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堆中的胖子

    這誰說的陸軍毫髮未損啊?能不能查下歷史再說啊。甲午戰爭,日軍是在海上和路上取得雙重勝利,陸軍已經從北韓半島打到遼東,甚至山東的威海衛也被日軍佔了啊。

    日軍在陸地上那是平壤戰役直接打的清軍跑回了鴨綠江,然後日軍就順著北韓一股腦的打入了遼東,在遼東清軍也是屢戰屢敗,日軍是連佔鳳凰城、岫巖、海城等地。並且攻陷了旅順、威海衛。可以說當時北洋水師覆滅後,日軍隨時可以在大沽口登陸威脅北京。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日本籌集的軍費還很充足,並且這些軍費全是在國內籌集,在戰爭結束時還有差不多一億日元沒用完,西方列強的銀行也表示可以給日本提供打款。可以說日本的軍費很充足,再打下去也沒問題。而滿清因為戰場上接連失利,已經沒有洋行肯貸款給滿清政府了,而國內籌集的軍費也已經用完。說白了,這時候打不下去的是滿清,而不是日本。

    另外別看滿清表面上有一百多萬軍隊,但裡面絕大多數的八旗和綠營是不堪重用的,能用的就是原來的團練武裝,總數也只有30萬左右,經過連續的戰敗,已經是所剩無幾了,並且這剩下的這點還得拱衛京師。

    但凡還能堅持,滿清也不會同意簽訂馬關條約了,只是在北洋水師覆滅、陸軍方面連戰連敗的情況下,滿清不得不吞下馬關條約,已經沒有勝利的希望了。

  • 2 # 跪射俑

    甲午戰爭不但包括黃海海戰,還包據中日在北韓、中國東北、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陸戰。清軍是節節敗退,丟城失地,傷亡慘重。

    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北韓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由於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中國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北韓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戰後雙方於戰後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清政府因此揹負沉重外債,國力日趨衰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日本因獲得鉅額戰爭賠款,國力軍力迅速強盛,並逐漸走上軍國主義對外擴張之路。

      戰爭過程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北韓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後果最重,教訓最多的一次戰爭。

    平壤之戰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五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雖然北韓政府被強行拉到日本陣營,但北韓的平安道觀察使閔丙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大院君李昰應也暗中給清軍傳遞情報。 [19]  清軍並未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由於其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失敗,以至於影響了整個戰局。

    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兵力分散,由於李鴻章“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作戰方針以及清將葉志超的膽小昏聵,左寶貴等人攻打日軍的行動不斷遭到葉志超的阻撓 [20-21]  ,日軍遂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1894年9月15日,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船橋裡)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其三為城西南戰場。在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清軍分兵抗拒,重創日軍第9旅團。日軍中、右兩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島助義中佐拼命督戰,攻陷了左右兩翼的堡壘,隨即遭到清軍的步炮協同夾擊,再遭重創,這一仗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據《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公佈的數字,“將校以下死者約一百四十名,傷者約二百九十名”。 [22-23]  中隊長級大尉軍官被擊斃四名,少尉軍官被擊斃二名。第9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第21聯隊長西島助義中佐、炮兵第5聯隊第3大隊長永田龜少佐均被擊傷。

    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激戰中,左寶貴中炮犧牲 [24] ,其部下三位營官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被日軍攻陷。日軍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的奮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門。

    在城西南戰場,野津道貫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於晨七時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設下埋伏。當天雨夜,撤退的清軍中伏,陣腳大亂,死亡2000人,被俘500餘人。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以後6天中,清軍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北韓全境。

  • 3 # 薺菜糰子

    這個問題根本不成立:甲午戰爭黃海海戰爆發於平壤陷落之後三天,入朝清軍陸軍已然大敗,談何毫髮無損?此後日軍攻破鴨綠江防線,登陸花園口攻克旅順金州,登陸榮成攻陷威海,陸軍一敗再敗。不過清軍在遼東還真反擊過,四次反攻海城未克,終為日軍所敗。甲午之敗,證明了清軍陸軍腐朽不堪,即便參加過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的宿將精兵,裝備了西式武器,也不是按西方操典系統訓練過的日軍的對手。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的奏摺指出,雖然清軍擁有大量先進武器,但軍官不懂得與之相匹配的先進戰術,也不懂得現代戰爭的後勤補給。在清軍陸軍手裡,洋槍洋炮不過就是打得遠些的土槍土炮,根本發揮不了應有的戰鬥力。各種槍炮彈藥補給混亂不堪,隨心所欲毫無規劃,有的過剩,有的不足,嚴重影響作戰。所以甲午之後清朝開始大規模編練新軍。但新軍接觸先進武器和戰術的同時思想也更加進步開放,最終成了革命起義的土壤,葬送了清朝。

  • 4 # 高氏視界

    號稱天朝的大清帝國,封閉不前,自得自滿。最終鑄下甲午海戰的慘烈失敗,不管是對皇權者還是平民都是非常震撼的心靈衝擊,標誌著國家威望已不再輝煌,軍力不強,國運已急轉直下,滅亡已是遲早。

    中日甲午之戰,以大清海軍全軍覆沒,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慘痛的記憶傷疤,是不堪回首的國家必須發展強大的刺激,也喚醒了多少愛國志士的護國雄心!

