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浣熊啊
-
2 # 凝140776000
隆中對時,諸葛亮畢竟不是曹操那般地位權力,所以諸葛亮預測準確可以封神,預測失敗就沒人搭理,就如同魯肅曹操孫權劉表三分天下之計一樣,不過單看出師表,這操作真心不咋地,千里二分出軍,互不照應,而且天下無變又如何,賭唄,成了是諸葛亮牛B,不成也不捱罵。想起那句經典東和孫吳,北拒曹魏,煞筆嗎?蜀吳矛盾根源是荊州歸屬,無論怎樣說客,怎樣結盟,都不可能改變根本,諸葛亮為了推脫責任,放了這八個字的屁,難怪劉備去哪都不帶他,除了放屁啥也不會。
-
3 # 金扣
《隆中對》取老子“三生萬物”的玄學思想,用現代哲學的“一分為三”觀點,合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方法論。在魏晉玄學的清談中,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是根據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世界觀作出的方法論判斷,並不是洩露天機,而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4 # 夢的精彩
其實歷史是不能深究的,“隆中對”時劉備和諸葛亮到底談了些什麼,只有此二人知道。當時談什麼不可能對外人道,後來想說什麼就是什麼了,咱們無法便知真假。
我感覺劉備之所以“三顧茅廬”,看中諸葛亮的不光是他的才能,更看中的是他的人脈。別看諸葛亮身為“布衣”,但人脈何其了得。老丈人是襄陽名士黃承彥,名士在當時是相當有影響力的。而且黃承彥的妻子和荊州牧劉表的妻子是親姐妹,劉表是諸葛亮的妻子的親姨夫,掌管荊州軍隊的水軍都督蔡瑁則是諸葛亮妻子的親孃舅。諸葛亮的姐姐和妹妹也都嫁入荊襄地區的名門望族,形成了強大的關係網。
劉備雖自稱皇叔,但在“血統純正”的劉表眼中還是沒有什麼地位。但有諸葛亮這樣的人在其中溝通,就讓劉備在荊州很容易站住了腳然後來發展自己的勢力,為最終佔有荊州做好準備。在心機方面,劉備還是遠勝諸葛亮的。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隆中對”這個事,肯定是後來,三國歸晉,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查閱了蜀漢皇宮中的資料,才寫出來的。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談論天下大勢的情況,外人肯定不可能知道。所以,就算是諸葛亮給劉備說了這個話,也不存在洩露天機的問題。這是其一。
(諸葛亮)
其二,諸葛亮在隆中的時候,給劉備說的原話究竟是什麼?因為當時只有他和劉備在場,連關羽、張飛都不在場,所以,真實情況我們肯定不清楚。當時也沒有史官在旁邊記錄這些事。這些記錄,必然只能在劉備建立政權以後。當劉備建立政權以後,其實,諸葛亮在隆中跟劉備講的那些策略,已經完成了。後來記錄的人,少不了對當時的情形有一番印證。也就是說,“隆中對”實際上是史官根據實際情況的歸納總結。
(劉備)
其三,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獨掌天下。“隆中對”是他一生的開篇之局。他絕對要對這個歷史記載進行反覆的斟酌考慮。他對史官說,當時我就是這麼這麼說的。誰又敢說他說得不對呢?何況他還是宰相。所以,記載下來的結果,肯定是非常完美的。
(陳壽)
其四,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天下大勢的分析,是有保留的。他並沒有把話說完,並沒有說到三國究竟會有什麼樣的結局。他只是做了一番戰略分析。因此,就算“隆中對”真是他當時說的那些,也不存在洩漏天機的問題。
-
6 # 小玲子說點史
所謂隆中對,那是標準的扯淡。因為隆中對中所提出的戰略意圖,就是隨便從劉備團隊中拉出個人來,恐怕都知道,更不用說劉備。甚至而言,劉表、劉琮、孫權等人都知道這點。因為,隆中對中所提出的戰略,簡單來說就是先奪荊州,再取益州,東聯孫權,北拒曹操。待天下有變,可從益州、荊州兩處出兵北伐。
表面上看,這個戰略實在太牛逼,一下就為茫然中的劉備指明瞭前進的方向。但問題是,當時劉備所面臨的局面,他除了這樣做,還有其他路可以走嗎?換句話說,當時的北方已經被曹操統一完畢,劉備顯然是沒有機會再去爭奪北方;而東邊的揚州,在孫堅、孫策和孫權三代的經營下已經日益穩定,劉備也沒有什麼機會染指。
這樣,留給劉備的機會,就只剩下荊州和益州。當時劉備在荊州已經呆了快六七年,總的來說也算有些勢力和民望;而益州卻遠在大西南,不僅路途遙遠崎嶇,而且連個可以結盟的實力派暫時都沒有,而劉璋也沒有主動邀請劉備入川,如果劉備就這樣貿然跑過去,他會有好果子吃嗎?對此,我們只要看下劉備後來在各種有利的形勢下奪取益州的難度就知道了。
在這種背景下,擺在劉備面前的,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先奪取荊州。而事實上,劉備從進入荊州的那一刻開始,就無時無刻不想著要奪取荊州,這也是劉表再三提防劉備的原因,甚至後來劉琮之所以沒有信心抵抗曹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在旁邊虎視眈眈,如果劉琮拼盡全力和曹操廝殺,即便真把曹操打退了,那最後恐怕也是給劉備做了道菜。
至於奪取荊州後,劉備下一步的路,自然只能想辦法再奪取益州,因為劉璋雖然不好對付,但相比於孫權和曹操,那怎麼也是隻軟柿子。而奪下益州後,又該怎麼辦呢?自然是聯合孫權抵抗曹操,必要時,再出兵北伐,除此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這種戰略更本就不用諸葛亮來教,劉備自己就很清楚。而真正讓劉備困惑的,是究竟該如何奪取荊州?這才是劉備最關心和最頭疼的事情。因為劉備已經在荊州呆了快六七年,卻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
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帶給劉備的,絕不是這種眾所周知又大而空的戰略,而應該是如何奪取荊州的具體實施方案,也只有這樣,劉備才會對他刮目相看。這就類似我們在工作中,關於如何讓企業做大做強,從戰略上來說大家肯定都知道,無外乎是引進人才,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品的知名度,又或者是先佔領本地的市場,再佔據本省的市場,最後再向全國重點城市輻射。
但問題是,從具體實施方案上來說呢?該如何具體實施?尤其是在公司資金有限產品競爭力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實施?而這才是老闆真正關心的事情。如果諸葛亮在隆中對給劉備的就是這種毫無意義的戰略,我相信劉備脾氣再好,也會唾諸葛亮一臉口水的。事實上,隆中對之所以會被大家傳得神乎其神,無非是因為從後面的結果看,劉備確實是按照這條路才走上人生巔峰,但這和馬後炮又有什麼區別?
