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才小貓咪care

    說到各路諸侯,三國中大大小小的應該有幾十個。有名的,比如袁紹,袁術,曹操,呂布,公孫瓚,劉表,孫堅,劉備,而其中要說最聰明的,可能也只有曹操能夠配得上這個稱號吧。

    從歷史地位上來說,他一手打下了曹魏的江山。成為三國時期國力最鼎盛的國家,一生中又有那麼多能夠提現自身實力的戰爭行為,

    在文學上他一手開創了建安文學,對於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黃淮流域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社會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百姓遭屠,土地荒蕪,倖存者被迫離鄉背井,流落他方。可謂“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面對這種悲慘景象,曹操在世時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穩定局面。從曹操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如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在我心中曹操才是東漢的第一諸侯。

  • 2 # 青楓雨霜

    不曉得題主問的各路諸侯是不是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如果是的話,那麼應該是曹操最聰明能幹了。曹操可謂是雄才大略,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以及出色的軍事頭腦。他雖然疑心病比較重,但也算是一個喜歡招納賢才,知人善任的領袖了。

    那除了曹操,我認為最厲害的應該是孫堅了吧。孫堅是孫策孫權的父親,江東基業的締造者。孫氏出身於寒門庶族,所以孫堅也是白手起家了。孫堅勇猛剛毅,志向遠大。他曾大敗過董卓軍,連董卓都說:‘’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可謂諸將使之忌也”。可見,董卓對他是頗為忌憚的。只可惜,孫堅英年早逝,要不然的話,三國的歷史還不一定會怎麼樣呢。

  • 3 # 三國風雲間

    我們都知道,討伐董卓時候,有十八路諸侯。《三國演義》著重寫出了諸侯聯盟伐董的橋段,用意在於,三國的局面,是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後開始的。孫堅和劉表的恩怨、袁紹和公孫瓚之所以結仇,以至於袁紹、袁術二兄弟反目。都是伐董不利後,各路諸侯起的內訌使然。

    但有一點要明確,十八路諸侯不管再怎麼“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都是為了給劉、孫、曹三家做陪襯。十八路諸侯他董卓時候,先表明曹操發矯詔聯盟會師、智謀深遠;在寫孫堅為先鋒,當先敢戰;最後三英戰呂布,英武過人。其餘諸侯,都是映襯三朵紅花的綠葉而已。

    但是紅花之豔,尚且要有綠葉之鮮做映襯。劉、曹、孫三家是什麼樣的人,說法不一而足,但卻大同小異,可剩下的十七路諸侯,究竟是不是人傑呢?在120回本的原著中未見分曉,但是在古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羅貫中對十七鎮諸侯是這樣描述的。

    第一鎮、交遊豪放,接納英雄,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

    第二鎮、貫通諸子,博覽九經,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

    第三鎮、闊論高談,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伷(皺)字公緒;

    第四鎮、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

    第五鎮、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河內郡太守,王匡字公節;

    第七鎮、恩惠及人,聰穎有學,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

    第八鎮、中直元亮,秀氣文華,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

    第九鎮、有謀多智,善武能文,濟北相,鮑信字允誠;

    第十鎮、聖人宗派,好客禮賢,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

    第十一鎮、武藝超群,威儀出眾,廣陵太守,張超字孟高;

    第十二鎮、仁人君子,德厚溫良,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

    第十三鎮、名震羌胡,聲聞夷夏,西涼太守,馬騰字壽山;

    第十四鎮、聲如巨鍾,丰姿英偉,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

    第十五鎮、隨機應變,臨事勇為,上黨太守,張楊字稚叔;

    第十六鎮、英雄冠世,剛勇絕倫,烏程侯太守,孫堅字文臺;

    第十七鎮、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

    因為眾多諸侯,紛紛嚷嚷,只是客從。所以120回本只是將十八陣諸侯的官爵和名、字交代了出來。而將前八個字省略了。可就是這八個字,能讓讀者對十八路諸侯的形象,躍然紙上。

    韓馥、孔伷,都是滿腹文章,卻不能用古御今,只能做皓首窮經的文人儒士;劉岱屈己待士, 陶謙德厚溫良,所以日後能夠收留劉備;鮑信善文能武,所以欲搶頭功,弟弟鮑忠被華雄所斬;孫堅剛勇絕倫,成也在剛勇、亡也在剛勇;袁紹除了名門望族可以稱道之外,為人上卻沒有一個可取之處。

    孔子一字褒貶作《春秋》,而十八鎮諸侯的是非短長,都在這八個字中。

  • 4 # 蔥蔥那年

    三國演義個路諸侯中,聰明能幹的也比較多,要不然如何成為諸侯呢?在這裡以本人愚見淺析一下曹操:

    三國演義的歷史背景,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外戚專政,宦官當道,烽火連天,民不聊生。曹操就生於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就做凡人一個,庸庸碌碌一輩子;可曹操就是想幹一番大事的人,弄不好,就會被人利用、甚至加害。適逢亂世,曹操依然上書朝廷,陳述當下的弊端,可是誰管呢?此時在他心裡依然想著該怎樣決定以後的人生路,以至於在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做了第一件聰明的事:

    曹操劇照

    第一、迎逢天子遷都許縣。

    這件事情為什麼說曹操聰明呢?

