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個歷史很正

    在希特勒宣佈投降後,蘇聯軍隊開赴柏林,但是在國會大廈遭遇了極度頑強的抵抗,當時數千名德國守軍全部選擇死戰到底。

    那麼這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呢?

    這支軍隊是德國的黨衛軍,這支軍隊由希特勒的死忠組成,他們唯一的信念就是忠於希特勒,所以即使是在德國戰敗之後,他們依舊一如既往的忠於他們的使命。

    而德國的國會大廈毫無疑問是德國的精神支柱,儘管在國會縱火案後國會大廈並不在是德國高層會議的地方,但他仍然是德國軍人心中的支柱,所以在蘇軍攻入柏林後,他們依然選擇捍衛自己的榮耀。

    當然這只是一部分,還有一層原因是黨衛軍作為希特勒的嫡系部隊,他們對於希特勒的命令是完全遵守的,而且是一支嚴格遵守滅絕人種政策的軍隊。

    在戰爭中他們殺害俘虜,平民、女人和小孩,他們的種種暴行得不到歐洲人民的原諒,也不可能得到投降,所以等待這樣一支軍隊最後的命運就是死亡。於其在戰後被處決,那不如瘋狂一把戰死在戰場更符合他們的軍人的身份。

    所以在這支黨衛軍最後的時光裡,他們選擇了抵抗到底,所以結局也很明顯,在蘇聯各種火炮的強勢轟擊下,這支代表著納粹最後榮光的軍隊自此消失在歷史中。

  • 2 # 大國縱橫

    首先這個提問就是有問題的,前蘇聯方面的二戰史資料顯示,但蘇軍完全控制住德國國會大廈時,他們俘獲了約300名俘虜,還在地下室發現500多名傷員。所以,史實並沒有像提問所描述的那樣,數千名德軍寧可戰死也不願投降。守衛國會大廈的德軍抵抗確實頑強,但並沒有這麼誇張,再怎麼說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德國國會大廈,官方名稱是“帝國國會大廈”,其是在1971年德國贏得德法戰爭後決定修建的,從選址到落成歷時20餘年,並在1894年舉行落成典禮。1894年至1918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帝國議會,其後是魏瑪共和國的議會會址。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不久就發生國會縱火案,大廈被焚燬,進而被廢棄使用。在二戰末期,大廈所有的窗戶都被填堵,被改造為一座巨型堡壘,蘇軍為攻克這座被其視為納粹德國標誌的大廈付出不小的代價。

    1945年4月16日,柏林戰役在柏林遠郊拉開帷幕,蘇軍準備給德軍最後一擊,攻克其首都柏林。4月25日,蘇軍挺進柏林,雙方共有350萬軍人、5萬多火炮以及上萬輛坦克參戰。柏林周邊最初聚集了上百萬德軍,蘇軍兵力則1.5倍於德軍。會戰開始後,蘇軍成功將大部分德軍阻隔在柏林城外,所以柏林城內的德軍僅有幾十萬人。在整個戰役中,蘇軍在城內有8萬至9萬人陣亡,整個戰役中共8.5萬人陣亡,28萬人受傷;德軍陣亡9.2萬至10萬人陣亡,22萬受傷,超過2萬名平民死亡。可以說,整個戰役都是非常慘烈的,城市巷戰一般都是如此。其中,蘇軍在攻克國會大廈時遭遇的抵抗尤為激烈。

    奪取德國議會大樓“國會大廈”的戰鬥成為柏林攻堅戰的高潮。這是當時市中心的最高建築,奪取這座建築具有象徵意義。4月27日,蘇軍奪取國會大廈的嘗試未能成功,強攻戰鬥持續了四天。據蘇聯官方報道,在4月30日22時50分,兩名戰士將集團軍軍事委員會頒發的第5號紅旗插上國會大廈圓頂的雕像群附近,象徵著蘇聯取得最後的勝利。但事實上,蘇軍將紅旗插上後,建築內部的德軍仍然在抵抗,甚至在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向蘇軍投降時,在國會大廈附近還有零星戰鬥。

