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心學歷史

    個人鄙見,請多指教。

    張居正,是明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無宰相之名的宰相之一,因為張局長的職位是內閣首輔,皇帝的第一秘書。梁啟超贊他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黃仁宇也在萬曆十五年中感嘆世間已無張居正。

    張居正,是一個神童,從小就充滿了傳奇色彩。在明穆宗朱載垕死的時候,成為顧命大臣,受命和高拱一起輔助年幼的皇帝朱翊均,當時僅僅只有10歲。

    在此主少國疑之間,大明朝廷政治鬥爭也異常激烈。最後張居正聯合馮保擠走了高拱,開始內張居正主外,馮保主內,在李太后的領導下,形成了一個鐵三角,轟轟烈烈的開始了萬曆新政的十年風華。

    張居正成為首輔之後,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其主持裁決,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1582年7月9日,年僅五十八的張居正因病去世。但沒多久就別萬曆抄家,家中親人有的甚至被活活餓死,自己也抄一點被拋墳,直到明熹宗天啟二年才恢復名譽。

    張居正對國家貢獻那麼大,十年來嘔心瀝血,開啟了萬曆新政,也奠定了萬曆48年的國家根基,甚至張居正的出現,延緩了大明的滅亡。而且,張居正還是萬曆皇帝朱翊均的老師,十年來有心教育萬曆要做一個聖君,對其非常嚴格,有些時候甚至有點像一個父親。

    但為什麼張居正對萬曆的教育會失敗,張居正死後就被清算了呢?可以說是命中註定,從張居正當上首輔,敢於獨掌大權,獨任其事的性格上,就註定了這樣的結局。

    首先,張居正沒擺正自己的位置。張居正是首輔,是宰相,是顧命大臣,但同時也是臣子。他在國家事務上,大權獨攬,雷厲風行,很多事情自己做主,隨著萬曆的年紀漸長,肯定會心生不滿。其實作為老師,他親自為皇上編寫教材,制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年復一年,不能有一點鬆懈,皇帝幾乎不能有一點點自己的愛好。而萬曆是非常聰明好動的,這就壓抑了孩子的天性,時間久了,就連父子之間都會爆發矛盾,何況是君臣之間。

    其次,張居正沒有以身作則。張居正要求皇帝從小要節儉,要樸素,要端莊,要能聽取諫言,總之,要做一個完美的聖君。但是自己卻不很注重自己的修養,追求享受,生活奢侈,獨斷專行,總之,自己既有政治家的手腕,也有才子的風流享樂精神。這樣鮮明的對比,在萬曆逐漸知道真相之後,難免大失所望,難免會從心底裡報復他。

    然後,張居正得罪了一大批的人。張居正的改革,不可避免的要損害到許多人的利益。自古以來,改革就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改革者,往往難以獨善其身。商鞅、王安石、戊戌六君子等等,張居正當然也不能避免。在他生前,許多人就群起而攻之,找各種藉口彈劾他,當然,張居正確實也有許多給人以口舌的地方,最出名和嚴重的例子莫過於奪情事件。

    還有,張居正選錯了接班人。張居正也不知道怎麼了,選了一個接班人張四維,一上臺就全力反對張居正的變法改革,啟用了一大批被張居正罷免的人,反而罷免了許多張居正是力行改革的人。後來,這些人一來是政見不同,二來是迎合皇帝,三來也趁機報復。所有各種舉報材料紛至沓來,終於讓皇帝決定抄了張居正的家。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最為權臣,張居正和皇帝朱翊均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張居正必死,就算生前不被殺死,死後都難免不被清算。張居正的經歷和霍光極為相似,這就是他們的宿命。而另一個出名的權臣曹操就很清楚這點,所以他說他不會放棄兵權,自取其禍。這說起來,好像高位的人就像騎虎一樣,上去就下不來了。張居正要想活命,除非後面幾年不幹正事,專心維持人際關係,上下打點,夾起尾巴做人,然後皇帝一到年齡就趕緊像蕭何一樣故意犯幾個錯退下來。

    唉,做點事難啊,所以世間只有一個張居正,所以明朝以後再沒有張居正。

  • 2 # 文苼尉

    張居正對萬曆的教育,並不能說失敗,只能說張居正作為一個老師有些失敗。

    隆慶皇帝駕崩,年幼的萬曆繼位,國家需要有才華、有能力的人掌舵。李太后、張居正、馮保三個人就組成了幾乎牢不可破的鐵三角。這也讓萬曆朝在初期有了中興之氣象。

    但是,張居正過於強勢,他透過自己的權勢,把皇權壓得死死的,始終把萬曆當成小孩子看,即使萬曆到了親政的年紀,張居正也沒有還政與皇帝,當然,明朝的文官集團也限制著皇權,這是另外一件事。

    張居正活著,萬曆只能謹小慎微,因為李太后曾威脅過他,小孩子胡鬧就廢了他改立潞王為皇帝。等到張居正死後,萬曆把所有的憤怒都發洩了出來,不僅把張居正打落塵埃,還活活餓死了張居正的長子。

