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馮瑋
“巴爾幹”這個名詞源於土耳其語對保加利亞一座山的稱呼。1808年,德國地理學家J.A.措伊納最先使用了“巴爾幹半島”這個術語。
關於巴爾幹的區域範圍,在二戰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核心說”,即巴爾幹以“二河六海”為界:二河是自西向東的薩瓦河和多瑙河;六海是西面的亞得里亞海和愛奧尼亞海,南面的地中海和愛琴海,東面的馬爾馬拉海和黑海。另一種說法是“東南歐說”,即除了上述範圍外,巴爾幹還包括多瑙河流域的匈牙利和整個羅馬尼亞、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部的塞普勒斯。匈牙利是“歷史上的巴爾幹國家”,曾經是巴爾幹的統治者。塞普勒斯的居民主要由希臘族和土耳其族組成,並且同巴爾幹半島的人民有相似的經歷。二戰後,巴爾幹半島的範圍一般指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土耳其六個國家。
巴爾幹複雜的歷史積澱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是使之成為火藥桶的主要原因。
巴爾幹的原始部落是居住在半島西部的伊利里亞人、東部的色雷斯人,南部的希臘人。除此之外,羅馬人、日爾曼人、法蘭克人、土耳其人、斯拉夫人等,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足跡。在這些人中,影響最大的是公元6-7世紀從黑海以北的草原地帶進入這一地區的斯拉夫人。他們進入這一地區後,同化了色雷斯人和伊利里亞人,將原居住在半島南部的希臘人“擠壓”到沿海地區和島嶼,將北部講拉丁語的羅馬行省居民“擠進”山區,從而決定性地改變了巴爾幹的居民結構。現在巴爾幹各國,前南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是斯拉夫人,羅馬尼亞人是達契亞-羅馬人後裔,阿爾巴尼亞人是伊利里亞人後裔,希臘人自成一族,土耳其人是突厥人後裔。斯拉夫族人口約佔巴爾幹半島人口的一半。
公元394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巴爾幹半島被一分為二, 因而形成了“東部文化區”和“西部文化區”。之後,與文化相關,巴爾幹居民主要信仰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
巴爾幹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衝,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古代,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曾將此視為戰略要地;在中世紀,歐洲十字軍東征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曾染指這一地區;在近代,沙皇俄國、威廉二世統治的德國都曾在它們整個擴張戰略中對巴爾幹志在必得;在現代,俄國和奧匈帝國對巴爾幹的爭奪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在二戰初期,德國曾侵佔巴爾幹,並試圖從側翼包抄蘇聯;英國丘吉爾在二戰後期就開闢第二戰場問題曾提出“巴爾幹方案”,用他的說法就是“攻擊德國柔軟的下腹部”。所有這些都顯示了這一地區極端重要的戰略地位。冷戰時期,在巴爾幹地區南面的地中海,曾集結了美國和蘇聯最龐大的艦隊。冷戰解體後,一些大國又藉機巴爾幹地區的糾葛紛紛插手,導致該地區動盪不安。
正是由於巴爾幹的地緣政治因素、民族構成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和宗教的多元性形成的複雜的歷史、大國的博弈這三種因素的互動作用,使之成為“歐洲的火藥桶”。
-
3 # 第一軍情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並且與亞、歐、非三個大洲交匯。試想,誰若控制住了巴爾幹半島,就相當於是控制住了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當然也遏制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可見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再加上巴爾幹半島還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就更加促使了列強覬覦的心態。
自從14世紀以來,巴爾幹半島就一直處在土耳其的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人民備受煎熬,因而巴爾幹半島上的各族人民迫切希望擺脫土耳其的殖民統治,想要獨立和自由。可是到了20世紀初,西方列強日益崛起,而土耳其帝國隨之衰敗,導致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整個巴爾幹半島,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重要目標。形勢一直髮展到一戰前期,巴爾幹半島上集結了諸多難以調和的矛盾。就像巴爾幹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的矛盾,從15世紀起,巴爾幹半島上的人民就長期處在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受壓迫民族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被嚴重激化。
