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睡前喝牛奶
-
2 # 運營商那些事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縱觀全球科技領域的創業公司,小米應該是一家估值排名很靠前的公司。而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的話,也必須需要有足夠的創造力、想象力才能發展壯大。正如我之前有句評論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若是放到小米身上,其實比較準確的意思是想的到的基本上被小米想到了。今天,就主要來給大家來聊聊誕生七年時間的小米。
根據我的瞭解,小米並不像外界想象得那麼保守、沒有逼格;甚至,很多人認為小米跟蘋果公司根本沒法比較,然而個人認為小米和蘋果雖然不是一個量級的公司,但還有不少可比之處。之所以那麼多人覺得小米不夠高階,究其原因,想必還是在於小米保留了自己一部分實力。
縱觀全球科技領域的創業公司,小米應該是一家估值排名很靠前的公司。而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的話,也必須需要有足夠的創造力、想象力才能發展壯大。正如我之前有句評論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若是放到小米身上,其實比較準確的意思是想的到的基本上被小米想到了。今天,就主要來給大家來聊聊誕生七年時間的小米。
根據我的瞭解,小米並不像外界想象得那麼保守、沒有逼格;甚至,很多人認為小米跟蘋果公司根本沒法比較,然而個人認為小米和蘋果雖然不是一個量級的公司,但還有不少可比之處。之所以那麼多人覺得小米不夠高階,究其原因,想必還是在於小米保留了自己一部分實力。
先說說,上文中的“為什麼說能想到的小米基本上都想到了?”這要從專利這個領域講起。
按照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小米獲得了1項專利授權,2012年和2013年加起來都不超過100項;而過了兩年後,在2015年便獲得了接近500項,2016年更是獲得了接近3000項(一年申請了6067項)。目前小米已經獲得了4800項專利,這個過程可以用指數級的增長來表示,不過2017年的授權量應該不會比2016年多太多。
以上是雷軍認為小米在技術創新領域的成果,用數字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小米副Quattroporte王翔稱,小米科技專利部的願景是在2021年擠進全球全球最牛的科技創新企業行列,如果這一目標能實現,那麼小米員工應該引以為豪,畢竟是他們的想象力給了他們解決使用者痛點的方法論,給了他們創造的空間。
說到解決使用者痛點,簡單列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MIUI系統是基於谷歌安卓深度定製的,但某種程度上與國內眾多手機廠商操作方式不同,MIUI偏向於聽取使用者聲音,資深米粉或許應該深有體會;另外,小米手機裡有個“使用者反饋”的圖示,點進去能針對某個版塊進行bug反饋、新功能建議等操作。作為從MIUI5到MIUI9的使用者,我確實反饋過好些新功能,其中有好幾個也都在MIUI系統上得以實現;沒有實現的甚至也出現在“四格體驗報告”上,讓使用者投票來決定到底哪個功能先做。

所以MIUI在安卓定製系統當中算是比較注重使用者體驗,是一個給米粉使用者參與感的系統。再者,透過研究小米專利我發現絕大多數專利也都是跟建設MIUI有關;也就是說MIUI貢獻了大部分小米專利,因此個人覺得小米在軟體方面的實力不可小覷。
當然,按照我的經驗分析使用者反饋的新功能,很可能已經被小米申請了專利,只不過還在處於待審或者由於不夠成熟而沒有得到應用。不過意見依然要提,萬一某個想法沒被小米員工想到呢?這是我為什麼會說“基本上被小米想到了”。
除了對MIUI的工程師來說,瞭解使用者需求對解決使用者痛點有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增加使用者粘性。在MIUI9釋出前我就在想,哪些技術、功能應該加在MIUI9上面,結果釋出之後發現我可能知道了MIUI10的功能。
說完了軟體,再來講講硬體。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小米對手機和電視領域下了很多成本,最近也在研發松果晶片,流一次片都要好幾百萬美金。話說回來,小米線上下進行宣傳撒的票子會不會像華為OV那樣多呢?畢竟,受到目前市場環境影響,好的產品如果宣傳不到位也是很難賣出去。譬如,國內不少手機廠商的產品做得不一定比小米好,但銷量比小米高許多,小米需要思考怎麼改變這一現狀。
舉個例子,米家推出了9999元的鐳射電視,在小米眾籌上打破了多個記錄,眾籌金額突破2000萬。小米電視也是有過萬級別的產品出現,小米生態鏈的騎記更是有一款19999元的腳踏車,說到這個腳踏車,它的車座架構小米也是給它申請了專利。所謂細微之處見真章。
現在小米對品質的要求基本上可以達到使用者拆開來會覺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拿最近出的米家wiha精修螺絲刀套裝來說,它主要是給發燒友拆機準備的,wiha是德國工具行業的高階品牌,雷軍形容這套螺絲刀是螺絲刀中的勞斯萊斯。

透過這款工具可以體會到小米的信心。而跟老牌企業合作,是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想不到的。比如米家跟上面所說的具有近八十年高品質工具製造經驗的wiha合作,跟Honeywell(成立於1885年)合作推出天然氣報警器,跟孩之寶(成立於1923年)合作推出兒童玩具,以此看出跟雷軍所秉承的“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理念相符。換言之,雖然這種做法“傷害”了很多同行,想必同行最終還是會對小米產品心服口服。
雷軍在2016年初的年會上提到過“補課”這兩個字,認為要把短板補上,放慢腳步才能調整好自己跑步的姿勢。小米手機銷量大跌36%之後又反彈回來是一個證明,我就不再過多闡述。
既然提及到了,有人會問小米手機業務觸底反彈,那為何小米現在還沒有上市計劃或者為什麼小米不急於上市呢?依照我的淺顯觀點認為,因為上市以後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小米的創造力,事務繁多了後有些東西想做,但是考慮到種種因素還是會可能不做;也有可能上市之後資金充裕,花大筆的錢去搞研發、去改進生產裝備,但可能就少了幾分創業公司的銳氣。
小米創業七年多,如果目前上市,小米還能給人多少驚喜?是否還能堅持成本定價?都是一個存在的問題。進一步來講,小米想法很多,但自己還是聚焦於主要業務上,所以有了小米生態鏈企業為小米充當“後廠”,而“前店後廠”的模式無疑是現在的小米生態;要知道研發一款產品,有足夠多的專業工程師,還需有一些工程師發明的新奇東西,可“後援”不足的的話將會遇到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