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職電影
-
2 # BV瘋言瘋語
水滸英雄?其實是良莠不齊的,小偷、強盜、開黑店、黑社會等等,什麼人都有,詔安要分時候,要分被誰詔安!不過我認為,被詔安就證明有了規矩,有了規矩就會有人違反,有人違反就會有人借題發揮,有人這樣做就會牽連過往,也就難免禍起蕭牆,最後都不得善終而且會被利用當槍使,也得不到善了!文死諫,武死戰!
倒不如就地解散,散歸鄉野舊途,改邪歸正命長,重操舊業命短,聽天由命自由自在!
-
3 # 江上丈人186
招安是最壞的結局,梁山好漢成了奸臣手中的棋子,徵平方臘後梁山幾乎全軍覆滅,而奸臣卻坐收漁利。為梁山好漢叫屈。
-
4 # 臨風冬雪
不是,詔安等於入了朝廷,本是流寇,朝廷又那裡容得下他們,他們只是征討方臘的棋子罷了,狡兔死,走狗烹,史記方臘才是真英雄,梁山只是幾十流寇而已,最後方臘被滅,梁山好漢盡數戰死,僅餘幾人中途離隊才得生存,宋江骨頭裡就有小官僚主義的根子,只是入了朝廷,害了一群好漢。反觀,如果梁山佔山為王,其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終被朝廷所滅,入了這條道,橫豎都是死,當土匪可以,小打小鬧,一旦危機江山社稷,小農思想的侷限性終究是不行的
-
5 # 清風醉月下
首先看看梁山好漢的組成看,他們中有的人以前就是官兵和小吏,有地方財主富豪,有強盜,殺人犯,醫生,小偷,道士,和尚等。梁山好漢組成比較複雜。其次從梁山好漢的專業技能看,他們的專技涵蓋範圍已很廣泛,醫療行業,建造行業,軍事領域,餐飲行業,乃至當時社會底層的農業,各種行騙偷摸都有人才。
再看看梁山面臨的困境。首先,梁山上人員構成複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社會地位高低不一的一群人,整天稱兄道弟地生活在一起,一定矛盾重重,以宋江吳用的能力又不能調和。其次,雖說水泊梁山有物產,有地利,但是從地域,物資和人員體量來說是不可能和大宋朝廷對抗的。再次,梁山好漢的專業技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個比梁山廣闊得多的展示平臺。
從當時封建社會的社會財富和上升通道來看,公務員是佔有絕對優勢的。梁山的好漢都明白這一形式,即使魯智深在反對招安時,也僅說是朝廷有奸臣矇蔽聖聰。因此,宋江吳用提出接受朝廷招安的計劃是化解梁山內部矛盾和實力劣勢的最正確的方案。招安後,朝廷不斷用梁山人馬掃平匪患,又有一些利用的成份,導致大部分梁山好漢為國捐軀。但是,他們的身份已經是為國捐軀的國家軍人,而不是死在官兵圍剿下的強盜土匪,他們的後代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政府給因公犧牲人員後代的恩澤。
所以,接受招安對梁山好漢來說是最好的結局。
-
6 # 慵懶的魚子醬
在那個奸臣當道,思想很封建的社會,對於嚮往自由又不想受拘束的梁山好漢們而言,詔安意味著又回到了原來的朝廷體制。如果好漢們適應這個體制,為什麼要造反,為什麼被逼上梁山呢?
