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忘卻地平線
-
2 # 混沌知了知了
西晉亡國關注度低於北宋亡于靖康之恥,原因頗多,但對普羅大眾而言,原因不難深究。本人淺析原因有二,一是宋朝本身對我們的吸引力,吸引我們去主動關注她的點點滴滴。二是影視劇對靖康之恥的傳播影響。
一、西晉、兩宋概況
1.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享國51年,開國皇帝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禍起八王之亂,亡於五胡亂華。
2.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享國167年,開國皇帝趙匡胤,亡于靖康之難。
3.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享國152年,開國皇帝趙構,亡於宋蒙崖山海戰。
二、西晉、兩宋吸引力
1.史書將三國時期的魏國、西晉、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和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合稱魏晉南北朝。之所以有這樣的合稱,是由於這一歷史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動盪不安,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止步不前。西晉作為其中一個緊享國51年的短命王朝,其滅亡在那個歷史時期實屬常見之現象,所謂見怪不怪,自然不會引起過多關注。更為重要的是,西晉並未產生過對後世中國有重大影響的文化、科技、名人等,故爾未引起普羅大眾對其歷史及滅亡的關注。
2.提起宋朝,大眾尤其是軍事愛好者都對其軍事嗤之以鼻,原因在於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導致對遼、西夏戰爭敗多勝少,被迫納貢稱臣,甚至亡於金國(北宋靖康之難)。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宋朝被視為中國曆朝歷代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人民最富裕的朝代。火藥大規模投入使用、交子(中國最早紙幣)第一次出現,無不彰顯著宋朝的發達科技;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程朱理學是對宋朝燦爛文化的最佳闡釋;一幅《清明上河圖》道盡了宋朝百姓的富裕生活。
宋朝是一個令人心嚮往之的朝代,是一個散發著無窮無盡魅力的朝代,吸引著我們去了解她,關注她。這樣一個理想國,其滅亡自然讓人扼腕嘆息,讓人刻骨銘心。猶如初戀女友,自是久久難忘。
三、影視劇影響
枯燥的歷史藉助影視劇,總能讓人心聲好奇,並提升關注度。
1.西晉題材影視劇
《三國》沒看過的應是不多,但要說起三家歸晉到隋朝中間發生的歷史恐怕很多人答不上來,哪怕是頻繁更替的朝代名稱。印象中,反映這一歷史時期的影視劇~沒有。我沒有特意去檢索是否有相關影視劇,因為個人觀影刷電視劇經歷更能反映西晉題材影視劇的熱敷。
2.兩宋
關於兩宋的影視劇,《大宋傳奇之趙匡胤》、《精忠岳飛》、《南宋傳奇之蟋蟀宰相》都曾得到很高關注,歌曲、KTV裡傳唱經久不衰的《精忠報國》,讀書時都會背誦的《滿江紅》,無不提到靖康之難,故靖康之恥關注更多。
-
3 # 好去者望前程萬里
北宋是被一個/少數/胡族/滅亡的,西晉是被一堆/少數/胡族/滅掉的。當今唯/少數/胡族/至上的時期,,主流會刻意為胡族之隱瞞。
-
4 # 鐵貓2019
西晉和北宋的滅亡,是中國歷史上漢民族大一統王朝三次被北方少數民族滅亡中的兩次。這兩次滅亡都是伴隨著殺戮、屈辱和生靈塗炭,慘烈程度兩者不遑多讓。題主覺得西晉亡國慘烈不遜北宋亡國,但是存在感遠不如後者。我覺得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可能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 歷史記錄詳簡有別
記錄北宋滅亡的歷史記錄非常多,稍早時就有《靖康稗史箋證》、《南征錄匯》、《開封府狀》、《呻吟語》等等,詳細從宋金兩方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北宋亡國後的情形。不僅介紹了二帝的境遇和受辱情形,還記錄了其他皇族,包括一些女性皇族、宮人們的悲慘遭遇,史料非常翔實,側重方向各有不同,元代還催生了一些流傳鄉坊的話本。到了近現代,還有專門著作對靖康之恥做了專門的研究和探討。相比來說,對西晉永嘉之亂的記錄,好象只有《晉書》等少量著作中略有提及。
