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四邪”是指什麼?如何預防?
6
回覆列表
  • 1 # 養生時間

    中醫上講“六邪”分別為風、寒、暑、溼、燥、火,不論哪一種,過及都會傷身。

    正值三伏天,天氣悶熱,雨水多,溼氣大,人們非常容易生病,想健康,防“四邪”!

    “四邪”都指什麼?

    一:防“寒”

    中醫認為,寒氣具有陰冷、凝結、阻滯等作用,是萬病之源。

    而“寒”乃冬季之主氣,寒冷太過,傷人致病則為寒邪。

    三伏天裡,“寒”主要來自哪裡?

    1,空調過涼

    夏季炎熱,人們穿的衣著單薄,為了能更涼快,會長時間開著空調,處於一個涼爽的空調環境中。

    雖然涼快了,但長期在這種“涼爽”的環境中,寒氣容易入侵體內,出現關節疼痛、胃腸不適等,從而誘發“空調病”。

    2,貪涼受風

    人的頭部、腹部、腳底,是寒氣入侵的最佳“通道”。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匯”,是人體內陽氣最旺盛的地方,如果頭部著涼,很容易使寒氣侵入體內,誘發“熱傷風”。

    腹部也是寒氣易侵入的部位,穿衣、睡覺,很多時候都習慣露著肚臍,這樣容易使寒氣入侵,引起腹瀉、腹痛。

    腳底穴位多,也容易受寒,長時間光著腳在冰涼、潮溼的地面走,容易使寒氣入侵。

    二:防“暑”

    “伏天”是一天中最熱的階段,“伏”,有潛伏之意,亦指“伏邪”,相當於是“暑邪”。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陽氣鼎盛之際,對一些體溫調節功能較差的人來說,處於高溫環境,非常容易中暑。

    三伏天裡,如何防中暑?

    1,避免暴曬

    尤其是中午階段,烈日當頭,最好不要出門,不要在太陽下暴曬,避免高溫引起中暑。

    2,避免劇烈運動

    劇烈運動後,身體會出太多汗,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容易引起脫水,或出現頭暈、噁心、心悸等中暑先兆。

    若要運動,最好選擇晚飯後,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等,不要過度,避免損傷身體。

    三:防“溼”

    三伏天正值“長夏”節氣,降雨多,水分上騰,潮溼充斥,空氣的溼度很大。

    而“溼易傷脾”,導致運化不暢,使體內溼氣加重。

    三伏天裡,如何祛溼?

    1,喝祛溼茶

    將有祛溼作用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做成茶包,泡水喝,簡單方便。

    將白鼓丁、薏仁、赤小豆、芡實、玉米鬚、山楂、馬齒莧、淡竹葉幾種搭配在一起,烘炒為白鼓丁薏仁茶,做成茶包,每天一包,泡水喝。

    白鼓丁,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性寒,有瀉火除溼的作用,利於改善溼熱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臉上長痘痘等,均有一定幫助。

    薏仁為常用的利水滲溼藥,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溼的作用,常與赤小豆搭配,祛溼效果更佳。

    芡實歸脾經,具有健脾祛溼、調理脾胃的作用。玉米鬚有利尿、利溼作用。

    山楂,歸脾經,有很好的消食健胃的作用,還可改善胃脘脹滿、不思飲食等表現。

    馬齒莧具有利水祛溼、消炎止痛的作用,還含有維生素E、維生素C、谷胱甘肽等成分,利於抗衰老。

    2,艾灸

    中醫講“冬病夏治”,利用這一治療原則來祛溼,是非常適合的。

    三伏天艾灸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方法。

    中醫認為“寒是萬病之根,溼是萬病之母,風是萬病之首,火是萬病之華”。

    艾灸的好處:

    1,解暑、祛溼、驅寒、降火

    2,溫腎壯陽,充足元氣

    3,延年益壽

    4,修心養性

    艾灸穴位:

    足三里穴:驅除脾胃寒溼,改善胃的蠕動和胃的供血狀況,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強消化能力。

    大椎穴:治療寒涼,還有感冒、過敏性疾病、熱病、頸椎病等。

    四:防“火”

    三伏天,外溼入內,使水溼困脾,脾胃升降,出現消化功能障礙。

    三伏天重在健脾祛溼,但也要防“火”。

    天氣炎熱,情緒不穩定,很容易出現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表現。

    中醫認為“喜為心之志”,在不過度的情況下,能舒緩緊張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但喜之而過,可能會傷心。

    三伏天裡,如何避免上火?