    為了顯示自己也是有為之君,萬曆發起了三大徵,這也讓世人看到皇帝的雄才偉略。但是後來因為文官集團不斷的咄咄逼人,在萬曆冊立太子的事情上不斷亂說話,導致萬曆與外朝嚴重對立,你們鬧我,我就不上朝,這才有了明朝的走向滅亡。

  • 3 # 論史

    這個問題有深度。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張居正,中國有句俗話說的好,“師傅請進門,修行在個人”,努力是雙向的,一個人要成材,師傅教育方法得當固然非常重要,但學生本身的努力上進才是決定因素。至於張居正之所以對萬曆的教育失敗無非就是兩方面的原因:一、萬曆自身墮落。二、張居正的教育方式確實有失敗之處。

    說句實話,對於萬曆皇帝這個人的墮落我也有不可思議,當時我看《萬曆起居注》萬曆初年部分的時候,我向大家保證萬曆皇帝絕對是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好學生,其好學、聰慧、舉一反三的能力讓我也由衷讚歎,怎麼看都是未來的聖君,至少不會和昏庸之主聯絡在一起。

    比如說在少年時期頭腦清晰,批閱奏章極其認真,善於發現存在的問題和破綻。有一次在萬曆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操江都御史王篆彙報捕獲盜賊一事,萬曆看了奏疏後對張居正說道:“這份奏疏寫有去年十二月這夥盜賊搶劫過建昌王,地方官為何隱匿不報?”讓張居正連嘆萬曆“聖明”。附圖。

    學習中善於認真聽講,年輕的萬曆皇帝甚至能找出講官出錯的地方,極其細緻。附圖。

    可以說這樣的人居然會是昏君,簡直不能想象。

    至於年少時和張居正的關係簡直是堪稱君臣知遇的典範,萬曆可謂是時時刻刻體貼這位“元輔”,如在開經筵的時候,夏天怕張居正熱著,命內使於張居正站處搖扇。冬天,以氈毯一片鋪於地上,怕張居正著涼。

    《萬曆起居注》四年十月十六日:先生精忠大勳,朕不能言述,官不能酬,惟我祖宗列聖必垂鑑知,陰佑先生子孫,世世與國鹹休也。

    萬曆對張居正的信任隆重,讓張居正實在非常感動,決意為萬曆鞠躬盡瘁,“蓋聞君臣大義,分無所逃,時乎,時乎!難以再得”,這種場面真是無比的溫馨。

    只可惜“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最後結局居然是張居正死後遭受清算,萬曆成為了昏君,結局讓人唏噓不已,在張居正無微不至的嚴厲教育下,萬曆竟然走向墮落,大致有如下原因:

    第一、兒時生活坎坷,埋下了巨大的心理隱患,再加上祖輩和父輩的奢靡生活給其起了極大的示範作用。

    萬曆皇帝出生的時候,恰恰是嘉靖皇帝迷通道教玄學最狂熱的時期,又是他父親朱載垕前途未測的時期,所謂“穆考在潛邸,朝夕危懼”,嘉靖本人越到晚年,就越發的昏亂狂悖,竟然迷信於“二龍不相見”之說,搞得裕王府不敢朱翊鈞這個皇長孫出生的訊息告訴嘉靖皇帝,“今上誕生,不敢奏聞,至兩月間不敢剪髮”

    《萬曆野獲編·卷二》:今上以癸亥八月生於裕邸,時世宗惑於二龍不相見之說,凡裕邸喜慶一切不得上聞。

    直到嘉靖去世前,不得命名、不許慶賀,兒時的朱翊鈞都籍籍無名。而隆慶皇帝登基後,就立刻舉行了冊立朱翊鈞為皇太子的儀式,身份的變化可能在朱翊鈞身上很難有深刻的體會,但朱翊鈞在逐漸成長期間肯定會得知這些壓抑的舊事,體會到權力地位得重要性,併產生獨特的人格,如過度自尊、報復心特別強等等。

    而萬曆本人從小生活在王府和皇宮這種環境中,難免對祖輩、父輩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耳濡目染,難免有對縱情聲色的嚮往,一個人控制自己的心理慾望往往非常困難,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皇帝也是人,一旦難以做到克己,窮奢極侈的慾望之門後是很難關閉的。

    其次、長期與當時的內閣首輔張居正發生各種各樣的軟性摩擦,助長逆反心理。

    隨著萬曆皇帝年齡增長,愈發的貪財好貨和追求享樂,這與正在大規模進行改革、致君於堯舜的張居正目標不符,君臣關係激化就在所難免。

    自萬曆六年,萬曆皇帝大婚之後,李太后、張居正、馮保對其監管和輔導鬆弛,萬曆可以戰隊較少受限制的自作主張。僅僅在婚後的第四天就開始向戶部和光祿寺索要銀兩,甚至想挪用修建關係山東省人民安全的滹沱河工程的款項來滿足奢侈的需要。

