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伏期間,是祛溼的關鍵期,如何做?
7
回覆列表
  • 1 # 養生時間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而今年的中伏是20天。

    “伏”可稱“長夏”,從五行學說講, "伏"為"土",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 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中醫上認為,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五季“春、夏、長夏、秋、冬”,而長夏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溼度大,而溼邪會傷脾,導致運化不暢,使體內溼氣加重。

    最熱中伏,重在祛溼,出現6種表現,可能溼氣加重了!

    1,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可能體內溼熱加重了;

    2,晨起後,感覺小腿肚子發沉、發酸,甚至感覺全身睏乏,渾身不適,像被身體附著重物一樣;

    3,感覺頭昏沉重,像裹著一塊布,說話都懶得說,沒勁兒;

    4,大便難衝下,粘在馬桶上,需要多衝幾下才行;

    5,白帶增多、陰部瘙癢,有異味,小心炎症,可能與溼氣重有關;

    6,耳內溼,毛髮粗糙,易脫落,可能溼氣加重了。

    中伏祛溼,謹記“三宜、三忌”,做好3事,安穩過一夏!

    “三宜”:

    1,宜喝茶

    喝茶,不管什麼季節都適用,到了夏季,根據自身情況,可選擇一下花草茶。

    中伏祛溼,可將有祛溼作用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做成茶包,泡水喝,簡單方便。

    將白鼓丁、薏仁、赤小豆、芡實、玉米鬚、山楂、馬齒莧、淡竹葉幾種搭配在一起,烘炒為白鼓丁薏仁茶,做成茶包,每天一包,泡水喝。

    白鼓丁,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性寒,有瀉火除溼的作用,利於改善溼熱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臉上長痘痘等,均有一定幫助。

    薏仁為常用的利水滲溼藥,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溼的作用,常與赤小豆搭配,祛溼效果更佳。

    芡實歸脾經,具有健脾祛溼、調理脾胃的作用。玉米鬚有利尿、利溼作用。

    山楂,歸脾經,有很好的消食健胃的作用,還可改善胃脘脹滿、不思飲食等表現。

    馬齒莧具有利水祛溼、消炎止痛的作用,還含有維生素E、維生素C、谷胱甘肽等成分,利於抗衰老。

    2,宜灸穴位

    艾灸是一種傳統的治病方法,具有開鬱、補齊等作用,可加速運化溼氣。

    平時艾灸中脘穴、關元穴、足三里穴、豐隆穴、陰陵泉穴、天樞穴等幾個穴位,利於養胃、祛溼。

    艾灸時,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一般會有酸、麻、熱、痛、針刺、氣息走串等。

    3,宜泡腳

    泡腳能促進經絡自我調節,還可維持人體平衡,祛除體內溼氣。

    夏季泡腳時,水溫不宜太熱,在40℃左右為宜,泡腳大約20分鐘左右,避免出大汗,否則容易傷陰,會出現“風走溼留”,而微微出汗,會使“風溼俱去。”

    “三忌”:

    1,忌喝冰鎮啤酒

    中醫認為,酒助溼邪。

    夏季喝酒,尤其是冰鎮啤酒,會加重體內溼氣,還容易降低腸胃消化功能,出現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不適。

    2,忌猛吹空調

    吹空調是夏季很多人的選擇,但長時間在密閉空間裡吹空調,容易被外寒侵襲,出現感冒症狀,還會使體內溼氣加重。

    3,忌肥甘油膩

    夏季炎熱,人們都沒什麼食慾,到了晚上,能涼爽一些,有很多人會吃些油膩、過甜、過鹹等肥甘食物,比如燒烤,最為常見,但經常吃燒烤,容易導致胃腸悶脹、消化不良等表現。

    做好3事:

    1,管好嘴,少吃涼食

    夏季天氣炎熱,很多人都喜歡吃些冰涼的食物來解暑,但冰涼的食物容易刺激胃腸,導致外邪入侵,損傷脾胃。

    不要為了一時的涼爽,傷了脾胃,誘發胃腸炎,出現腹瀉、嘔吐、腹痛等不適。

    夏季,飲食上,也要管好嘴,少吃些涼食,或將涼食先拿出來,不要趁涼吃。

    2,邁開腿,適量運動

    到了夏季,人們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適量進行運動,有助於溼氣排出體外,還可緩解壓力。