    1,控制好情緒

    酷熱難耐,不能解暑,也要控制好情緒,不要動肝火、心火,否則容易出現“情緒中暑”。

    想安穩過夏,記住“心靜自然涼”!

    2,吃去火食物

    如苦瓜、西紅柿等為性涼、清暑的蔬果,有很好的去火作用。

    正值三伏天,做好3件事,助你安穩過伏天!

    1,及時補充水分

    中醫認為,“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狀態。

    三伏天,人們稍勞作或運動,會大量出汗,而出汗會產生強烈的口渴感,所以,夏季及時補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

    最好每天至少2000毫升水分,尤其是早上起床後、睡覺前,應及時補充水分,避免血液過於粘稠。

    2,晚睡早起,補午覺

    到了夏季,晝長夜短,睡眠時間需進行調整,可適當晚睡,但最晚不要超過11點。

    也不好經常睡懶覺,否則會覺得更加疲乏,早上最好6-7點左右起床比較好,

    適當午睡,利於氣血平衡,還能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午覺時間最好是30分鐘-60分鐘為宜,睡多了,會影響晚上睡眠。

    3,補足蛋白質

    夏季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增加,能量消耗大,適量補充蛋白質,利於補充身體營養和熱量。

    蛋白質分為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植物蛋白主要包括豆類及豆製品,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還可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等平性活涼性的肉製品。

    鴨肉,富含蛋白質,能及時補充身體的熱量,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溼的作用,非常適合苦夏、上火、體內有熱者食用。

  • 2 # 食萬個為什麼

    中醫所謂的六邪,是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個養生時節。

    此時,外界陽氣最盛,溼氣重,最容易生病,暗藏健康殺機,此時,要防好“六邪”之中的“四邪”——暑、溼、寒、火。

    一防:暑邪

    三伏天,“伏” 指的就是“伏邪”,也就是中醫“六邪”中的暑邪。

    暑乃夏季的主氣,暑為火熱之氣所化,暑氣太過,傷人致病,則為暑邪。

    暑邪致病,有傷暑和中暑之別。起病緩,病情輕者為“傷暑”;發病急,病情重者,為“中暑”。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邪傷人,多表現為一系列陽熱症狀,如:高熱、心煩、面赤、脈洪大等。

    如何預防?

    1、及時補充水分

    三伏天,高溫炎熱,人體出汗多,一定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除了要主動喝水,小口慢慢喝以外,飲食上,也要注意調節。

    飲食宜清淡,多食青菜水果,少吃肥膩煎炒食品。

    2、避免烈日下長時間活動

    三伏天,室外工作者,需要格外注意,儘量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活動。

    外出時,最好穿淺色、寬鬆的衣服,戴寬邊帽或打遮陽傘。

    3、運動要適當

    三伏天,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

    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時間以半小時為宜。

    二防:溼邪

    三伏天,暑多挾溼,氣候炎熱,多雨而潮溼,熱蒸溼動,水氣瀰漫。

    此時,要注意防溼邪,一旦體內溼邪重,則容易留下病根,秋冬多生病。

    溼邪入體,容易導致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悶嘔惡、大便溏洩不爽等。

    如何預防溼邪?

