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馮國強字非墨
-
2 # 三77184119
我們看問題。幸福感老子物質還是意識?
首先定義何謂幸福感!
這個大家有共識了,後面的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一句話。我認為幸福感就是:不斷的慾望不斷地被滿足。
首先要有慾望,再說慾望被滿足,如此往復更替,就是幸福。
很多人沒有慾望了,是痛苦,很多人慾望太多,得不到滿足也是痛苦。
如果深層次聊下去。還可以說到什麼是慾望。
我說一句,吸毒,陪老人,帶孩子,購物,嫖娼,喝酒,從某個角度,它是一個性質。不知道你們能理解麼?都是讓自己高興舒服,讓自己身或者心高興。
再展開說這些高興舒服與否有先天的,有後天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受教育、成長環境經歷等因素影響左右的。就是一部分是與生自來,一部分別人強加給你的。
所以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光是物質或者意識的二選一。
-
3 # 肖震宇的科學小屋
什麼是幸福?一些心理學的研究者認為,幸福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我也比較同意並支援這樣的觀點。光有感官上的快樂而沒有意義和價值,那是紙醉金迷;光有意義而沒有快樂,那是苦修;既沒有快樂又沒有意義,那就是灰暗的人生。
幸福究竟是來自於物質,還是意識?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幸福感的產生是多種神經遞質綜合作用的產物,因此本質上來說是物質的。但是這和我們通常說的“物質”概念不同。我們通常理解的“物質”指的是房子車子金錢等等,實際上就是“財富”。
一定的物質財富基礎,是幸福的保證之一。比如,一些老少邊窮地區,年收入才幾千元,為了溫飽得不斷奔波,還有的地方,如非洲沙漠地區等,人們因為缺水,每天大清早一起床就要去很遠的地方運水。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有幸福感是比較困難的,人們首先要滿足活下去的需要。
很多科學研究表明,並不是物質財富越多越幸福。一項調查發現,2012年華人經濟上的樂觀情緒為82%,但生活滿意度卻只有21%,其中收入滿意度更是隻有10%。物質上的富足感並不和幸福、滿意度成正比。
物質富足到一定程度,達到衣食無憂,比較富裕了之後,物質也其實就和幸福感關係不那麼大了。此時的幸福感開始存在於一些非功利的部分。比如,人與人之間真誠而親密的關係,一場優質的睡眠,一次說走就能走的旅行,做著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能和相愛的人廝守,能從所做的事情上體驗到價值和意義,以及懂得感恩的心緒等等。
在心理學家眼裡的幸福感其實要更偏向於意識層面,如果你內心深處充滿了憂鬱、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就算是萬人之上的國王、首領、CEO,也不見得真有幸福感。你看戴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的辛酸往事就知道了。而瑪麗蓮夢露、張國榮這樣的影視明星,有名有利,但卻都有一個不幸福的童年。前者小時候頻繁寄養在不同的家庭,缺乏安全感,成年後婚姻不幸;後者從小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缺乏父母之愛,成年後患上了憂鬱症,最後自殺……
所以,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諮詢實踐發現,真正的幸福感來自於一段健康、有意義而穩固的關係。你從小有沒有同父母之間建立較好的安全型依戀的關係,決定了你以後是否能夠獲得健康、穩定的親密關係。如果你從小同父母(或者主要帶養人)之間充滿了疏離、不信任、焦慮甚至紊亂的關係,那麼成年後,你將很難建立良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難以獲得親密的認同感、歸宿感,內心充滿失落、痛苦破碎,難以體會到愛與被愛,自然也很難體會到幸福感。
