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帝國烽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蕭何位列第一,張良卻也是榜上有名,排名第62,韓信排名21。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邦當皇帝之後,跟著他打天下的那幫兄弟自然也要高官厚祿的封賞。據《漢書·卷十六》載:“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劉邦一共分封了143個侯,如此大規模的分封是前無古人的,而他分封的前十名分別是:1.酇文終侯蕭何;2.平陽懿侯曹參;3宣平武侯張敖;4絳武侯周勃;5舞陽武侯樊噲;6曲周景侯酈商;7魯母侯疵;8汝陰文侯夏侯嬰;9潁陰懿侯灌嬰;10陽陵景侯傅寬。

    劉邦曾經說他能打下天下得益於“漢初三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從分封功臣的排名中,蕭何排名第一,但是同為漢初三傑的韓信和張良,卻不在前10 中。若順著名單繼續往後看名單,就會發現:封淮陰侯韓信,排名21;張良,封留文成侯,排名62。

    漢初三傑可謂是大漢建立的主要功臣,貢獻也各有千秋,為什麼分封時蕭何位列第一,為何張良卻排名如此靠後?

    有人會說漢承秦制,完全按照戰功分封,張良是一介謀士,沒有攻城拔寨的功勞,所以排在很後面。但蕭何一直在關中管後勤,沒有親臨過前線,故而蕭何的戰功也應該很小。

    實際上當時戰功最大的當屬曹參,曹參總共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俘獲諸侯王二人,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戰功,若是按照戰功分封的話,曹參也應該是第一,也輪不到蕭何。

    但是劉邦卻不這麼看,他認為曹參他們所立的是“狗功”,而蕭何所立下的是“人功”。劉邦與項羽相持數年,失軍亡眾,單身逃跑好幾次,都靠蕭何從關中徵發新兵來補充。打仗需要糧草,也是蕭何,每次都把關中的糧食及時輸送到前線,使士卒無飢餓之苦。

    蕭何的這些舉措被劉邦認為此是萬世之功,故而將蕭何列為功勞第一,封為酇侯,食邑一萬戶。

    蕭何得到了劉邦的提拔,但張良是劉邦最尊重的人,劉邦對其它人都是直呼其名,但唯獨度張良稱呼子房(張良的字),足以見得張良在劉邦心中的地位。可到了分封大臣的時候,張良為啥還是排在第62位呢?

    張良選擇留縣他與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選擇這個地方就可讓劉邦念及舊情,這也是張良明哲保身的一種智慧。後來同為漢初三傑的韓信被殺,蕭何受辱,只有張良急流勇退,提前修道,沒有受到劉邦的迫害。所以說張良求封留侯,恰恰是張良高明的地方,“謀聖”做到了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故而,在劉邦心中張良的地位非常高,也準備給張良很高的地位,但是張良拒絕了“齊地三萬戶”,而是選擇了留縣,所以劉邦分封的時候蕭何位列第一,張良卻排名第62。

  • 2 # 夢而為蝶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

    除此三人之外,曹參,周勃,樊噲等功亦很大,但不過是戰將,非大將,劉邦所謂功狗者也。陳平知計,稍遜張良,不在三傑之列。彭越,英布,本為亡秦時一方之王,附於劉邦而已,然手握強兵,武略超群,亦韓信之流亞。

    所以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功最大,然而各司其職,缺一不可。張良功成謙躬引退,只封留侯,韓信威名震主,功高不賞,以細故降封淮陰侯,故論功時以蕭何為第一,曹參次之。

  • 3 # 國史記聞

    蕭何被列為第一功臣是在漢五年項羽被殺之後,漢高祖劉邦先分封了蕭何、張良等二十多個功臣,而其餘的大臣們則互相爭功,以至於劉邦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都不知所措,最終在張良的建議下先封了與自己素來就有很深的怨恨的雍齒, 才穩住了大臣們的心。

    在關於誰該被列為第一功臣的事情上,曹參是眾望所歸的,大臣們都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而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反而受到的封賞比所有武將都高,實在是不合適。此時,劉邦對大臣們解釋說:“打獵的時候,追殺狡兔的是獵狗,但是指揮獵狗該去哪個方向追殺的確實獵人。所以,你們都是帶兵打仗的‘功狗’,蕭何確實指揮戰鬥的‘功人’。再說了,你們大多數都是一個人追隨我走南闖北,人家蕭何可是把全族數十人的性命押在我身上!”