    天氣炎熱,避免太陽暴曬時段去運動,以防中暑,最好在晚飯後1小時作用,適當運動運動。

    運動時,避免出汗過多,適量出汗為宜,並及時補充水分,避免體內水分流失過多,引起脫水症狀。

    3,晚睡早起,中午小憩

    到了夏季,晝短夜長,而中醫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在作息方面,要適量調整,最好是晚睡早起。

    記住,晚睡也要在晚上11點之前入睡,早上6點左右起床,保證每天7-8個小時睡眠。

    可在中午小憩,時間不宜過長,30分鐘-1小時為宜。

  • 2 # 食萬個為什麼

    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末伏。

    其中,中伏,是最為炎熱的溼氣,也是人體容易招致“溼邪”的時期。

    一方面,高溫天氣,雨水多,稍加不注意,便會導致外溼侵入人體。

    另一方面,許多人貪涼,飲食過於油膩,喝冰鎮啤酒等,會導致內溼。

    一旦此時體內堆積溼邪,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則會影響秋冬健康,易生病。

    所以,中伏期間的養生重點,在於祛溼排毒,切莫忽視。

    中伏,重在祛溼,做好三宜

    一:宜泡腳

    中伏天,溼氣正盛,此時,用熱水泡泡腳,可祛除暑溼,預防熱傷風。

    氣溫越來越高,而溼邪越來越重,每天用熱水泡腳,十分有益。

    一方面,泡腳能刺激經絡,另一方面,還有助於祛除暑溼,讓人精神振奮。

    所以,炎熱的伏天,也要注意堅持泡腳,去除體內溼毒,給健康打下基礎。

    二:宜飲茶

    二伏天,暑溼嚴重,喝點祛溼茶飲,有利於去除溼熱毒素,有益健康。

    白鼓丁薏仁茶,泡水喝,祛溼的同時,還可健脾和胃,祛溼效果更佳。

    取白鼓丁、薏仁、赤小豆、山楂、芡實、玉米鬚、淡竹葉、馬齒莧,全部碾碎,做成茶包。每日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白鼓丁,利尿利溼,洩溼熱,改善溼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紅腫痘痘等症,還可排除更多毒素。

    薏仁,利溼健脾、祛風勝溼,利腸胃,消水腫。與赤小豆搭配後,健脾利溼、消腫解毒,祛溼效果更突出。

    玉米鬚,入肝、腎、膀胱經,可利水消腫、平肝利膽,涼血、瀉熱,可去體內的溼熱之氣。

    芡實,既能健脾,又能除溼。它能去除體內溼氣,讓機體獲得輕鬆感,消除睏倦。

    淡竹葉, 以滲溼洩熱見長。山楂,歸脾經,可健脾,有助於祛溼。馬齒莧,清熱解毒、利水祛溼。

    幾種搭配在一起,去除體內溼氣,效果尤佳,不妨試試。

    三:宜艾灸

    艾灸,有開鬱、祛溼、補陽氣的作用,經常艾灸,有助於身體排溼氣。

    艾灸的時候,可以多艾灸下面幾個穴位,祛溼效果加倍。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

    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是祛溼較好的穴位。

    中伏,重在祛溼,謹記三忌

    一忌:喝大酒

    中醫講,酒助溼邪。

    大量喝酒,會導致體內溼氣加重,嚴重損害健康。

    所以,伏天要注意少飲酒,尤其是冰鎮的啤酒,更要少喝為好。

    二忌:溼發入睡

    三伏天,人們都會衝個澡,再睡覺。

    此時,一定要注意,把頭髮吹乾,切不可睡溼發覺。

    如果頭髮溼,就進入睡眠狀態,不但容易導致頭痛,還會招致溼邪入體。

    三伏天,原本就溼熱重,一旦溼邪入體,秋冬十分容易生病,危害健康。

    三忌:貪吃冷飲

    伏天,很多人,貪吃冷飲,然而,這樣會嚴重損害脾胃健康。

    脾,主要是運化水溼,一旦脾受損,會導致體內溼氣重。

    溼邪困脾,體內溼氣重,又會進一步損害脾臟健康,進入惡性迴圈。

    所以,伏天,一定不要貪吃冷飲,否則不但會導致溼氣重,還會為秋冬留下病根。

    中伏,重在祛溼,常揉三處

    1、揉膕窩

    人體的委中穴,在膕窩,是膀胱經所經之處。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溼通道。

    經常按揉,有助於疏通膀胱經,有助於祛溼排毒。

    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兩側膕窩,間斷按壓穴位,也是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2、揉帶脈

