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明湖畔的二狗
-
2 # 細說簡史
張居正是明朝最偉大的政治家,沒有之一。他手中的明朝,國庫逐漸充盈,邊界問題好轉,官民矛盾減弱。我認為張居正的改革是一次成功的行政改革,但卻是一次失敗的體制改革,所以說他的改革各有利弊。
各有利弊張居正的改革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改革提高了官僚階層的行政效率,改革強化了帝國北方邊境的防禦力量。這些成就的確要歸功於張首輔大人,但正是因為這些成就全部都是你一個人的功勞,所以才導致了它的失敗,因為改革的進行是靠著你的維繫和個人威望,一旦你不在了,改革也就灰飛煙滅了。這就是為什麼說張居正改革是行政改革,而非體制改革。而且正因他以內閣首輔的身份參與行政決策和稽核而招致了言官的彈劾,原因很簡單,明制中內閣僅是皇帝顧問,無權對國家政事進行決策,發號施令,張居正明顯是越俎代庖。雖然他是明朝真正的政治強人,但他也是最後一位強人,自他之後再無一人,所以以其威望維繫的改革措施再無可能繼續執行下去。
一條鞭法1、再說一條鞭法,確實促進了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並且弱化了丁役對人身的限制,白銀作為通用貨幣也固定了下來。整個東南地區地區的富庶簡直讓北方的帝國相形見絀。但是有兩個前提條件明朝卻沒有滿足,一個是政府必須握有足夠的糧食存量,另一個是市場中必須有足夠的白銀量,可惜神宗朝以後的時間內這兩個條件基本都不滿足,所以明末東南地區的發達的商品經濟只是曇花一現,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就是個早產兒。
2、另外,一條鞭法把之前所有的賦稅都合併入地稅,實質上是承認了地方上增加的苛捐雜稅的合法性,並以政府檔案的形式固定下來,也就是說一條鞭法實際上並未減輕農民的負擔,只是有利於政府行政措施而已。一條鞭法的著眼點,是明朝此時可以用來繳納田賦的土地減少,且稅收的名目多,給了地方官員貪汙截留的機會。一條鞭法把所有的農業稅,都統一成一樣,化繁為簡,摺合成白銀一次性徵收,這樣既能使小民百姓少受盤剝,也能將國家的稅收效率發揮到最大。在一條鞭法之前,中國老百姓繳納的主要是實物稅,一條鞭法實行後,就變成了貨幣稅,從經濟方面來說,這不僅發展了國家的商品經濟,也提高了貨幣流通效率。農業稅的整頓並不是張居正改革的全部,張居正改革的另一個著眼點,是商稅改革。張居正主張“農商並舉”,他的方式,是減少稅收環節,減免商稅,增加稅收的效率。一方面,他將海外貿易機構市舶司的權力下放,將貿易的權力完全下放給沿海商人,並且根據每次貿易的數額和利潤徵稅,而不是像過去根據出海時間的長短來徵稅,這樣就保證了大部分商人的利益。另外張居正減免走稅的關卡,減少走稅,增加貿易稅,也就是根據商業貿易的利潤徵稅,並且嚴禁商人與當地勢豪大戶勾結。
3、在一條鞭法實行的同時,張居正大刀闊斧,開始了全國的清丈土地,主要是清查那些用各種名義寄存,偷稅漏稅的土地。清丈的結果,就是明王朝可用來徵收賦稅的土地,由過去的400多萬傾,變成了此時的700多萬頃。雖然不及朱元璋時期,但是稅收效率卻遠高於那時,因此這也是明王朝稅收效率和稅收總數最高的一段時期。張居正改革的最高峰時代,明王朝的年稅收是800萬兩,如果結合當時白銀的購買力,不但遠高於明王朝建國時,也遠高於後期清王朝康乾盛世時,這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稅收最高的時候。明朝末年的崇禎,透過各種方式增加田賦,但最後的結果,每年的賦稅也不過400萬兩,而軍費開支卻增加到了600萬兩,年年財政赤字,以至於最後破產。
結語張居正一己之力,推動明朝深度,廣度最大的改革,得罪了上下利益集團,這場改革是先知性改革,沒有群眾基礎,襲義而取,張居正再秉政十年,或許有轉機。在那個時代,沒有人能比他做得好,在這個時代,也沒見過比他做得好的。
-
3 # 99自然之道99
反作用,加速了明朝的滅亡。總體來說,張居正的改革伴隨著他的去世,迎來了反對官僚勢力的反撲。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標誌事件就是張居正死後對他的清算和抄家。營私舞弊,惡貫滿盈的官僚勢力和鄉紳在哪個朝代都是社會的蛀蟲,最終會被他們腐蝕掉。
如果能撥亂反正,順勢導之,祛除這些頑疾,朝代還可以中興一段時間。但是不能強取,只能攻心。張居正屬於強取,且腐敗勢力並沒有根除。內心積怨很深,所以反噬的力量也就越大。
-
4 # 中書門下平章事
張居正的改革分開說,各有利弊,但個人對張居正還是很佩服,任何時代政策的制定者都是解決當前最主要的問題,而不是完美解決存在的任何問題,任何政策都有其適用的時期,政策都要根據形勢變化而調整。
整飭吏治考成法,提高了當時政府部門的效率,在王朝走過200年之後這種調整很有必要。
整治邊防,任用李成梁戚繼光守遼東薊州,與蒙古部落通商,短時間內有效的解決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困擾。