    後來,關內侯鄂君又解釋說:“曹參立軍功,不過是一時之功,而楚漢爭霸五年間給大漢補充糧草軍餉,補充士兵武器,皇帝在外多次打敗仗,但是蕭何仍然固守關中等待陛下,這是萬世之功!”所以,蕭何被列為第一功臣。

    而張良在被分封之前,也曾經遭到功臣們的質疑,《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是劉邦對大臣們解釋說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讓他自己在齊地自選三萬戶,而張良則拒絕了,他選擇了初次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作為封地,劉邦沒有拒絕,便將他封為留侯。

    綜上可見,追隨劉邦起兵的大部分都是武將,他們對舞文弄墨的文官都有點看不起,所以覺得常年冒著生命危險征戰沙場的曹參才應該是第一功臣,而劉邦則強行改成了蕭何。張良沒有被封為第一功臣,則是因為他本身不願與人爭,早在排列功臣位次之前,他就拒絕了齊地三萬戶的封賞,劉邦當然知道他不會再計較自己排名在第幾位的問題,所以自然就把功臣第一的位置讓給了張良之外的人。另外,張良也曾經給劉邦解釋過:“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 4 # 國史春秋

    劉邦布衣出身,追隨他打天下的窮哥們兒也多,好不容易當上皇帝,自然不能虧待了這幫弟兄們。所以劉邦稱帝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獎賞有功之臣。劉邦想把蕭何排在第一位,但是沒有人服,因為他們看來,蕭何既上不了戰場只會舞文弄墨。為此功臣們還爭的面紅耳赤,鬧的不可開交,因此僵持近一年時間也沒有結果。最後劉邦丟擲一套“功人”與“功狗”的理論奚落眾人,不但把眾人駁的啞口無言,而且爭論總算罷止。劉邦把蕭何比作獵人,把其他人比作獵狗,並且說沒有獵人的引導,獵狗就捕捉不到獵物。眾人都很愕然,但又無話可說。後來鄂千秋又出面為蕭何邀功請賞,並說如果沒有蕭何就不會有大漢江山,而其他人則可有可無,劉邦聽了很舒心,於是又特別嘉獎了鄂千秋。劉邦最終敲定:蕭何功勞最大,位列功臣之首,封酇侯、食邑八千戶,充許上殿配劍,不必行跪拜大禮,而且蕭何的兄弟子嗣全部得到重賞。(蕭何劇照)

    那麼蕭何真有那麼大的功勞嗎?

    真有,用劉邦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治理國家、安撫百姓、供應軍需、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其實,蕭何就相當於漢軍的總後勤、總裝備部長。最初蕭何為劉邦經營漢中後方大本營,而後又扼守關中要地,每當劉邦被項羽打的灰頭土臉、狼狽不堪的時候,蕭何總能為劉邦源源不斷的供應糧餉、軍秣,並招募大批士兵以供劉邦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另外,蕭何還相當富有遠見卓識,進入咸陽城後嚴肅軍紀,建議劉邦“約法三章”,以此安撫人心,蕭何還把秦朝所有戶口錢糧,重要典籍等整理存管,把全國百姓的生產生活、稅收等真實情況做到了如指掌。關鍵一點蕭何還為劉邦舉薦了戰必克、攻必取的大將軍韓信,而韓信為劉邦奪取江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何張良沒有上榜?

