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闊天空11
-
2 # 杜鵑7216
父母離婚會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傷痛,當但是,,當離婚已經成為事實,該如何開導不能接受現實的孩子呢?
首先,從根本上找到孩子不能接受的原因,找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與孩子好好溝通一下,孩子的心結在哪?
然後,根據孩子的問題,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孩子是因為缺少關愛而不能接受這個事實,那麼父母雙方應該放下心中的芥蒂,多給孩子陪伴與愛;如果孩子是怕因為父母離婚,同學嘲笑他,那麼應該和老師溝通,爭取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開啟孩子心結,可以多給孩子講一講父母離婚後孩子勵志的故事。
總之要想一切辦法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理解孩子的困惑,針對問題一一解決!用心去和孩子溝通,用情去溫暖孩子。
一、應該更關心你的孩子 父母的離婚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可怕的變故,這時孩子的小心靈正是在經受恐懼和孤獨的艱難的時刻,最需要關心,也最容易接納別人感情的時候。親密的擁抱,臨睡前輕輕的一個吻,都是孩子最需要的東西。但不要太動感情,應該適當地流露你的關注和愛。還要記住的是,不管你有多脆弱,多需要幫助,別讓你的孩子來照顧你。家庭的變故容易讓孩子早熟。當孩子感覺到媽媽的傷心和脆弱,會忽然之間表現得像大人一樣,甚至會承擔照顧媽媽的責任。但這不是孩子的責任。爸爸媽媽的婚姻破裂對孩子來說已經是件很難接受的事情了。千萬不要對他們再有什麼高要求,不要像對待大人一樣對他們。你應該照顧好你自己,這個時候,孩子會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你,需要一個健康的媽媽。
二、爭吵要避開孩子 儘量不要讓孩子看到或者聽到夫妻間的爭吵,我想你也會贊同這種做法。特別要注意的是,孩子們往往比你想象中要聰明和敏感得多。不要讓孩子對你們的爭執表態,不要問他會支援哪一方,不要讓孩子在你們夫妻之間擔任通訊員或者打探資訊。如果你們夫妻已經分開,不要向孩子追問或者打聽對方的訊息。
三、儘量與從前一樣 父母離婚對孩子來說可以是個天翻地覆的變故,所以他們更需要穩定的感覺來幫助他們度過剛開始這段艱難的時光。尤其是在剛剛離婚的時候,你需要儘量維持和從前一樣的生活習慣,包括你與孩子相處時的習慣和你教育孩子的方式,還有睡覺的時間,一日三餐的時間等等。如果能讓孩子覺得周圍的一切還是他所熟悉的,他就會感覺安心得多。 應該支援孩子和從前的朋友來往,鼓勵他們的戶外活動。在這個時候換幼兒園或者是轉學都不是什麼明智的辦法,應該儘量避免。即便你因為離婚的關係要搬家或者離開原先居住的地方,也最好能常常帶孩子去看望他的老朋友,也要鼓勵他多交些新朋友。 這時要與從前一樣保證他們生活的各種需要。這時孩子最需要的是確切地知道爸爸媽媽是否還和從前一樣愛他,曾經有調查發現,當夫妻爭吵的時候,很多孩子會擔心沒有人去做晚飯,當夫妻中一方忿忿地被趕到沙發上去時,孩子會想自己是不是也會被從床上趕走。所以,你要及早讓孩子相信,他的衣食住行不會有任何困難,這樣能給孩子很大的安全。
1、父母離異案例
一個五年級男生小明(化名),來自單親家庭,在校行為古怪,有時無故大叫,有時突然躲起來玩失蹤,有時候莫名情緒失控大哭。
當社工第一次跟小明面談,一聊到家庭情況時,小明就不可控制地大哭了近一個小時,邊哭邊訴說對媽媽的思念:
“媽媽以前是怎樣細心陪伴自己,煮過哪些好吃的,時常帶自己和弟弟去公園玩……自從父母五年前離婚後,媽媽就不見了,嗚嗚……如今,只剩下自己和弟弟由爺爺照顧,爸爸常常早出晚歸,大晚夜回家不是問作業就是愛教訓,我不喜歡跟著爸爸,但是媽媽到底去哪裡了……所有人都說媽媽不會再回來了,長大了,要面對現實,我不明白為什麼……”
我不斷同理地傾聽孩子心中的甜蜜與痛苦:
“你真的很愛媽媽”
“你忍不住想媽媽,如果我媽媽突然不見了,我也會很想很想她”
“嗯,我聽到你說……你可以多說一點……”
孩子像久逢甘露一般,一股腦地傾吐埋藏心中已久的念想。
同時,我從爸爸那裡瞭解家庭關係情況,沒想到爸爸直言孩子對他說“我恨你”。
但生活重擔讓他無力更多陪伴孩子,看著孩子那樣子就忍不住管教一番,孩子卻越來越叛逆。
離婚後這些年,孩子一直與自己疏離,希望孩子真的能夠接受現實,收拾心情,好好上學。
2、如何讀懂父母離異的孩子內心?