    1.體現在知人善任,從善如流。謀士荀彧說"想當年,晉文公迎逢被王子帶驅逐的周襄王返回王城,結果諸侯影從;高皇帝為被楚霸王殺害的楚懷王披麻戴孝,結果天下歸心。董卓禍亂國家的時候,是你第一個舉起正義的旗幟並付諸行動;。。。

    荀彧劇照

    2.成為漢末政壇上的重量級人物。208年廢除三公官職,曹操任丞相,大權獨攬。213年,漢獻帝下詔將河東等十郡冊封給曹操為魏公,並加九賜。214年,享受王爵待遇。215年,漢獻帝授予曹操分封諸侯、任命太守和國相的權利。216年,漢獻帝進封曹操為魏王,魏國丞相該為相國。

    曹操劇照

    第二件事是:曹操一生未稱帝。他不想稱帝嗎?非也。當他統一了北方之後,天子已被架空,朝廷裡外,都是曹操的人,只須他下令而已。可是,自從他起兵開始,一直都是維護漢室的旗號討逆。他害怕掉了這面旗幟,被天下人討伐。

  • 5 # 良人說史

    我當然佩服曹操,節奏帶的非常好。

    初次帶節奏:亂天下者必何進也

    曹操原本不姓曹。本姓夏侯,曹魏的夏侯一族其實都是曹操的宗親。曹操之父夏侯嵩做了曹騰的養子,也就改姓為曹。這個出身對曹操的影響非常大,以至於陳琳這樣罵曹操,“(曹操)贅閹遺醜”,“(曹嵩)乞匄攜養”,可謂是一萬點傷害。

    這樣的家庭想出人頭地,必須事事小心,處處算計,必須腹黑。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輪流把持朝政,閹黨流毒甚廣。當時的顯貴有個一個是外戚集團的何進,一個是宦官張讓之流。士大夫自然是看不起宦官的,“昔黃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賣官鬻爵,非親不用,非仇不誅,以致天下大亂。”

    曹操與何進有兩次交鋒。

    第一次:中常侍蹇碩奏(對漢靈帝說的)曰:“若欲立協,必先誅何進,以絕後患。”帝然其說,因宣進入宮。詔何進入宮欲殺之的是漢靈帝,但是何進卻把火氣撒向了宦官。召諸大臣,欲盡誅宦官。對於這一點曹操不同意,他準確的把握何進的性格,故意說一番不合時宜的話,激何進。

    曹操挺身而出說:“(宦官)朝廷滋蔓極廣,安能盡誅?倘機不密,必有滅族之禍!”何進大怒,叱曰:“汝小輩安知朝廷大事!”言下之意就是,你是個什麼東西?

    何進這個人有些軸,驢脾氣,越不讓幹嘛就幹嘛,同朝為官這麼久曹操能不知道?必有滅族之禍,那有人這麼諫言的,你不聽我的有滅族的危險,何進當然發怒,對錯也不管了。

    所以我說這是曹操激將,而且這個“挺身而出”用的很考究,這是一個褒義詞用到這裡卻很諷刺了。不能說保護宦官是一件正確的事吧?挺身而出的語境應該是大家遇到什麼難辦的事,某人挺身而出幫助大家解決問題。

    圖:十常侍

    曹操這番話顯然是給何進添堵,用挺身而出就很諷刺,為“敵人(宦官)挺身而出。”當時的情景已經不能考證,不排除羅貫中故意給曹操抹黑。

    這節奏帶的讓何進大怒,結果帶著人馬氣勢洶洶的進宮。但是宦官沒殺成,於是曹操第二次帶節奏。

    第二次:袁紹請何進殺宦官,紹:“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陳琳不同意,何進猶豫不決。曹操出來了,一人鼓掌大笑曰:“此事易如反掌,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

    這次節奏帶的就更明顯了,易如反掌,吾料其必敗也,還是一個路子。

    主公在作決策,結果一個謀臣說此事易如反掌,那不是找死嗎?再有道理也是死罪。

    我不信曹操不懂。之後他又說了一句驚天的話,“亂天下者,必進也。”這可就是赤裸裸的誹謗。

    當然曹操帶節奏的原因就是,攪亂天下,藉機分一杯羹。

    節奏帶的非常好,何進成功被算計。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曹操原本就居心叵測,殺回洛陽只是為了奪權,根本不是什麼替天行道,共滅董賊。

    這個更有意思,帶袁紹的節奏。

    曹操賣命殺董卓,如果董卓身死,曹操就能贏得人心繼而控制朝政,呂布等人也不會為了一個死人拼命。但是計劃落空,董卓逃過一劫。

    時袁紹得操矯詔,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

    曹操放出風,聚集人馬共滅董賊,袁紹啥也沒想立馬響應,接著諸侯齊聚。但是問題來了,諸侯會盟自然需要盟主,誰當這個盟主呢?