    說張良沒有上榜是不對的,只是他沒有向別人那麼在意功勞,張良做人很聰明,視功名利祿為過眼雲煙。最後劉邦封其為留侯,賞了他一小塊兒封地,隨後張良去過了逍遙自在的神仙日子。反觀其他功臣,不是被劉邦找藉口殺掉,就是在造反後被滅。最悲慘的是韓信,劉邦有意把他一貶再貶,最後都被當成猴子看管起來了,他還幻想著跟劉邦享受榮華富貴。最後,一代名將慘死女人之手,還被冠以謀反之罪,夷了三族。所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早就看透一切,不為利祿所累,從而選擇了功成而退、明哲保身。(張良劇照)

  • 5 # 易讀春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蕭何的統籌保障,即使天才的謀略和戰略設想,都是空中樓閣、水中月。因此蕭何第一無異議。

  • 6 # 亦有所思

    太史公在《史記》裡已經從而面交待了原因,原文如下:“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表面原因就是張良不曾領軍,所以功勞看起來沒有那麼大!因此排名靠後也屬於正常。

    可是,這一句的潛臺詞非常多,而且是細思極恐的級別!更是太史公故意留下的可以相互照應的線索。

    直譯就是:張良多病,不領軍打仗,經常出謀劃策。

    潛臺詞有三

    第一,張良的病是真的?還是假的?或者說有沒有說得那麼嚴重!小編認為,張良身體確實不好,但沒有誇張到如此地方,應當是小病大養,故意以病態示人,以安撫劉邦之心。試問,如果一個謀國奇才,又懂兵法,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哪個皇帝敢給他軍權,不擔心哪一天惹張良不高興,回頭滅掉他麼?

    第二,未嘗特將也,不領軍打仗是誰的意思,是張良的自保之舉,還是劉邦的諸多擔心,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我個人傾向於第三個原因,張良是為了自保,因為任何一個君主都不允許有這樣能力的人出現。劉邦也是如此,從來不硬性要求張良領軍,也是這個道理。危險係數太多。正確而安全的策略就是,你出謀劃策,我落地執行。

    第三,張良時時跟從漢王。也就是說哪怕不打仗,張良也從未離開過劉邦,始終一直在劉邦眼皮底下活動,把自己弄成了一個透明人。一舉一動,皆在掌握。劉邦還有什麼不放心的?這是最高級別的君臣相疑。但是沒有辦法,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只能如此。

    第四,何況張良自己也說,和別人說策略,他們都聽不懂。而陛下一聽就明白,此乃天授。這一句話看似拍馬屁,實則也是安劉邦的心,他們都不懂,所以我只能輔佐你。我的滔天妙計和絕世才學只能奉獻給陛下,只能為陛下一人服務!

    劉邦大封功臣時,是要給張良封大官的,只是被張良拒絕了!而拒絕的理由非常巧妙,最大原因就是陛下用我的計策行事,成功了那是陛下的福份,是我的僥倖。而且主動要說“臣願封留足矣!”

    這對話看起來君臣融洽,實則刀光劍影,步步殺機!

    太史公的文筆真真是了不起,獻膝蓋!

  • 7 # 慵懶國王

    西漢進入第五個年頭,劉邦要大會功臣,論功行賞。當劉邦坐上皇帝這個位置,君臨天下,俯視殿下喋喋不休的群臣,頭特別的疼。一旦涉及到自己的榮譽與利益,群臣十匹馬也拉不回來,那些充滿市井氣息的布衣將相又回來了。

    這個上榜是指十八侯,是豐沛集團內部座位。劉邦前後封了145個侯,張良排名第62名,令人驚訝。同時,第21名是淮陰侯韓信,第3名是張敖,這2位最慘,由王變侯。

    一、布衣將相眼裡的戰功

    劉邦手下的功臣們大多是泥腿子出身的豐沛集團,自然沒有什麼見識,眼界比較侷限,單純地人認為只有衝鋒陷陣,斬敵頭顱才是彪炳戰功的體現,這也是豐沛人的彪悍與直爽。

    對於張良從不去前線,只在帷幄之中,卻有大功很不服氣。同樣對於在大後方治理百姓, 向前線源源不斷輸送糧草和兵源的蕭何有所偏見。

    但如果沒有張良在大勢上的把握,韓信在調兵遣將上的安排,僅靠勇武會被項羽吞地渣都不剩。

    彭城之戰,這些泥腿子們帶著56萬聯軍,被項羽3萬輕騎殺得全軍覆沒,僅僅戰場上就被正面斬殺30餘萬。成皋之戰,又被項羽圍了餃子,劉邦也是靠犧牲紀信為代價,逃出生天。只要從這兩場戰爭中活下來的泥腿子們,日後都被封侯,都算是開國功臣。連分了項羽屍首的五個人都能被封侯,可見封侯也要靠運氣。

