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桌面戰爭兵棋

    (一臺拖拉機加一門重炮成就了斯大林之錘)

    眾所周知,德國的工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了,許多美軍士兵繳獲了德國製造的武器都高興不已,因為精美的德國工藝能賣一個好價錢。除了工藝好以外,德國的武器裝備還是很強大的。

    (德國工藝的代表,多拉列車炮)

    從橫行霸道的虎式坦克到後來的重炮“突擊虎”,增加一個加長版的豪華底座,安裝上一門重炮,“卡爾臼炮”就應運而生了,全長11.15米,寬3.16米,炮身重量124噸,最大射程可以達到4000米,口徑600毫米,一顆炮彈接近2噸重。當時法國應以為傲的馬奇諾防線被卡爾臼炮轟成了平地。

    並不滿足的德華人,還將重炮搬上了列車,於是多拉列車炮就誕生了,炮身管長32.48米,全長42.9米,口徑800毫米,火炮全重1329噸,是世界上最重,口徑最大的巨炮,可發射混凝土破壞彈,彈重7.1噸,射程可達38千米。

    (毛子們僅僅去了一趟拖拉機廠,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就被研製出來了)

    德國的工藝科技誠意滿滿,在全世界也能排得上前幾名,但是卻被蘇聯的一種重型榴彈炮打的魂飛破散了。這就是被稱之為“慈父之錘”的B-4型M1931式203毫米重型榴彈炮。該炮沒有德國的裝備生產的那麼,蘇聯人就只是簡單的去了一趟拖拉機廠,然後在上面裝上了一門炮,B-4型重型榴彈炮就誕生了。那麼這麼簡陋的一門炮為什麼可以把德華人打的丟盔卸甲呢?

    (慈父之錘的暴力美學)

    起初B-4型重型榴彈炮只是在閱兵場上出現,自從蘇芬戰爭時期,毛子們發現B-4型的正確開啟方式以後,蘇聯士兵就對它愛不釋手了,他們將B-4型重型榴彈炮移動到距離目標300米左右的地方直線瞄準射擊,這種抵近射擊的方式外加大口徑的重炮,讓B-4型重型榴彈炮的威力又提升了一個檔次,在最遠不超過400米的極限距離上,它可以把任何可以的目標砸碎。

    (在樹林裡也能充分發揮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的威力)

    在蘇德戰爭開始初期,德華人利用他們強大的裝甲部隊,打出了德華人擅長的“閃電戰”。反觀笨重的B-4型重型榴彈炮根本就排不上用場,只能默默的捱打,直到1943年以後,蘇軍基本奪回了東線戰場的主動權後,德軍又轉入了全面戰略防禦時期。B-4型重型榴彈炮才得到了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一群德國士兵鑽進了一棟房子,又是構建掩體又是配置機槍,還佈置了雷區,佈置了一晚上,蘇聯人直接將B-4型重型榴彈炮拖過來,一炮就將整棟樓轟上了天,換誰的心態都會被打崩的。

    以至於後期德華人在防守時,看見B-4型重型榴彈炮都會爭先恐後的撤退。

  • 2 # 榮華之武器堂

    這型火炮被成為斯大林之錘,提問者說它漏洞百出,實在是令人費解。

    1931年式B-4火炮顯示出良好的彈道效能和較高的精度。火炮擁有一個帶履帶的炮架,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最大牽引時速為15公里。履帶式炮架可以提供火炮有限的機動能力,並能讓15.8噸重的火炮在冰雪覆蓋的地面行動。1931型203毫米榴彈炮發射分裝式炮彈,射速1發/3分鐘,射程17.5公里,初速607米/秒,俯仰射角0—60度。火炮上還安裝了一個小型的起重機,用於彈藥的裝填。此炮在運輸時可拆分成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炮組成員15人。蘇聯在1933年開發了1933型加榴炮,尺寸和1931型203毫米炮差不多,但是減輕了戰鬥和運輸重量,初速則提高到730米/秒,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此炮是作為自行火炮開發的。另一種1939型加榴炮則仍靠牽引車牽引。由炮架和懸掛裝置的不同一共分出6個型號,幾乎所有型號都被德軍俘獲,編號為20.3cmH503(r)。

    蘇德戰爭爆發時,該型火炮屬於最高統帥部預備炮兵團的裝備,每團4個營,每營3個連,每連2門火炮。按照編制,全團共2304人(軍官174人),裝備24門榴彈炮,112輛拖拉機,242輛汽車,12輛摩托車。戰爭爆發時,蘇軍預備炮兵共有33個B-4榴彈炮團,按照編制應共有792門火炮不過實際只有727門。

    戰爭期間,蘇軍在1941年因為各種原因損失了102門(主要是機動性不佳),不過後方工廠生產了105門。德軍在1944年3月擁有8門該型火炮。戰爭結束時蘇軍共有30個炮兵旅和4個炮兵團裝備該型火炮,共有760門。

