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秦網

    碗碗腔,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又名“燈碗腔”,“阮兒腔”。前者因擊節樂器小銅碗和演皮影需用燈盞照亮子而得名;後者因主奏樂器阮咸(即月琴)而得名。l958年易名“華劇”,一般仍稱“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過程中吸收老腔的藝術成分較多,為與老腔相區別,關中東府人又稱其為“時腔”。主要盛行於陝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戶縣、綏德、米脂、洋縣、西鄉等地。山西晉南及晉中的孝義,河南西部的靈寶、陝縣、甘肅的蘭州等地也有流行。

    根據現有史料查證,遠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間,碗碗腔已相當流行,各種唱板已相當齊備,且產生了有名的劇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十大本”。說明了碗腕腔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至少經歷了三百年以上的歷史。

    碗碗腔的音樂特色是細膩、幽雅、耐人聽聞。不但有獨特、悠揚、清麗的音樂,而且有抒情、優美、感人的唱腔。能表達生、旦、淨、醜各個行當和各種不同人物的複雜感情。 

  • 2 # 夢之星l

    地方戲曲所以能生存發展,最大的原因就是各具地方特色。如果一個地方劇種不強調自己的地方特色,就不可能生存發展下去。我離開故鄉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想不到最近竟然在網上看到了故鄉的地方戲茂腔,鄉音鄉情,倍感親切,不覺老淚橫流。這要感謝那些為傳承家鄉戲曲做出不懈努力的人們。地方戲曲是我國藝術大花園中的朵朵鮮花,散發著各種幽香,給廣大的觀眾帶來不盡的藝術享受,給遊子們帶來無限的鄉情。不過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有些地方戲曲的發音往普通話上靠,這樣使地方戲曲的特色遜色不少。舉茂腔為例,茂腔流行於膠州高密一帶,當地語言發音最大的特點,就是“人”讀yln(銀)。最近看了某茂腔劇團演出,“人”字都按普通話發音,聽著很覺彆扭。如果地方戲曲都說普通話,那就把自己的特色抹掉了。建議各地方戲曲應該珍惜自己的特色,為發展我國地方戲曲藝術做出努力。

  • 3 # 天子一號令

    我可以推薦我們河南太康的道情戲《王金豆借糧》。此戲好聽又詼諧幽默,內容健康向上。反映的是一個窮小子王金豆,因沒吃的,大年晚上去沒過門媳婦家借糧,因怕丟人,不敢走正門,翻牆過去,掉進糞坑裡,凍成流冰人。後來進入未婚妻房中,正當未婚妻給他換好衣服,備好糧食,準備走時,被嫂子發現。嫂子也是善良之人,沒有嫌棄王金豆家窮,只是耍笑一番,就送王金豆走了。表現了王金豆未婚妻一家,淳樸善良,不嫌貧愛富。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太康縣離城不遠的王家集。此劇也發源於此地。曾被國家命名為天下第一團。

  • 4 # 嶽陽樓記

    菏澤市兩夾弦劇團演出的《三拉房》不錯,1959年10月在北京匯演時,得到毛澤東主席的好評。山東梆子梁山劇團演出的《兩狼山》又叫《李陵碑》,楊六郎的一段唱唱腔圓潤飽滿,深受聽眾歡迎。山東呂劇團演出的《姊妹易嫁》,《王漢喜借年》,棗梆劇團演出的《蝴蝶杯)〉,鄄城豫劇團演出的《馬古侖換媳婦》,等皆用當地方言演唱,深受大眾歡迎。

  • 5 # 布依秀兒

    山西方言與文化——方言中的戲曲

    山西是戲曲大省,劇種繁多,劇目豐富多彩,各劇種名家輩出。各劇種之所以深受群眾歡迎,與濃郁的地方特色分不開。首先,劇情大多與山西有關,如“打金枝”“下河東”等等;其次,音樂曲牌是當地的音調;第三,道白用的是方言。尤其是方言的運用,使得地方戲劇妙趣橫生,大受歡迎。曾經有一段搞戲曲改革,音樂朝歌劇方向走,道白用京腔,弄得不倫不類,丟失了大批觀眾,已經引為教訓。

      山西的地方戲曲大都是用方言區來命名的劇種,如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蒲州梆子,正是體現了方言與地方戲之間的密切關係。下面以北路梆子為例,說明方言與戲曲的關係。北路梆子即雁劇,以晉北方言為基礎,汲取了晉北方言的精粹,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藝術性於一體的精華所在。