其次,歐洲帝國主義列強爭奪巴爾幹半島時的矛盾也日益嚴重。由於巴爾幹半島有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而西方列強趁著土耳其的衰落乘虛而入,迅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尤其是到20世紀初,巴爾幹半島接連出現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甚至區域性戰爭不斷,一度成為列強爭奪霸權最敏感的地區。
所以說,巴爾幹半島就好比是歐洲的火藥庫,只需一根火柴,就會導致歐洲的整個大爆炸。
-
4 # 司馬不非
地理位置太重要,原住民沒有形成強大的國家或組織,其它大國勢力的干預。就像阿富汗一樣,蘇聯看準時機入侵,啊富汗人民在其它國家的暗中支援下不斷抵抗,美國等國家各種武器彈藥大力支援。蘇聯堅持了十年,撤兵了。美國一看,有機會,不如趁虛而入,美國就接著入侵了啊富汗。啊富汗人民就用美國贊助的武器繼續和美國幹,然後其它國家繼續支援啊富汗人民。美國幹了幾年發現有點虧本,就不斷的撤兵,留下各方勢力在阿福汗糾纏著。
-
5 # 莫奈何4
巴爾幹半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巴爾幹是一個歷史和地理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毆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地址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巴爾幹一詞是由土耳其語"山脈"派生出來的!巴爾幹半島與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及義大利所在的亞平寧半島並稱為南歐三大島。
巴爾幹半島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較早發祥地之一。南部也是古希臘文化發祥地!公元前2世紀,該島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歷史記載以來,戰爭不斷,爭奪控制權也變換頻繁!曾先後被羅馬、拜占庭、阿瓦爾、奧特曼土耳其等帝國統治,公元4到7世紀:匈奴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對半島反覆戰爭拉鋸爭奪統治權激烈交戰。但奧特曼帝國控制統治時間長達500多餘年,其間半島的主要戰爭就是當地人民掙脫奧特曼帝國的統治。
巴爾幹半島為什麼淪為火藥桶?
由於巴爾幹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是控制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又能控制通往印度洋的航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半島風光秀麗,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土地肥沃人民富庶!誰控制巴爾幹半島,誰就擁有坐享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越先機!誰就擁有經濟支配地位和戰略主動權,誰就掌握亞、非、歐交通貿易往來命脈。
數百年來,各國爭奪不斷,該地成為各列強帝國矛盾的焦點,(火藥庫)的形容名副其實!發生的反覆爭奪就不多敘了。隨後的戰爭演義中,世界清楚明白!只要巴爾幹半島響起槍聲,波及的國家地域將炮聲不斷!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小小手槍三響\炮火迅速轟遍全球。當代的衝突和波黑戰爭也讓世界煩躁不安……
巴爾幹半島的矛盾是列強之間和當地人民之間並一系例錯綜複雜糾纏不清的關係!巴爾幹半島是讓世界最關注的地方,也是人們祈禱和平祝願平安的地方……
讓巴爾幹半島在世界和平的努力祈福中遠離(火藥庫)的稱呼吧!
人類和平萬歲!
-
6 # 憤怒野虎
巴爾幹半島地區夾雜著民族、宗教的問題,並且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歷來成為各列強爭奪的軍事要地等特點,使它稱為歐洲的“火藥桶”。1.在巴以乾地區,這裡有俄羅斯的兄弟“斯拉夫人”各部族,還有阿爾巴尼亞族、希臘族等,民族矛盾錯綜複雜。塞爾維亞族、黑山族等為俄羅斯爭取物件,而阿爾巴尼亞族、希臘族為英法爭取物件,還有克羅埃西亞族卻為德國拉攏目標。2.巴爾幹地區,還存在著嚴重的宗教矛盾,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矛盾深刻,還有基督教內派分支的東正教與天主教、耶蘇教(新教)的矛盾。這裡,還是被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統治達幾百年。歷史上,基督教十字軍東征,也是沿這條路線進入中東地區。3.地理位置上,巴爾幹扼守西亞通往歐洲要道,控制黑海、地中海的交通,還可輻射蘇伊士運河,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沙俄向東擴張,就曾以打通黑海出海口,與英法土聯軍發生多次戰爭,英法土等國要保護地中海地區利益,也需控制巴爾幹地區。正是列強間的利益爭奪,使巴爾幹地區矛盾錯綜複雜,也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
-
7 # 715457390177張建軍