    B-4型榴彈炮首次亮相是在蘇芬戰爭,面對用高標號水泥建造的芬蘭“曼納海姆防線”,蘇軍的152毫米榴彈炮表現力不從心。為此,在斯大林親自過問下,B-4型榴彈炮運抵前線,採用直瞄射擊的方式,幫助蘇軍徹底突破了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

    B-4型榴彈炮最後參加的大規模戰鬥是柏林戰役,因為柏林擁有堅固的混凝土防禦工事和樓房,蘇軍便將B-4型榴彈炮靠前部署,在200米-350米的距離上用直瞄射擊的方式為步兵開拓前進的道路,效果奇佳。

    而在對德國帝國大廈的最後攻堅戰中,蘇軍更是集中了89門的B-4型榴彈炮和其他各種火炮,對帝國大廈進行了30分鐘的火力準備,打開了帝國大廈的防守。

  • 3 # 國平軍史

    B-4榴彈炮,是蘇聯在二戰時期裝備的一種203mm大口徑火炮,整體重量將近16噸,其中,僅長達5.1m的203mm火炮身管就重達5.2噸;截止當下,B-4榴彈炮仍然是聖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館內的“偉大傑作”。

    此炮顯得非常笨重,不似別的身管火炮,有兩個巨大的輪子,而是採用履帶式炮架負重的形式,托起了火炮的重量,炮架就重11噸,這是B-4榴彈炮非常獨特且有別於其他火炮的地方。

    蘇聯軍工為B-4榴彈炮,研發了長達1m的混凝土穿透彈,以及特殊的尾翼穩定彈瓦,彈丸爆炸威力非常大,在哈爾科夫、柯尼斯堡包括著名的柏林戰役中,都出現了雖然笨重但是火力卻非常嚇人的B-4榴彈炮的身影。

    往往一發203mmB-4榴彈炮發射的彈丸砸下去,一座鋼筋混凝土的堅固野戰工事,瞬間就灰飛煙滅,因此,203mm的B-4榴彈炮,就是攻城拔寨非常給力的武器。

    B-4榴彈炮由列寧格勒布林什維克兵工廠製造,具有良好的彈道效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儘管此炮非常笨重,但由於採用特殊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因此,賦予了B-4榴彈炮非常穩定的射擊效能。

    最大射程17.5公里的B-4榴彈炮,當初,研發的目的就是為了攻城拔寨,對付非常堅固的堡壘、要塞和野戰工事,其彈丸裝藥量要遠超蘇軍裝備的152mm和西方軍隊裝備的155mm榴彈炮,因此,爆炸威力也非152mm、155mm榴彈炮所能比擬。

    B-4榴彈炮發射時驚天動地,可謂聲振寰宇,有的炮兵被震得耳鼻出血,有的炮兵甚至失聰,彈丸爆炸威力非常強大,被其所砸的工事大都被摧毀,對於人員的殺爆更是駭人。

    由於B-4榴彈炮實在過於笨重,就用大功率拖拉機來馱運,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可用來牽引,但行進速度非常慢,最大公路速度只有每小時15公里。

    原因就是蘇聯的泥路,在冬季融化以後,就顯得非常泥濘,卡車不可能拖帶如此笨重的B-4榴彈炮,且卡車輪子陷入泥濘,都可能自身難保了,因此,只能有拖拉機來馱運笨重的B-4榴彈炮,影響了機動能力的發揮。

    由一個15人的炮班負責操控B-4榴彈炮,採用分裝藥,也即彈丸和藥筒是分離的,先塞進彈丸,再裝進藥筒,由於彈丸包括藥筒都很沉,因此,配備了一小型起重機,但卻也影響了發射速度,每分鐘平均只能發射一發203mm榴彈。

    在蘇芬戰爭中,B-4榴彈炮就打出了赫赫威名,在霍京恩前線,芬蘭軍隊在丘陵地帶內,構築了40多處永備火力點,其中有一半配備了75毫米火炮,令蘇軍屢攻不克。

    為此,蘇軍特調來了1個4門制的B-4榴彈炮連悄悄抵達,發射時的巨大聲音,震碎了寂靜的原始森林,持續203mm榴彈的猛砸,造成芬蘭守軍的恐慌情緒,蘇軍坦克終於向前推進了2.5公里,久攻不克的永備工事,罕見地停止了射擊,原來芬蘭守軍早已落荒而逃。

    在柏林巷戰中,見識了B-4榴彈炮這般炮架是履帶,用拖拉機馱運的“怪物”的德軍士兵,算是徹底領教了B-4榴彈炮的巨大威力。

    在203mm榴彈的瘋狂砸擊下,國會大廈的牆面頓時被炸得千瘡百孔,用磚石堵住門窗構成的火力點,連同後面的黨衛軍士兵都被炸得粉碎,大廈厚實的牆面也被炸開若干大洞,以至於德軍士兵驚恐地將B-4榴彈炮稱為“斯大林之錘”。

  • 4 # 薺菜糰子

    啥漏洞?只要炮管不漏就行。別管炮本身有多少缺點毛病,只有自己的炮手才能感受到,敵人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實實在在的大口徑炮彈帶來的毀滅和恐懼……