    經常按揉,或者敲打帶脈,有助於幫助人體祛溼,

    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溼。

    3、揉足心

    足心,有湧泉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

    按揉湧泉穴,有助於強腎,可提升人體陽氣,陽氣足,則有利於溼氣外洩出體外。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湧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防病能力增強。

    二伏祛溼,還要做好這幾點:

    1、生薑入菜

    生薑,有獨特的辛辣味,能健胃、發散寒溼,有助於體內溼邪外洩。

    泡過的子姜,口感脆嫩,入口有一絲絲的酸、辣、甜,是不錯的選擇。

    2、適當運動出汗

    中醫祛溼的出汗方法,叫做“出一層濛濛細汗。”

    伏天,也要注意適當的運動,出點汗,不但有助於祛溼,對人體健康,也大有益處。

    但切記,運動時,切莫大量出汗,只是微微出汗為好。

    3、少吃肥甘厚膩

    伏天,要注意少吃燒烤、油炸等肥甘厚膩之物,以免重脾胃負擔,影響運化,不利於溼氣的排洩。

    4、曬曬後背

    曬太陽,有助於調補身體陽氣,陽氣一足,對於體內溼氣的排除,十分有益。

    尤其是,曬曬後背、腰部、頭頂,效果更佳。

  • 3 # 感悟的一生

    溼氣不同的程度,溼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同,可以分為以下五級:

    一級溼毒:在表皮;症狀:面板騷癢,長溼疹,頭臉油膩、長痘。

    二級溼毒:在肌肉;症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痠,乏力。

    三級溼毒:在骨骼,即是骨寒溼,俗稱風溼。症狀:肩周炎,肩痛,頸椎勞損,腰痛,風溼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老話講,千寒易去,一溼難除!溼氣大,百病生!

    那麼為什麼會存在溼氣呢?溼的存在主要有三個因素:

    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溼;

    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溼;

    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溼,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症狀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係,“溼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中醫說的脾,是負責運轉的,任何代謝產物的排除都要藉助脾氣的力量。脾氣一虛,髒東西就要瀦留體內。 溼氣大的人應該如何健脾祛溼?

    1.拔罐

    拔罐是可以調理身體的這是中醫療法裡很重要的一種療法,那麼拔火罐,對溼疹到底有沒有好處?是否可以依靠其來治療溼疹?那我們來分析下拔火罐對於祛溼的作用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比較明顯呢?

    拔罐是利用燃燒、擠壓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於體表特定部位(患處、穴位),產生廣泛刺激,形成區域性充血或瘀血,而達到可以驅逐寒氣、疏通脈絡、消除淤血、治癒疾病的目的。因此,體內溼盛的人拔火罐非常好。

    但是對於有經常食用寒溼食物導致的內溼就不會那麼有效果了,這也是治療溼疹所說的,忌口海鮮的道理,拔罐等療法只能作為理療保健的方式來緩解寒溼。

    2、運動排溼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等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迴圈,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3、清淡飲食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

    4、避開溼氣的環境

    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

    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5、喝排溼茶

    排溼茶,首選白鼓丁紅果皮茶。

    紅果皮也叫柑皮,紅皮,學名陳皮。紅果皮性溫,具有化痰消隔、燥溼止渴的作用,還能夠健脾理氣,溼氣重的人可以常用陳皮泡水喝,有助於祛除體內的溼氣,減輕體重,適合日常養生。

    白鼓丁也叫古古丁,婆婆丁,具有利尿消炎,去火排毒作用,其利尿作用強大,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從而起到祛溼排毒作用。而且白鼓丁還能保住肝臟,養肝排毒,有助於促進肝臟運作,增強肝臟脾臟互動,提升人體消化功能。

    白鼓丁搭配紅果皮,製成的白鼓丁紅果皮茶,每天喝一到兩次,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溼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處理職場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