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航空喵
-
2 # 炫融彌剛
首先這個圓孔並非是直接通到外面的,畢竟飛機在高空中飛行的時候,飛機外部的氣溫已經達到了零下50攝氏度,飛機內部和外部的壓力更加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這個圓孔僅僅只是在內部鑿了個洞,可能這麼說大家不是很明白,其實是因為飛機窗戶不是隻有一層,而是有三層,其中最外層和中間那一層都是玻璃製造的,而這裡面這一層是塑膠的,這個小圓孔正是在塑膠上開的,目的就是為了若是氣流突然發生內洩的時候,外層的玻璃會率先的被震碎,這樣飛機的工作人員也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到飛機的故障,從而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是因為乘客們很想透過這層窗戶看到外面美麗的風景,這全是用玻璃製造的話,內外的水汽就會讓玻璃模糊,這就會影響到人們的視野了,而這層塑膠則是能夠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看完是不是覺得自己長知識了
-
3 # 華箋流香
我們透過窗戶看飛機外面的風景的時候,實際上是透過三塊玻璃。
緊貼著乘客臉的這一層非常薄,主要是為了保護另外兩層而存在,這一層不是密封結構。
外窗和中間窗都有能力抵抗來自飛機外部的氣壓變化。正常情況下,起作用的是外窗,這是飛機和雲層之間的最後一道屏障。
在中間窗上有一個小孔,這個小孔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一個安全裝置,而且也不是在飛機一誕生就出現的。
●客機舷窗上的小洞,看起來有點嚇人。
這個小洞的存在和客機舷窗的發展歷史有關,是伴隨著飛機結構的發展,逐步完善的。
剛剛發明飛機的時候,飛機的外殼都是單層的。最開始的時候是鋼絲然後再加上布,後面發展為肋骨加上柔性蒙皮的半硬殼結構。
早期飛機的內部和外部的大氣壓是相通的,所以飛機要麼沒有窗戶是敞篷的,有窗戶也比較簡單。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飛機的動力由活塞式發動機被渦輪噴氣發動機所替代,飛機飛得又高又遠。
當我們乘坐客機在10000米天空中翱翔時,飛機外面的溫度可以低到零下幾十度,而且空氣稀薄,大氣壓力很低。
如果飛機的機艙還和以前一樣和外界的大氣是通的,那麼機艙內的乘客就會窒息死亡。
為了讓乘客不至於因為缺氧而昏倒,機艙必須是有壓的。
那麼要加到多少個大氣壓呢?一般情況下,人最舒適的大氣壓是一個標準大氣壓。
當然在低空飛行的時候,一個標準大氣壓是沒問題的,因為內外的壓力基本是平衡的。但是當飛機飛到高空1萬米的時候,外面的空氣壓力極小,內部的壓力如果還保持一個大氣壓的話,飛機內部承受的力量就會很大。這樣的飛機結構造價就會很高。
所以,飛機在1萬米高空飛行的時候,機艙裡只能加到0.7個大氣壓左右。
客機的機艙,就比如說像波音737、波音747,它是一個長條形的桶狀的壓力容器。
一般我們說到壓力容器,它應該是全密閉的。就比如說像煤氣瓶、氧氣瓶,和外部沒有氣體交換,最多從裡面往外放氣。
但是客機裡面有活生生的人。如果這裡面的空氣不流通的話,那會怎麼樣?
我們先不說氧氣會被消耗光,就是機艙內部的各種氣味,汗味、臭襪子味、食品味、香水味混合在一起,乘客就會受不了。
所以客機內的空氣必須流通,這些流通的空氣是客機專門的送風系統抽取外部的空氣,經過空調系統(飛機上的空調和家裡的空調不一樣)調溫以後,送到飛機內部的。
整個客機內部的空氣2~3分鐘就會被換一遍。
所以,客機內部的壓力是由送風、空調系統動態控制的。
假如這個動態的送風系統出了點問題,把飛機內部的壓力升高了,超過額定的0.7個大氣壓。那麼飛機就會有危險,因為可能會爆炸。
為了防止客機內部超壓引起爆炸,有專門的洩壓保險系統。
●這些部位就是飛機上的洩壓裝置,為了萬無一失,這樣的裝置在飛機上有多處。
飛機窗戶上的那個小孔,實際上是這個洩壓保險系統的一部分。
我們設想一種極端情況,在1萬米高空中有一架波音747在飛行。飛機送風系統出現故障,往裡面泵送空氣超過了額定流量,結果飛機內部超壓了,從0.7個大氣壓變成了1.2個大氣壓,洩壓保險閥卻沒有開啟。
那麼飛機上最薄弱的部分~窗戶,會首先爆掉。因為中間窗有一個小孔,所以只會最外面的那個窗戶爆掉。
如果沒有這個小孔,中間窗和外窗會同時爆掉,而內窗是不承壓的,所以整個窗戶就會突然變成一個大洞,靠近窗的乘客會被吸出去。
客機機艙內突然失壓,如果沒有氧氣面罩向乘客提供氧氣,人在半分鐘之內就會出現昏迷。
正因為有了這個小孔,外窗爆掉,空氣會從這個小孔以較慢的速度向外排洩,防止乘員倉突然失壓。用小的危險代替大的危險,可以讓機組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問題。
而且,這個小孔還可以防止飛機的舷窗起霧,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窗外的風景。
飛機是人類能夠製造出來的最精密機械之一,每一個細節都不是多餘的。
-
4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為何飛機的窗戶上會留個小孔,難道不怕氣流把窗戶震碎嗎?
