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木星辰
-
2 # 日常小白vlog
如果你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職業發展有很清晰的認知,那自然無需找外界諮詢,但是一些問題當你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去尋找專業機構或專業人事幫助那就很有必要了,這跟企業找諮詢公司、病人找醫療機構是一個道理,所以是否有必要,看個人需求。
專業機構的特點就是專業化運作、商業化管理、規模化發展,所以一般都有比較嚴格的流程(流程是為了保證諮詢整體的質量,也是為了規範諮詢師的交付)、較高的收費(運營成本高啊,還要打廣告)、有比較多的諮詢師可以選擇(既然是機構那自然得有幾個諮詢師吧),但是目前職業規劃諮詢機構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一些公司純粹是為了賺錢,諮詢師水平確實很一般,所以找的時候要注意甄別,找對了還好,找錯了不僅浪費錢,還會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與其找專業的職業規劃機構,還不如尋找行業裡面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士諮詢,相對來說,這個方法可能更加靠譜。找專業人士的優勢很明顯,他們即瞭解行業的實際情況,自身的職業經驗也足夠豐富,也同樣經歷過職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往往收費也更加合理(因為人家有主業也不靠這個吃飯,所以一般收費都要比專業的職業諮詢機構便宜很多),所以他們的意見我認為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會更有價值,但問題是你得能夠找到這樣的專業人士,同時他們也願意幫助你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思考。
-
3 # 吉吉A
對於職業規劃而言很多人善於耍嘴皮子,肚子裡沒多少乾貨,有些甚至已經跟騙子差不多了。對於職業諮詢,個人從常識想,估計這一行專家也不多,多數是耍嘴皮子的,不過他們在專業方面比普通人還是要強一些。
我記得我當年高考,對學什麼專業,選什麼學校,如何進行職業規劃非常迷茫,如果當時能有個專家幫助我的話,很可能會少走彎路。
現社會生活中,大眾對於職業規劃師還沒有太多瞭解,也屬於新興行業,我也是在大學期間才知道有職業規劃老師的,可以透過客觀的方式讓同學們瞭解自己的需求以及目標,更多是劃分階段的方式,如果需要靠譜的職業規劃師,小到父母朋友。再到付費諮詢,畢竟擁有職業規劃師證書的也少之又少,在諮詢過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與彼此之間的信任,與交談之中的坦誠相待,諮詢師保密客戶資訊,是諮詢師的職業操守 。
對於找到靠譜的職業規劃師可以從獵頭方向尋找,也可透過LinkedIn找行業內的人請教,還有不要指望規劃師能幫你做決定,真正的規劃要靠自己。
-
4 # 熒在江湖
職業規劃諮詢行業本就沒有特殊限定門檻,大多都是本身對這領域比較感興趣,或積累了一些職場經驗。
任何渠道的規劃師都不能確保靠譜度,但可以試著從以下三個方向去甄選:
第一,確認諮詢師是隸屬機構還是個人。職業諮詢領域大多諮詢師是以個體身份存在,如果是一個優秀的諮詢師,一般很少會兼職從業的,而且機構形式相對會有些保障;
其次,瀏覽閱讀一些諮詢師公開平臺發表的文章或觀點,確認自己是否認同諮詢師的理念,對諮詢師信任很重要;
第三,檢視諮詢師的資質,有無豐富的職場經驗、有無專業的資格認證、有無領域內大量案例的積累,是衡量諮詢師專業度的保障。
-
5 # 雲師考教師
你就是你自己的職業規劃師,創業?社會就業?參加由編制的考試?自己有個方向去規劃就好,目前就業壓力真的很大,建議你考考公務員事業單位什麼的,考教師是相對容易的了,國家支援力度也大,溫馨提示:雲師教育官網上面就有學習資料了
回覆列表
但是,本文核心目的不是為了讓你來找我做諮詢,而是找其他諮詢師做職業發展諮詢時,如何做分析、做判斷,如何才能找到最匹配你的諮詢師。
個體經歷不可複製,職業發展個案諮詢,一定要針對個體的獨特性。因此,你需要對自己的需求進行分析,確定你想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或許是剛剛走出校門的“職場新人”,想知道自己的天賦優勢是什麼,什麼樣的工作更適合自己,也可能是工作三五年遇到成長瓶頸想突破,也可能是工作一段時間不想從事原有工作想轉型,但不知道轉向何方,也可能是知道自己想去的方向但沒有清晰的路徑,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覺得現在工作很不順也很不爽,但也說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以上這些需求都可以從“問題的複雜程度”維度,判斷問題的邊界是否清晰,確定職業探索的切入點,以及如何選擇更匹配的諮詢師。
第一種類似於相對封閉系統中的“選擇題”,也是問題邊界相對最清晰的型別。
舉個例子,假設你就職於房地產行業,考慮從一家房地產國企離職,不知道是選擇房地產領域的上市公司,還是民營企業;或者想在崗位上有一些調整,如從營銷策劃崗轉新專案投資分析崗等。總體來說你很明確,就是在“房地產”領域裡尋找更優的職業發展路徑,那麼,你可以優先選擇房地產行業內的資深規劃師或從業者,因為他們最熟悉本領域的遊戲規則,例如某家公司團隊是否融洽,企業文化的風格,你是否符合他們的用人標準,或者如果想要升遷、轉型,業內公司都有怎樣的可能性。
第二種是比較複雜的是“填空題”,有些甚至看起來像是很具體的問題,但實際上模糊且複雜。
例如一個體制內的夥伴,不知道是否應該離開體制,加入網際網路公司或其他市場化的公司,這看似是“二選一”,實則不然,它涉及不同體系和價值觀的取捨,與諮詢者個人的個性、優勢、需求密切相關。這是“兩眼一抹黑”,希望別人能給指條明路,但路哪有那麼容易指呢?