一,巴爾幹半島位於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地中海的一個海灣)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裡雅斯特。
總面積約55萬平方千米,人口約五千五百萬。
二,巴爾幹半島成為歐洲火藥桶的三點原因。
1,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三面環海,東隔土耳其海峽與亞洲相望;北面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薩瓦河,與歐洲大陸相接處十分寬闊,沒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
巴爾幹半島四面受敵,地中海及黑海不能作為地理屏障,多瑙河更是極易渡過。
2,地形破碎且為山地,難以形成力量核心,整合整個板塊的力量。
巴爾半島山地約佔總面積的70%,而且被眾多的山脈切割的非常破碎,形成眾多的谷地,交通幹線多沿谷地透過,多山間盆地,巴爾幹山以南有馬裡查河盆地、登薩河盆地。東北部為多瑙河下游平原。
海岸線異常曲折,長達9300公里,多良港(海上入侵也極其便利)。
錯綜複雜的多山地貌,極大的限制了巴爾幹半島的生產潛力,使它難於出現強大國家,同鄰近的板塊競爭。
3,被歐洲,俄羅斯,以及伊斯蘭三股勢力包圍,成為三股力量逐鹿中原的戰場。
三,三股力量在巴爾幹半島逐鹿,使得巴爾幹半島從古至今都衝突不斷,戰爭頻發,一戰、二戰歐洲主戰場都發生在這一地區。
這裡由於地緣原因,導致統治巴爾幹半島帝國更迭不斷,而不斷換主人更是產生了錯綜複雜的民族矛盾、宗教衝突、文化差異、邊界糾紛、政治分歧等棘手的問題。
這些矛盾即相互影響,盤根錯節,糾纏在一起,難於理順。
二戰後美蘇主導世界,巴爾幹半島更是兩強爭奪的重點地區之一。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大大加強了在巴爾幹半島的力量(前南斯拉夫解體),清除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
(黑山加入北約之後,親俄羅斯的塞爾維亞失去了出海口,俄羅斯完全喪失了在地中海的戰略支點。)
-
8 # 王大哥要吃湯圓
巴爾幹半島是人類文明較早發祥地之一,是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於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臨黑海,南臨伊奧尼亞海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遙遙相望,北面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裡雅斯特。總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
1、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
巴爾幹半島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面是亞得里亞海東面是黑海,北界是多瑙河與薩瓦河,與歐洲大陸相接處十分寬闊,無高山阻隔,交通便利,半島有森林、煤、銅、石油等資源。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絡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19世紀初期,此地理位置是沙俄南下地中海的必經之路,是英法等西歐國家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是奧地利帝國向南擴張通向亞得里亞海的戰略要地。因此巴爾幹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
2、半島民族眾多
公元4-7世紀,匈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對半島的統治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
-
9 # 莫剛哦認得你
巴爾幹半島,地處歐洲南段,北鄰東歐平原,西和南臨愛琴海和亞得里亞海,東面與小亞細亞半島隔著博斯普魯斯海峽隔海相望,以丘陵山地為主要地形。自古以來巴爾幹半島就是北歐和西歐東進西挺的側翼安全保障,北方遊牧民族侵掠中歐和西歐,西歐和中歐農耕文明保衛勢力抵抗侵掠所必須佔領的側翼,更是亞洲帝國擴張歐洲和歐洲文明擴張亞洲的跳板,是個文明的十字路口。巴爾幹地區是在奧斯曼帝國攻打維也納失敗後,逐步成為歐洲基督教文明與亞洲伊斯蘭教文明的矛盾交融地,而後奧斯曼帝國衰落,逐步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力後,巴爾幹地區徹底醞釀成了歐洲火藥桶。其中交織著民族利益衝突與宗教信仰矛盾,是亞洲與歐洲的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的延續,歐洲的戰爭與亞洲伊斯蘭教地區的戰爭都會影響巴爾幹地區的民族成分與宗教勢力的平衡從而引發戰亂。近東又近西,希臘文明和拜占庭帝國的千年統治,形成了文化上的西方屬性。自古以來的民族大遷徙,帶來了複雜的民族成分,奧斯曼帝國的強勢崛起帶來了真主信仰,增加了宗教信仰,造成了信仰分裂。這些都不是一個資源貧瘠,地域不廣而位置優越的小國寡民的智慧所能化解的。巴爾幹的穩定與否都深受大國均勢的操控,歐洲強則矛盾的前沿會延伸至小亞細亞和兩河流域,直至帕米爾高原。如果歐洲弱,大國均勢被打破,巴爾幹必然受到衝突的波及,首先動盪起來。
-
10 # 圖說地理
巴爾幹因其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註定成為四戰之地,成為歐洲的火藥桶也不足為奇了!