經常乘坐飛機的朋友,估計在飛機的玻璃窗上都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在玻璃窗的下緣,存在一個非常小的孔洞,有時在小孔的周圍會看到有冰晶覆蓋(實質上我們用手觸控不到這樣的冰晶)。用眼透過這個小孔直接向外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小孔與外界並不是直接相通,而是在外面還有一層玻璃。這樣的設計,究竟起到什麼作用呢?
實質上,飛機的客艙窗戶玻璃,一共是三層結構,最裡面靠近乘客的是一層有機玻璃,與客艙側壁的裝飾板合裝在一起,厚度非常薄,起到保護窗戶外層玻璃以及一定的美觀、保溫作用,但不具備密封性。在內層玻璃之外,還有兩層結構,分別是外層和中層,這兩層玻璃是一體結構設計,中間存在微小的空隙,其中外層玻璃主要起到承受飛機外殼重量的作用,同時在玻璃與機身的結合處進行著非常嚴格的密封,起到將外界空氣與客艙空間隔絕的作用。而中層玻璃與外層一起,也起到支撐機身的作用,甚至這種支撐的作用更大,即使外層玻璃破碎以後,中層玻璃一般也不會碎掉。我們看到的小孔,實際上就處在中層玻璃的下緣。
我們知道,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當高度逐漸提升以後,外界環境中的溫度會隨之逐漸下降,同時空氣的密度也越來越小。比如,當飛機飛到5000米高時,周圍大氣的溫度會下降到零下15攝氏度左右,氣壓約為0.5個標準大氣壓;而飛到10000米高時,大氣溫度會下降到零下40攝氏度以下、氣壓約為0.3個標準大氣壓。假如客機做不到將客艙與外界環境有效隔絕開來,那麼極低的溫度和氣壓,乘客不是被凍僵,就是因缺氧而昏迷直至死亡。
因此,為了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並在此基礎上儘量提高乘坐舒適度,那麼,飛機客艙必須滿足增壓、增溫和氣體交換的需要。從增壓上來看,當飛機處於1萬米的高空時,由於外界氣壓只有0.3個標準大氣壓,雖然人體最適宜的氣壓為1個標準大氣壓,但要在這麼高的高度,實現這個標準,就必須使機身內部承受更高的壓力,而內外部組成材料要承受強烈的壓力差,這樣就會大大增加飛機的製造生產成本。經過相關的科學研究以及人體測試,在氣壓達到0.7個標準大氣壓後,就基本不會對身體產生明顯的影響。所以,高空飛行的客機,艙內的氣壓一般都保持在0.7個標準大氣壓水平,這要既滿足了人體的基本需求,也保障了客機的安全。
對於維持溫度以及氣體交換方面的需要,與增壓一起,都是由客機的送風系統貢獻的。客機的送風系統相較於普通的家用空調,具有體積相對較小、重量輕(相對於客機整體的比例)、供氣量大、相對溼度低、座艙增壓等特點,主要是透過飛機發動機中氣壓機的引氣系統,或者其它增壓裝置,將外界高空稀薄的大氣吸入並壓縮,從而以增壓的方式引入座艙空間,而且座艙的換氣頻率始終保持在每小時25-30次之間,從而在維持座艙適宜的溫度、壓力和溼度條件下,也保障著座艙內空氣的新鮮。
飛機內部擁有著複雜的壓力控制系統,主要部件為由電動馬達驅動的排氣活門,透過相應的監測感應器接收座艙內的氣壓數值,從而動態調整排氣活門的排氣量,實現座艙內氣壓在不同高度時所對應的最佳壓力。當座艙壓力控制系統出現故障時,應急增壓控制系統啟動,當座艙壓力高於警戒值時,正向壓力釋壓活門開啟釋放座艙壓力;當座艙壓力小於臨界負壓差時,負壓釋壓活門開啟,確保飛機快速下降時機身不被外界巨大的壓力所損壞。