    1、少吃肥甘厚膩之物

    脾主運化,負責運化水溼,吃太多肥甘厚膩之物,會加重脾負擔,導致脾胃虛弱。

    一旦,脾胃虛弱,會影響運化水溼,導致體內溼邪重,溼邪困脾,溼氣重又會反過來損害脾臟健康,進入惡性迴圈。

    所以,三伏天,飲食要清淡一點,少吃肥甘厚膩之物,保護脾胃健康。

    2、吃健脾利溼粥

    體內溼氣重,與脾虛,有一定的關係。

    因此,祛溼時,可以透過健脾,來運化水溼。

    李時珍認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

    醫學界公認,粥,能補益陰液,生髮胃津,健脾胃,補虛損。

    3、不要溼發入睡

    三伏天,人們都會衝個澡,再睡覺。

    此時,一定要注意,把頭髮吹乾,切不可睡溼發覺。

    如果頭髮溼,就進入睡眠狀態,不但容易導致頭痛,還會招致溼邪入體。

    三伏天,原本就溼熱重,一旦溼邪入體,秋冬十分容易生病,危害健康。

    三防:火邪

    三伏天,人體陽氣最盛,稍加不注意,便會導致“上火”。

    此時,很多人,會被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症狀困擾,是體內火大的表現。

    因此,在三伏天,一定要注意,防火邪,注意清火。

    如何防火邪?

    1、喝下火茶

    用清熱下火小植物,泡杯茶水,可幫助下火、消炎,是不錯的選擇。

    谷谷丁菊花茶,泡水喝,可清熱解毒,下火消炎,預防伏天上火。

    用谷谷丁、金銀花、菊花,桂花,搭配在一起,泡水喝,即可。

    谷谷丁,有清熱、解毒、利尿之效。用其泡水喝,可瀉火除溼,改善溼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

    並且,蒲公英有“天然抗生素”之稱,被中藥界譽為清熱解毒的“八大金剛之一”,可很好的去火消炎,預防大暑天上火。

    菊花,是清熱解毒、下火的好幫手,可快速降火,與白鼓丁搭配,清熱解毒效果加倍。

    金銀花,可疏熱散邪、清解血毒,經常和菊花搭配使用。

    桂花,性質溫和,擁有獨特的花香,可舒緩情緒,消除沮喪、緩和壓力,幫助身體對抗“夏乏”。

    這幾種搭配在一起,在入伏後,泡上一杯,清熱解暑,去火消炎,大有益處。

    2、不熬夜

    保持良好的作息,對於預防上火,大有益處。

    如果,長期熬夜,睡眠不足,容易導致肝火旺,損害健康。

    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作息,每天都應該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

    3、適當吃點苦

    從中醫角度講,苦味,屬於寒涼性質,有清熱瀉火、燥溼健胃之效。

    因此,在炎熱的伏天,最適合多吃點苦味食物,可預防上火。

    然而,“吃苦”也有講究:

    體質比較虛弱者,不宜食用。

    老人和小孩的脾胃多虛弱,不適宜過多地食用苦味食物。

    女性,處於經期時,則不宜多吃苦味食物。

    吃苦要適量,切莫貪多,以免引起胃不適、噁心、嘔吐、洩瀉等副作用。

    四防:寒邪

    三伏天,太過炎熱,一旦貪涼,則十分容易導致寒邪趁機入侵體內。

    若此時,體內留有寒邪,無法及時排除,則秋冬易生病,危害健康。

    如何預防寒邪?

    1、少喝冷飲

    過於貪戀冰冷食物,會引起腸胃不適,過度貪涼,易致內寒過甚,以至於體內陽氣更衰,所以,一定不要貪冷飲。

    2、空調溫度別太低

    炎夏,雖然離不開空調,但空調溫度不要太低,26°為宜。

    3、熱水泡腳

    三伏天,依然要堅持熱水泡腳的好習慣。

    多用熱水泡腳,可驅寒,亦可祛除暑溼,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泡腳水溫42℃~45℃為宜,輔以花椒、生薑、艾草等,效果更佳。

  • 3 # 渲染123

    老話講:冬練三九,夏陽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個養生時節。

    第一:暑邪:暑乃夏季主氣,暑為火熱之氣所化,份人致病,則為暑邪。

    第二:溼邪:注意防溼邪,一但體內溼邪重,則容易留下病根,秋冬多生病。

    第三:火邪:很多人,會被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症狀困擾,是體內火大的表現。在三伏天,一定要注意,防火邪,注意清火。

    第四:寒邪:體內留有寒邪,無法及時排除,則秋冬易生病,危害身體健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給孩子報個特長班,但她不是太情願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