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客觀—評論員

    萬變不離其宗,中國戲曲大多都有互借互學之處,我說說堪稱百戲之祖的秦腔,因為秦腔是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

     所謂聲腔,概括地說,就是具有構成某種特定音樂語言因素的基本腔調。它包括特定的調式,一定的旋律進行特點和一定的句法結構格式。我們按秦腔各類板式唱調以及器樂曲牌在調式上的歸類,把秦腔唱腔分為“歡音腔”(也叫“花音腔”或“硬音腔”)和“苦音腔”(也叫“哭音腔”或“軟音腔”)兩大腔系。這兩類聲腔都有“慢板”、“二六板”、“帶板”、“二導板”、“墊板”,“苦音腔”多了一種“滾板”。“歡音腔”和“苦音腔”在各個板式所屬的兩類腔調中,其板眼節拍、結構程式甚至在旋律旋法諸方面本無差別,但由於其中個別音的高低、以及在旋律上的地位之不同,進而卻導致了唱腔音樂的調式色彩變化,並促成同一板式唱腔唱調具有兩種截然迥異的感情表現專長。因之在曲調的表現效能上顯現著各自不同的特點,“歡音腔”多表現歡樂喜悅、激昂豪放等方面的情緒。“苦音腔”則長於表現悲壯悽楚、哀怨憤懣等方面的情緒。

    秦腔的調式分:(1)徵調式和宮調式是歡音腔系的重要調式。調式是音樂思維的基礎,是旋律構成中確立主音與非主音,穩定音與不穩定音之間關係及其活動規律的邏輯手段。在旋律進行中,如果把具有穩定性的主音作為旋律軸心音的話,那麼,其他不穩定的各級骨幹音,必然對主音形成向心力併產生支援作用。無論哪一段唱腔的音樂旋律,都是在這種主音和非主音、穩定音和非穩定音的相對矛盾與相互依存中求得不斷髮展動力的,並最終全部收束於穩定的主音上,形成完滿終止結束全曲和完成藝術創造的。透過大量的秦腔唱腔藝術實踐與分析,徵調式和宮調式是歡音腔系的重要調式。

    (2)徵調式是苦音腔系的主要調式。在秦腔所屬的各類板式唱調中,徵音(5)在全曲中的穩定性是顯而易見的,並作為全段唱腔的落音而顯得相當穩妥而肯定,從而確立了它的主音地位。商音(2)也非常活躍和突出。4、b7兩個特性音對主音5的有力支援和對旋律色彩帶來的重要影響,特別是b7在這裡不僅作為特性音,同時還是主音上方三級音,並同2構成調式骨幹音以“功能分解”方式“隱伏”於旋律之中,從而明顯確立唱腔屬七聲徵調式。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秦腔苦音腔系的唱腔調式,主要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七聲徵調式。

  • 2 # 草原冷

    如果按中國戲曲聲腔分類的話,中國戲曲主要分為四大聲腔,分別是:崑腔、南昆、北昆、湘昆。

    除了四大聲腔之外,還有以下幾種聲腔。

    第一高腔,包括:

    川劇、湘劇、紹興高調、桂劇、婺劇高腔

    第二 皮黃腔,包括:

    京劇、漢劇、漢調二黃、粵劇、湘徽

    第三 梆子腔,包括:秦腔、山西梆子、豫劇、河北梆子、山東梆子

    第四秧歌腔系,包括:

    二人臺、拉魂腔、二夾弦、陝北秧歌戲

    第五花鼓腔系,包括:

    湖南花鼓戲、湖北花鼓戲、山東花鼓戲、安徽花鼓戲 採茶腔系:江西採花戲、贛南採茶戲、黃梅戲、陽新採花

    第六花燈腔系,包括:

    雲南花燈戲、貴州花燈戲、彌渡花燈戲

    第七二人轉腔系,包括:

    吉劇、龍江劇、二人轉

    第八說唱戲曲腔系

    第九琴書類腔系包括:

    呂劇、揚劇、淮海戲

    第十鼓詞類腔系,包括:

    關中道情、河南道情 漁鼓類腔系:湖北漁鼓、山東漁鼓

    第十一牌子曲類腔系:

    曲劇

    第十二地方小調腔系

    第十三肘鼓子腔系,包括:

    五音戲、柳琴戲、柳腔、茂腔

    第十四絃索小調腔系:

    柳子戲、哈哈戲、大弦子戲

    第十五灘簧腔系:

    蘇劇、錫劇、滬劇、杭州戲、婺劇、甬劇、湘劇 第十六落子腔系:

    評劇、唐山落子、蹦蹦戲、武安落子

    第十七民族戲曲腔系:

    藏戲、蒙戲、侗戲、壯戲、壯族沙劇、布依戲、白戲、傣戲、苗戲

    中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實在豐富,不足請指出補充。

  • 3 # 神諞秦腔

    中國戲曲發展至今,總體上有四大聲強,即大家普遍意義上認知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而在四大聲腔體系中尤其梆子腔的影響最為深遠。

    1.南昆:其最著名的劇種就是崑曲,其一般意義上認為崑曲起源於宋時的南戲,受南宋皇朝移民思想的影響非常高,也反應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其高階雅上,屬於曲牌聯綴體的結構。因此在劇本結構上來說是先有詞牌名,而後劇作家和士大夫文人進行填詞。京劇和秦腔等直至現在依然借鑑了部分崑曲的詞牌名。

    2.弋陽腔:即人民普遍認為的“高腔”,大概發源於南戲,後又吸收借鑑了北曲的藝術特點,因此上在音樂結構上介於板腔體和曲牌聯綴體之間。

    3.東柳腔:發源于山東青島一代的“本肘戲”,屬於民間小調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4.梆子腔:梆子腔是典型的板腔體系,在中國戲曲劇種的分佈最為廣泛,幾乎北方大一點劇種都屬於板腔體的範疇,譬如河南豫劇、山西晉劇、河北梆子、山西蒲劇等等,尤其秦腔被尊為中國戲曲梆子腔的鼻祖。

  • 4 # 魏青衣

    戲曲界的聲腔有很多,每一種聲腔都代表著不同的唱法。至於戲曲界具體有多少種聲腔無法統計,因為這些聲腔隨著時代的更替,會有諸多改變,今天我就對戲曲界一些比較常見的聲腔來介紹一下。

    (排名不分先後)

    一、海鹽腔

    一般認為“海鹽腔”是以元代的北曲為基礎,後又摻入南調而形成。其流行地區在浙江的嘉興、湖州、溫州、台州一帶。在其發展過程中,對弋陽腔、崑山腔的演變都有一定影響。據《金瓶梅詞話》可知,它在明代時的伴奏樂器為銀箏、象板、月面、琵琶等。有學者認為當今浙江海寧的皮影戲和甌劇所唱崑腔似為海鹽腔餘韻。

    二、餘姚腔

    元末明初形成於浙江餘姚一帶,曾與海鹽腔並肩流行。演唱時不用伴奏,只有後場幫腔。明嘉靖年間其影響已波及江蘇鎮江、常州、揚州和安徽的太平等地。後與流行在池州一帶的弋陽腔及民間小調融匯而成青陽腔。

    三、弋陽腔

    元代起源於今江西弋陽一帶,是南戲在各地長期流傳、衍變的結果。據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內有“其節以鼓,其調喧”等語,可證其演唱是隻用打擊樂器如金鼓饒錢之類,按節拍,而並無絲竹弦管。明代中葉,弋腔已廣泛流行於大江南北,並與各種地方聲調相結合,形成了不少新的劇種,統稱“高腔”,湖北又稱“清戲”。

    四、崑腔

    崑腔產生於元末明初的江蘇崑山一帶,《南詞引正》曰:“元朝有顧堅者,雖離崑山三十里,居幹墩,精於南辭,喜作古賦……善發南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崑山腔初出,只用於清唱,因此輕柔婉轉,名為水磨調或冷板凳。明代嘉靖年間,魏良輔吸取北曲的藝術成就,對原有南曲給以革新,主要成就表現在唱曲和伴奏方面。在唱曲上,對海鹽、弋陽兩大聲腔的長處多加取法,同時又發揮了崑山腔本體所具有的“流麗悠遠”特點。

    崑腔在演唱藝術上尤其講究“轉喉押調”和“字正腔圓”,要求唱出“曲情理趣”。在曲調運用上,則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長處,對宮調、板眼、平仄等加以考究,從而大大提高了南曲“隨心令”的藝術風格。