    為什麼抵抗如此強烈?其一,固守國會大廈的大部分是納粹黨衛軍,或多或少是有這樣的信仰的,願意為之去戰爭,哪怕是生意無望也願意為信仰戰死。其二,蘇軍攻克柏林帶有濃重的復仇思想,這可從蘇軍在攻克柏林後犯下的罪行一探究竟,所以一部分德軍寧願戰死也不願意向蘇軍投降,被俘後的日子可能生不如死。其三,這是戰爭,不是過家家,可能只有上戰場才能體會吧,不是任何事情都有解釋的。

  • 3 # 王斌兔斯基

    因為這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不是這些德國士兵寧可戰死,而是無法投降美英盟軍的情況下,他們這些德國士兵落到蘇聯士兵手中只會生不如死。

    要知道柏林作為德國的首都,蘇軍兵臨城下之際,能夠逃跑投降的早就逃跑了。能夠往西邊投奔西線美英法盟軍的,也早就跑了。

    舉個例子,當時的溫克將軍率領第十二集團軍,就在遭受美軍阻擊之後,眼見增援柏林無望,便與第九集團軍的巴斯將軍聯絡之後,在蘇軍包圍之下殺出一條血路,然後——奔向易北河向美英聯軍投降了。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看看溫克將軍的最後結局就知道了。在1982年,作為迪爾軍火公司的董事,他死於車禍。試想一下,溫克如果投降了蘇軍,還能在戰後當軍火公司董事?還能活到1982年?蘇聯人不把他剮了就算心善的。

    所以,柏林戰役時期的德國軍人都明白,投降蘇軍不如投降美英盟軍,如果做不到向美英盟軍投降,又跑不掉的話,不如戰死。

    歷史上,二戰中的蘇聯人受到的侵略最為殘酷,損失也最大,蘇聯人民遭到的殘酷虐待也最多。而犯下這些血債的德華人自己也清楚,不要落到蘇聯人手中,畢竟求死容易,蘇聯人要的是他們生不如死。

    因此,在柏林戰役中,在攻克議會大廈時,留守的德國士兵寧願戰死也不投降。因為投降沒用,蘇軍之所以不惜一切代價獨自包圍柏林,要的就是血債血償。

    所謂善惡好輪迴,不外如是。

  • 4 # 少年世界

    德國議會大廈就相當於蘇聯的紅場,如果是德軍攻打紅場,同樣蘇聯守軍同樣是死守不降,議會大廈在德華人心中,就是第三帝國的象徵。當然,如果想到議會大廈的守軍是最精銳的黨衛軍部隊,死守可能也會有別的一些原因在裡面了。首先,黨衛軍不光在蘇聯,在整個二戰的歐洲黨衛軍都是作惡多端,尤其是在東線戰場,黨衛軍的作風絲毫不比其東亞盟友好多少,所以蘇聯也很明確,對於黨衛軍,沒必要當人看。第二,這些人大多都是第三帝國的死忠粉,眼看著自己的信仰的第三帝國馬上滅亡,誰能接受這個事實?既然接受不了,那就只能陪著自己的“第三帝國”覆滅了。最後,德國已經被蘇聯層層包圍,而議會大廈又是柏林戰役的核心重點,議會大廈的守軍除了和蘇軍死戰,確實沒有別的路了,想去西線找盟軍投降?那蘇聯的坦克在半路上就能憤怒的將你捻成肉泥,明知自己罪不可恕,那就只有一條路走到黑了。其實,黨衛軍並不是正規部隊,日內瓦公約也沒黨衛軍什麼事,以為自己在東線無惡不作,然後跑到西線投降英美就可以逃過一劫,這種想法本來就很天真,對於黨衛軍,英美真的就會手軟或者遵守一個不屬於黨衛軍的日內瓦公約?