而飛機窗戶下緣的小孔,則是飛機洩壓系統的一部分,它起到的作用就是在以上壓力控制系統均出現故障,或者壓力調節閥門執行效率紊亂時,一種自然狀態下的保障措施。當座艙內的氣壓大於最高警戒,且正向壓力釋壓活門發生故障,機身窗戶的最外層玻璃在高壓下發生爆裂,而中層玻璃強度最高而且下緣有小孔,因此不會隨之爆裂,由於最內層玻璃不具備密封性,所以座艙內的氣體會透過內層玻璃邊緣以及中層玻璃的小孔,慢慢地向外界釋放壓力,從而使座艙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失壓,即保障了乘客和機組人員身體健康免受劇烈衝擊,同時又為機組人員及時反應和處理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綜上所述,飛機窗戶上留有小孔,主要目的就是維持著玻璃外層和內層的壓力差、必要時進行慢速洩壓的一個裝置,是飛機壓力控制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它還額外起到避免整個窗戶起霧的目的,方便乘客隨時欣賞窗外美麗的景色。
-
5 # 老鷹航空
出題人觀察的很仔細啊,這樣的細節地方都看到了。
對於這個問題,從下面兩個方面詳細的解釋一下吧:
1、客機飛行時的環境問題
現代客機,尤其是噴氣式幹線客機,比如常見的波音737/777、空客A320/330等,從機場起飛之後都要爬升到一定的巡航高度進行水平飛行。這一巡航高度大致在海拔9000-12000米之間。此時雖然還有Sunny照射,但是飛機客艙之外的大氣溫度已經是零下五十多度了,大氣壓強也只有地面上的1/5,甚至更低。
為了確保乘客的舒適度,飛機空調系統從發動機引入高壓空氣,經過一系列降壓處理之後注入到客艙,從而確保客艙內部氣壓為此在相當於800-2000米海拔高度的氣壓。那麼舷窗玻璃兩側就產生了壓差力量,為了確保結構強度要求,飛機舷窗基本上都是多層加工的,外部一側都是採用高強度的鋼化玻璃,不僅能夠承受壓差,還能吸收一定的紫外線,不至於讓乘客感到太繞眼。這種玻璃都是整體完整的,不可能開孔。
2、鏡面水汽冷凝問題
上面說到的,外部氣溫是零下五十多度,而機艙內部溫度一般保持在22-25度之間,人撥出的空氣溫度大體如此。這樣一來,人撥出的空氣遇到舷窗,必然會在玻璃上形成水汽,久而久之就會讓整個舷窗蒙上一層“白霧”,乘客就看不到窗外的景色了。為此,飛機上一方面會讓空調系統控制艙內空氣溼度,保持在20%的相對溼度範圍;另一方面舷窗採用了雙層設計,內側舷窗玻璃上就開設了一個小孔(基本上都是在中下方底部位置)。
空調系統會在中間夾層進行充氣,不斷的輸入乾燥較冷的空氣,這樣從而確保不會再玻璃上形成白霧效果了。
所以,總的來說,這種小孔只是為了提高乘坐舒適度,並不影響安全,放心乘坐和欣賞窗外的景色吧。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
6 # 棲雁林
民航飛機舷窗內側玻璃上有個小孔是防止舷窗掛霜產生冷凝水,因此在內側玻璃上做個小孔以便機艙內熱空氣進入夾層,利用熱空氣阻隔機艙內外的冷熱溫差,這樣也會使舷窗不會產生凝霜現象舷窗更清晰也以便乘客觀賞窗外的景象。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大致介紹一下飛機窗戶玻璃。一般飛機的窗戶玻璃有三層,外層玻璃,中層玻璃和內層玻璃。其中內層玻璃,也就是旅客可以直接接觸的那個,只是一層裝飾板,結構上不起任何作用;中層玻璃和外層玻璃屬於結構層,我們知道飛機是增壓客艙,在高空飛行時內外壓差很大,這兩層玻璃是可以承受飛機內外壓差的。
其中外層玻璃由拉伸的丙烯酸塑膠製成。它是矩形的,具有圓角和傾斜的外邊緣,以適配窗框。窗戶的形狀是彎曲的,以與機身輪廓對齊;中間層提供了結構失效安全功能。它可以承受正常壓力負載的1.5倍。中間層由鑄造丙烯酸製成,形狀類似於外層,但邊緣不是斜面。
題中提到的那個小圓孔,一般叫呼吸孔,它是位於中層玻璃的頂部或者底部,不是直接與外聯通的。它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是可以防止飛機的玻璃起霧。畢竟在高空外面的溫度可以達到零下四五十度,他相當於給外層玻璃加熱,使得玻璃不易起霧,也讓我們得以領略高空美景。二是透過這個小孔,可以平衡中層玻璃的壓差,使得壓差只作用在外層玻璃上,畢竟中層玻璃是實現保護層,是備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