    可以說,他們很多戰功是跟著韓信賺到的。比如戰功第一的曹參、比如騎兵將領灌嬰都是韓信手下的大將。他們對於韓信是十分尊重的,因為那不是同一個層次的。即使韓信被廢為淮陰侯,也不敢造次。同樣為侯,樊噲見到了韓信也得下車行跪拜之禮。

    不過,這群軍功出身的人都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可塑性,日後都成了大漢王朝的中流砥柱。

    二、張良眼裡的燙手山芋

    張良修行兵家和法家,其中就有帝王之術。張良看人準,提早投資了劉邦,數度為劉邦解困。但與劉邦相處下來,瞭解到一個真實的劉邦-對權力的渴望超過一切。他想要急流勇退,深藏功與名。

    劉邦很豪爽地給了他齊地3萬戶封地,這是真心實意的,因為只有劉邦才能明白張良的真正價值。張良也不好推託,銳減至1萬戶,而且是封在與劉邦第一次見面的留地,所以張良又稱為留侯。張良這招實在是秒,一向劉邦表明心跡,二來不拉仇恨。

    當時是什麼局面?劉邦已經開始剪除異姓王行動。七大異姓王是僅次於漢初三傑的功臣,遠在豐沛集團之上。能成為封疆大吏,手握兵權和財權,可以說是高度自治,而這些人在劉邦的眼裡都成了死人。

    趙王張敖(女婿)、楚王韓信(同一層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這三位都是當年與劉邦共同封王的)、燕王盧綰(劉邦最好的基友)都先後被廢被殺。女婿不管用,好基友也不管用,當年混一個圈的更不管用。

    尤其還有韓王信,自己昔日侍奉的主公。如果他反了,自己在朝中位高權重,難免會被有心的小人加以利用,自己也是百口難辯。再加上劉邦的疑心病特重,來一波煽風點火,添油加醋,自己鐵定完蛋。梁王彭越、楚王韓信都是最典型的被小人告惡狀的例子。

    劉邦伐英布回來,還把蕭何下了獄,靠著自汙重獲劉邦的信任。妹夫樊噲也被舉報要謀反差點被殺。步入花甲之年的劉邦已經有些喪失理智了。不過,不得不說張良的政治嗅覺十分敏銳,提前預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三、張良的汗馬功勞

    張良在劉邦的眼裡,就是一大寶藏。劉邦自己也說運籌於帷幄之間,我不如張良。同時,把張良列為開國的“漢初三傑”。張良對於劉邦來說,也是一個講授兵法的老師。後人對張良推崇備至,稱讚自己的幕僚都叫誰誰誰的子房。太史公司馬遷也單獨為張良作傳,肯定了其歷史功績。那麼張良對於西漢有什麼功勞?

    第一、助力劉邦滅暴秦

    劉邦起初帶著他的隊伍兜兜轉轉地打著遊擊,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作戰方案。張良的加入,率先決策攻打宛城,避免兩面夾擊,否則劉邦部隊可能提前出局。隨後又獻計智取最後屏障-嶢關,連敗秦師,抵達霸上,使秦子嬰率眾投降。劉邦能先入關中,並且能在關中收取民心,都離不開張良的計策。

    第二、鴻門宴幫劉邦解圍

    劉邦入關中後,先鎖上了函谷關。項羽率領40萬諸侯軍攻破函谷關,抵達灞上。此時,只要項羽動手,劉邦必死無疑。為什麼沒有這樣做?那是因為張良找到了項羽的叔父項伯說情,後來又帶劉邦給項羽賠罪,期間兩次危機都是靠張良見機行事,使劉邦得以瓦全。否則,劉邦連絕地反擊的機會也沒有。

    第三、下邑之謀定天下大局

    劉邦從彭城之戰逃出生天,已經喪失對關東的圖謀之心。張良獻計,一方面策反楚國陣營英布、彭越等人,一方面派韓信北上攻趙。隨後,又主張廢除六國封王,虛撫彭韓,完成對項羽的終極包圍,為楚漢戰爭的走勢做出關鍵性的判斷。