      一.詞彙方面

      從唱詞和道白中,可以看到大量晉北方言詞彙。如名詞:在《舁(yú)橋》劇中的“山窩”(山裡面)、“光景”(日子)、“莜麵山藥”“莜麵推窩窩”“涼拌山藥絲絲”“骨拐”“旱船”。在《血手印》劇中的“這邊廂”“那邊廂”。如動詞、形容詞:在《三堂會審》劇中,“打量我命難保全”(打量:估計、約摸);《醉陳橋》中“手扳著垛口往下瞧”(扳著:壓著、按著);“帥字旗不住空中飄”(不住:不停地);《天劍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窮毛”(褪褪窮毛:即脫貧致富);《舁橋》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黴)。這些方言詞語在劇中的運用,叫人聽來親切自然,貼近人民生活。 

      二.疊音詞的運用

      山西方言尤其是太原晉中方言中用疊音詞較多。如冰糖蛋蛋、花生豆豆、電線杆杆、花襖襖、板凳凳。《舁橋》中的“陰沉沉”“血淋淋”“嘩啦啦”“霧茫茫”;《訪白袍》中的“清風飄飄,細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壓壓”;《血手印》中的“悲風呼呼響,胡天叫地兩茫茫”。這些疊音唱詞在劇中起到了烘托氣氛,渲染場景的作用,給人生動形象的感覺。

      三.諺語、俗語的運用

      北路梆子的道白、唱腔,不僅大量運用方言土語,還用了方言中的俗語、諺語。《舁橋》,中的“餓得前心貼後背”“好你老婆子,和老鹹菜一樣——黑心”增加了幽默、詼諧的藝術效果;“這老婆子不夠數——一定是個二百五”用順口溜來刻畫人物,更加生動。

      我省各劇種在運用方言中大致如此,因此也緊緊吸引當地群眾,使之流傳久遠。方言是地方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沒有方言就沒有地方戲。

  • 6 # 農村一姐

    我是河南人,說起戲曲河南是中國戲曲種類最多的省份。除了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還有道情、二夾弦、大調曲子、墜子、大平調、四平調、宛梆等等這些小眾劇種。這些小眾劇種裡我特別推薦朋友們聽聽道情和四平調,領略一下俺河南三大劇種之外的中原韻味。

  • 7 # 阿洪小老頭

    莆田戲

    莆田戲是莆田民間演戲規俗和觀戲風俗。其俗繁文縟節,非常複雜,但其內容極其豐富,且極具莆仙地方特色。如演出規俗有落棚禮、綵棚、淨棚咒、弄八仙、跳加冠、弄五福、招財進寶與寒山拾得、狀元遊街、田相公踏棚等十多種;而觀戲風俗也有大年三十看《 戲》、請戲 、文武棚、棚前約會、戲前雜食等多種。

  • 8 # 大海楊帆客

    我是江蘇徐州人,徐州是華夏九州之一,從歷史到今天,都為我國的重要戰略要地,現在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生為徐州人是我的驕傲,我為徐州代言。

    徐州古稱彭城,源於傳說中活了八百歲的彭祖,下轄豐沛等縣,五省通衢,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接壤,形成了蘇北地區獨有的地方方言與文化特質。

    大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出自徐州,自古以來徐州誕生了許多如項羽,南唐後主等歷史名人,近代也有著名家簫一山,畫家李可染,藝術家李保田,王馥麗,創作了南泥灣,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的著名作曲家馬可等名人名仕。

    徐州人素有男人熱情仗義豪放,女人開明持家的良好品質,擁有者獨特的地方劇種柳琴戲,民間俗稱拉魂腔,有著不聽拉魂腔,吃飯都不香的說法,著名小品演員孫濤的父母就都是徐州柳琴戲劇團工作者。

    徐州還有最具特色的琴書與說唱大鼓,通常都是在廟會,茶樓演出。

    另外就是山東與河南梆子在徐州也擁有著一定的受眾群。

    徐州處於蘇魯豫皖環抱之間,形成了獨有的地方特色美食,通常以麵食為主,出名的有沛縣狗肉、新沂水蜜桃、沙塘韭黃、邳州板栗、豐縣牛蒡、綠豆燒酒、邳州苔幹、豐縣白酥梨、小孩酥、捆香蹄、桂花酥糖、朱寨肉鴨、五行蔬菜湯、羊方藏魚、巴山麵醬等。早點有菜煎餅,烙饃,煎包,油茶,辣湯,米線等等。