巴爾幹地形限制其發展潛力,註定淪為被征服的物件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三面分別被黑海、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包圍,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巴爾幹半島多山,百分之七十的土地是山地,剩下的就是零星分佈在山間的盆地和沿海平原。
巴爾幹半島地表割裂嚴重,各個盆地平原間只能依賴山間谷地聯通。這樣的地形一是限制了巴爾幹半島的發展,尤其限制人口的增長。再這割裂的地形限制半島的融合,使其無法發展成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力量,來阻止別的勢力的侵略,註定成為周邊文明入侵的物件!
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各方爭奪的物件巴爾幹因為地形地貌,限制其發展,如果其偏居一偶,或許也不會引起別人的關注。巴爾幹的悲哀還在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帶來的戰略價值,使其成為各方爭奪的物件!
巴爾幹地處歐洲東南部,亞歐兩大陸的交匯處。同時交通地中海和黑海,是黑海進出地中海進而通向大洋的必經之地,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地處希臘和波斯帝國交鋒之地;羅馬時期,巴爾幹雖然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是這裡仍然是羅馬和北方蠻族戰爭的前沿;伊斯蘭教在西亞崛起後,這裡成為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爭奪區。
進去近代各方勢力對巴爾幹的爭奪更加激烈。俄羅斯崛起後,為了尋找出海口,在這裡和土耳其進行長達兩個世紀的戰爭。奧匈帝國對該地區吞併甚至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後這裡同樣是美蘇兩大陣營冷戰的前沿,雙方在這裡劍拔弩張。
以上的描述不難看出,巴爾幹半島無一不是雙方或者多放爭奪或者征服的物件。正是因為其地理位置所帶來的戰略價值,才使得巴爾幹被周邊的強力集權所“惦記”,成為戰爭爆發之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
11 # 十八星座
巴爾半島從古代屬於羅馬帝國,後東西羅馬分裂,屬東羅馬,匈牙利匈人帝國曾南攻羅馬巴爾幹,後來土耳其佔頌該地,民族獨立旺盛,塞爾維亞獨立又與奧匈戰爭,所以各民族矛盾大,引歲一戰,二戰後鐵托強力領導,才漸平息所以稱火藥桷:
-
12 # 高老酒說歷史
《東周列國志》第93回載:趙武靈王自念趙國北邊於燕,東邊於胡,西邊於林胡,樓煩;與趙為鄰,而秦止一河之隔。居四戰之地,恐日就微弱。我們且不說趙武靈王的本事有多大,單就他看到趙國所處的兇險的周邊環境這一點來說,他已經很不錯了。他創造了一個成語:四戰之地。巴爾幹半島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四戰之地,所以,它才成了歐洲的火藥桶。
一,四戰之地巴爾幹半島的慘痛過往。巴爾幹半島被征服的歷史要追溯到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他是這個半島的第一個佔領者,這是公元前四世紀的事情了。大約過了一百多年,來了第二個征服者,它就是著名的羅馬帝國,接著是拜占庭帝國。以貝爾格萊德為例,這個古老的城市曾經遭到東亞匈奴人,西羅馬的東哥德人,奧斯曼土耳其人和蒙古人的侵略,而且蒙古人曾經兩次佔領過這座苦難的城市。每一次的征服都是一次殺戮和流血,傷害和撕裂。從地中海上吹來的溼漉漉的海風,聞著都是血腥味。
二,“四戰之地”巴爾幹半島複雜的周邊形勢。四戰之地特指地面平坦,無險可守,容易受到攻擊的地方。巴爾幹半島算不上地面平坦,然而,它所處的複雜的周邊形勢讓它不想受到攻擊也難。巴爾幹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處,由於塞爾維亞和波黑等國是以斯拉夫族為主的國家(以前是南斯拉夫),這些斯拉夫人和俄羅斯的斯拉夫人是屬於一個民族的,他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而俄羅斯就想當然地把巴爾幹半島當作了自己的勢力範圍,老毛子更看中了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歐洲人可不那麼想,他們從骨頭縫裡鄙視老毛子俄羅斯,更不可能放棄這個南下地中海的天然的跳板!從十九世紀初期開始,沙皇俄國,奧匈帝國,英國和法國都在這裡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在二戰後,先是北約和華約在這裡鬥雞眼;之後,隨著原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自顧不暇,北約趁機把自己的臭腳伸到了巴爾幹半島的被窩裡。於是乎,我們看到了南聯盟被北約肢解,塞爾維亞被北約一通狂轟濫炸。