  • 5 # 圕小李

    戰爭打的不但是拼經濟,更打是統治階級對國家機器掌控。清朝後期有一段時間是中興的,李鴻章張之洞等名臣輩出。但統治者反抗外敵意志不堅定,貪圖自身的享受棄人民利益於不顧才是關鍵。其實甲午海戰結束,日本根本沒有後續陸戰的能力。但這幫賭徒就硬是敢繼續給滿清政府以軍事壓力,且真的賭準了清政府的無能與妥協。馬關條約賠給日本的錢才是日本人躋身先進國家的原始積累。當代華人看待那段歷史真是義憤填膺,但更要明白正是我們的不團結才給了外敵機會。願祖國蒸蒸日上,國泰民安!願人民軍隊守土安疆,兵強馬壯!願各民族團結一心,再創輝煌!

  • 6 # 九品侍衛

    甲午海戰敗後,清朝為什麼不組織陸戰?原因大致有這麼幾點:朝內派系的朋黨鬥爭、主和派的勢力較大、國內財政力量過於空虛、國家意識尚未形成等。

    首先就是朝內派系的朋黨鬥爭,我們都知道清朝末期最嚴重的就是朋黨勾結、清流糜爛。朋黨最可怕之處就在於只要是圈子裡的再錯也是對,圈子外面的在對也是錯,而清朝海軍正巧是圈子外面的。由於清朝海軍是李鴻章一手組建的,而李鴻章又不屬於清流內部的人,所以這些官員樂的看著甲午海戰戰敗。因為海軍覆滅不僅可以重創李鴻章的實力,而且還能讓李鴻章在老佛爺的面前失寵,這樣清流才能更加被重用。

    再者就是主和派在朝中勢力較大,其實甲午海戰從一開始就有很大的反對之聲,明明跟洋人坐下說說話就能解決的事情,為什麼要動手打仗?明明洋人的武力還那麼的可怕,所以從一開始朝內就不同意開戰,但皇上卻執意要打。既然皇上想打就讓他去打,吃了敗仗自然皇上就能明白,只有主和派的大臣們才是真的為大清國好,主戰派的官員都是亂臣賊子。可既然要敗那就一定要敗的徹底,讓皇上覺得敗的疼才行,怎樣才能叫皇上敗得疼?那就是海軍必須全部覆滅,不能給皇上留一絲希望。

    然後就是國內財政的空虛,雖然清朝是中國封建體系中最大的朝代,但清朝末期時國內已經空虛糜爛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尤其是鴉片成風的末期連士兵都開始吸鴉片,哪裡還有戰鬥力,而且八旗子弟們吃喝玩樂已久,早就沒有了入關時的戰鬥力。再加上甲午海戰之前,清朝已經被列強瓜分了不少次,所以真的沒有其它的錢繼續作戰。

    最後就是國家意識尚未形成,現在只要是個人都會知道一句話,那就是國家領土神聖不可分割,領土雖大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等。可當時的清朝由於國家意識尚未形成,許多人的意識裡覺得,明明割塊地賠點銀子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興師動眾的打仗?

  • 7 # 戰略論

    大清和日本的衝突是因北韓而起,雙方的軍事對峙也自然會在北韓境內展開,所以一開始清朝就開始向北韓派駐相當數量的陸軍,也就是說一旦清朝和日本真的爆發戰爭,首先圍繞北韓的陸戰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說清朝不組織陸戰是有悖事實的。當時從清朝運送軍隊和物資的路線有兩條,一條是經東北走陸路,另一條就是經渤海走海路,無論從快捷性還是經濟性來看,走海路無疑是首選。這時北洋水師就出場了,為了保證從海路向北韓運送軍隊以及給養的安全,不受日本軍艦的襲擊,所以清朝才調動的北洋水師,也就是說,北洋水師一開始就是為清朝的陸軍服務的,並沒有單獨擔負什麼戰略決戰任務,日清之間的決戰仍將在陸上進行,大清的陸軍才是真正決定這場戰勝勝負的關鍵力量。

    從總體戰略上來看,清朝是大陸國家,以陸權為主,但由於又有漫長海岸線,所以才建立了強大的北洋水師來掩護這些海岸線,但是陸軍仍舊是清朝最重要的軍事力量,而且清朝和北韓是接壤的,即便北洋水師戰敗,清朝也只不過是失去了同樣北韓的海上路線,陸上聯絡仍在,在戰略上影響並不大。而日本是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日本想要奪取北韓首要目標就是奪取日本和北韓半島之間海域的制海權,這樣才能把日本陸軍安全的運到北韓並保證長期的物資補給。日本海軍在大東溝海戰取得的勝利對於日本來說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但對於清朝來說這一失敗遠談不上致命,只不過較為被動而已,日本只有打敗清朝的陸軍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勝利。

