來年的直接原因。靠著楊廣留下來的運河體系,江淮一帶成為唐的主要收入來源,直接起到輸血救命的效果。

  • 4 # 國家人文歷史

    安史之亂平定後,雖然唐王朝恢復了之前的統治秩序,但是政治的平靜只是表面上的,其實唐朝社會的內裡已經受到了重創,之後中晚唐出現的種種弊病可以說都埋筆於此。

    首先就是最廣為人知的藩鎮割據。可以說唐朝後期歷朝的皇帝都在試圖解決這個藩鎮割據這個大大的隱患以及對皇權的威脅。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了,但是殘餘勢力並沒有被完全消滅。所以唐玄宗為了平亂,不得不任命安史舊部的張忠志、田承嗣、薛嵩等人擔任節度使,這些人不僅僅保留了原來的軍隊,可以自行任免官員,而且藩鎮內父死子繼,長期割據一方,表面上歸順,實際上則是大大的隱患,時常以武力逼迫朝廷。不僅有河朔三鎮,後面還在內地也普遍的設立藩鎮,有的逐漸發展成實力較強的割據。因此中晚唐的君主為了平定藩鎮,可以說是用盡了方法,比如說,唐憲宗就任用親信宦官,賦予了他們更大的軍權,又埋下了另一個大隱患。

    其次,就是安史之亂中,朝廷把邊防的軍力都調到了中原,導致河西還有隴右空虛,吐蕃乘虛而入,全面佔領這兩個戰略要地,之後,可以說吐蕃就把軍隊開到了唐朝的家門口一樣,長安的西面基本上就是大敞著門。安史之亂後第二年,吐蕃就攻入長安,雖然退去,但是這個大威脅一直都在。

    再就是國家的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國家的總人口驟降幾百萬,大量的人口南遷,北方逐漸沒落。朝野上下心態也變了,曾經的“大唐盛世”的自豪感不再。政局一直動盪,即便有“中興”也是短時間的規模小的。

  • 5 # 陽明之志

    一,中央財政崩潰失去財權。

    二,中央軍除了禁軍以及長江以南駐軍全部崩潰失去軍權。

    三,外戚,權臣,權閹相互交替政權沒有好轉。

    四,西域駐軍調往內地痛失西域這不要緊關鍵是失去了第二次和大食人決戰的機會至始世人悔恨至今。

    五,向少數民族借兵代價高昂,外族軍隊所到之處人口和財富掠奪乾淨。

    六,各民族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為分裂埋下種子。

    七,各個新藩鎮建立使國家走向分裂。

  • 6 # 蕭武

    消極影響非常多,這裡只說幾個影響比較重大的。

    第一,安史之亂最後不是以朝廷完全平定下去而結束的,而是以河朔三鎮表面上服從中央但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而結束的。這之後,為了制約河朔三鎮,朝廷不斷在華北地區增加藩鎮,而新的藩鎮又不斷脫離中央控制,最後一直蔓延到整個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全部都是藩鎮,實際上陷入分裂狀態,唐天子跟周天子一樣,只是名義上的共主。從而導致了五代十國的第二個分裂混戰時期。

    第二,因為藩鎮林立,中央能夠直接控制的軍隊實際上只有禁軍,而禁軍逐步職業化,賞賜常規化,從而使軍隊基本上變成了職業化、世襲化的軍隊。而且,禁軍必須始終被置於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這就導致朝廷在軍事行動之前,一方面是必須進行交叉控制,比如派太監建監軍;另一方面是戰爭的成本大幅提高,必須預先儲備大量的錢糧,才能發動一次戰爭。

    第三,安史之亂髮生後,唐朝朝廷抽調西域駐軍回援長安,導致從中亞、西域到河西走廊一帶對吐蕃和回紇的控制線完全空虛,之後,吐蕃乘機進佔南疆,控制河西走廊,甚至一度將勢力延伸至北疆。河西走廊以東,包括蘭州、天水、平涼、陝北等地都湧入大量吐蕃裹挾二來的羌人、吐蕃人,導致這些地區成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域,也為後來宋朝時期西夏崛起準備了條件。

    第四,河西走廊失守,導致中原王朝失去最重要的軍馬來源地,中原王朝的騎兵更加弱勢,整個軍隊的機動性更差,導致在戰爭中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而缺乏主動進攻和大規模野戰的能力。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兩宋,導致宋軍只能在步兵裝備和戰術上用力,甚至在進攻時,也以堡壘線這種防禦的形式推進。比如對西夏戰爭,宋軍就完全依賴於修築堡壘線。而且,因為始終處於被動防禦的狀態,只能處處設防,在邊境區域大量囤積軍隊,迫使宋朝的軍隊規模不斷擴大,從開國初期的十多萬人,一直增加到北宋滅亡時的120萬人。甚至到了南宋,只有半壁江山,軍隊規模也達到100萬人。

    第五,因為整個西北地區失控,華北地區失控,朝廷財政收入更加依賴於南方地區。而且,因為禁軍的職業化、世襲化,維持常備軍的成本越來越高,軍費支出對中央財政造成了巨大壓力。財政壓力太大,導致朝廷在做出關於軍事問題的決策的時候,都會首先考慮財政壓力和成本問題,從而出現了北宋和遼國、南宋和金國之間以歲幣的形式來維持和平的結果,寧可選擇付出歲幣,而無法繼續堅持戰爭。

    第六,因為藩鎮割據導致中央權威喪失,皇帝朝不保夕,整個文官官僚體系完全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到了宋朝,為了防止出現這種狀態,加強了對武將的控制,而給予文官官僚體系比較大的權力。甚至在對外戰爭中,也常常用文臣作為主帥,而武將只能受制於文官,文武失衡。

    先說這些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欠信用卡50萬,馬上還不起了,上班的話每個月只有六千,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