這種情況有可能需要多招幾位諮詢師聊聊,他們每個人不同的視角和建議可能會給你一些啟發,從而幫助你從模糊的需求慢慢變成相對清晰的需求。
第三種是介於前兩者之間,類似於“應用題”。
例如諮詢者前期已經做了充分的調研,明確要從事業單位跳出來,進入網際網路公司;或者謀求更大的轉型,比方說從程式設計師轉到產品經理。這些夥伴已經透過自我探索和市場調研,得到了相對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但轉型難度比較大,儘管有目標,卻不知道該如何“過河架橋”,如何把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中。
這種情況最適合找有目標行業或目標崗位背景的諮詢師,他們更熟悉這個領域的規則,也有可能會幫你搭載一些資源或介紹一些機會。
第四種是難度特別大的問題,相當於準備不充分的“閉卷考試”。
例如諮詢者已經有較長的工作年限,但在現有平臺上基本沒有成長可能性,必須要重新趟開一條新路。或因種種原因,被迫重新思考職業發展定位,處於極為混沌的轉型困惑中,既不知道自己更合適做什麼,也不知道外部市場環境對求職者的要求。
這類問題,更需要的不是單一的解決方案,而是結合外部機會和個人積累之間的各種碰撞,問題的複雜性和難度挑戰偏大,或許運氣好一下子就遇到合適的諮詢師幫你解決了難題,但很有可能梳理以後你發現,手上的牌與市場需求嚴重不匹配,這讓職業規劃師也無從下手呀。
這種情況最好尋找相對來說綜合性更強,背景更豐富,對“人”的理解和判斷更深刻,“諮詢”屬性更強的職業規劃師。所謂“經驗豐富”的規劃師,不僅具備一定的職業規劃、諮詢經驗,最好還能有一定資歷,具備豐富的職場閱歷,能夠拆解職場體系的邏輯,就人情世故、升遷轉崗甚至自主創業等方面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大家看到了,從大面上說,“職業規劃師”有兩類,一類是“垂直專精”型,對自己涉獵的領域十分熟悉,能12345地把問題拆解清楚;另一類是“廣闊豐富”型,鋪展的面很廣,各種情況都經歷過,你手裡拿著牌兩眼一抹黑時,他們會幫助你更好地組合牌面,找到前行的方向。
歸根到底,還是要回歸“自己”,明確自己處於什麼職業發展階段,以往的背景是什麼,希望去往哪個領域,或要解決怎樣的核心問題。
另外,我還想提醒大家,尋求職業規劃諮詢和購買標準化產品或服務不同,存在各種不確定性的風險,有以下幾點你要提前考慮到:
第一,市場瞬息萬變,請降低對職業規劃的期待,它不等於明確的“解決方案”。
當今社會的變化速度超乎以往,幾年間,我們就能見證“新物種”的誕生,沒有一類職業規劃可以一勞永逸,包括職業規劃師在內,我們其實都在不斷更新,在摸索中前行。
所以,如果你和職業規劃師溝通之後,覺得效果不好,一方面要反思:是不是對這件事的期待過高了?事實上,很多職業規劃師更多地是藉助某些工具,按照一些流程、方法論,給出相應的職業建議,而不是明確的解決方案,更不能代替你去探索和成長。
第二,“職業規劃”有套路,要多瞭解規劃師的個人背景、職業履歷、與你問題的匹配度等資訊。
我們知道,國內有很多資格考試,只要瞭解知識和方法論,認真完成學習經歷,就能夠取得資格。但“資格”不代表能力及實踐經驗,紙上談兵終覺淺,想要積累實戰案例並不容易。你可能會遇到懂得很多道理的規劃師,按照規範流程帶你完成各種各樣的探索、定位,但最終發現“說得好像都對,但解決不了具體問題”。這不能一味怪對方,也有可能是你的問題本身過於複雜,超出了規劃師學習的方法論範疇,而事實上,我們人生中的很多問題,也確實不是按照某個“套路”就能解決,而需要更為深入的體察和分析。
有時候可以多找一些諮詢師聊聊,不要期待任何諮詢師能給你一個很確定的“答案”,只要能支援你繼續探索、繼續前行,就很有價值。
第三,“職業規劃”不是流水線作業,基於人與人之間的用心溝通、理解,因此要儘量選擇和自己風格匹配、能給自己心理能量的職業規劃師。
作為一名職業規劃師,我見過極為理性的學員,也見過非常感性的學員,但更多小夥伴的問題不僅是單純的職業問題,而是自我認知、自我成長,甚至涉及自我價值感的問題。因此,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更需要有較強同理心,能理解我們所處困境的職業規劃師。
事實上,我更相信每個人都自帶能量,只不過被一些心理上的卡點所阻礙,即便規劃師未必提供了明確的路徑和解決方案,但如果他點亮了你的心,讓你感受到理解、支援,升起面對問題的勇氣和力量,同樣能夠帶你穿越重重迷霧,找到前路的方向。
我們經常說,“想”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做”才能解決問題。一個好的職業規劃師,不僅能幫你梳理清個人的優劣勢,職業發展定位和路徑,更重要的是,在諮詢結束後,你是否感受到自己更有力量,更願意作出一些行動上的改變。
在前行的路上,我們都需要“高人”指點,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判斷出誰對你來說是匹配的“高人”,普適性的“高人”未必能解決你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