  • 5 # 優己

    這個是日耳曼人的戰鬥精神。獨立於歐洲打完子彈就投降的兩個民族就只有日耳曼人跟俄羅斯人。這兩個民族都是天生的戰鬥民族,酒沒有一個怕死的。

    僱傭軍被別人僱傭打仗是賺錢的,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他們跟別人籤合約是糧草被斷,武器耗盡就可以投降,因為沒有人會賺那種沒命花的錢。但是日耳曼僱傭軍卻很少投降的,他們即便是彈盡糧絕也會戰鬥到底,這是他們久負盛名的主因。他們幫別人打仗都不怕死,為自己打仗更加不怕死。

    其次,日耳曼人跟俄羅斯人是世仇!這同樣是僱傭軍文化造成的。這兩個民族歷來都是歐洲僱傭軍的主要組成,經常是別人國家打仗,上陣拼殺的卻是他們兩個,兩個民族互相殺死對方人數在全歐洲最多。在這種情況下,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也是正常的。

  • 6 # 區域拒止

    1945年4月29日蘇軍對德國國會大廈發起了強攻,幾千德國堅守國會大廈死戰不退,直至全部戰死。

    在整個攻擊過程中德軍防守及其頑強,蘇軍只得一層樓一層樓的與德軍展開爭奪,即便是一個角落,一個廢墟都成為戰場,直到德軍全部戰死後,蘇軍才在晚上21時50分將象徵勝利的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樓頂。

    德國武裝黨衛軍

    之所以德軍不選擇投降。主要有兩個因素在裡面,首先做最後堅守的德軍大部分是德國武裝黨衛軍,這些人對希特勒有著近乎痴迷的狂熱,在與盟軍作戰的過程中,武裝黨衛軍表現的及其勇猛,死戰不退是他們的作戰信條,敢於最後防守柏林的戰略要地,就說明他們早已放棄生還的希望,或者勝利,或者戰死,絕對不會選擇投降。

    另外由於德國入侵蘇聯的過程中,給蘇聯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尤其是武裝黨衛軍管理的戰俘營和集中營更是罪行累累,因此在對待德軍戰俘,尤其是武裝黨衛軍戰俘這個問題上,蘇聯也採用了高壓態度,很多戰俘被直接槍決,更多戰俘被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亞集中營做苦工,這些戰俘生還的希望很渺茫,這也使得德軍更願意像同屬西方的英法軍隊或者美軍投降,而在面對蘇軍的時候往往會死拼到底。

    勝利後的蘇軍合影

    二戰時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不但包括被侵略國家的人民,就連發動戰爭的德國,也有大批的人民在這場戰爭中喪命,和平來之不易,全世界的人類都應該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 7 # 老照片

    1945年4月29日,德國國會大廈被蘇軍攻破,在進攻過程中,由於德軍嚴密、頑強的防守,蘇軍攻得並不輕鬆,他們不得不一層一層的佔領,任何一個角落都可能成為戰場。德國軍隊死戰不退,直到全部戰死。

    而德軍之所以不投降,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這批堅守到最後的德軍主要是黨衛軍,他們思想堅定,而且對希特勒有近乎狂熱的痴迷,他們堅信希特勒承諾他們的美好世界即將來臨,德國終將取得勝利。所以在與蘇軍作戰過程中,他們表現得極其勇猛,堅守到底,死戰不退,就算為國捐軀也絕不會投降。

    二是因為蘇聯在二戰中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德國黨衛軍對戰俘營中蘇聯士兵也是極其兇殘,所以蘇聯方面對德國戰俘尤其是黨衛軍也是採取的高壓態度,要麼直接槍決,要麼拉去集中營做苦工。所以德華人清楚,一旦落入蘇聯人手中,一定是生不如死,既然投降沒用,還不如死戰到底。

  • 8 # 使用者17510641474

    這些弗裡茨要投降蘇軍也沒有機會,在坦克,大炮轟擊每個視窗,存活下來的夲已廖廖無幾了,需要衝進去開槍死的少之又少,一個民族打到靠13一14歲兒童,60一7o歲老人和婦女,出來與強敵作戰,夲身就是慘忍的,這些人的抵抗只是增加了老少婦孥死亡機會,沒有什麼值得吹噓的!將近八十年了,蘇軍烈士紀念碑樹立在國會大廈對面不遠,德國柏林人只能匍伏在他們面前!真看不出德意志民族因他們死亡而有什麼光榮。<

