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堯師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理解《三體》關於"宇宙社會學"的兩個設定(公理):

    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在這個前提之下,再談"生存"才有意義。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這裡所談的"生存",首先是針對"文明"的,然後才是組成這個文明的個體--人。文明是一個群體概念,群體的意志就是"延續下去"。這種意志,是與生俱來的,是烙在基因裡面的。別說人,就是各種動物,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生存--群體以及個體的生存。你現在之所以對"生存"產生了懷疑,是你後天接受到了各種思想的影響、一些事件的刺激,然後才對此產生反思。但你個人的思想,主導不了整個文明,"生存"一定是一個文明的第一需要。

    2.個體存在的意義是文明需要的延續

    個體組成群體,群體形成文明。反過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那麼也是群體的第一需要,也是個體的第一需要。換句話說,個體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延續文明的存在。聽著有點繞口,簡單講就是你存在的一切意義,就是個體的生存和群體的"繁殖"。至於單個生命體的死亡,那是新陳代謝,並不影響群體繼續存在下去。

    3.雖然"死神永生",但不代表你要主動送死

    一切生命最終都會失去,這是必然的,因為"死神永生",但是,這不代表你要主動去送死,不代表整個文明要主動去送死。既然不能主動送死,那麼生存就成了唯一的需要和最終的意義。所以文明要擴張,個人要發展,要獲得更多的"物質",保證個體和文明生存得更久更遠。

  • 2 # 雪流星落

    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思考有意義沒意義!就像我們在這討論這個問題一樣,有好多人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當你感嘆詩人自由高於一切的灑脫的時候,殊不知一切情感的前提都是生命猶在,我們不否認一些為了大眾的自由愛情生命拋棄自己生命的英雄,但是他們付出的意義在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的心中存在著,當所有生命都消逝了,再討論生命之上的情感,都那麼的沒有意義了!

    當一些被人銘記的人逝去,他們在我們口中心中流傳,當所有認識瞭解他的人都逝去了,一切的一切還有什麼意義?

  • 3 # 劉敦傑

    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思考有意義沒意義!就像我們在這討論這個問題一樣,有好多人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當你感嘆詩人自由高於一切的灑脫的時候,殊不知一切情感的前提都是生命猶在,我們不否認一些為了大眾的自由愛情生命拋棄自己生命的英雄,但是他們付出的意義在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的心中存在著,當所有生命都消逝了,再討論生命之上的情感,都那麼的沒有意義了!

    當一些被人銘記的人逝去,他們在我們口中心中流傳,當所有認識瞭解他的人都逝去了,一切的一切還有什麼意義?

  • 4 # 清風徐來1991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要明確“所有生命體都會死去”中的“死”到底是個怎樣的死法。而這,正是解答這個問題的關鍵。

    在我看來,“死”可分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

    如果是正常死亡,即生老病死,或者也可以因為各種意外而殞命,比如交通事故、溺水、中毒,甚至地球上國與國的戰爭,這些都沒有超出我們的認知範圍。很明顯,題主指的“死去”就是這類死法。根據常識,我們都知道不僅人難免一死,自然界的各種生物都有它的生命週期,經過一定的歲月肯定會衰老、死亡。然而,不管人類也好,其他生物也好,在死亡之前早就繁衍了下一代,用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了生命。從這個意義上看,雖然最終歸宿都是死亡,但又何嘗不是新生呢?如果我們依照生命的規律,由生到死,由死而生,這種自然輪迴對於證明生存高於一切這個命題來說是不充分的,因為這種小死包涵在永生裡,既然生存沒有受到威脅,也就無法體現出特殊的意義。

    但如上所說還有另外一種死法,那就是非正常死亡。在《三體》這個文字中,非正常死亡是指創造了某種文明的族群因某種外力而無法延續生存,有滅亡之虞。從地球人角度來看,人類族群受到外星文明的滅亡威脅——三體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存環境而要侵佔地球,消滅人類。讓人絕望的是,三體文明領先人類文明幾個世紀,三體人要消滅地球人,好比人類踩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在適者生存的星際背景之下,雖然說所有生命最終都會化為塵埃,但毫無疑問,三體人才是正常生老病死的那個,而地球人將經歷被屠殺滅族的非正常死亡。這種種族滅絕是違反人倫的,它是強加於人的。地球人與三體人的鬥爭關乎到一個種族的生存延續,自然生存就會高於一切了。