    徐州市內有云龍山,雲龍湖,戶部山,放鷹臺,淮海戰役紀念塔等歷史風景名勝。

  • 9 # 村人VIP

    甘肅環縣的一個漢族戲曲劇種,用隴東地區環縣方言演唱。道情皮影戲,由於方言、民歌俗曲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道情皮影戲的人物和道具全部用牛皮做成,人物則成側面形象,由許多小片組合而成,其道具有桌椅、宮殿、城門、車船、橋、馬、虎、龍等。該劇種目前已極為罕見,只有幾個老藝人會表演,被稱為戲劇"活化石"。環縣道情音樂高亢激昂,婉轉悠揚,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唱腔委婉流暢,情深意長。挑線操作神韻飄 逸,栩栩如生。抒情曲調尤以"嘛喤"(又稱幫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動情處,根據固定格式,主唱領起,全體合聲,一腔三折, 一唱三嘆,氣氛濃烈, 娓娓動聽。更令人歎服的是長達三四個小時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調、多腔並用,旁無提詞,全本貫通。演唱唸做, 聲情並茂,挑線操作,遊刃有餘;舞臺場面,有條不紊;管絃絲竹,一錘定音。

      環縣道情皮影全部道具,僅裝兩隻木箱而已,一條毛驢就可以馱著走鄉串戶巡迴演出,簡便易行,出入方便。且它演出地點多數在群眾居住的冬暖夏涼的黃土 窯洞中,在窯洞演出,開門見山,寬敞豁亮,收音聚光,別具風 採。群眾形象的稱之為"吼塌窖"。

  • 10 # 佳友天地萬物

    潮劇流傳於廣東潮汕地區及福建閩南地區,香港南洋有潮人社團也喜愛潮劇及潮州音樂。五六十年代應邀入京獻演,受到國家領導熱烈接見。這期間攝製了《蘇六娘》《荔鏡記》《張春郎削髮》《劉明珠》一批優質電影及演員,如姚璇秋、張長城、陳學希等著名演員!

  • 11 # 黃梅戲鄉閒人

    我是湖北省黃梅縣人,我們這裡除了有聞名天下的黃梅戲之外,還有黃梅採茶戲和文曲戲。黃梅採茶戲是採茶歌與高蹺、道情、蓮廂等民間歌舞相結合,經長期發展演變成的,道白用黃梅方言,與黃梅戲的道白有區別。由於民眾都熱愛黃梅戲,除官辦縣黃梅戲劇院外,民間職業、半職業黃梅戲劇團很多,而唱採茶戲和文曲戲的人很少。

  • 12 # 梨園新韻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大概有三百多個,這些戲曲差不多都是用方言來表演的。哦,對了,評劇除外。評劇是河北省的地方戲,流傳於京、津、冀、黑、吉、遼,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是“五大劇種”之一。評劇發源於唐山地區,但道白卻是普通話,這在戲曲界大概是獨一份吧。

    題主要求推薦小地方方言戲曲,那就太多了,比如:

    山西的“四大梆子”:中路梆子(晉劇)、蒲州梆子(蒲劇)、北路梆子、上黨梆子;

    河南的曲劇、越調、四平調、大平調、宛梆、懷梆、懷調、落腔、道情戲……

    河北的河北梆子、保定老調、石家莊絲絃、深澤墜子(現在叫北方墜劇)、清苑縣的哈哈腔、邯鄲的平調落子、唐山的唐劇……

    太多了,寫不過來,用省略號代替吧!

    ……

    這些劇種都是用方言來表演的。

  • 13 # 坤坤爸

    河北省石家莊周邊老百姓常看的地方戲有絲絃,平山縣有關上秧歌,關子可能不準確,保定老調,山東有柳子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14 # 忘情水忘不了的水

    推薦河南省沁陽市懷梆

    繫懷慶府特有地方劇種,其前身為海神戲,形成於明洪武永樂年間。舊時每當

    大旱,人們在神前陳列供品,於盤中放一小蛇當“河大王”敬奉,來組織一些藝人不化裝,不登臺,不表演,就地圍桌說唱,祈求降雨。後逐漸被演變為登臺化裝表演。因當時河內縣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帶遷來,海神戲保持著山西戲劇的表演形式,結合本地方言土語,逐步形成了與山西中路幫子近緣而又別具懷慶府一帶特色的幫子戲,稱之“懷梆”。清光緒年間,沁陽南鄉感化村民李長順任懷慶府府衙捕盜班班頭時,酷愛戲劇,曾組織有頭班戲和二班戲,二班戲既為懷梆。