  • 9 # 道聽陳說

    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國家,當國家瀕臨滅亡邊緣的時候,總會有人站出來為了心中的信念光榮的去死,雖然二戰中的納粹德國是一個邪惡的國家,但是這並不是說會沒有人願意去為他的滅亡陪葬。

    在蘇軍進攻議會大廈的時候,還敢於守衛這裡的德軍,所依仗的必然是心中的信念。

    二戰時期的德國議會大廈是當時的德國最重要的建築物,因為這裡是當時德國的最高權力機關,也同時是德國希特勒政權的最後象徵,蘇聯佔領了這裡,就意味著徹底的打敗了納粹德國。

    因此蘇軍在攻入柏林之後,就首先集結重兵對議會大廈進行了強攻,力圖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佔領這裡,而德軍在這場戰鬥中打的也是非常的頑強,不惜代價反擊蘇軍,儘可能的保衛這裡。

    駐守在這裡的德軍則全部都是由黨衛軍組成,他們都是希特勒的崇拜者和忠實信徒,因此對於納粹主義的狂熱,使得他們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在面對蘇聯軍隊的全面進攻也不肯投降,堅持抵抗到底直到全部陣亡。

    對於這些防守的德國黨衛軍來說,能夠在最後的時候聽從命令來到這裡防守,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源自於對當時的納粹主義的狂信,也只有狂信的力量才能夠讓一個正常人喪失理智,驅動他們放棄生命參加一場必敗的戰鬥。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其實也是對國家盡忠的表現,可惜他們表現的物件是一個錯誤。而最終他們也為自己的錯誤選擇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防守國會大廈的德軍全部戰死,這其中可能也有蘇聯士兵拒絕俘虜投降的可能。但是對於結局,這些德軍恐怕早就意識到了。

  • 10 # 軍武小咖

    德國的國會大廈是德國最有權利的建築,同時也是希特勒政權最後的象徵。在蘇聯軍隊對德國議會大廈發起了幾次強烈的進攻後。然而,幾千德軍仍然堅守議會大廈。寧可戰死,也不願意向蘇軍投降。在這德國覆滅的最後一場戰爭中,蘇聯在對德軍進行攻擊的過程中,然而德軍拼死防守,一直到德軍全部戰死後,蘇軍才將勝利的旗幟插到了議會大廈的樓頂上。

    德國軍隊之所以不願意投降是因為,他們有德國的武裝黨衛軍,這些人極其的服從與希特勒,並對希特勒極其崇拜。除此之外,這些黨衛軍作戰勇敢、驍勇善戰。因此,他們始終相信自己會取得勝利,所以這些防守的德國黨衛軍在得到最後的命令後仍然防守。 當一個國家瀕臨毀滅的邊緣時,作為一個相應的公民,都會站出來保護國家。這些德國的將士有種有著堅定的信仰。他們之所以不願意頭像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著作為軍人的堅定信念,有著堅持抵抗直到死亡的信念。他們早就已經將生死置之身外,信仰使他們寧願戰死,也不願意投降於敵人。

    除此之外,由於德軍之前的所做所為,給蘇聯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迫害,也給蘇聯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和傷害。所以蘇聯也是一直保持高壓態度,抓到的俘虜被押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工,或者是直接槍斃,這使得德軍覺得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因此,他們寧願戰死到最後一刻,也不願意向蘇聯軍隊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使人民的生活動盪不安,終日生活在惶恐之中。包括德國,戰爭後,德華人民也造到極大的迫害,以及嚴重的損失。所以,在這和平的年代,請珍惜和平的生活,和平來之不易。