-
7 # 老牛有話說
宋江是小吏出生,深知官場門道,所以他感覺當官才是最好出路。而且他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也沒有寬廣的思想格局,沒有稱霸一方的野心,也缺少這樣的軍事家和謀略家,所以到最後對於宋江來說招安是最好的出路。
但對於眾兄弟就不一樣,很多人和朝廷都有血海深仇,而且都揹負多條人命,這樣的人朝廷是容不下你的,即使暫時需要過後也會收拾你,所以在剿滅方臘之後,宋江他們都被人給收拾了。眾兄弟也深知這一點,所以極力反對招安。但怪就怪在他們認了宋江做大哥,而且隊伍裡也沒有能帶領大家的人,結果造成了大部分都不得善終。
如果換作另一人當打哥,思想格局大一些,雖當時的梁山不能和朝廷抗衡,而且梁山也不是久居之地。但有那麼多的精兵強將,在朝廷還沒有全力圍剿他們的時候,他們完全可以找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穩定下來,在逐步往外擴張。當時的朝廷雖是有幾十萬人馬,但都放在北方去了,不可能會把駐守北方的大部隊調回來攻打梁山人馬。再則方臘已經在那裡自立為王,和朝廷已經是水火不容,如果梁山人馬被圍攻,他出於各種原因也會前來幫忙。所以我的推斷是,如果有人帶頭另尋他路,梁山肯定可以在夾縫中生活的很好。
-
8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讀歷史與讀現實中正處於發展過程中尚未知道結局的事件不同。歷史是已發生過的並已知結局的事件,所以叫做“史”;現實中發生的尚未知最終結局的事件,只能最清楚瞭解到的是願望和出發點。假如我們以這兩者的審視事件方法混淆來看問題,是愚蠢的思想方法。但是,往往許多人就是忽略了這點,所以在看待已知結局的歷史事件時,採用倒推思維,只看到結局,忘卻了事件的起因和願望出發點。
我們只有從設身處地的角度去看待宋江接受招安的願望和出發點,才能順理循章地去看待接受招安之後的殘酷結局。正如買汽車,是好的願望和出發點,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沒有哪個車主會想到後來要出車禍。所以不能因為車主並不可能預見到後來會出大禍甚至送命而責怪買車這件事是不好的是錯誤的,責怪是買車的人害死了車上的人。
宋江接受招安也一樣。一是宋江本就不想為匪為寇,一心邊庭上找個位置,為國出力,博個封妻萌子,不玷汙了祖宗門庭。現代人難道不也一樣這麼想嗎?否則人人都不會抱怨沒有升官發財的機會。二是宋江等人上山時,平均年紀大都三十五六歲了(燕青,童威,童猛,解珍,解寶這5個二十五六歲),在樑上聚義了十四年之久,到招安時大都已五十歲上下。你以為這山賊好混?在人逢七十古來稀的古代,這些都已步入老年的人,還每天提心吊膽官府的圍剿,坐等剿殺,還能撐多久?所以,宋江基於這兩條最重要的原因力主接受招安,為大家也為自已謀一條合法的出路,無置是正確的願望和出發點。不料結局非如所願,後世的糊塗蛋們還諸多倒推式的馬後炮苛責。假如宋江能似神仙般地預料到結局,他還會去做嗎?絕不可能去接受招安了!
還有的人因為梁山眾兄弟在接受招安之後十損八九,宋江卻毫髮無損反獲高官厚祿,將此看作是宋江以兄弟性命換取利益。這更大錯特錯,不符現實邏輯。正如我們不能把戰後存活的司令員看作是以戰士生命為代價獲取戰鬥勝利一樣。因為這是必然的,宋江是指揮員,不是一線衝鋒陷陣的將與士。指揮員是職責位置分工不同,所以遇險機率幾乎為零。哪朝哪代的戰鬥部隊不都是如此呢?
還有人說,宋江既見盧俊義被害,知道不久將到自已,所以自縊,毒殺李逵當墊背怕他造反連累自已身後的名聲。若我是宋江,我也會這麼幹!因為宋江身為典吏出身,深知既已付出不可逆料的慘痛代價,當然要保住最後的一點利益:留著李逵,遲早也是會被朝廷害死,不如殺之以防其造反,以保全已經為接受招安付出代價的所有梁山眾人,包括生者死者的已獲名節,使大家的親人後代不致因為李逵一旦再造反而受到連累,實為丟死車保活卒的無奈之舉。否則,到了這個原先未可預知的地步,先前大家所付出的代價全都會因李逵而白廢了。
當否?換作是你,設身處地想明白,不該站著說話不腰疼地去苛責宋江接受招安之舉。因為只有接受招安,才是梁山眾人最好的出路。你上山試試?