  • 8 # 社會生活博覽

    大漢開國功臣眾多,蕭何為什麼被封為第一功臣?只因一句巧妙的話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的第五年,終於消滅了楚霸王項羽,平定了天下,坐穩了江山。這時高枕無憂了,他決定大封眾臣。但這個時候朝中的群臣卻相互爭功,一個個都覺得自己出力最多、功勞最大,彼此吵吵鬧鬧的爭了一年都無法確定。

    劉邦認為在眾大臣中數謀士蕭何的功勞最大,每次有重大在事件都是蕭何為他出謀劃策,於是就封他為酇侯,封的田地莊園也最多。但是,這樣那些多年跟他出生入死,衝鋒陷陣的武將們心中卻不服氣,皆議論紛紛,不肯罷休。

    到了封賞對席位高低的時候,朝中君臣又起了爭議。劉邦還想讓蕭何為第一,但是那幫武將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創傷七十餘處,而且攻城掠地,功勞最大,應當排他第一。”這時劉邦非常為難,雖然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但他自己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來,因為在前面物質封賞的時候已經給蕭何的最多了,很從多大臣對此不滿,所以這時在席位高低上他難以再堅持自己的意思。

    就在僵持不下,形勢難堪的時候,關內侯鄂君挺身上前說道:“大家不要再爭議了,群臣的決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衝鋒陷陣、攻城掠地的功勞,但這只是一時之功,今非昔比,我們現在需要的文臣治國。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我大漢朝也沒什麼影響!我們想想當初楚、漢在滎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缺兵,都是靠蕭何轉運糧食或兵將補給關中,才終能得勝。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等地,也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這些都是萬世之功。你們真是目光短淺,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現在我就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

    這一番話說得多麼巧妙?將劉邦想說而沒敢說的心裡話全都說出來了。劉邦別提有多愛聽了,立即說:“好。說的太對了!”於是就當即下令蕭何為第一,可以帶劍入殿,傲視群臣。

    後來,劉邦說:“吾聽說推薦賢人,應當給予最高的獎賞。蕭何雖然功勞最高,但因聽了鄂君的話,才得以更加明確啊!” 於是,鄂君自己也因此多了一些封地,被改封為“安平侯”。

  • 9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蕭何排第一是不假,但張良沒有入榜這句話卻是錯了,事實上張良也排入了功臣榜,只不過排名太靠後而已,他排名62。想當初劉邦當著群臣面說論計謀不如張良,論管理後勤不如蕭何,論軍事才能不如韓信的那段漢初三傑論時,無不時刻點明三人的重要性。但說歸說,在論功行賞、排坐次時,劉邦卻選擇性的將張良忽略了,這其中原因有三:

    一張良雖厲害,能力強,但他不像蕭何、樊噲等人一樣,這些人是劉邦起義打天下的最先擁護者,是劉邦的基本班底,張良是半路出家,並且他最開始想投奔的不是劉邦,只是與劉邦一番交談之後才轉而投向劉邦,從這點來說,張良不佔優。

    第二我們也知道劉邦平定天下後,張良選擇了歸隱,說明他對功名利祿不在意,既然不在意這些,自然就不會去爭取,甚至他可能會提前找劉邦推辭這些,劉邦領會之後,在功臣排行時故意將他排在了後面。

    第三張良沒有直接戰功,排名靠前的話,那些有直接戰功的人會抗議,或者說他們一直都沒怎麼看得起會耍嘴皮的張良,劉邦顧及這些人的感受,沒有將張良擺在風口浪尖。

    蕭何排第一主要是因為他是劉邦的班底,在劉邦的一班班底中有威望,確實有管理才能,也是劉邦想樹立的典型。

  • 10 # 史學達人

    在劉邦建立大漢的過程之中,有三個人的功勞最大,一個是韓信,一個是蕭何,另一個是張良。而且他們三個,被劉邦視為“漢初三傑”。

    可是,後來劉邦把蕭何列為了第一功臣,那麼是不是說,張良和韓信就不如蕭何呢?

