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心觀瀾
-
2 # 復旦大學徐靜波
如果說1592年和1598年的兩次武力進犯北韓,主要是豐臣秀吉及其部分武將出於霸王之心而發動的具有一定偶發因素的前近代的對外侵略戰爭的話,那麼明治政府成立之後的對外擴張,基本上就近代日本人在西力東漸的背景下,在逐漸建立起的新的世界觀的指導下,有意識有計劃推行的一種近代國家戰略,其目的是仿效西方列強成為地區乃至世界的霸權國家,雖然是後發,其行為的基本性質,卻完全符合帝國主義的邏輯。
明治政府建立伊始,明治的領袖們便意識到要使日本免於淪為西方列強的股掌之物,唯有勵精圖治,發憤圖強,以西方列強為楷模,在法律、教育、衛生、警察軍隊制度以及工礦、交通、電信等軟硬體方面對國家進行全面的改造,使日本從前近代的狀態向近代或現代社會轉換。而這種改造或轉換,並不是消極地固守一隅,僅僅侷限於原本日本列島的地理範疇,而必須像西方列強那樣,向海外拓展疆土,佔據海外的資源和市場,將早年的日本“皇國”,發展成一個龐大的日本帝國,以擴張來謀得日本的安全。明治大幕剛剛開啟時,就曾興起過一陣“徵韓論”,後來因時機不成熟,“徵韓”一事也就暫時被擱置。為抵禦俄國的南下和擴充套件新的疆土,明治政府首先做的是開發“蝦夷”,1869年9月22日將原本有阿伊努族土著居民居住的這一8萬多平方公里的大島改名為“北海道”,仿效美國的西部開發,從本土大量移民,使之成為明治日本的“新天地”。1874年,藉口琉球的漁民漂流到了臺灣島時被當地的土著居民殺害,出兵臺灣,還要求清政府賠償了50萬銀兩。接著在1879年,日本又強行把琉球納入日本的版圖,改為沖繩縣。加上北海道(蝦夷),使其國土的緯度,拓展了將近兩倍。
與此同時,日本開始染指北韓,試圖徹底打破已經分崩離析的東亞朝貢體系,將原本屬於中國勢力範圍的北韓半島,置於自己的卵翼之下。透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達到了這一目的,並最終在1910年吞併了南韓(1897年北韓王國改名為大韓帝國)。
甲午戰爭之後,中日關係相對平緩了十餘年。這時日本對中國的一種主流看法,就是華人自己已經很難拯救和改造中國,需要藉助業已成為現代國家的日本的力量。日本借一戰爆發之際,以驅趕德軍的名義,佔領了膠州半島,並抓住袁世凱的軟肋,提出了貪慾的“二十一條”,名義上是指導中國的改造,實際上卻是捏住中國的政治經濟命脈,試圖在中國謀取更大的利益。一戰之後的日本,已完全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陸軍大將田中義一執掌內閣後,於1927年召開了“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將中國東北部的滿洲和部分內蒙地區定為日本的“生命線”,並陰謀炸死了不甘聽命於日本的張作霖,擴充了關東軍的兵力。於是以關東軍參謀板垣徵四郎和石原莞爾為首的一批少壯派軍官,在獲得參謀本部的暗中默許之下,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佔據了東三省之後,又將觸角伸向華北,攻佔了熱河省,逼近京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從表象上似乎是一次偶發事件,事後日本內閣也曾提出“不擴大”方針,但從後來的發展情形來看,這是明治以來,尤其是“東方會議”以後日本對華政策(日本稱之為“大陸政策”)的必然結果。到了後來的擴張到東南亞,並最終挑起了向美英宣戰的太平洋戰爭,實在是貪慾膨脹,利令智昏,最後在世界正義力量面前,日本近代以來的擴張政策遭到了慘敗。
-
3 # 周天13568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仿效西方,走工業化道路。國力增強,自我膨脹。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利,日本更加狂妄。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日本野心到了極點,要侵吞全中國,霸佔亞洲。但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在華人民,亞洲人民和世界英勇抵抗中,日本軍國主義徹底失敗了,日本成為可恥的戰敗國。
-
4 # 董娟49董宏斌
不是這方面專家,發表一些不成熟的見解,自明治維新一來,日本從幾次對外擴張戰爭中,嚐到甜頭。從高層到民間都有一種民族狂熱情緒,正是這種氛圍造成了軍人主宰政壇的局面。日本人是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民族,自倔起之日起,經常發動侵略戰爭。時至今日,日本對過去都是忌莫諱如,不肯為自己過去認罪反省!