    當時清朝有步兵862營、騎兵192營,步兵營兵力約350人,騎兵營250人,沒有單獨的炮兵營,炮兵都編入步兵營之內,總兵力35萬人。日本陸軍則擁有7個野戰師團,總兵力12萬多人。從人數上來看,清朝陸軍是日本陸軍的三倍,應該佔據決定性的優勢,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中國的國土實在太大了,真正部署在東北和遼東半島以及京畿地區的兵力不多,估計算上臨時徵召的兵勇在內,實際參戰的清朝陸軍也就10餘萬人。加上要海岸線漫長,要處處設防,清朝的陸軍兵力是遠遠不夠的,在甲午戰爭中清日陸軍之間的幾次對戰中,清朝陸軍的兵力都居於劣勢,這也是日軍擁有進攻主動權所帶來的兵力集中優勢所致。

    中日之間的陸上對決首先在北韓半島展開,17000名日軍率先向駐守平壤的清朝陸軍(15000人)展開進攻,並迅速擊潰了這支清軍,清朝陸軍至此全部退回鴨綠江沿江設防,隨後在北韓的日本陸軍向鴨綠江一線挺進並實施了渡江作戰,清朝陸軍不敵,日軍成功渡過鴨綠江,將戰火燒到了中國國土上。雖然日軍一個師團從花園口登陸,擊敗清朝陸軍先後佔領金州和旅順軍港,最終和越過鴨綠江的日軍會合和清朝陸軍在遼東平原上展開陸戰,尤以雙方在田莊臺附近的會戰規模最大,雙方投入兵力達4萬人,以清軍失敗而告終,這是甲午戰爭規模最大的地面會戰,東北境內的作戰以日軍的最後勝利而告終。

    另一支日軍從山東半島的榮城灣登陸,目標直指威海衛軍港,山東的清朝陸軍沒能阻止日本陸軍的進攻,威海衛陷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此後清朝開始請求和談,雙方休戰,大規模的陸戰也隨之結束,總的來看,日軍的死亡在13000人左右,其中病死就達11000人;清軍損失了35000人,並丟掉了東北和山東半島,清朝陸軍的主力並沒有被殲滅,還是擁有一戰的能力,而且日軍佔領的中國領土對清朝的影響也不致命,只要江南各省仍在清朝手中,清朝就不缺錢糧,但是由於清朝統治者的懦弱便早早與日本選擇了和談,最終使清朝以失敗告終。其實從軍事角度來看,雖然北洋水師已經覆滅,清朝陸軍卻仍舊存在,是可以和日軍決一死戰的,清朝陸軍確實進行了作戰,只不過沒能盡到全力而已。

  • 8 # 心善則靜

    甲午海戰名為中日戰爭,實為滿日戰爭。 當時中國國內的首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是滿人政權基礎的問題, 而漢人的民族主義者也一直以日本為外援進行顛覆清政府主權的活動。

    甲午海戰是大家說的最多的,而海戰只是為了保證海上運輸線,陸戰的前奏。 當時清軍陸戰也是迅速潰敗。此時中國軍隊的武器還是優於日軍的,也有不少士兵拼死力戰,寧死不降。 主要的原因是軍隊互不統屬,有將無帥,軍隊的私兵屬性很強,實力打光就是光桿司令。 唯一能夠調動軍隊協同作戰的就是李鴻章。之前慈禧建立的平衡是李左互相牽制,此時左已經死了,李必須低調做人,否則性命之憂。

    李當時曾提出遷都西安,北京為前線與日本打持久戰,這是看到日本軟肋的戰略,但慈禧豈敢把全國兵權交付李鴻章,慈禧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說的。 她深知日本要的不過的金錢土地,而漢人要的是政權和滿人的性命。因此選擇和談,如果和談失敗,還是需要李掌兵繼續對抗日本,日本的打算是如果和談不成,就扣押李,讓大清無帥可用。 而李也深知了滿人政權對自己的疑忌。 後來的神馬密碼洩露,2億兩白銀是什麼原因,都是史海沉鉤,大家自由心證。 反正日俄戰爭,日本全殲了俄國在遠東的全部海上和大部陸上軍事力量,也沒勒索到什麼錢。

    我們看待歷史事件不能用今天的立場去評價古人,慈禧的首要責任是保護滿族的統治基礎,李作為漢族官僚要立足朝堂並獲得可以保護自己的權利。 漢族革命勢力自甲午後得到了快速發展。

    落後就要捱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超球隊要求改名的話都叫什麼名字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