題外話:史實上,方臘佔據江南八十一州縣如此富強,僅存三個半月。宋江一眾,僅一地區級領導張叔夜出手,即將其擒拿。
-
9 # 日慕鄉關
招安不是最好的結局,但也不是最壞的結局。
時至今日,不說飽經風霜,卻也見了一些世事,再看宋三郎當年的抉擇,實則有不得已的苦衷。
站在宋江的角度,招安是他必然的選擇。
他本是鄆城縣押司,要說才學,只能是一般,長相更是慘不忍睹,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宋江上梁山,是多次遇難,走投無路的結果,說“逼上梁山”最為合適,縱然如此,迴歸仕途,承歡膝下,為老父盡孝,為朝廷盡忠,過普通人的生活依然是他的心結,所以每每有宋軍將領被俘上山,宋江開口便說:文面小吏,安敢叛逆聖朝,奈緣積累罪尤,逼得如此。
堂堂梁山大頭領,那一刻,低到了塵埃裡。
宋江的想法在梁山好漢中很有代表性,如柴進、盧俊義、呼延灼、關勝、董平等人,都出自體制內,或是遭人誣陷,或是戰敗被擒,入了梁山,但心底裡,依舊想著可以利用梁山做大的機會囤積居奇,接受招安。
即便與高太尉有血海深仇的林沖,也不反對招安。
宋江曾經說過:你看我眾多兄弟,一大半是朝廷軍官.....都情願協助梁山,替天行道。一句話,道盡大家上梁山背後的辛酸。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他們的想法也可以理解,從小讀聖賢書,三綱五常,禮義廉恥,潛移默化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聚義,與他們所受的教育反差太大,不到萬不得已,哪個願意落草為寇?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在臺北草山興建官邸,因為避諱“落草”,把草山改為陽明山,可見落草二字的殺傷力。
與體制內對應的,大多是一些跑江湖的流寇,如張青孫二孃、阮氏兄弟、張橫張順兄弟等等,他們仗著有幾分身手,做著無本萬利的買賣,殺人越貨,劫人錢財,本就沒有什麼價值觀與人生觀,如果不是入了梁山,沾染幾分俠義之氣,就是一幫惡匪,與王慶田虎方臘沒什麼兩樣,招安落草與他們,都是一種生活方式,怎麼自在怎麼來,自然也沒有同意反對的分別。而招安,還能改頭換面,重新做人,何樂而不為?
宋江執意招安,一方面出於自己的利益,還有一方面,也是為了大家。
梁山好漢,有大半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縱然部分有了家室,也是全然不放在心上,這樣的好日子,年輕的時候可以,待年紀一大,各種問題都會到來。
首先是戰鬥力肯定會大幅下降,梁山能屹立不倒,靠的是超強的戰力,把宋軍打的一敗再敗,不敢再來,一旦戰鬥力下降,馬上面臨滅頂之災。
其次是內部矛盾,108好漢雖然聚義,但五湖四海,參差不齊,加之內部派系林立,一時平安無事,長此以往,各種矛盾少不了,內部矛盾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而招安以後,無論官職大小,都能進入體制內,端上鐵飯碗,以前各種作奸犯科一筆勾銷,只要大家自此收斂行跡,平安終老不在話下。
以自由換取平安,宋江認為很值得。
真正不自在的只有幾個人。
魯智深對自由的嚮往最為強烈,很不情願招安,奈何拗不過兄弟情義。他的結局也最浪漫,錢塘江山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其二是入雲龍公孫勝。晁蓋劫生辰綱入雲龍功勞最大,但他卻是遊戲紅塵,把孝道和修行放在前邊,為此不惜藉口回家探望老母,一去不回,如果說入雲龍入梁山是緣起,那麼二次下山就是了卻塵緣,對招安,入雲龍是持保留意見的。
除此以外還有三人,曾經反對過招安,分別為李逵、武松和吳用。
李逵和武松反對招安,更像是小孩子耍脾氣,譬如李逵“招安,招安,招甚鳥安”。
武松: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招安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
李逵上應“天殺星”,是個地地道道的殺人魔王,為了讓朱仝上梁山,連四歲的小衙內都不放過,這樣的人,根本就是無法無天,無君無父,招安與他當然不自在,不過他對宋江卻萬分崇拜,縱然有意見,也要服從哥哥。
不同於李逵無意識的反對,武松更像是在自由與束縛面前選擇了前者,但是經宋江一番開導後,改弦易張,不再堅持自己的看法,最終他出家為僧,找到了自由。
吳用的反對更像是一種討價還價,他其實不反對招安,而是反對廉價的招安,與其他人相比,吳用更加世故,也更有謀略。
電視劇中對招安情節做了修改,放大了大家在這一問題上的分歧,增加了故事衝突,尤其是林沖,在高太尉被抓後,一心想著報仇,被攔阻後憂鬱而死,反倒把林沖的形象刻畫的更加生動。
總體來說,宋江的出發點不能算錯,可結局,卻有些心酸,南征方臘,眾星宿應了天命,羅真人曾說過: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吳頭楚尾,官祿同歸。
這裡的歸,實則是歸去的意思。
可惜宋江沒明白羅真人話裡的玄機!