三,“四戰之地”巴爾幹半島的複雜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問題。西方的學者對巴爾幹半島的問題也非常關注,一些學者還曾經深入到巴爾幹半島的各個國家和民族去做一手的調查。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當地的民族互不干擾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如果稍有風吹草動,各個民族之間立馬就開始了鬥雞眼,而且是怎麼狠怎麼鬥!一個小小的半島上居住著,斯拉夫人,希臘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和馬其頓人等等等等!這些民族的信仰更加多元,分別有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教。本來就脆弱的民族問題加上宗教因素,使半島這根本來就緊繃著的神經愈發敏感,簡直就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四,四戰之地巴爾幹半島重要的地理位置。
處在四戰之地的巴爾幹半島也許就是個尷尬的存在。它向東扼守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向西是亞美尼亞海,向南是浪漫到死的愛琴海,向北是歐洲腹地。要麼是強敵在虎視眈眈,要麼是一望無際的海水漫漫,難道這就是巴爾幹的宿命嗎?上天賜予巴爾幹以富饒之地,卻沒有人去保護它,愛護它,珍惜它。讓它成了一塊無主的肥肉,任人宰割!
至此,我想起了三國時期荀彧說的一句話:“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看來,四戰之地就是巴爾幹的宿命。所以,射向裴迪南大公的那顆子彈一下子就引爆了一場世界大戰。
-
13 # 史海泛讀
前言:
說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就是歐洲的火藥桶,這個觀點我認為是有點偏頗的,造成這個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近兩個世紀以來,巴爾幹半島上面戰火紛飛。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就是在巴爾幹半島發生的。而且直到20世紀末,巴爾幹半島上的各民族之間還爆發戰爭。對華人來說這個地區造成不良印象,僅次於混亂的中東地區。巴爾幹半島地區並非自古以來就是歐洲的火藥桶,是從19世紀開始,歐洲的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近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利益,把巴爾幹地區變成了火藥桶。
▲1878年柏林會議後的巴爾幹,土耳其喪失大片領土
歷史背景巴爾幹地區在歷史上至少被三個帝國統治過,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少部分時期被波斯帝國染指過,不過時間很短),其中羅馬帝國統治的時間應當是最長的。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拜占庭帝國,繼續統治了巴爾幹半島長達近一千年。在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後,巴爾幹半島漸漸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蠶食,直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整個巴爾幹地區,徹底落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手中,在土耳其人的手中,被統治了三個多世紀。在這些帝國的統治期間內,雖然巴爾幹地區時不時的會出現一些反抗,但都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巴爾幹半島地理範圍
為何19世紀開始巴爾幹半島接連出現戰火,以至於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簡要談談兩個原因
巴爾幹地區民族主義精神的覺醒應該說自從基督教成為西歐世界的統治思想之後,教會其實一直都在淡化種族之間的區別,因為基督教本身就是一種平權的宗教,他更強調信仰基督教的平等,不分種族,不分性別,不分地位,只要信仰基督教就是兄弟姐妹。民族的觀念,種族的觀念是非常淡薄的。當時的巴爾幹地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雖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了巴爾幹地區,但是並沒有強迫當地基督徒改宗伊斯蘭教,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宗教政策相對是比較寬容的,當然這也只是在有限的範圍內。因為民族觀念的淡薄,所以巴爾幹地區的各個民族雖然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在沒有強迫基督徒改宗的政策下,他們也願意接受土耳其人的統治。在土耳其人統治的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裡,巴爾幹地區相對還是比較平穩的。但是從18-19世紀開始,歐洲興起了民族主義觀念,這種觀念的興起和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不可分,用民族主義觀念來對抗宗教權力,這成了當時西歐各個新教國家的主要手段。毫無疑問的是這股民族主義思想風潮也刮到了巴爾幹地區。