    由於當時把戲劇演員列為下九流,政治上既沒靠山,經濟上又收入甚微,加上多名演員染有不良嗜好(吸毒),頭班戲與二班戲終於在民國23年解散。懷梆在表演藝術上有其獨特的風格,不論是唱腔伴奏、身段都具有粗礦、奔放、豪邁、激越的特點。且唱詞口語化、大眾化、多為本地方言,深受縣民所喜愛。因此,除非是兵荒馬亂歲月,很多村都有業餘懷梆戲班,一般人都能唱幾段懷梆戲。民國年間,縣裡有懷梆戲班。解放後,縣裡有沁河劇團。建國後,縣裡有懷梆劇團。懷梆所演的

    傳統劇目,計有《反西京》、《九頭案》、《羅換跪樓》、《陳塘關》等160多個。現代劇目計有《紅燈記》、《沙家派》,《智取威虎山》等50多個。所演傳統劇目,多無劇本,全憑老藝人口授。1962年始著手挖掘、整理傳統劇目,方有固定劇本。後人對懷梆唱唱腔多次加以改進,使之在保持原有高亢、激昂、粗獷、豪放之優點的同時,藝術水平又有所高。

  • 15 # 秋山紅遍

    河北省石家莊市深澤縣有一地方劇種,深澤墜子。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劇種,屬於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全國稀有的地方劇種之一。廣泛流傳於河北省中南部地區。墜子戲唱腔獨特,以真聲唱字,口齒清楚,通俗易懂具有傳統戲曲的特徵,是融歌、舞、劇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2008年6月7日深澤墜子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深澤墜子的初期劇目,多由墜子書中的中、長篇傳統書目改編而成,故多連臺本戲。如《海公案》、《劉

    戲迷送的錦旗

    公案》、《回龍傳》、《大宋金鳩計》、《絲絨計》、《雙金線》、《雙合印》、《王清明投親》、《二度梅》等。劇本多用唱詞敘述劇情,唸白不多。唱詞一般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後,墜子戲從其他劇種移植了一批優秀古裝戲,也排演了一些新編歷史故事戲,如《審誥命》、《楊金花奪印》、《花木蘭》、《秦香蓮》、《蝴蝶杯》、《楊門女將》等。墜子戲也能較好的反映現代生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邢臺、深澤兩個墜子團都積極地創造和排演了現代戲,在觀眾中留有印象的劇目是《白毛女》、《血淚仇》、《黨的女兒》、《奪印》、《會計姑娘》、《風塵遺恨》、《大路朝陽》、《紅旗譜》(根據梁斌同名小說改編的五本連臺戲)、《新芽吐秀》等。 2005年新排的大型現代戲——《任長霞》在觀眾中得到了巨大反響。2008年根據深澤縣杜社村村支部書記改編的大型現代深澤墜子戲《故鄉情》在石家莊各縣巡迴演出,得到百姓的認可。2010年又排出反映計劃生育的現代墜子戲《女兒情》。2011年又相繼推出根據深澤縣全國擁軍模範王靈芬先進事蹟改編的現代墜子戲《人間真情》,反映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的現代墜子戲《好大一棵樹》。

  • 16 # 預熱盛輝

    山西晉東南地區的《上黨梆子》與《上黨落子》最好聽,緊跟其後的就是《襄垣秧歌》與《壺關秧歌》也很好聽,再有就是《上黨鼓書》了。這些戲曲網上都可以搜到的。

  • 17 # 晉南蒲劇

    我還是向大家極力推薦我們晉南地區的蒲劇,它又稱蒲州梆子,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於表現慷慨激昂,悲壯悽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畫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它的唱腔,特技,臉譜,曲牌,伴奏,角色行當,傳統劇目,等等,都有很高的價值去研究。

  • 18 # 使用者了凡大師

    山東魯南的柳琴戲。以棗莊為地域,方言俗語,亦稱拉魂腔。在清朝時,底層人民以流浪,逃難,行乞時用一柳葉琴(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以自身經歷,民俗,傳說等。隨意性大,不受演出時間環境限制,唱者動情,聽者流淚。高低婉轉,尾音拖遠上揚,勾人魂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過年了,身上還有5000其中3000交房貸。這個年要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