除此之外,你能否做讓自己感覺最有意義,最有興趣的事情,並從中獲取自我價值感和認同感,成就感,圓滿感,也是幸福之源。
目前有些人盲目拜金,認為金錢就能帶來幸福,也是一種誤區。金錢是最好的僕人,卻是最壞的主人。金錢是實現幸福的手段而已,絕不是目的。目前很多人在倡導財富自由,這本沒有錯,財富自由雖然能帶來一定程度心靈自由的感覺,但並不能等同於幸福。
你是願意一個人孤獨地享受物質,還是更願意和愛人共同取暖,一起過身心健康,內外富足,平靜喜悅的日子呢?好好地愛自己,也敢於去好好愛別人,體貼別人,服務於社會,並懂得感恩知足,慈悲喜捨,始終是幸福的主旋律。
-
4 # 阿拉丁Aladdin
幸福感來自於對比
一元人民幣只能兌換0.149美元,但是可以兌換4.716泰銖。
在國內,同樣數值的人民幣帶給你的幸福感是相同的。
但是,如果你去到美國,這種幸福感馬上會打一個大大的折扣;
而如果你去到泰國,你的幸福感有會馬上飆升。
由此,所謂“幸福”的這種感覺,跟事物本身的價值沒關係,它產生於我們的對比心理。
當對比的參照物改變時,幸福的感覺必然會隨之改變。
-
5 #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們先講一個故事。
心理諮詢的故事有一位34歲的女性想做心理諮詢。她的問題是,十年來不斷地做有婦之夫的情人,始終不能如願建立一個穩定而持久的家庭。這位來訪者的每一位情夫,都很有權勢,可以滿足她對於物質的多種慾望,這也是她最初選擇他們(或許說相互選擇)的原因之一——獲得童話般的貴婦生活,畫面很美好。
然而,骨感的現實是,在貴婦生活中,她總是孤單且抑鬱,有婦之夫的總是不在場,使得她空虛失落,離夢想中渴望的幸福生活,漸行漸遠。
看向這位來訪者的生活起點,我們不難發現,她作為一個平凡女孩的初衷,不過是嚮往一段美滿的婚姻,嚮往一個大於等於中產階級的、有一個愛自己的人共建的家。所以,她透過慾望的滿足得以實現幸福感。
在這裡,物質便成為了實現幸福感的手段。對這位女孩而言,獲得幸福的動機是沒有問題的,出了問題的是方式,她所選擇的這種方式反而使她陷入囹圄,背道而馳。假設透過心理諮詢,她能夠撥開障目、明確動機、修復內在關係的缺失,就會放棄拙劣的強迫重複的手段,而是以更加成熟的方式,獲得幸福。
幸福感來自於物質還是意識幸福感,既然是感受層面的概念,自然是一種主觀意識。主觀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怎麼去知道它的產生、存在與消亡呢?這時候,我們需要物質,成為主觀意識的載體。
因此,我以為,幸福感是以物質作為媒介所存在的意識。物質,是獲得幸福的工具。每個人運用的工具有所不同,有的人是透過買“車表包”獲得快樂與幸福,有的人是透過努力工作和社會認可獲得快樂與幸福。在開頭的故事當中,那些有婦之夫們,又何嘗不屬於有型的物質載體呢?同理,婚姻也是幸福感的載體。
眼下在紛繁複雜的慾望中,人們容易被生活的障眼法困惑,只看得到工具(物質)、卻忘了工具所承載的能指(幸福)。
參透箇中本質的人,便可參透追求物質的本質,直接指向“幸福的感受”本身,而非物質。
作者簡介:
朱英,第八屆中德班精神分析連續培訓專案學員、第二屆中美班精神分析連續培訓專案自體組成員。從事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動力學取向的心理諮詢。
擅長領域:人際關係、自我成長、情感困擾、情緒障礙。
-
6 # 每日談心
幸福感,準確的來說叫做主觀幸福感,主要是指人們對於自己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簡單理解起來就是一個人幸不幸福並不是實際上發生了什麼或者擁有了什麼,而是我們對於所發生的事情在情緒上作出說什麼樣的解釋,有什麼樣的情感體驗,在認知上有什麼樣的加工。
所以對於題主這個問題,那麼真的就是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但是馬斯洛提出了一個需要層次理論,說的是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簡單來講,就是當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最先要滿足的是我們的對於生理上的需求,因為這些需求(除了性之外)沒有得到滿足,人體的機能劇無法運轉,這個時候,幸福感可能就來自於有衣可穿,有食果腹,有覺可眠吧。
從此推演下去就是可以說我們的幸福感,是一個從物質到精神的滿足感與追求,循序漸進的過程吧。