-
5 # 白玉塔下的海
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是有很長的歷史淵源的。最早能夠追溯到十九世紀初,一個叫佐藤信淵的日本人,寫了一本《宇內混同秘策》的書。在此書中,他大肆宣揚日本應為“萬邦之本”,把日本天皇神化為萬國之主,並藉此肯定了日本統治世界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奠定了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基礎。但因為當時國力虛弱也只是做做夢而已。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全面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多年後國力得到大大增強,中央政府發動了統一日本的西南戰爭,透過此次戰爭,結束了日本武士透過幕府,“挾天子以令諸侯”統治日本的分裂局面,在國內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了軍國主義的政治基礎。此時的日本開始充實軍力,發行《軍人訓誡》、《參謀本部條例》來整治軍隊,同時宣揚武士道精神毒化人民,並制定統治世界的“三步計劃”,即先佔中國的東北、再全中國、然後全世界。先後進行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珍珠港事件等等,最終日本的軍國主義把日本帶入的不歸之路。
回覆列表
三十年代,日本已經告別大正時期,昭和初期,暗殺與陰謀肆虐,衝擊著這日本政壇。日本終於走向了軍國主義之路。
三十年代混亂的日本
暴力與暗殺肆虐的昭和初期
三十年代的日本,經歷經濟危機後,局面動盪不安。經濟危機下,不少有識之士意圖削減經費,並積極參與到國際裁軍談判。1930年,英美日法意締結《倫敦條約》,艱難地達成裁軍協議。會議前,日本希望取得對太平洋上的對手美國的相對均衡,但結果並不如人意。這引起了軍部勢力的反彈。
簽署《倫敦條約》後的第一起事件是首相濱口雄幸遭遇暗殺,且僅僅發生在條約簽署兩天後的1930年11月14日,濱口雖逃過一死,內閣卻由此混亂,有人將這起事件視為日本走向太平洋戰爭的一個起點。
暗殺的背後,是《倫敦條約》簽署後的政治動盪,倫敦會議之後,日本樞密院和內閣就對簽訂與否各執一詞,最後由元老西園寺公望介入才得以平息爭執並簽署條約。但分裂已經造成,軍令部長加藤寬治、海相財部彪先後辭職,其後軍令部還意圖倒閣,經商藏相(藏相是日本財務大臣)遂劃出3.74億日元給海軍,內閣批准這一提案之後,軍令部的憤怒才得以暫時平息。
軍國主義猖獗
1931年9月18日,陸軍再次“獨走”,發起“9·18”事變,時在任首相規裡次郎儘管憤怒,但聽聞可能發生政變後,不得不表示“同意出兵”。9月23日,內閣為這次軍事行動撥款。4個月後,“12·8”事變爆發,海軍開始介入。相對於陸軍而言,海軍自認為“穩重”,這與其大部分受過相對較高的教育密不可分,“12·8”事變之後,海軍激進派乘風扶搖而上。
海外擴張勢頭加速,國內也動盪不安,日本民間和軍界右翼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佛教法西斯組織“護法堂”和海軍的部分激進派在1932年初製造了“血盟團事件”,先後刺殺了前藏香井上準之助以及支援犬養內閣的三井財閥頭腦團琢磨。3月底,海軍中尉中村義雄、古賀清治等意圖刺殺首相,發動兵變。這年5月15日,76歲的首相犬養毅被刺身亡,但由於參與暴動的其餘青壯派軍官未能奪得警視廳、內大臣官邸和政友會本部等處,這次政變未遂,但犬養毅之死,有如以故狂風駭浪,儘管在此一年前濱口雄幸也被刺殺,但時濱口已然迫於軍部壓力卸任,犬養毅成了日本第一個被刺殺的在任首相。
九一八事變
裕仁天皇雖則黷武,但對舉國震驚的“5·15”慘案同樣感到不安,他找來了僅剩的元老西園寺公望,向他表示繼任首相之人須得擁護憲法,反對法西斯。簡單而言,便是由政黨派而非軍部之人組閣。但陸相向西園寺表示陸軍將明確反對政黨內閣。這一情況下,若由政黨組新內閣,則陸軍大臣甚有可能無人繼任。
迫於壓力,也鑑於濱口雄幸和犬養毅之死,西園寺向裕仁推薦前海軍大臣齋藤實擔任首相,以組成“中間內閣”,既非政黨內閣,亦非軍部控制的內閣。但軍部的勢力並未得到抑制,法西斯主義像熔岩似地開始上升,對新內閣不滿的右翼人士依舊組織一次又一次的暗殺行動。
1932年7月,日本警視廳組織了一起暗殺前首相規禮次郎的陰謀;8月,右翼組織“神兵隊”策劃刺殺首相齋藤實,所幸警視廳及時發現,才避免了慘案的發生。次年7月,軍部強硬派支援的右翼組織“大日本生產黨”、“愛鄉塾”等密謀刺殺所有的內閣重臣,並在政變成功後廢黜甚至殺死裕仁天皇,改由親法西斯的雍仁親王繼任天皇。警視廳抓捕其中44名恐怖分子後,因屬“皇室內務”,未敢處理,將他們全部釋放。