    他命內閣轉諭工部,取太倉銀十四萬九千兩,鑄成制錢二萬錠以供上用,張居正堅決不能從命,萬曆皇帝才在不得已下收回諭旨。

    萬曆貪財好貨的行為從其大婚後到張居正去世一直沒有停止過,而張居正也大力諫阻這種伸手要錢的因為,甚至為了錢的事雙方矛盾已經開始公開化。就如在萬曆七年三月萬曆皇帝下諭旨取光祿寺10萬兩資訊,張居正對此事上了一份語氣很硬的奏章,公然提到“決不敢奉詔”,這已經屬於公然抗旨了。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的矛盾更像是最高權力歸屬權的矛盾,年齡漸長、日益腐化的萬曆皇帝開始不願意接受這位“元輔”的管束,此時的萬曆更多的是當面唯唯諾諾,心裡積恨難平,所謂“上雖虛己以聽,而內顧不堪”,一旦張居正去世後,難免會對過往進行報復性補償,所有被張居正約束的荒淫享樂慾望就會噴湧而出,張居正去世僅僅不到一年,就開始“留意聲色遊宴”

    第三、張居正教育方式確實有管束過嚴,干涉過多之弊,也同樣加劇了萬曆皇帝的逆反心理。

    張居正為了將萬曆培養成聖君,對萬曆的講讀、視朝、施政、生活瑣事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管,甚至連房事都要提上一嘴。有時候,萬曆皇帝有一些並不大的過失,比如酒後失態,張居正“具狀切諫,其詞甚激,有鬻拳之風”,並且還幫萬曆起草罪己詔,頒佈天下,“且草罪己御札,呈覽發行”,前面所述萬曆皇帝自尊心極強,張居正以為規諫,萬曆皇帝則視為莫大侮辱,一件件一樁樁事情下來,逆反心理加劇,教育效果適得其反,萬曆“藏怒忿志,蓄極而發,從此為所欲為,無復畏憚”

    所以,萬曆之所以會從少年明睿向昏庸腐化轉變既有其身世心理原因,也有張居正教育不當的原因,內因與外因同時作用,才讓萬曆皇帝墮落至此。

    引用文獻:《萬曆起居注》、《明通鑑》、《張太嶽集》、《萬曆野獲編》、《谷山筆塵》

  • 4 # 史無止境

    不是教育的不好,而是太好了。

    萬曆十五年裡說得很清楚了,明朝士大夫需要的是一個傀儡,一個供在上面的吉祥物罷了。

    不同的君王對此的反應不一樣,如果是平庸的君主,說不定就從了,但是萬曆恰恰是一個聰明人。他看穿了這個遊戲。

    越是聰明人越是難以忍受自己被愚弄。他先是試圖證明,然後是掙扎,最後就是放棄治療,以不合作的方式來表示憤怒。再加上從嘉靖那裡遺傳下的子嗣,最終造就了一個奇葩的皇帝。

    說到進諫,我就想起兩個典故。鄒忌諷齊王納諫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早在春秋戰國,名臣們就知道要委婉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再說說唐太宗與魏徵吧。即使以唐太宗的英明,也好幾次都忍受不了魏徵,但最終使唐太宗推到魏徵墓碑的原因是什麼?是唐太宗知道魏徵把進諫的文章交給了史官褚遂良看。即使是以唐太宗的大度,也難以忍受被愚弄。他不能接受,大臣進諫是為了揚名,而不是糾正君主的過失。

    同時代的諫臣馬周,死之前燒掉了所有進諫的奏章。但是馬周又有幾個人知道呢?畢竟他沒有犯顏直諫,把唐太宗都搞得下不了臺。

    我說這些不是為了指責魏徵,畢竟這也沒什麼證據,最後唐太宗也把他平反了。我是想說,進諫的目的很多時候不是為了糾正君王的過失,而是為了揚名,甚至是站隊。後面兩樣在宋與明朝表現得最為明顯。諷刺的是,這兩個朝代是士大夫話語權最大的朝代(排除洪武與永樂)。

    言歸正傳,說回萬曆。張居正之後,他最信任的就是申時行了,畢竟他是萬曆的老師,而且品行端正。在立儲問題上,申時行的立場與所有文臣其實是一致的,但他一直試圖調和,穩步推進,別把皇帝逼急了,結果就被懷疑立場,直接被彈劾的奏章給攻擊下臺。

    然後就是著名的酒色財氣奏疏了,萬曆被罵之後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不是他要糾正我這個君王的過失,不是他罵我,而是他要沽直買名(靠罵君主來揚名),而閣臣們怎麼勸萬曆的呢,說放他一馬,要不不是隨了他的心願了嗎?

    君臣相疑到了這樣一種程度,我只感到深深的悲哀。就算你讓孔子來教導天子,又有什麼意義呢。

    細數明朝後期的天子個個都不願意與文臣們打交道。正德住豹房,愛出遊;嘉靖住西苑;隆慶在後宮;萬曆不上朝;天啟做手工。唯一一個愛上朝的崇禎直接亡國了,死之前說大臣誤我,個個可殺(咱不討論這段話的對錯,只說明崇禎皇帝也不願意和這幫大臣打交道)。

    回到標題,一個萬曆你可以說是張居正沒有教育好,可這麼多皇帝,你硬要說是教育的問題那就扯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人為家庭付出,最終卻得不到認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