-
7 # 汐水柔情
《隆中對》是中國歷史上千古戰略規劃名篇,被納入現代中學教材學習,可見這篇文章對歷史影響之大。
《隆中對》對當時的天下形式分析的非常正確,後面也證明了他的正確性,但是在等待天下有變這個條件時,出現了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大敗的,蜀國已經面臨亡國的危險,隆中對已經被打亂,蜀國已經沒有力量去爭取天下。
《隆中對》最後一個條件沒有實現是非常正常的,從整個三國曆史來看,曹家經歷三代君主,君主有能,政權穩定,兵力充足,人才眾多,民心穩定,根本不具備滅國的條件,也不具備諸葛亮說的天下有變這個條件,也就是說即使荊州還在,劉備沒有夷陵之戰,蜀國一統天下也非常困難,因為蜀國不具備天時這個條件,一個國家滅亡跟君主的才能和天時非常重要。而魏國經歷三代,君主有能,佔有天時,諸葛亮等待天下有變,等一輩子也等不到,只能形成三分天下。
其實《隆中對》被打破主要是劉備,為什麼這麼說,劉備總是在大決定上做出錯誤的決定。第一,荊州送給他,他不要非要送給曹操再打回來,才導致關羽失荊州;第二龐統給他上策取益州不得一兵一卒取得益州,劉備偏偏選中策,龐統戰死;第三,荊州已經失去,本應該休養生息,偏偏大舉伐吳,更奇葩的身邊不帶一個出色的謀士,結果導致蜀國精銳部隊全軍覆沒。這樣導致蜀國直接面臨亡國的危機。
《隆中對》本來沒有錯,錯的是諸葛亮不逢時。
回覆列表
隆中對的戰略精華就在於“待天下有變”。
《隆中對》通篇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曹操惹不得、孫權幹不得,劉表正是你的菜。佔據荊州是過渡,進西川才是建立根據地。
第二層意思是如何治理西川。
至於待天下有變,分兵滅曹,如同共產主義一般,開始就沒打算實現。算個願景願景的目標吧。《隆中對》真實的思想是佔據西川后的建設工作,能做到這一步,做個漢中王,高興了就稱個帝,就算最終目標了。
關於這一點,劉備與諸葛是心照不宣的,但興復漢室的大餅還是要畫、大旗還是要扯,這是政治制高點。
不要不相信,大家仔細讀讀《隆中對》,關於建設西川的建議太詳細了!因此,這才是重點。試做分析:
1、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正面說:風水好,你家老祖宗就這裡起家的。
2、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反面講:咱們千萬不能學這倆小子。
3、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您老人家根紅苗正形象好(有誇大的意思啊)。
4、總攬英雄,思賢如渴,——再次提醒別學劉璋、張魯。
5、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保住老窩。6、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搞好統戰。
7、外結好孫權——拉個聯盟。
8、內修政理——繼續目光對內埋頭幹。
以上可謂內政、國防、外交、人力資源無所不包。
計劃趕不上變化,諸葛亮雖然謀事在人,但可惜成事在天,曹操南下太快,而劉表死的也太快,幾乎沒給劉備奪取荊州的機會,結果導致在赤壁之戰前後,荊州的形勢變化,遠遠超出《隆中對》中諸葛亮的預計
自從關羽戰死麥城和夷陵大敗後就已經亡了,僅餘一州的漢唯有慢性死亡而已。
但隆中對有沒有問題?有,龐統很早就說過,荊州不可守,恰當時機交易給孫吳最好,他主張的戰略是平定漢中後迅速取雍涼,以益雍涼為根據地反攻
北伐失敗非諸葛亮錯,也非關羽失荊州之過,奈何曹魏地盤過大,從曹操到曹丕到司馬家坐大,內亂不斷,而蟲百足死而不僵。
待天下有變,天下未變蜀先變,北伐焉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