    我給大家說幾件關於他們的事情,大家對於這個問題就一目瞭然了。

    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封功臣的時候,把韓信封為了齊王,這說明韓信的功勞是最大的,因為他是王爵,在漢代王爵管理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且手中是有調兵權的。

    侯爵是比王低一個爵位的頭銜,蕭何和張良都是被劉邦封為了侯,可見,他們兩個的功勞,是沒有韓信的大的。

    那麼張良和蕭何,兩個人誰的功勞大呢?

    我們還是看劉邦稱帝之後,給他們的封賞。劉邦先是封的張良,讓他在當時天下最富有的地方,也就是齊國選三萬戶,當做自己的食邑。

    要知道萬戶侯,就是很大的一個侯了,劉邦一開口,就給張良三萬戶。可見劉邦對張良的偏愛。

    可是,張良並沒有接受這樣的賞賜,因為他了解劉邦。若是你得到的東西多,劉邦懷疑你的可能性就越大,真的要到那時候,你的小名就會不保。

    所以張良謝絕了劉邦的好意,他沒有選齊地富裕的地方。他告訴劉邦,若是真的想封賞他,就在留縣,找一萬戶給他就可以了。

    張良之所以選留縣,是因為他和劉邦第一次相遇在這裡,這裡很有紀念意義。

    劉邦對張良的謙讓很滿意,就順了張良的意,讓張良當了留侯,食邑一萬戶。

    張良被封為留侯之後,就退出了朝野,去雲遊四海去了。

    到了劉邦封蕭何的時候,僅封了他八千多戶,食邑排在曹參和周勃之後。

    但是,後來劉邦又給蕭何加了兩千戶,正好給他湊了一個萬戶侯。

    劉邦為何要給蕭何另外加兩千戶食邑呢?

    原來劉邦在當泗水亭長的時候,有一年去朝中服役,蕭何送給他很多銀兩。那時候劉邦被蕭何的慷慨感動了,他當了皇帝,就多給了蕭何兩千戶食邑,算是當年的報答之恩。

    劉邦庇護蕭何,說蕭何是第一功臣,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他看重了蕭何的治國才能,畢竟大漢建立了,還需要人來治理。

    很顯然所有的人中,就是蕭何最合適,劉邦就讓他當了宰相。張良也行,但是,他退隱江湖了,根本不伺候劉邦。

    韓信是個武將,打仗行,治理國家肯定就沒門了。曹參和周勃也是這種情況。

    所以說蕭何位列第一,僅僅是劉邦為治理大漢,選舉人才做的準備,不能說蕭何就真的比張良強。也不是張良沒有上榜,而是人家不給劉邦玩,覺得劉邦這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僅此而已。

  • 11 # 歷史簡單說

    其實劉邦對功臣是分成兩個檔次的,第一等王爵,這裡麵包括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韓王信,梁王彭越,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而韓信和盧綰原來是劉邦的部下,而另外六個人是諸侯王,是與劉邦一起合作的。

    而韓信之所以為王,顯然是因為軍功最高,打敗項羽的關鍵人物其實是韓信,而且劉邦的很多地盤,比如齊地,代地,燕地,趙地,都是韓信打下來的,而盧綰之所以為王,是因為他是劉邦的發小,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劉邦視之為親兄弟。

    但是這幾個異姓諸侯王的下場都不大好,除了長沙王吳芮被保留之下,其他幾個要麼被殺,要麼投奔匈奴,要麼被降為侯爵,那為什麼劉邦要這樣對待他們呢?原因也很簡單,劉邦建立的是漢帝國,而不是像周朝那樣的分封制,所以劉邦必然要將他們全部剷除。

    而第二等是侯爵,這些才是劉邦真正的功臣,韓信已經不能算劉邦的功臣的,而應該算劉邦的合作者,在這邊,我們就撇開不說,其實張良並非沒有上榜,只是名次比較低,比較重要的幾個人的名次如下:

    第一名蕭何,第二名曹參,第三名趙敖,第四名周勃,第五名樊噲,第八名夏侯嬰,第九名灌嬰,第十二名王陵,第二十一名韓信,第四十七名陳平,第五十九名審食其,第六十二名張良。

    張良正是排在第六十二名,另外需要註明的是,趙敖是趙王張耳之子,由趙王降為宣平侯,而韓信是由楚王降為淮陰侯。

    劉邦曾經當眾說過,他之所以能打敗項羽,是因為他有三傑,分別韓信,蕭何,張良,可見這三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那為什麼韓信是王,蕭何是列侯第一,而張良只排到第六十二名呢?