    《水滸傳》上的規矩是,誰拉人馬誰為山寨之主,白衣秀士王倫,晁天王晁蓋都是這樣,牽頭的人。按這個道理曹操當做盟主,曹操不幹。領頭帶人馬需要扛風險,而且諸侯雖然齊聚但是根本就不是一條心,統籌全域性很困難,曹操又不傻自然是義正言辭的拒絕,他推薦袁紹,讓賢沽名釣譽。

    這就帶節奏了。曹操說:“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

    袁家四世三公,十八路諸侯袁家兄弟都,但是論地位當是袁術第一。因為袁紹是庶子,袁術才是嫡子。嫡庶觀念來說袁術的地位高於袁紹。庶出弟弟做了老大,嫡系哥哥屈居,這不是讓他們兄弟不和嗎?袁術即便表面迎合,內心還是不屑的。

    曹操故意製造矛盾,就是給自己擴大影響力做準備。之後曹操是各種“指手畫腳”,我想袁紹一定很無奈,你這麼能你咋不做這個盟主呢?及其陰險。

    果然袁術使壞。孫堅為前鋒率軍先往,斬下華雄副將胡軫,一邊傳捷報一邊催促糧草。

    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與糧,彼軍必散。”術聽之,不發糧草。孫堅軍缺食,軍中自亂,華雄趁機來襲,堅乃從小路得脫。

    此次失利全賴袁術,袁紹怎麼辦?

    華雄危急在前,曹操按兵不動,卻再次喧賓奪主。

    公孫瓚來的晚,身為盟主的袁紹沒事找話,寒暄一下。之間後面三人器宇不凡,相貌堂堂,紹問曰:“公孫太守背後何人?”公孫瓚說,這是我兄弟劉備,袁紹這個盟主還沒說話,結果曹操插先插話,“莫非破黃巾劉玄德乎?”搞的跟自己是盟主一樣。

    曹操挺劉備,袁紹即便認為劉備有些能耐,也要打壓。這不是招賢納士的問題,而是關乎威信的問題。冷淡諷刺劉備的意思就是,曹操你消停一會。

    但是曹操沒有消停,你看他都乾的啥,讓袁紹這個盟主很不痛快,簡直就是皆空。

    曹操急止之,既出大言,必有勇略,操教釃熱酒一杯。

    後來的故事就不講了,關羽斬華雄。

    曹操說了幾句便宜話,就讓劉關張三人對局勢有了初步認識,曹操行,袁家兄弟不行

    袁家兄弟被帶節奏,關羽大勝而歸,這對盟主的威信是一記重錘啊。

    袁術很清醒,哥哥盟主位子不牢固怎麼行,他罵的很巧妙,由他們二兄弟波及到諸侯。

    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既然公等只重一縣令,我當告退。

    這下直接就分裂了諸侯同盟,令諸侯二選一。曹操可謂奸詐。

    董卓西去長安,曹操道:本初按兵不動,何也?操竊恥之!自引軍投揚州去了。

    自己瞎帶節奏反而辱罵盟主無能,自己引兵跑了。

    這就相當於牽頭合辦公司,做老大害怕失敗負債,一看行情不對,自己撤資溜了。

    曹操,三國帶節奏第一人。

  • 6 # 國哥愛生活

    在諸侯中聰明能幹當數劉備,他出身低微,靠賣草蓆謀生,而後一路打拼,終成一方霸主。他的特長是哭,幾滴辛酸淚,感動一群人。劉備的聰明能幹和特長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結交關,張時,他聰明地認為二人行,拜兄弟,果然關,張在後來出了很大力,幫助也稱王。

    (二)他比曹操聰明,有些事能蒙過曹操,在煮酒論英雄時,曹操說世之英雄只有他和劉備時,劉備手中的筷子都嚇得掉在地上了。他借雷聲又撿起來,曹操以為他怕雷聲,認為他膽量小,做不了大事,以後又在住所耕地種菜,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成功騙過曹操,躲過一劫。

    (三)在請諸葛亮時,不惜屈尊三次將先生請出來,為他運籌帷握,在諸侯征戰中有了一席之地。

    (四)他的感情豐富,激動,心酸時總愛落淚,自從認識趙雲,就依依不捨,在趙雲離開時,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感動得趙雲一生忠於他。其他將領也是忠於他,很少有被叛他多。

    (五)劉備的聰明能幹穿透力很強,以致於現在,說起劉備來,人們對其心存好感。

    以上這些都說明了劉備的聰明能幹和特長。

  • 7 # 王朝陽2019

    如果劉備算得上諸侯,我就服劉備。

    出身貧寒靠一顆赤誠為天下的心,引得諸侯讓地,英雄豪傑追隨,天下有謀志士無不願意效忠。

    更是深得民心,他經營的蜀地,萬民嚮往。

    劉備不但,赤誠可比日月。更是少見的一位伯樂,識人用人方面無幾人可比。跟著他乾的文臣武將都是千古名垂。

    從劉備身上可以看到道德經的很多體現。

    無為之治,看似無為的劉備,卻讓蜀國強大富庶。

    不爭之爭,劉備從來不向天下索取,可是卻擁有一個強大的蜀國。

    他的一生都是順天安民,此乃大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十歲了,離婚九年了,還能娶上媳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