  • 11 # 國平軍史

    1945年4月29日,隨著德國議會大廈被強大的蘇軍攻克,守衛此處的數千德國黨衛軍官兵全體戰死,無一倖免,無一投降,意味著法西斯德國已經徹底戰敗,只不過尚未簽署投降書而已。蘇軍贏得並不輕鬆,附近每條街道、小巷、樓梯、拐角、屋頂,甚至下水道、地下室,都成雙方反覆爭奪之所在,攻擊方佔領,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

    黨衛軍都是狂熱的希特勒死士所組成,具有堅定的且頑固的信仰,德國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儘管自1944年開始,德國戰敗已經是大勢所趨。黨衛軍在蘇德戰場上,屠殺蘇軍戰俘和貧民,蘇軍對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有所區別,在戰場上對黨衛軍格殺勿論,事實上封殺了作惡多端的德國黨衛軍的生路,投降是死,戰鬥到底也是死,因此,反倒激發了徳國黨衛軍血戰到底的勇氣。

    駐守德國議會大廈的德軍中,也有許多建制被打亂的普通士兵,缺乏航空燃油而停飛的飛行員,坦克戰損的坦克手,從潛艇上下來的水兵,以及外籍志願軍等。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單兵作戰能力較強,技戰術效能出色,加上手中配備的都是MP-40衝鋒槍,以及MP-44突擊步槍,兇猛的火力輸出,給予了蘇軍步兵以極大的殺傷。

    攻打德國議會大廈的蘇軍第79集團軍,最初,只是派出了數百名官兵攻打,很快就遭到大樓內,以及周邊街道上MG-42通用機槍等強大火力的打擊,蘇軍紛紛中彈倒下,首次進攻失利。

    隨即,開進的T-34坦克,也遭到了鐵拳火箭筒的打擊而起火燃燒,蘇軍於是集中炮火,猛烈轟擊議會大廈,導致大廈千瘡百孔,瞬間就破敗不堪,守軍更是血肉橫飛。最終,經過殊死搏殺的蘇軍,將紅旗高高地插上了德國議會大廈樓頂時,蘇軍官兵抑制不住激動,手中的步槍、機槍、衝鋒槍全都朝天射擊,口中高喊:“烏拉!”

    確實,蘇軍勝利來之不易,付出了巨大計程車兵戰損,才攻佔了象徵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徳意志帝國議會大廈,駐守議會大廈的2000餘名以黨衛軍為骨幹,其他軍人為輔的軍隊,儘管全都戰歿,但其戰死不投降的血腥,也令對手肅然起敬。

  • 12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首先,筆者想先澄清兩個事實,一是題目所說的守衛柏林國會大廈的幾千德軍寧可戰死,無一投降,這是子虛烏有的,根本不存在;二是很多回答都將柏林國會大廈當作第三帝國政權的象徵,其實,國會大廈自從1933年那次著名的縱火案後就被廢棄了,從未修復,納粹政權的真正權力中心是在威廉大街的總理府,只不過國會大廈從第二帝國時期到魏瑪時期始終是德國國會所在地,因此才被蘇聯人當作柏林和法西斯政權的象徵,其實那就是一座廢棄十多年的大樓。關於1945年4月柏林國會大廈攻防戰後世可以說有太多的演繹,很大程度上在於蘇聯方面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而做了過度的渲染,帶有非常大的誇張色彩。不過,也不能否認,攻克國會大廈確實是一場硬仗。

    描繪蘇軍士兵在國會大廈前歡慶勝利的著名油畫。

    在柏林戰役中,蘇軍設定的一個重要的戰役目標就是在5月1日之前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視為攻克柏林的標誌,同時為當年的五一勞動節獻禮,也正是這一目標迫使蘇軍前線指揮官不計代價地驅使部隊向市區猛衝。國會大廈是德軍所謂“柏林要塞”中心區的防禦要點,位於由施普雷河構成的U形半島的根部。德軍以國會大廈為中心,以施普雷河、內政部大樓、克羅爾歌劇院、瑞士大使館等堅固建築為外圍,構成了易守難攻的防禦體系。駐守該地區的是黨衛軍“安哈爾特”團一部,該團由“警衛旗隊”柏林衛戍團一部及其他黨衛軍留守人員臨時編成,包括很多有實戰經驗的老兵,是柏林守軍中意志最堅定、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除了黨衛軍部隊外,還有數量不詳的國民衝鋒隊、希特勒青年團員以及來自國防軍各分支的零散兵力。據估計,國會大廈內約有1000名守軍,加上外圍部隊總兵力約2000人,他們裝備了大量StG 44突擊步槍和“鐵拳”,火力強大。此外,動物園和洪堡海因兩座巨型防空塔上的128毫米重型高炮以及西南面蒂爾加滕公園內的德軍炮兵都能為國會大廈提供火力支援。