    以上還僅僅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其實從三體人的角度來看,也是成立的。在宇宙中生存要遵循黑暗森林法則,率先暴露的人會被優先滅絕,從而保證隱藏在森林深處的人的生存。三體人正是因為生存環境太惡劣,三星系統的不穩定常常使三體文明發展中斷、從頭再來,三體人常遭滅頂之災,才對生存有著強烈的渴望。所以為了延續自己的種族,他們只能透過侵略的方式來奪取別人的家園,在他們看來,他們的做法合理之至,因為他們僅僅是為了生存。為了生存,可以做任何事情,生存高於一切。在宇宙的大環境下來考量,又有哪種文明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延續生存呢?

    當把這個問題放大到宇宙級別的宏觀尺度,才會發現,生存是任何文明最迫切的需求,不管是地球人還是三體人,抑或是歌者,他們所作所為只是為了自己族群的生存而已。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三體》的創作初心。

  • 5 # 海闊天空詩酒花

    題主可能沒有很仔細地看書,在書裡,關於黑暗森林法則的兩條公理是這樣的:

    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

    這裡說得很清楚,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或者如題主所言,生存高於一切。但這個“生存”的主語不是作為個體存在的生命體,而是“文明”。

    文明是什麼?我想很難給出一個全面、準確的定義,甚至在現實中,對於同樣的事物,有人可能會插上文明的標籤,有人則可能持完全相反的看法。結合書中的主旨,我個人認為,黑暗森林法則約束下的文明,應該具有這樣的特徵:

    1.種群發展到一定的數量和規模,形成了獨立的生態系統;

    2.種群有一定的智慧,智慧越高權重越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種群數量;

    3.具備以整體系統為單位的、獨立於個體之外的種群集體基因和本能應激反應。

    說直白一點,就是首先生命體的數量要夠多,其次生命體具有一定的智慧,然後眾多相似的智慧生命體聚合起來,就形成一個集體。這個集體能夠自主新陳代謝,在結構和行為模式上也有明顯的被看成是集體“共性”的風格,這些風格,就是這個“文明”被辨識的依據。

    一個文明就是一個集體,是由其中一個個獨立的生命體組合起來的。但是組合之後的集體有自己的標籤和規律表現,這些表現不一定和每個個體的一致。而外界在辨識一個“文明”時,也只是看這個集體的共性,而不是看當中每個生命體的個性。

    這並不難理解,獨立生命體互相之間的組合並非單純的線性相加,而是會創造出個體所不具備的新特徵、新元素。我們常常用“產生化學反應”來形容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因為人和人的複雜組合會釋放出新能量、製造出新物質。當然,如果個體本身足夠複雜,如上述第二條所說,智慧程度足夠高,那麼在一定範圍內,由個體組成的集體中,成員的數量即使少一些,也足夠形成具備自主迴圈生存能力的“文明”。

    總之,很重要的一個事實是:文明是一個集體概念,而集體與個體在很多方面不一定是一致的,甚至還常常是衝突的。題主說的“生命體”無疑是個體,而《三體》中生存高於一切的是“文明”,是集體,和題主理解的不是一回事。

    如題主所言,所有生命體都會死去,追求生存和擴張的確沒有意義。但是當眾多生命體組合成一個集體,這個集體就會產生無意識的追求永恆生存的行為。就好比熱帶雨林常見的“獨木成林”現象,當一棵樹已經龐大到成為一個小樹林時,身上作為獨立個體的每一片葉子雖然還是照舊生老病死,但並不妨礙這棵樹不斷繁衍生息、擴大地盤。