二、後世影視作品描寫力度不同
到了現在,影視劇製作也對這兩個王朝的滅亡的描寫力度有所不同。對北宋的滅亡以及靖康之恥,影視劇有頗多表現,如《精忠岳飛》、《神鵰英雄傳》等等,能夠讓廣大觀眾從視覺效果上,加深對歷史事件瞭解,強化對靖康之恥慘烈的感受。而相對應的,卻鮮有對西晉滅亡相關影視作品。
三、後世民眾感情傾向不一樣
西晉王朝除了前期的太康之治略微說的過去外,記入歷史的大多數是暴動、是叛亂、是殺戮、是民不聊生;西晉的統治階層更是一個個的寄生蟲,驕橫淫奢,不惜民力;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玄學之風,處處都是曠達之士,不知所以然。這對後世佔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者來說,並不是一個可以提倡、效仿的王朝,對普通民眾來說也不是一段國泰民安的時期。對它的滅亡和晉懷帝、晉愍帝的遭遇,大家雖然哀其不幸,但在心裡卻是對這個王朝有著怒其不爭的忿恨;相反,北宋除了末代的徽宗、欽宗外,其他的皇帝或開疆拓土,或仁義治國,或立志變法,或積極守成,應該說個個有所作為。最重要的是,與其他統治王朝不同,北宋從建立到滅亡,將階級矛盾始終控制在一個較緩和的水平。並且初步發展出了人本主義經學思想。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以及科技上名士彙集,群星璀璨,普通小民相對生活安定、富足,還有一些家喻戶曉英雄、美女和清官。試想這樣一個王朝被北方的“野蠻”民族滅亡,對後世民眾衝擊有多大。這是西晉王朝滅亡不可比擬的。
所以說,對兩個王朝滅亡時慘烈感覺上的不同,主要是因為後世對這兩個王朝褒貶不一的評價造成的,當然也有距今時間長短的原因。
-
5 # 五酒煮史
西晉亡國與北宋亡國,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漢人王朝莫大的恥辱。可為什麼前者的存在感要遠遜於後者呢?有人說,宋朝的年代距今較近,更容易為人們所知道;也有人說,北宋國祚略長,存在感多一些也很正常;還有人說,靖康之恥更加慘烈……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今天要從兩個王朝本身入手,更深入的對比一下,還有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存在。
相同的起點,卻一高一下。星星有多耀眼,隕落以後就有多可惜。西晉
將西晉和北宋綜合對比,他們都有著不太光彩的出身。同樣都以權臣篡位得到天下,但結果卻大相徑庭。
對西晉而言,繼承危機導致的“八王之亂”成為它由強轉弱的分水嶺。持久而頻仍的內戰消耗了太多國力,殺掉了太多宗室,才導致異族有可乘之機。
從公元266年立國至“八王之亂”開始的公元291年,還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西晉連“盛世”的影子都沒摸到,就徹底一蹶不振了。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司馬家的人在司馬懿父子以後徹底成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反面典範。
或許只有後世人津津樂道的“魏晉之風”約略可以拿得出手,但發展到晉時,已經成了“放浪形骸”、“男好女裝”的畸形狀態。
這樣一個沉淪墮落的王朝,就算有心,也實在沒什麼可以大書特書的地方。
北宋
反觀北宋,趙匡胤雖然得位不正,但卻是與秦皇漢武齊名的人物,“杯酒釋兵權”是他身上最為人所熟知的標籤。儘管這是一種精心打造的仁義,可它畢竟為趙家的後世皇帝做出了一個不錯表率。
有了比較靠譜又“崇文寬仁”的皇帝,國泰民安來的就水到渠成,在不是盛世的“盛世”到來時,湧現出一大批思想家、文學家,使得北宋“文治燦然”,空前絕後。
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自北宋,三蘇父子更是比肩並列其中。與二程同為北宋五子又同是理學創始人的張載,名氣雖然不如前者大,但他的思想與言行仍舊流傳至今,“橫渠四句”連小學生都能朗朗上口。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只知“放浪不羈”,喜好“異服怪癖”,崇尚“脫俗避世”的魏晉之士與這樣樸實有志的北宋文士相比,怎能不自慚形穢?