成人選擇離婚,想必是有過不下去的理由,無可厚非。
然而,決定離婚的同時,如何對孩子作出保護、將傷害降到最低,值得家人再多一點的重視與理解。
由於離婚時父母雙方可能存在衝突、負面情緒,因此往往爭奪利益多於安撫孩子,以為爭奪孩子的撫養權、贍養費,就是對孩子未來生活安穩的保障;
又或是要離開的父/母,認為徹底離開孩子生活,能讓孩子接受現實,儘快適應新的家庭環境。
比如,小明媽媽從小帶孩子情感很深,儘管有諸多不捨與無法言說的痛苦,她仍然選擇悄然遠去。
這些成人的想法,常常沒有體會孩子將面臨怎樣的處境,孩子的安全感是否得到保護?
對孩子而言,出生後奠定安全感基地的六年裡,大都是媽媽滿足他所要的關愛與陪伴。
而媽媽悄然離去、家人不願提及,製造了生命的創傷——深深的被遺棄的感覺。
孩子體驗到像失去港灣庇護的小船,在風浪中飄搖無依。
所以,幾年過去了,孩子還壓抑著一發不可收拾的情緒,內在是一連串的問號。
包括父母為什麼離婚?是不是自己不夠好?
是不是媽媽厭倦帶我了?是不是我不值得愛?
是不是……
但這些問題沒有人解答過自己,只是叫他忘記過去,好好學習!但是怎麼可能忘記?!
這樣擁堵不堪的情緒與困擾,在第一次與諮詢師面談時,僅僅感受到許久未有的接納、不帶評判的傾聽與關心,他一下子就抑制不住大哭傾訴。
我沒有讓他接受現實,而是允許他哭泣、想念媽媽,鼓勵他表達負面情緒,接納他乖張行後的脆弱。
因為我知道這個時候,孩子需要充分的情感支援,看見生活的希望,看見自己的力量,提升他適應新的生活境遇的信心。
3、如何幫助父母離異的孩子,3個方法幫到你
對於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輔導,基於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採取三步介入策略。
一是共情理解,疏導積聚的情緒
讓孩子宣洩積壓在心裡的不滿、遺憾、傷心難過,因為堵在身體裡出不來,才會引發他很多情緒和偏差行為。
老師和家長以為讓孩子儘快面對現實,就能忘記父母爭執的不愉快,忘記離開的父母,殊不知,唯有“哀悼失去”,才能重建未來。
孩子需要的,是有人理解自己心中對父母的愛甚至恨,而不是著急著勸他放下、忘記。
傾聽孩子,才能引導孩子理解父母選擇離婚的原因,並非因為自己不夠好;
看見父母對自己不同的愛的方式,當重新擁有內在安全感,才能重建未來生活的信心。
二是挖掘資源,重塑內在安全感
這五年來,到底孩子是怎樣過來的呢?我們可以用敘事療法,幫他找到悲慘故事主線的旁支。
而這些被灰暗悲傷遮蓋的生活中一絲一縷的明亮暖意,往往能挖掘出困境中支援孩子成長的資源。
比如,在小明遇到困難的時候,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誰又在他身邊,他曾經求助過誰?他是如何走過最初難過的日子呢?
即使沒有任何人,而他能夠靠著自己的力量成長,這個內在資源也是值得被發現和肯定,從而增進他內在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三是導向未來,尋解期望的生活
當孩子過度沉浸在過去,就會重複無效的行為,讓父子關係進一步惡化。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轉向未來,聊聊他期望現在生活的狀態有些什麼好的變化?
向著未來的期望,現在可以邁出的一步改變是什麼?怎樣能夠讓自己感覺好一些?
比如,情緒從5分到6分,做些什麼會產生這1分的改善?由此引導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
又如,當跟爸爸出現意見分歧,可以怎樣說讓爸爸覺得自己是有想法的,而不只是“鬥氣”?
由此,幫助他學習一些正向溝通表達的方式,達成自己的願望。
為什麼讓孩子面向未來期望,更有動力改善現在的行為?
根本在於滿足即將踏入青春期的孩子,對獨立、自主的內在需要。
一句話,當面對父母離異的孩子,別急著幫他告別,請幫助孩子找回力量:從難過無奈,到重建希望吧!
幫助父母離異的孩子,三個方法:
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心情,先做情緒疏導與情感支援;
二是讓孩子發現自己擁有的資源和力量,重建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
三是讓孩子找到對生活的期望,形成“我決定自己未來"的信心和動力!
-
3 # 向南向南
沒辦法開導,現在的孩子什麼都懂。講道理,比父母都條條是道。所以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負好對孩子的責任。樹立一個負責任的父母的形象。只能等孩子自己成長,孩子結婚。走進婚姻,孩子可能會對情感有新的理解。
回覆列表
現在這個社會離婚率的確很高,兩個大人離婚了無所謂,卻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傷痛,當然了,現在離婚已經成為事實,該如何開導不能接受現實的孩子呢?
首先,從根本上找到孩子不能接受的原因,找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與孩子好好溝通一下,孩子的心結在哪?
然後,根據孩子的問題,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孩子是因為缺少關愛而不能接受這個事實,那麼父母雙方應該放下心中的芥蒂,多給孩子陪伴與愛;如果孩子是怕因為父母離婚,同學嘲笑他,那麼應該和老師溝通,爭取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開啟孩子心結,可以多給孩子講一講父母離婚後孩子勵志的故事。
總之要想一切辦法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理解孩子的困惑,針對問題一一解決!用心去和孩子溝通,用情去溫暖孩子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