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這樣說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中國的爵位分封,有皇族封爵和功勳封爵兩種。
分封制度,以西周以來的宗法社會為基礎。武王克殷後,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以後的分封,逐步以公侯伯子男五等,以公為尊,為諸侯之長。在西周,獲得公爵的人很少,只有周公,召公等皇族至親和殷商遺民的首領武庚等人。戰國時,封建采邑制度逐漸被郡縣制取代,出現了通侯,君等爵位,這些爵位有食邑,但不世襲。
後來秦朝實行商鞅變法,將封爵制度改為二十等爵位,用以賞賜軍功。後秦朝以武力統一天下,群臣百官多為軍功得爵,祿位與官吏等同,類似於現在的行政級別與實際官職的關係。
漢承秦制,另設了最高一等的王爵。劉邦與群臣殺白馬為盟,非劉姓不得封王。王之下,則為二十等爵位之列侯,有封國。
換言之,在漢朝,本無公爵爵位。至曹操,封魏公,始打破此例。公元213年,曹操起兵已20年,時年59歲,手下文臣武將不乏攀龍附鳳之人,認為曹操功勳太大,此時僅是漢朝的武平縣侯,爵位雖然是漢朝最高的列侯了,仍難平抑士子之心,所以漢獻帝無奈,只好封他做了魏公,把現在河北河南山東安徽一帶十個郡的土地都作為魏公國的領土,建都鄴。由曹操魏公國開始,鄴城成為中國北部300多年最大的政治經濟中心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加官晉爵,南方的劉備也沒閒著,211年劉備入川。213年,劉備已基本奪取益州,分兵略地,成為三國最後一個建立的基本盤。
211年,馬超兵敗潼關後,並沒有徹底覆滅,在隴右一帶恢復勢力,如果不是馬超手下人出了叛徒,馬超東山再起,再次成為曹操在西北地區的勁敵的可能很大。曹操擊敗馬超後,沒有順勢經略漢中,再拿下益州,反而匆匆東返,晉升為魏公。
有了封國,曹操就不再只是漢朝的丞相了。丞相官位再大,也只是一個高階經理人,打工的,跟其他當官的只能稱為同事,同僚,是上下級的區別,而非主僕關係。現在,曹操設立百官,建了一套政府班子,籠絡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形成了一個不管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上,都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
公元216年,曹操加封魏王,隔年,受天子旌旗,此時曹操63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曹操此時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劉備此時已兵發漢中,曹操親征不能勝,只得在關中隴右設定軍鎮守衛,率兵東歸。
曹操已老邁,他雖然自己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但人越老就越缺少冒險進取的精神。曹操封了魏王,與天子無二,也就差一個名頭了。滿朝漢臣,也都在魏國領受了官職。漢朝中央政府計程車子人心,逐漸被吸引到魏國。曹丕能順利代漢,魏國的設定是收服人心的一大舉措。
曹氏代漢,不像劉備,本身就是漢室宗親,當時的漢朝經歷400年,在士子心中還是有很大分量的,所謂人心思漢,所以,曹操有公,王之爵,漸收天下人心。那些不服從曹操的,多數被殺了。
以後的司馬家族也有樣學樣,也是先晉公爵,再升王爵,最後司馬炎接受禪讓。
這個一個方面是中國傳統的禪讓制度的要求,是表面工作,另一個也是政治鬥爭的需要。
-
3 # 小玲子說點史
曹操在封公之前,他所擔任的冀州牧、丞相之類的職位,在理論上都是不能世襲的。並且,當時的眾多實權官員,從理論上來說,還都是曹操的同事,他們與曹丕之間,並沒有臣屬的關係。如果這個時候曹操突然死掉,曹丕靠什麼凌駕於他們之上?
但是,曹操封公之後,一切就不同了。因為,魏公是可以世襲的,關鍵是,曹操在封魏公的同時,還將冀州的十個郡劃給他作為封地。要知道,整個荊州不過七個郡,揚州才六個郡;益州也不過八個郡,而現在曹操的封地,就是十個郡,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不要說別的,僅曹操現在擁有的封地,就可以讓曹操成為名符其實的第一大實力派。更重要的是,曹操可以在封地上建立自己的臣屬,而封地的臣屬,與曹操的兒子,也會建立臣屬的關係。同時,隨著曹操封公,漢帝國的權力中心,更開始不斷從許昌向鄴城轉移,那些影響力巨大的豪門代表成員,都紛紛開始成為魏國的臣屬,並且搬遷到鄴城辦公。
換句話說,封公後的曹操,既是大漢公司的總經理,又是冀州分公司的總經理,還是新成立的大魏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在這種背景下,大漢公司的產權,自然會透過各種渠道不斷向大魏公司流動。這樣一來,曹操死後,曹丕不僅可以繼承魏公的地位、接管魏國十個郡的封地,還可以接管魏國的整套政府班子。
在這種背景下,整個東漢帝國,還有誰的權力,能與曹丕相提並論呢?曹氏家族篡位的基礎也由此奠定。至於封王,就更不用說了,它讓曹家的地位顯然又更上了一層樓,距離篡位也更近了一步。
回覆列表
曹操是東漢末年非常重要的一位政治人物,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在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很快被升為濟南相。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設定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東漢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大將軍何進被宦官下手謀殺,不久董卓入京,把漢少帝劉辯廢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為漢獻帝,自稱太師,專擅朝政。
東漢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
東漢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漢獻帝封他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不久再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透過官渡之戰,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
東漢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上表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攻破三郡烏桓,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于那樓將其名王來賀。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廢三公,自任漢朝丞相,在赤壁之戰中敗給了孫、劉聯軍,撤軍北還。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
曹操先封魏公後晉魏王,權力和規制越來越大,悅史君認為,有以下幾個背景要交代:
第一,中國古代時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公爵地位在王(天子)之下,高於諸侯、伯、子、男等爵位,常為諸侯之長,如周朝時期的周公、召公、毛公等。秦、漢改二十等爵,最高為列侯,無公爵之位。
第二,曹操成為魏公後,打破了慣例,而且建立魏國,可以設定直屬於封國的丞相以下群卿百官,體制地位如同漢初各異姓諸侯王,朝中不少作為曹操親信的漢臣都被授予魏國官位。
這時,大多數朝中的漢臣正式成為了魏國的屬官,與曹操有了正式的的主臣關係,漢朝的中央官僚體系被魏國官署所替代。
第三,魏公曹操進爵為魏王,魏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這是以漸進式的方法,逐步地完成了取代漢朝的存在意義。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在洛陽,諡曰武王。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延康元年(220年)二月,曹丕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夏侯惇為大將軍。
很快,這些表面上食漢祿、居漢職的朝中群臣逼迫漢獻帝禪讓,實際上他們早已經習慣地把自己當成是魏國的臣子了,漢朝的存在對他們而言根本無足輕重。
同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此後,曹丕將魏國官署與東漢的既有官署合併,產生了曹魏的國家體制,如魏王國的屬官大理鍾繇,在曹魏建立後直接轉為新朝廷的廷尉,相國華歆則成為曹魏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