在史家眼裡,孱弱的北宋實在與“盛世”掛不上邊,但在中國古代的文士眼中,這個時代就是他們心中的“盛世”,和天上的星星一樣璀璨耀眼。
只可惜,星星早晚都要隕落,北宋的隕落在“靖康之恥”的加持下,於文士眼中,已經不是悲慘這種詞彙可以形容的。
自此以後,文士們只能在文章和詩詞中寄託無限的惆悵與哀思。所以,才有了“家祭勿忘告乃翁”的絕唱。
事實上,北宋的血性男兒絲毫不遜於漢唐,岳飛有“飢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的復仇之心,文天祥更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殉國之志。
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時代,它的隕落怎能不讓人扼腕痛惜?
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讓人們愛屋及烏。反之,亦然。西晉
提起西晉和司馬家,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司馬懿,這個被《三國演義》黑了無數遍的人物,早就奸詐陰狠的深入人心。事實上,也用不著羅貫中曲筆,司馬懿本就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任憑哪個“舌燦出花”、“妙筆生蓮”也洗不掉他滿身的原罪。
接下來再說司馬懿的兒子,這裡可以用一個典故來概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人憑藉著父親的餘蔭,弄權、弒君,濫刑,可謂倒行逆施,橫看豎看也無法用褒義詞來評價。
還有司馬懿的曾孫,也就是晉惠帝司馬衷,在他身上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晉書》曾記載:
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祖孫三代都是這樣奸惡、庸蠢的人物,怎能讓人提起好感?不啐上一口就已經是格外的剋制了。
北宋
宋朝膾炙人口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限於篇幅這裡只列舉三人。
包拯,無論戲曲、民間故事、影視劇都已經讓這位包龍圖深入人心,以至於很多人都分不清他的文學形象與歷史形象。可是為什麼要區分呢?不論哪個形象都是“包拯”。這不正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寄託嗎?
朱仙鎮大捷以後,如果沒有十二道金牌,如果宋軍能夠渡河北上,當真直搗黃龍府……後來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子?
文天祥,並非北宋生人,但他的存在與兩宋是分割不開的有機體。
他少年得志,二十歲中進士,由皇帝親自擢拔為狀元。這份履歷放在歷朝歷代都漂亮的無可挑剔。但是,順風順水的人生並沒有使他“鋒芒畢露”、“鋼則易折”,反而在接下來的苦難中迸發出常人所難企及的韌勁。
作為末代重臣,文天祥無法顧及離散的家人,苦苦支撐危局,及至戰敗,被俘,殉國,堅定的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斯人已逝,可他的精神和人格,都是整個中華民族萬古不磨的光榮。
結語所以,一個朝代為後人所銘記,不是因為他敗亡的有多慘烈,而在於他存在時有多耀眼。反過來說,一個朝代為後世人所銘記,他的敗亡也就更加令人扼腕痛惜。
-
6 # 三體的終極形態
晉朝太亂了,從三國亂到唐朝,四百多年,真正消停過多久?而且狹義上的漢文化標杆在唐宋才樹立起來。五胡亂華時期,胡人在文化上是處於絕對劣勢的,而宋朝面對西夏、遼、金、蒙古都是有一定相容幷蓄的國家形式,特別是蒙文、契丹文、女真字、西夏文幾乎就是在從裡到外與中原文化撇清關係,這已經本質上不同了。五胡亂華雖然殘酷程度甚於宋朝時期,文化上卻尊中原文化為宗