    基本上,要讓已經成規模的林子或者說“文明”“系統”滅亡,要麼依靠外力,要麼自身出現問題。如果沒有這些干擾,這個系統本身內嵌的基因就會使它一直追求生存,一直擴張下去。《三體》設想的黑暗森林法則的前提,大概就是類似的情況。

    很多時候,作為個體的生命體不但不能像作為集體的“文明”那樣生生不息實現不朽,還要為集體的“生存”讓路,也就是主動或被動的犧牲。因為個體的力量無法與集體抗衡,所以不管在個體看來是否合理,這一點似乎都是不以個體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個人認為還是有一種可能,就是上面說的,如果個體的智慧程度足夠高,高到個體基本上也可以具備“獨木成林”的條件了,那情況就不一樣。在個體數量沒那麼大的集體中,個體的主觀意志應該還是比較容易得到貫徹的。

    但現實中,大部分集體的形成,恰恰是個體智慧化不足的補充。像動物世界中,螞蟻和蜜蜂以分工明確著稱,一個蟻群或蜂群就是一個功能完備的小社會。只是在這樣的社會中,個體生命體已經完全是功能化、機器化的了,包括個體的生存方式和生命週期,都是為了整個族群的延續而設定好的。

    在足夠遙遠的尺度上去觀察星際文明,也只能看成一個個模糊的點來看待,裡面的細節無法被觀察到,也就只能忽略。像三體社會鐵板一塊,即使當中有1379號那樣的“異類”,也不能作為三體人的代表。同樣,三體人看地球人類也只能看整體,忠心耿耿的伊文斯和ETO被拋棄,還不是因為三體人認為他們都一樣屬於信不過的地球人麼?儘管他們在思想上是完全反地球人類的。

    所以,歸根到底,《三體》的故事是立足在星級文明遙遠到無法觀察和交流細節這一前提之上的,爭奪生存權的自然也只能是星際“文明”而不是文明中一個個的生命體。從這一點去理解書中人物的思維和行為,就能明白為什麼章北海、羅輯、維德、雲天明這些人那麼不“重視”生命,有的甚至直接殺人,卻被看成是“救世主”氣質,而明明擁有一顆聖母心、絕對不允許有生命被傷害的程心,卻被看成是滅世者。

    因為章北海、維德他們,是直接為地球文明代言,為了保證地球文明能生存下去,他們除掉那些會阻礙這一目標的生命體,就像為了保證一棵大樹的生存而砍枝除葉。而程心其實是掩耳盜鈴,她只是本能地“見不得”自己視線範圍內的生命體受損,所以她在假警報事件中為了該帶走哪幾個孩子優柔寡斷,在星環城事件中為了阻止一場小型戰爭而果斷命令維德投降,她只是“盡力”保護眼前看得到的人,至於背後有多少她保護不了的,或者會不會因為她“保護”了眼前的這部分,而導致更大部分的生命體要被犧牲,她是一概不管的。

    簡言之,程心從來就沒有把“生存是(地球)文明的第一需要”放在心上,這從她跟智子對話時的心理活動就看得出來:

    “請相信我,人類絕對無法在打擊中倖存。逃亡吧。”“星際逃亡,我們能逃離的人連千分之一都不到。”“那總比全軍覆沒強。”從我們的價值觀來說,未必。程心暗想,但沒有說出口。

    程心不說出口是對的,因為“我們的價值觀”其實是她自己的價值觀:為了某種“精神”,哪怕“全軍覆沒”或者說讓整個文明滅亡,也是值得的。這種價值觀正確與否就不討論了,但在書裡,這種價值觀顯然是小眾的,非主流的,因為跟黑暗森林法則這種宇宙普適法則的前提相違背。

    並不是主流就一定正確,非主流就一定不對,而且程心這種觀點還是有不少支持者——很多認為《三體》價值觀有問題的讀者大概就是跟程心一樣的想法——但不管怎樣,討論書裡的東西只能按照書裡設計的框架,在書裡,黑森法則就是主流,程心當然就不能是正面主角的形象代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甲欠乙200萬無力償還,無固定財產抵押,乙怎麼才能追回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