一條鞭法,個人認為這弊大於利,一是政策本身就是根據江南各省情況制定,江南銀多,所以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經濟效率;對於北方農民傷害很大,為了換成銀納稅,農民負擔加重很多,而恰遇小冰河時期,農產量下降,這也是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平息不了的原因。二是這個政策的制定,推動原來自發形成的銀貨幣體系國家化了,但這個貨幣是自己不能生產的,中國當時產銀很少,主要依賴貿易輸入,這也是明末受歐洲的貿易危機影響白銀輸入下降導致財政體系的崩潰的原因。如果現在我們國家確定以比特幣為法定貨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十年後會發生什麼,估計大家就能想到了。三是政策制定以後,未進行有效的調整,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兩年後被清算,之後幾任首輔都未能進行有效的調整,使得政策本身的缺陷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放大。
-
5 # 這個歷史很正
在張居正主政的十年裡(1572—1582年)是晚明最為繁榮昌盛的十年,被史學家稱為“耀眼的暮光”。而這暮色中最為耀眼的無疑是張居正主導的政治和經濟改革。
張居正改革對於腐朽沉暮的明王朝來說,就像是一場乾旱已久的土地的一場大雨。但是不管這樣一場大雨如何傾瀉,也改變不了這乾旱已久的土地。所以在張居正死後,明王朝依舊沿著衰亡的軌跡繼續下滑。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無非就是人和錢,所以張居正改革主要也是關於這兩個方面進行改革,即國家的政治和經濟。
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民生,也就是治人,而人民百姓是由官吏來治理的,所以張居正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整頓吏治,這就是考成法。
考成法整頓吏治的目標,主要體為十二個字,即“尊主權,課吏職,信賞伐,一號令”,意思就是尊重皇權,官吏恪盡職守,賞罰分明,號令統一。
張居正透過考成法,將權力集中到內閣,使得各級官員對中央政府的政令不在敷衍,吏治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那麼這次吏治改革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呢?
萬曆六年(1578年),戶課給事中石應嶽上奏到:“自考成之法立,數十年廢弛從積之政,漸次修舉。“
現代史學家對於張居正主政時期的行政效率,稱讚為:“明帝國官僚政治的效率達到了它的頂點,這個頂點標誌著那個是滴啊在中國社會的政治傳統的束縛下所能達到的極限”,足以和剛剛建國時的的施政相比。
張居正時期超高效率的執政效率導致了他在朝廷上結黨營私在用人方面的任人唯親。他用人不在乎官吏個人修養怎樣,只要聽話,只要能夠完全的貫徹他的施政理念就可。雖然提高官吏效率,但對於他自己的名聲卻也留下了汙點。明朝大清官海瑞對於張居正的評價就是:“工於謀國,拙於某身”。
官吏整頓後,接下來就是經濟改革。張居正在國家財政方面的改革就是,清丈田糧,推廣一條鞭法。
在張居正輔政之前,國家由於南倭、北虜兩線開戰,國庫長期入不敷出,每年都是虧空。張居正主政後,進行開源節流。
一方面裁剪不必要的官吏,抑制國家財政和皇宮支出,加強對邊鎮的錢糧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官員積極清理歷年拖欠的逋賦。
而真正的改革則是查實官僚地主隱瞞的土地,造成的賦糧無法落實的問題,史稱“萬曆清丈”。此舉使得國家掌握的耕地面積大大增加,改變稅糧不均的問題,重新制定魚鱗圖冊,為之後的一條鞭法奠定了基礎。
一條鞭法改革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賦稅合併,二是一概折銀。
再次之前,包括夏糧、秋糧在內的各種賦稅,名目繁多,再加上賦稅的層層剝削,落到中央的手裡大大減少。而一條鞭法減少賦稅的次數,官吏少了操作的空間,中央的收入得到了提高,百姓的負擔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此舉也促進了明朝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
進過張居正十餘年的改革,迅速為沉暮的明王朝積蓄了龐大的國力,為萬曆後期的三大徵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但是在張居正死後,他所推行的一系列的改革就宣告中止。明王朝也繼續朝著衰亡走去,最終在七十餘年後轟然倒塌。
-