最後補充一句:小乙哥其實最聰明,我總覺得,施耐庵寫的是自己!
-
10 # 我就是竹韻
按原著《水滸傳》的情節描述,招安不是英雄們的最好結局,因為招安去征伐叛賊後,有戰死的,有病死的,有被朝廷毒死的等等,基本上死傷過半,能得善終者寥寥無幾。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不招安,英雄好漢們永遠揹負罪名。英雄好漢們多是在朝廷的黑暗腐敗統治下,因為觸犯了朝廷的法理法規,被朝廷追殺或刑罰而逼上梁山落草為寇。當然,有部分人並沒有觸犯朝廷的法理,反而是梁山好漢設計套上入夥。但其大背景都是朝廷的奸臣當道,或者是出自道德忠義的人倫常理。
這些英雄好漢入了梁山,成了叛賊,人人身上都被朝廷視為敵人,身上的刑罰永不可能被免除,除非招安後有所建功,功過相扺。但是招安後,建功並非易事,一如小說描述,下場是很慘烈的,只有少少數人得以善終。
這就是人的無奈,也是一種封建體制下,當它腐朽而烏煙瘴氣時,一小部分人即使實力不凡,可當面對一個大朝廷,無疑是小巫見大巫的螳臂當車。有人說,宋江可以反了朝廷,其實若逼急了,朝廷傾全國之力,滅了梁山,易如反掌。
招安了,依然荊棘滿布,逃得過四面叛賊的刀劍,逃不過朝廷的惡毒。其實朝廷始終不想放過樑山的英雄好漢們,招安也是權宜的計謀,究其根源是朝廷的主要掌權者的心陰險惡毒,這是朝廷的不幸,百姓的不幸,也是英雄好漢們的悲劇源頭。
宋江這個帶頭人,是明白這一點的,但他想拼一拼,招安也是死,不招安也是死,何不招安還能有機會生存,主要是他還考慮到名節的儲存,不想背下叛賊的歷史罪名。但是,他的計劃還是落空了,罪名確實不用背了,而且還有了功名,可也被朝廷毒死了。
理想中的結局,是如公孫勝的隱世,李俊的逍遙海外,燕青的功成名遂身退,或者魯智深的立即得道解脫往生……可人心江湖,一切都不簡單,太多人在當中,難獨善其身。
回覆列表
其實梁山的結局已經註定是滅亡,山寨只有三條路可以走,第一是招安,這是宋江的思路,雖然梁山號稱替天行道,但畢竟只是一夥土匪而已,宋江希望詔安,是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漂白,不用揹著反叛朝廷的罪名,想法雖然好,但是朝廷是奸臣當道,皇帝昏庸,所以詔安的結局必然是被害死。第二條路是造反,既然已經是土匪,宋江一夥完全可以和方臘一樣,起義推翻宋朝,但這條路難度太大,成功的可能性不高,梁山的實力還不能和一個國家抗衡,其次梁山上的頭領一大半是官軍出身,能歸於宋江也是相信宋江招安的想法,所以讓他們真的反叛也很難。第三條路就是繼續做土匪,這也是死路,梁山現在的一百零八將可以保住山寨不丟,可是將來呢,等一百零八將死了,他們的後人還能撐住嗎?一樣會被朝廷消滅,所以這樣看來,招安大概是最好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