    1945年5月國會大廈上空的航拍照片,清晰地顯示出周邊地區的地形和建築分佈。

    1、國會大廈 2、國王廣場 3、克羅爾歌劇院 4、內政部 5、外交官公寓區 6,瑞士大使館 7、毛奇橋 8、皇太子橋

    向國會大廈發起進攻的蘇軍部隊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第3突擊集團軍第79步兵軍,軍長是佩列維爾特金少將,下轄第150、171、207步兵師,兵力並不充足,僅相當於德軍一個滿編師,但是該軍的支援兵力異常強大,包括第23坦克旅在內的坦克部隊以及3個重炮旅、2個火箭炮團在內的大量炮兵。第79步兵軍的先頭部隊於4月28日下午從城北推進到施普雷河北岸的毛奇橋橋頭,該橋是通向國會大廈的必經之路,直線距離僅有600米,步行只需5分鐘,而蘇軍走完這段路程整整花了三天時間。

    在柏林街頭集結的蘇軍坦克部隊,包括IS-2重型坦克、T-34/85中型坦克和ISU-152重型自行火炮,還有一門由拖拉機牽引的203毫米重型榴彈炮。

    4月28日至29日晚間,蘇軍強攻毛奇橋,在多次進攻後成功過橋,在河流南岸建立了橋頭堡陣地。4月29日一整天,蘇軍都與據守在被稱為“希姆萊宮”的內政部大樓內的德軍展開激戰,這座大樓中的德軍除了少量撤退外,倒是真的全部戰死,因為蘇軍根本不接受投降。4月30日凌晨,蘇軍又連夜向國會大廈突擊,可是由於戰場上煙霧瀰漫,夜色濃重,蘇軍最初將克羅爾歌劇院誤認為是國會大廈,直到天色稍明,才找準了正確的進攻方向。可是,國會大廈前的國王廣場上射界開闊,溝壑縱橫,德軍火力密集。蘇軍三個師在重炮和坦克的支援下全力突擊,依然花了整個白天才穿越僅有200米寬的國王廣場,衝到國會大廈牆根下。國會大廈底層的所有視窗門戶都被堵死,蘇軍士兵只能透過牆壁上被炸出的破洞衝進樓內,與德軍短兵相接。蘇聯方面宣稱,在4月30日22時50分,蘇軍士兵將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樓頂,而那幅著名的插旗照片實際上是後來擺拍的。

    這幅繪畫表現了蘇軍士兵向國會大廈發起最後衝擊的場面。

    這幅繪畫展現了蘇德兩軍士兵在國會大廈內部展開激戰的場面。

    在紅旗升起之後,爭奪國會大廈的激戰又持續了一天一夜。死硬的德國守軍在被數量佔優的蘇軍壓倒後退入地下室,那裡儲備著充足的食物和彈藥,支撐他們做最後的頑抗。5月1日,德軍多次發動反擊,試圖逐退佔領國會大廈的蘇軍,但都歸於徒勞,甚至在5月2日清晨6時,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將向蘇軍投降時,在國會大廈附近還有零星戰鬥。當蘇軍完全控制國會大廈時,他們俘獲了大約300名守軍,並在地下室裡發現了500多名傷員。所以根本不存在國會大廈守軍全體戰死的事情。

    蘇聯的鐮刀錘子紅旗在國會大廈樓頂飄揚,這幅照片已經成為記錄二戰勝利的經典影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頂級的交易者是如何熬過虧損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