首先起來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就是希臘人,希臘人透過長達8年的戰爭,最終獲得了獨立。而希臘人獲得了成功,大大激發了其他民族的獨立精神,巴爾幹半島上的其他民族紛紛掀起了起義。最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喪失了巴爾幹半島的統治權。而剛剛獲得獨立的各民族之間內部又產生了矛盾,每個民族都想為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特別是領土問題和邊界劃分,各個民族之間內部矛盾重重,這就使得巴爾幹地區非常的不穩定,期間爆發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就馬其頓地區領土歸屬問題發生衝突,隨後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歐洲列強對近東地區政和經濟權利的激烈爭奪應該說歐洲列強對於巴爾幹地區政治經濟權利的爭奪是導致巴爾幹地區戰爭不斷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巴爾幹地區各國本身就是矛盾重重,隨著歐洲列強的介入,使得這一地區形勢更加惡化。俄國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爭奪非常激烈,兩國都與巴爾幹地區接壤。俄國希望控制巴爾幹半島,主要是為了獲得黑海的出入口。只要控制了巴爾幹半島,就相當於獲得了通往地中海的鑰匙,因此俄國在爭奪巴爾幹地區的權力不遺餘力。而奧匈帝國想要控制巴爾幹半島,主要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和領土,因為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地區的爭霸已經延續了幾個世紀,終於熬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力衰落的時刻,所以哈布斯堡王朝絕對不會放棄對巴爾幹半島的控制。奧匈帝國不希望肢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但俄國希望徹底肢解奧斯曼帝國,所以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在巴爾幹半島上針鋒相對,使得巴爾幹半島的形勢更加複雜。英國在巴爾幹半島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利益。此時英國已經控制了埃及的蘇伊士運河,如果巴爾幹半島被俄華人所控制,就將對英國的地中海上航線和貿易造成嚴重的威脅。所以英國對巴爾幹地區的主要政策是削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但不使它瓦解,英國拒絕了俄國瓜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企圖。列強在巴爾幹半島上利益的不同使得巴爾幹半島各方都是針尖對麥芒。最後就導致了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刺殺的薩拉熱窩事件,導致一戰的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巴爾幹諸國的領土
結語:應該說巴爾幹地區民族主義的覺醒,是導致巴爾幹半島變成火藥桶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歐洲列強在巴爾幹半島的激烈爭奪,列強的介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各民族之間爭鬥不斷,使得這個地區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即便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巴爾幹半島地區仍然發生了好幾次戰爭,因為領土分配,邊界問題,巴爾幹半島上的各民族之間依舊矛盾重重。
-
14 # 燕山史話
導言
沒錯,巴爾幹半島近兩百年來成為了歐洲的火藥桶,最早可追溯到爆發於1821年的希臘獨立運動,後來又有1875年的巴爾幹起義、1912-1913年的兩次巴爾幹戰爭等等,最終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可以說,在歐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巴爾幹是最能吸引全世界注意力的地方。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本回答將詳細說明。
△薩拉熱窩事件
巴爾幹半島民族、宗教情況複雜巴爾幹半島生活的居民民族並不是單一民族,而是眾多擁有不同信仰的民族。
民族眾多:巴爾幹半島存在五大民族分別為:南斯拉夫人、羅馬尼亞人、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土耳其人。南斯拉夫人雖然佔據人口優勢,但其內部又分為五個民族分別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馬其頓人、斯洛維尼亞人、保加利亞人。除此之外,在1867-1918年奧匈帝國還長期控制巴爾幹半島,因此還存在德意志人、匈牙利人、吉普賽人、猶太人。
△巴爾幹半島圖