6 # 民謠也很好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今屬荊州) ,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後,因為李太后與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援,張居正代高拱為內閣首輔。張居正改革是指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從維持明王朝的長遠統治出發,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當權人物認為,必須改革政治,尋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經過這次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使十分腐敗的明朝政治有了轉機。但是明朝晚期,貪官汙吏居多,張居正的改革難免會觸碰到他們的利益,因此他的改革也是遭受了保守派們反駁,而且此時的明王朝積弊太深,再怎麼改革也是無力迴天,更何況還有這麼多人抗議的情況下。對於張居正的來說,他的改革是想要把明朝歷代積留下來的各種問題解決掉,從他的改革中 呢也可以看出一些卓越的成效來,但是他在保證自己的改革措施能夠順利執行的前提下,不斷打擊異己。而且為了維護程朱理學的帝位,甚至下令拆毀了全國各地的書院,並且禁止王陽“心學”的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自己帶來了爭議。
-
7 # 臨石觀海
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著名的權臣,其掌權時為了扭轉明朝長期以來朝政腐敗,國庫空虛,邊境不寧等問題,推行了改革,史稱張居正改革,又稱“萬曆新政”。
對於張居正改革歷來爭議極大,有人說張居正變法為明朝續命60年,而又有人說明亡於張居正。筆者認為張居正變法總體來看應該是利大於弊的。如果沒有張居正,明朝確實可能撐不了那麼久。
張居正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實行新政明朝中晚期,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國庫極度空虛,朝廷每年的軍餉,振災款等已經入不敷出,隆慶元年,當時用來貯存賦稅的太倉庫只有白銀一百三十萬兩,而軍餉俸銀等需五百多萬兩,情況已經相當危急。於是張居正開始著手改革。
在政治方面,張居正實行了考成法來整頓吏制,各部門逐級考核,一改之前部門間各自為政,效率低下的局面。而因政事最終需報給內閣定奪,從而極大的提高了內閣的地位,加強了中央集權。
在經濟方面,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簡單的說就是原來朝廷徵收賦稅以糧為主,輔以銀眷,但這種方法比較繁雜,而一條鞭法則很好的簡化了這一流程,將徭役,田賦統一用銀兩結算,杜絕了中間商,解放了沒有田地的農民,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從而提高了國家經濟收入,國庫開始充盈。
在軍事方面,張居正致力改善漢蒙關係,又重用戚繼光等名將,另外還加修長城,鞏固了邊防,這也間接減少了軍事開支,畢竟打仗就是燒錢。
張居正改革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在一系列的變革後,明朝各方面面貌煥然一新,朝政清明,國庫充盈,邊境安定,農業及工商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不過但凡改革,必然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在張居正在世時還能強壓,而等張居正去世後,反對集團開始反撲,直接將變革之火熄滅。而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更是助長了反噬之勢。加上當時積弊已深,短短十年的成果毀於一旦,大明朝的頹敗已經勢不可擋,最終走向了滅亡。
那麼張居正變法有什麼後遺症呢,個人認為張居正變法其措施是好的,確實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由於積弊太深,反彈太烈,致使變法夭折。那麼具體有什麼後果呢。
由於張居正為實行新政,從而使內閣地位空前高漲,然而高處不勝寒,在萬曆清算張居正後,就刻意打壓內閣,內閣的地位開始下降。而宦官集團,各文人黨派乘勢崛起,之後朝廷更是陷入了無盡黨爭之中,內耗不斷,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總結:綜上所述,張居正變法確實極大的扭轉了明朝當時朝政腐敗,國庫空虛的頹勢,呈現出了一片中興景象,但隨著張居正逝去,加上明朝已經病入膏肓,張居正變法也成了曇花一現,無法阻擋明朝的滅亡。總得來說還是正面作用大於反面作用的。
回覆列表
一、(1)改革前,明朝政府每年虧損300萬兩白銀,其財政困難,連官員的工資的發不上,赤字狀況呈滾雪球趨勢。
(2)改革後,每年盈餘300萬兩。到張居正死的那一年(1582年),政府財政庫存已高達1250萬兩白銀。
二、(1)改革前,土地兼併嚴重,地主階級壟斷土地嚴重,百姓無田可種,流寇四起,民不聊生。
(2)改革起,提出“一條鞭”法,改革稅收,丈量土地。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是使國家稅收翻了1.5倍。
資料和大部分內容參考自《風雨張居正》(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