    這個跟張良自己有關,如果他願意,他至少能排在前三,可能是僅次於蕭何,劉邦曾經讓張良在富饒的齊地任選三萬戶,可是張良給推了,要知道蕭何也不過萬戶侯,張良只一個小小的留縣,而這個留縣正是張良與劉邦相識的地方。

    張良的人生目標很簡單,那就是推翻暴秦,還天下一個太平,而這個目標他完成了,他就沒有其他的要求了,就退隱了,或者張良是個智者,知道激流勇退。

  • 12 # 簷雨階苔

    為何蕭何位列功臣榜第一?其實沒有那麼複雜,不用分析戰功,因為韓信滅了魏國、齊國、趙國等各國、戰功第一。也不用分析親疏關係,因為與劉邦最親密的是盧綰,被封為燕王。其實這個問題劉邦在《史記•蕭相國世家》中已經說出了自己的答案,按劉邦的話說,就是蕭何的作用就像獵人,其他人就像狗,而且蕭何有幾十個族人都追隨劉邦。然後,關內侯鄂千秋又補了一句:其他人都是一時之功,蕭何是萬世之功。

    詳情如下:

    漢五年,劉邦誅滅項羽,兼併天下,論功封賞。群臣爭功,爭論了一年也沒有定下來。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高,封他為酇侯,賜給蕭何的食邑戶數最多。功臣們都不樂意了,叫嚷著不公平,向劉邦抱怨說:“臣等身穿鎧甲,手執兵器,作戰多的人參加了一百多場戰役,作戰少的人也至少參加了幾十場戰役。臣等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別。如今蕭何沒有戰功,只是舞文弄墨,不戰,得到的賞賜反而在臣等之上,為什麼呢?”

    劉邦問:“你們知道打獵嗎?”眾臣說:“知道。”劉邦又問“你們知道獵狗嗎?”眾臣答:“知道。”

    劉邦說:“打獵這事,追殺獵物的是獵狗,而發現獵物蹤跡並指示獵物位置的是人。你們這些人只不過是能追殺獵物罷了,功勞就像獵狗一樣。至於蕭何,他能發現獵物蹤跡並指示位置,功勞就像獵人一樣。並且你們只不過獨自一人跟隨我,即使人多的也不過兩三人。而蕭何卻讓他幾十個族人都跟隨我,這個功勞不可以忘。”群臣聽了,都不敢再說什麼了。

    功臣都得到封賞後,接下來要排定位次,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上受傷70多處,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該排第一。”之前劉邦已經委屈了群臣,給蕭何的封賞最多,如今要排位次,沒能想出辦法堵住眾臣的嘴,然而心裡依舊想讓蕭何排第一。

    關內侯鄂千秋看穿了劉邦的意圖,他向前說:“眾臣的說法是錯的。曹參雖然有攻城略地的大功,然而這只是一時之功。當初陛下與項羽爭戰5年,士兵逃跑和戰死的有很多。然而蕭何常常隨時補充兵力,這些都不是陛下所下的詔令,而蕭何派遣的援軍多次及時的使陛下脫離危險。當初漢軍與楚軍在滎陽對壘那幾年,城中缺糧,蕭何從關中運糧,才不至於斷了糧食。陛下雖然多次失去崤山以東的地盤,而蕭何常常能保全關中根據地以此等待陛下,這是萬世的大功。如今即使沒有幾百個像曹參這樣的人,對大漢又有什麼損失?即使得到了像曹參這些人,也不一定能保全大漢。怎麼能讓一時之功凌駕於萬世之功上面呢!應該蕭何第一,曹參第二。”

    劉邦心中竊喜,說:“很好。”於是決定蕭何位次第一,特地准許蕭何帶劍穿鞋上殿,上朝不用小步快走。

    也就是說,蕭何善於處理政事,以此功勞最大,劉邦主要看中的正是這一點,而戰功多殺,親疏關係都是次要的。至於張良,他是謀士,實際上沒有處理過軍政之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書院到底是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