另一方面,從犬養毅被刺之後到1945年,政黨內閣再未出現,軍部為所欲為,日本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中越走越遠,及至駭人聽聞的“二二六事件”的爆發,軍部勢力更大,內閣有如傀儡。
裕仁天皇
二二六事件
1936年2月26日凌晨,日本東京。上千名兵士踏著積雪,手持槍械分赴各處。
這些兵士分別來自日本第三步兵聯隊、近衛師團第三近衛步兵聯隊以及第一師團第一步兵聯隊,他們這次行動的目的並非是演練,而是準備刺殺首相、內務省大臣、海軍大將等軍政要人,日本政壇僅剩的元老西園寺公望也在刺殺之列,原因是這些要人支援裁軍或者親英美。行動的第一步,是佔領首相官邸和警視廳。
陵城5時,這些兵士控制了陸相官邸,佔領霞關警視廳。佔領陸相官邸的領頭人訪華要陸相出面談判,後者表示身患重病,需要休息,要等天亮後起床了再談判。
同一時間,慘案開始發生。一隊士兵在中橋基明中尉帶領下闖入藏相官邸,時藏想高橋是清尚在睡夢中,當場被亂刀砍死。殺人兇手隨後向驚魂未定的高橋家屬彬彬有禮地說:“抱歉,打擾你們休息了。”
二二六事件
另一路小分隊在坂井直中尉的率領下衝入內大臣齋藤實官邸。此時77歲的齋藤實同樣還在酣睡之中,兇手闖進時,被驚醒的老人還未反應過來就連中數彈,齋藤夫人擋住他之後,兇手將之拉開,繼續開槍,身中數十單的齋藤實當場喪命。
與此同時,被殺的還有教育總監。其餘幾路分隊則進展不順,刺殺鈴木貫太郎(曾任聯合艦隊司令)計程車兵因敬重前者,只向鈴木發了三槍。結果60歲的鈴木在經過數日搶救後奇蹟般被搶救過來。變亂髮生時,首相岡田啟介躲在洗澡間,其秘書松尾傳臧冒充岡田,政變士兵將松尾殺死後,並未發現躲在洗澡間的岡田,後者在第二天下午逃出叛軍佔領的首相官邸。刺殺西園寺公望的任務,則因為西園寺的威望無人願意下手,帶隊的坂垣中尉遂取消這次行動,另一路前往刺殺牧野伸顯計程車兵也因一時不忍令前者躲過一難。
2月26日天亮之後,政變士兵已經將東京主要報社佔領,並四處張貼“尊皇討奸”等告示。
打著尊皇討奸旗號的政變士兵
早上6時,裕仁天皇召開緊急會議,並要求即刻平定這起叛亂。上午9時,川島陸相經過和叛軍的漫長談判,終於獲准覲見天皇,他進宮後向裕仁天皇轉達了叛軍的數條要求,其中包括罷免反皇道派(日本軍界極端國粹主義者,發起政變的軍人便屬於皇道派)的書名大員等,裕仁聽後震怒不已。
但陸軍並未即時執行裕仁的鎮壓命令,甚或採取了觀望態度。海軍則及時掉軍鎮壓,26日正午,聯合艦隊司令高橋三吉下令正在土佐衝演習的艦隊分駐東京灣和大阪灣,將炮口對準了岸上的叛軍陣地,海軍陸戰隊則加強了岸上防衛措施。
但一直到了28日,軍部才下令鎮壓,陸軍次長髮布《奉敕命令》,準備討伐叛軍,同時要求叛亂士兵即刻返回所屬部隊。
29日,叛軍紛紛散去,這次政變才告一段落。儘管因為這起事件影響太大,軍部也不得不採取比以往嚴厲的措施進行彈壓,但結果是軍部的勢力開始重組,統制派(脫胎於皇道派,和皇道派對立,表示要以“合法手段”獲取軍部獨裁地位,東條英機、崗村寧次皆屬於這一派)徹底掌握了軍部實權。
東條英機
廢約:走向戰爭深淵
另一方面,對外擴張不斷,日本有如一頭脫籠的猛虎,隨時準備噬咬更多的人,當廢除一戰後簽訂的《五國海軍條約》和《倫敦條約》後,這頭猛虎徹底從牢籠裡掙脫。
《五國條約》和《倫敦條約》的有效日期均為1936年12月31日,且當一國需要廢約時,當提前兩年告知締約國。30年代起,新掌權的少壯派強硬分子,開始考慮撕毀華盛頓條約。1934年10月,日本外相向美國駐日大使格魯表示將在年底要求廢約。
年底
對日本來說,5:5:3的噸位比實在有傷面子——儘管這個國家在50年前不過是3等國家。但狂熱並且狂妄中的日本軍人,並不希望自己“低人一等”。這年年底,即倫敦會議期間,在神戶展開的“帝國在鄉軍人會”中,日本陸軍第4師團松本參謀的話最能反映日本人的這種心理,他提出的數點廢約理由中就有一條表示:日本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將來也不會打敗仗。這足以說明日本少壯派軍人的狂妄。
1934年12月3日,日本內閣會議透過單方面廢約的通告,12月29日,向美國遞交該通告。由是,1936年12月31日之後,華盛頓條約和倫敦條約再無效用,各國開始進入無條約狀態,軍備競賽的無底洞再次開始。而日本,則傾盡全力,厲兵秣馬,一步步走向戰爭的不歸之路。
走向戰爭深淵
轉自:瀚海拾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