宗教眾多:在歷史上,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分裂,後拜占庭帝國信仰的是東正教,而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所屬領域信仰的是基督教,奧斯曼帝國取代拜占庭帝國,國教是伊斯蘭教,該地區又與中東地區距離較近,在歷史上深受猶太教影響。四大宗教交織,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天主教拉丁文明、東正教東方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
民族和宗教兩股勢力都試圖建立起民族國家或者政教合一的國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在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輝煌時期,這些民族都想恢復往日的輝煌,都有自己的大國夢想,教會成為民族的精神支柱,巴爾幹地區各民族國家紛紛利用宗教來矛盾、衝突乃至戰爭。
△巴爾幹民族分佈圖
大國勢力的角逐在19世紀,隨著奧斯曼帝國勢力的衰落,此地成為了歐洲列強眼中的肥肉,俄國、奧匈帝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均對此地虎視眈眈。
俄國在尼古拉一世時期就制定了“東方政策”,企圖保持和擴大從黑海到地中海航線的暢通性,希望將巴爾幹諸國變為自己的附庸國,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不惜發動四次俄土戰爭。
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想要得到匈牙利、特蘭西瓦尼亞、達爾馬提亞和塞爾維亞等地,奧匈帝國的策略是希望看到一個羸弱的奧斯曼帝國,而不是一個垮掉的奧斯曼帝國,因為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一樣,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奧匈帝國怕引起連鎖反應。
英國希望外界勢力不干擾蘇伊士運河的印度航線正常通行;在19世紀,法國是奧斯曼帝國的最大債主,因此他關注在巴爾幹的經濟利益;德國在巴爾幹地區雖然沒有直接利益,但在俾斯麥的縱橫捭闔下,他充當了奧匈帝國和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中間人角色;義大利則見機行事,夢想非常大,想最終佔領巴爾幹地區,把國旗插到小亞細亞半島。
可以說,列強們各懷鬼胎,使得巴爾幹地區存在的民族、宗教等衝突更加錯綜複雜。
△巴爾幹至今仍是博弈區
總結綜上,巴爾幹地區百年來的“火藥桶”稱號告訴我們國家利益至上是各國行動的最高準繩,巴爾幹問題多年未決的原因既有內部民族、宗教、領土紛爭等原因,也有外部西方列強幹涉的原因。
回覆列表
在我們的中學歷史課堂上,巴爾幹半島經常被比喻為歐洲的火藥桶,意思是隻要這個地方有任何風吹草動,戰爭的浪潮就會如引線傳導一般引爆整個歐洲大陸。那麼,為什麼巴爾幹半島會成為歐洲的火藥桶呢?
圖/一戰之前的巴爾幹半島 舉世無雙的戰略要地巴爾幹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衝之地,是歐洲大陸經地中海、紅海到達印度洋和太平洋,以及俄國經黑海到地中海的必經之路。處於君士坦丁堡(現在稱為伊斯坦布林)附近的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兩個海峽牢牢掌控著黑海到地中海的門戶,同時劃分歐亞兩大洲。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與戰略地位,歷來為兵家所必爭之地。 圖/巴爾幹半島在歐洲示意圖這一地區同時受到來自四面八方勢力的覬覦,來自東北方向的俄羅斯勢力迫切需要將自己的戰略利益與商業利益從屬於內海的黑海擴充套件到大西洋與印度洋,來自西北方的傳統歐洲勢力希望將這一地區作為制衡近東與東歐的平衡槓桿,而來自亞洲的勢力則將這一地區作為通向歐洲的橋頭堡。如此三方角力之下,外加其所控制的航道沿線國家的利益糾葛,勢必讓這裡成為歐洲各國神經的密集之地,一有異動,就會掀起驚濤駭浪。 複雜的歷史民族關係巴爾幹之所以成為火藥桶,除了所處位置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因為自身易爆的特質。巴爾幹複雜多樣的地理條件(山脈、高原與平原交錯)不利於各個分散的居民區的融合,也不利於實行大面積的統治管轄,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巴爾幹各國的民族分離主義傾向。 圖/巴爾幹半島地形圖整個巴爾幹半島從古希臘時代開始經歷了多次民族洗牌與重組。斯拉夫人在5-6世紀南下之後,這裡的民族成分雖然產生了主體(南斯拉夫人),但是整體來看仍然是十分複雜的多元格局。再加之後來奧斯曼佔領時期造成的文化影響,當今巴爾幹半島之上,南斯拉夫各族和保加利亞人是斯拉夫族,阿爾巴尼亞人是古伊利里亞人的後裔,羅馬尼亞人是達契亞——羅馬人的後裔,希臘人則源於古希臘人,土耳其則是突厥族。如此紛亂的民族關係分佈必然構成極為敏感的政治局勢。 圖/巴爾幹半島民族分佈總之,複雜的民族關係與重要的戰略位置讓巴爾幹成為了歐洲戰爭的最重要策源地之一。參考文獻:1.張立淦 曹其寧,歐洲火藥桶——巴爾幹史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2. 陳志強著,巴爾幹古代史,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