  • 5 # 九品侍衛

    不知道這個所謂的漏洞百出究竟是什麼意思,但是蘇聯的B4榴彈炮,可謂是蘇聯軍隊中最為靠譜的攻城利器。B4榴彈炮又稱之為斯大林之錘,203mm口徑的威力使得它成為二戰期間威力最大的行動式火炮。只要有一輛履帶式牽引卡車,就可以帶著它的彈藥到任何一個需要它的地方,對己方進行火力支援,對敵方剛進行火力打擊。

    B-4榴彈炮是蘇聯最早裝備的大口徑火炮,射擊時非常穩定,而且具有良好的彈道效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該炮總重達15.8噸,採用特殊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炮管長5087mm,帶膛線部分身管長 3981mm,內膛膛線數達到64條,炮管重量達5.2噸。

    另外蘇聯軍方為B-4榴彈炮準備了一系列彈藥,包括混凝土穿透彈和特殊的尾翼穩定炮彈等。當然大口徑火炮在發射高爆榴彈的時候,也要比小口徑火炮威力更大,所以B-4榴彈炮在轟擊建築物和步兵工事時,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總的來說B-4榴彈炮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武器,雖然它的外形有些粗糙,但要知道武器裝備不是擺在那裡供人欣賞的,而是需要拉到戰場上去經歷艱難考驗的。德國的火炮的確工藝較好,但較好的工藝意味著更長的工時和更多的建造成本,在戰時這可都是致命的。

    B-4榴彈炮無異於是最好的平衡了工藝與量產之間的平衡,在有限的資源中打造最適合戰爭的火炮,這才是一款真正服務於戰爭的武器裝備。當然有一點能夠最好的證明,那就是B-4榴彈炮曾轟碎了納粹德國的標誌建築,而工藝更好的德國火炮卻沒能摧毀克里姆林宮。

  • 6 # 戰略論

    蘇軍的B-4重型榴彈炮是蘇軍在二戰時期威力最大的野戰榴彈炮,口徑達到203毫米,號稱“斯大林之錘”,是一種強有力的攻堅武器,對付德軍的混凝土防禦工事時非常有效。當然了任何武器都要在威力和機動性上做出取捨,一般的蘇軍集團軍級支援火炮是155毫米牽引式榴彈炮,威力便已經非常驚人了,203毫米口徑的B-4重型榴彈炮的威力更大,這也導致了它的重量更重,儘管為其加裝了履帶,但是機動性仍舊很差,這也是武器越來越重型化的必然結果。

    不同於一戰,二戰期間由於各國軍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普遍都開始追求機動作戰,以裝甲部隊為主導、在空軍的掩護下組成的強大突擊力量具備了相當縱深打擊能力,尤其是在戰爭初期,當時各國步兵單位的反坦克和防空能力都不強,就更加難以抵抗這種裝甲突擊了。為了適應這種戰爭模式,幾乎所有的武器都逐漸向輕型化發展,當然前提是不削弱火力的強度,例如就火炮方面而言,迫擊炮的發展非常迅速,口徑越來越大,裝備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最主要原因就是迫擊炮的便捷性,可以時刻伴隨步兵作戰,真正做到機動作戰,而相同的口徑的榴彈炮就由於重量問題無法直接伴隨一線步兵作戰,只能作為更高階的支援火力。

    B-4型重型榴彈炮在1943年之前在戰場上的作用並不明顯,在此之前德軍一直都擁有戰場主動權,加上德軍總是實施其擅長的機動作戰,東線戰場的戰線並不穩定,經常是做幾百公里縱深的前進和後撤,在這種機動作戰的大環境中,笨重的B-4型榴彈炮顯然是不適用的。另外B-4太過高大,不利於隱蔽,很容易遭到德軍飛機的打擊,在初期蘇軍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B-4的戰場生存力非常低,相比之下德軍最畏懼的還是蘇軍那些隱蔽性很高的中型野戰炮和重型迫擊炮,經常給德軍進攻部隊造成突然性的殺傷。

    直到1943年以後,蘇軍基本奪回了東線戰場主動權,德軍已經全面轉入戰略防禦時,B-4型重型榴彈炮才得到了大顯身手的機會。由於希特勒堅持德軍進行“硬性防禦”而不是比較彈性的“機動防禦”,德軍在東線開始大規模構築堅固的野戰工事以及對重要城市進行防禦作戰,這樣蘇軍就涉及到頻繁的攻堅和攻城作戰,在這種相對靜態的作戰模式下,B-4的機動性就不再成為致命的問題,而其大威力的優點則得到充分發揮。另外1943 年以後德國空軍的主力基本都調回本土抵抗盟軍的戰略空襲,東線戰場的上空已經基本被蘇聯空軍佔據,B-4型重型榴彈炮也終於可以不用擔心來自空中的威脅,而地面的德軍重型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不如B-4型,B-4型遂成為一個無敵的存在,在戰爭後期的一系列攻堅戰中大放異彩。B-4型重型榴彈炮體現了蘇軍大炮兵主義對重型支援火力的極致追求,是一款令敵我雙方都印象深刻的武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宙那麼大,會不會存在星系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