祝好~
-
7 # 周小鵬
1.健康的身體,心理和精神。
2.足夠的金錢
3.穩定良好的人際關係
4.從事喜歡的職業,並能以此為生
5.對自己感到滿意
6.生活有意義,未來有希望
那麼,這兩者孰輕孰重,我們可以簡單解析一下。物質帶來的幸福是必要的。
一個人最簡單的幸福就是肚子餓了美食在前,天氣涼了棉襖著身,住所安全有保障。當然幸福感的檔位也有高低不同,當女人看到自己喜歡的名品首飾等,可以不再惆悵怨艾,男人遇見跑車別墅也不囊中羞澀,出門遊玩瀟灑自在,這就是來自物質上的極大滿足了。
但同時,如果只有這些,你的幸福一定是不可持續的。當買到你喜歡的物品,在得到後,它所帶來的幸福感就會逐漸削弱。因為你不可能面對名品,新車新房,旅遊勝地保持每天如一的滿足感。它們都是身外之物,當時的擁有讓人心滿意足,卻不能解決你內心深處的煩擾。
精神意識上的快樂才能開啟長期幸福的大門。當你可以一直做自己喜歡並擅長的事情,同時擁有穩定的親密關係,透過學習和成長對自我的認同感越來越強,還能給身邊人帶來幫助,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使你的生活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這樣的狀態,一定是一個人更持續的終生幸福。
幸福不僅僅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人,想要的東西,想要的環境,幸福更是一種能力,是感受當下的能力,是給別人以愉悅,給自己以富足的內心。
-
8 # 獨立感恩成長
每個人的幸福感都是不同的,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是喜歡物質,不喜歡精神,有的人就是看重精神不喜歡物質,所以說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幸福感也可來源於物質,也可來源於意識。很多拜金的女孩一生的追求也許就是嫁個有錢的老公,一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享受金錢帶給她的幸福感,這樣的人是膚淺的,她沒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她不知道精神富有是什麼樣的,不知道為什麼真正的朋友靠金錢是買不到的,她不知道作為一個女人為什麼要有自己的一份事業遠大的理想抱負,她理解不了為了追求這理想願意付出再多努力與辛酸都值得的心,她不知道什麼叫精神,在她的世界裡永遠都是今天買了一個昂貴的包包,明天又買了一條價值千元的裙子,每天都陶醉在這其中,時間一天天的在走,而她也幸福的過著每一個有錢花的日子,我們不用去責怪她什麼,那是她們的選擇。
而我覺得我是真的覺得,追求精神財富的人才是聰明的人,有智慧有遠見的人,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一生都在孜孜以求的忙碌著,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闖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們不依附別人,他們過得也是高質量的品質生活,名牌包包昂貴首飾他們也買得起,但是他們的精神生活也同樣精彩,他們既有能力享受物質也有能力享受精神財富帶來的樂趣,多麼有價值充實的一生,在他們的人生有各種經歷得到的感悟心得,嘗過各種酸甜苦辣,走過很多名山大川,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是這些或苦或甜的故事豐富了他們的人生,當他們年邁之時回首一生走過的路,能夠心滿意足的說一聲,這一生我沒有白來這一趟,我沒有白活這一回,我覺得一個人的人生應該這樣活。我的人生,我要這樣活!
-
9 # 婚姻保溫站
有人說,“幸福就是笑點很低,淚點很高。”
一個人的幸福感,往往和一個人的滿足感相聯絡。越是容易滿足的人,越容易感到幸福;而要求越多的人,即使給他一整座金山,他也不會感到幸福。
拼命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恰好說明了內心的空虛,而一個人內心空虛的人,連基本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都沒有,怎麼談得上幸福?