-
7 # 歷史哨聲
原因很簡單——道德批判
在北宋之前的歷朝歷代,基本上不存在什麼道德批判,北宋之後的歷朝歷代都存在道德批判。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北宋之前的史書,不存在忠臣、奸臣這種道德評價的詞語。忠臣和姦臣的稱謂在北宋之後才開始流行。
以五代十國的不倒翁馮道來說明。唐朝出生、經歷五朝(後唐、後晉、契丹(遼)、後漢、後周)、八姓十一帝,不管如何風吹雨打、改朝換代,官位始終是將相、三公、三師的高官。
在五代時期,馮道是五代時任心目中有操守的儒家、模範丞相。馮道在事親、濟民、主政、提攜賢良等方面的行為,被認為是傳統儒家中君子、聖人的行為標準。馮道在五代被讚譽程度非常高:
“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甚至在馮道死後還有著與“與孔子同壽”的聲望。這個聲望,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個文人能夠有和孔子平起平坐的聲譽。
但北宋開始,對馮道的評價急轉下滑,認為馮道不忠君愛國,哪怕他做了很多有利於百姓的好事,也是奸臣一個,原因只有一個不忠君。歐陽修認為馮道是道德淪亡的表徵,司馬光認為不管馮道做過多少好事,都等於沒做,因為他是苟活於世,清朝《續通志》更是把馮道列為最壞的一類,指責馮道“懵大倫而不知恥”。
現代史學家王庚武認為馮道最大的優勢就是將拍馬屁和規勸糅合在一起,讓國君樂於接受。
樊樹志認為,馮道的作用在於穩定五代政局和官僚體制,做到五代改朝換代,變的是國君,不變的大臣——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大臣——怎麼有那麼一絲現代選舉的感覺?
馮道能夠讓契丹人不要殺害漢人百姓,能夠在22年裡任憑政局如何變動也沒有讓國子監的九經刻板印刷工程從不間斷——似乎五代的戰亂沒有發生過一樣。
此間樂不思蜀——北宋以前更注重實務主義而非精神主義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精神狀態,我覺得以劉禪的“此間樂不思蜀”最為典型——典型的實用主義的運用。
成王敗寇、寄人籬下,是否思蜀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更大的意義是如何在現有狀況下獲取最佳利益。
北宋之前確實存在一部分忠君的人,但更多的人是採取務實主義精神,而非頑固的堅持理想。
以國君被俘虜的亡國為例:
楚懷王被扣押至死,楚國沒有一個人為他自殺;
劉邦平城差點被匈奴俘虜,可婁敬還是勸劉邦採取和親匈奴這種務實的做法,而非勸劉邦堅決和匈奴作戰。
西晉的滅亡更簡單,曹魏、蜀漢、東吳的滅亡過去不久,既然沒什麼人為曹魏、蜀漢、東吳的滅亡殉國,為什麼要為你西晉的滅亡殉國?
在當時的士大夫眼中,曹魏、蜀漢、東吳、西晉等政權的滅亡,只是一個家族的滅亡,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是五行更替的過程。
衣冠南渡,更多的是民族成分,而非一家一姓的興亡。
但到了靖康之變時,在皇帝被俘虜的情況下,金國要求的不過是不立趙氏,但大臣們卻堅持非趙氏不立。這在北宋之前是不可能的。
靖康之變,是一家一姓的滅亡,並非民族的興亡。
回覆列表
因為宋朝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經管軍事不強,但是文化發達,重文輕武的政策,開設科舉,宋朝是非常的人心的,而兩晉他們是九品中正制,普通百姓不會那麼擁護他,而且司馬氏屬於謀朝篡位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