    在伴奏方面,他把絃索、簫管、鼓板三類合在一起,集南北器樂之所長,創立了一個規模相當完整、演示效果也迷人動聽的樂隊,不僅用於清唱,也用於舞臺,並從此傳播開來。

    五、義烏腔

    明代隆慶、萬曆年間流行在浙江義烏一帶。王驥德《曲律》載:“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太平諸腔之出。”這是有關義烏腔的最早記載。至明末已和海鹽、弋陽諸腔同為當時影響較大的聲腔系統。可惜這種腔調已經失傳,據說婺劇中的“西吳高腔”與之較為接近。

    六、宜黃腔

    明代嘉靖年間,浙江海鹽腔傳入江西宜黃後,受當地民間音樂影響,演變為宜黃腔。清初,宜黃班曾在南昌演出《紫釵記》,熊文舉題詞:“知是清源留曲祖,湯詞端合唱宜黃。”清代因浙江字音“宜”與“二”同,故又稱“二黃腔”。(但尚存爭議)

    七、京腔、高腔

    京腔指流行到北京一帶的弋陽腔,也稱北弋,康熙、乾隆年間曾盛極一時,清末民初,漸趨絕跡。高腔指的是弋陽腔流傳全國各地之後,都統稱高腔。

    八、四平腔

    明末由弋陽腔流傳到徽州一帶演變而成。後主要流行於安微、江蘇、浙江等省區。其唱腔的特點是字多聲少、一洩而盡,速度較快,有幫腔。後漸趨衰亡。但部分唱調仍保留在調腔戲和娶劇之中,且改稱“四平高腔”。一說以笛代替幫腔則稱“吹腔”,已成為微劇中的主要調門。之後又以胡琴取代笛子,成為“四平調”。

    九、勾腔

    清吳太初《燕蘭小譜》曾記述:“山西勾腔,似崑曲而音洪亮,介乎京腔之間。”乾隆、嘉慶年間流入北京,今已不存。但其聲腔特點從蒲劇、晉劇中仍能找到。

    十、吹腔

    吹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解釋是指(崑曲以外)凡以笛子伴奏的腔調,統謂之“吹腔”。狹義的解釋是指源於安徽的棋陽腔、石牌調,起始原為長短句的曲牌體,後來也發展成了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齊言體。

    十一、柳子腔

    柳子腔是指柳子戲的聲腔系統,也叫“北調子”(或“百調子”),河南又稱“糠窩窩”。戲曲史上則一向把它稱作流行於清初的四大聲腔(南昆、北弋、東柳、西梆)之一。

    十二、絃索腔、女兒腔

    有兩種解釋,一般認為“絃索腔”即淵源於元雜劇“北曲”系統的一種聲腔,主要根據清代嚴長明《秦雲摘英小譜》:“絃索流於北部,安徽人歌之為機陽腔,湖廣人歌之為襄陽腔,陝西人歌之為秦腔。”但清代李調元卻不這樣認識,其《雨村劇話》雲:“女兒腔亦名絃索腔,俗名‘河南調’,音似弋腔,而尾聲不用人和,以絃索和之,尾聲悠然以長。”

    十三、梆子腔

    “梆子腔”是一個龐大的聲腔劇種族群,共性特徵是均以硬木桃子擊打節拍,劇目選材和主奏樂器相通或近似。但對其源起學術界卻早有彼此矛盾的兩種說法。

    一種是以清人嚴長明等為代表的秦腔說,認為所有梆子戲均出自秦腔或西秦腔,另一種說法是山、陝梆子的歷史最久,秦腔就是出自山陝梆子,真正的起源誰也說不清楚。

    十四、亂彈腔

    “亂彈腔”指演唱“二凡”、“三五七”兩種腔調的劇種。前者近似梆子戲的風格,而後者則明顯具有“吹腔”的痕跡,如紹興亂彈、溫州亂彈等。也有學者認為“亂彈”指的就是其共用的主奏樂器“月琴”的彈撥聲響。

    十五、皮黃腔

    “皮黃腔”是“西皮”和“二黃”兩種腔調組合而成的聲腔系統。清中葉已流佈南北各地,而名稱或叫法則有所不同。“西皮”的來源,無大爭議,一般認為由西北梆子腔轉化而成的“襄陽腔”。至於“二黃”的發端,說法就多了,主要有湖北、江西、安徽、陝西四說。因各有所據,現在還尚無定論。其中中國的國粹京劇,最主要的唱腔就是皮黃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狗什麼時候長得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