-
10 # 心夥伴
這是一個唯心主義的問題,幸福的感覺看似跟物質與意識息息相關,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是完全絕緣的,因為幸福只是你自己的大腦皮層產生的一種感覺,它把來自於外界的喜事跟好事,這些事情透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傳達到了你的腦海之中。
如果我們這麼說的話,想必很多人都會比較迷糊了,難道說幸福只是一種生物層面的感覺?事實也許的確是這樣的,中國最大的宗教是佛教,而佛教的本質就在於尋找人類最終的幸福。
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本身是一個王子,然而他發現自己這一輩子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開心,這些事情可以是來源於自己找到了新的女人,並且她唱的歌很好聽,又或許是找到了新的食物,這些食物能讓自己覺得非常愉悅,然而不論是因為什麼事情開心,這種感覺都絕對不會長久,很快他依然會陷入跟普通人一樣的沉寂與苦悶,於是釋迦摩尼開始思索幸福的本質,究竟人們要怎樣才能一直幸福下去?
最終釋迦牟尼悟了出來,而他的解決辦法就是無慾無求,人們之所以覺得自己幸福,因為自己一直都在追求某個東西,當得到了之後就會覺得很開心,但這種感覺稍縱即逝,很快你就會去追求更多的東西,人的慾望永遠都不會滿足,所以你的幸福永遠都只是一個人生大海的一朵浪花,而你大部分的時間其實是註定苦悶的,每個人對幸福與快樂的理解都不同,所以一切隨緣就好。
-
11 # 霖士心理
首先,這要取決你對幸福感的定義是什麼?有很多人吃飽了就是幸福,嫁人了就是幸福,找到工作了就是幸福...但有的人就算家在萬貫,還不被別人認可,有的人被眾多異性追逐而感到苦惱,有的人因為達到20年的人生高度而迷茫...
這裡,有幸福的人,也有不幸福的人...在我看來,這類偏哲學印證的問題,需要用哲學思維來解釋了...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社會中,都要去交際,都要去體驗,都要去追逐,於是有了‘我想賺到好多錢!’、“我想加入更多的協會組織!”、“我要年底加薪!”、“我要去環遊世界!”、“我要學會西式餐點!”、“我要學會架子鼓!”...
這些是什麼呢?沒錯,你已經知道了,這些就是慾望...在這裡,慾望僅僅是一箇中性詞。所以,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的體驗,都是一種慾望的滿足,當我們滿足後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幸福感,因此對幸福感上癮,不斷的追逐幸福...
但誰曾想到,在我們追逐的過程中,會出現焦慮、煩躁、恐懼、不安等心理活動,因此不斷的進行情緒漩渦的深度迴圈...
這讓我不難想到經濟學家的一個幸福公式 效用/慾望,慾望作為分母,越小幸福指數就會越高,慾望越強,幸福指數就會越低,當然這個效用取決你支配自己生活的整體能力水平。
-
12 # 曉荷心理諮詢
幸福感,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純粹的主觀感受。因此,辛福感,從字面上來解釋,是意識領域的。
但是,幸福感又不能完全擺脫對物質的需要。物質層面的滿足,也會影響我們對幸福的感覺。因此,不存在完全沒有物質層面做支撐的幸福感。
此外,影響我們幸福感的還有很多。比如人際關係。好的人際關係,也會讓我們感覺很幸福。相反,溝通不順暢,不但不能讓我們感到幸福,相反,還會讓我們感到痛苦。
我們的健康程度,也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擁有健康的身體,能夠想走就走,想跑就跑,耳不聾眼不花,是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能夠有一個和諧的原生家庭,也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父母恩愛,沒有爭吵,對子女呵護有加,對長輩尊重孝順。這不是大家都在追求的幸福感嗎?
有些人僅僅有錢,每天睡在大堆的錢上就感覺很幸福。他們的幸福感就扁平化了,基本等同於物質了。
因此,沒法完全定義幸福感到底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
回覆列表
可能我比較傻,看不出這裡頭含有什麼物質。你能看出來嗎?
鮑爾吉·原野說:其實財富離幸福還很遠。
2018.2.4補刀:
我對幸福的看法日趨樸實了。在我看來,一個人若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靠這養活自己,同時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且使他(她)們也感到快樂,即可稱幸福。
——周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