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葩瞄會談

    野小子?

    樓主這個詞用的不好!

    首先宋孝宗並不是野小子……人家是正經的皇室子弟……

    然後我們回到問題……

    為何宋高宗一向身體強健,禪讓時不過才56歲?而且當時身體並沒有不適,所以自稱“老且病”顯然是飾詞。

    再者,宋高宗禪位前,南宋軍隊剛剛在采石之戰中大敗金人,迫使金帝完顏亮為部將所殺,造成金國政局一度動盪不安;而南宋卻邊境寢寧,國內安穩,並不存在迫使宋高宗禪位的外界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宋高宗主動禪位,催人深思。

    有人認為,宋高宗固然貪戀權勢,卻又苦於國事憂勤,所以願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繼續享受皇帝的尊榮,卻又可以免於國事的困擾。

    然而,事實上,宋高宗禪位後,一到關鍵時刻,大至對金和戰,小至官吏任命,他都會出面干涉,多方牽制。

    因此,宋高宗盛年禪位,確確實實是有著不可告人的深層次原因。

    樓主問,為何宋高宗要傳位於一個“野小子”?其實這也是被逼的…………

    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趙旉,但三歲時就因受驚嚇而死。此後數年,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而朝野上下主張確立“根本”的呼聲卻越來越高。

    南宋政權穩固以後,高宗趙構考慮到自己膝下無子,而其他的皇室宗親(包括他的父親徽宗和哥哥欽宗)又都在“靖康之難”中被金人全數俘虜,最後都死在了北國。近支皇族之中,就只剩下他一人,連公主都沒有留下,再也沒有直系的皇家血脈可以繼承大統。。。。。(著實是個可憐的孤家寡人。。。。。。)

    在這種情況下,趙構只能過繼太祖皇帝的後裔為子,也就是遠支皇族,不過其中大多數人此時早已流落民間。

    高宗於是派人四處尋覓,據說找到了好幾千人,最後從中選拔出了兩個孩子帶入宮裡,其中的一個名叫趙伯琮,也就是後來的宋孝宗。

    不得已,紹興二年,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孫趙眘為養子,並當作內定的儲君來培養。

    這一養,也就養了30年…………

    紹興三十二年,趙眘已經在皇宮生活了30年,明知皇位非他莫屬,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未必不著急。

    如果等到宋高宗臨終時再傳位,趙眘很可能年過半百甚至年過花甲,這樣不僅不會對宋高宗有感激之情,反而會產生怨恨,宋高宗盛年禪位顯然有施恩之意。。。。

    都說“碗米養恩人,鬥米養仇人”說的就是這個理……

    所以宋高宗作為一個皇帝又怎會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呢?

    其次,宋高宗屬於宋太宗一支,趙旉夭折後,按照血緣關係,他應該將皇位傳給宋太宗的其他裔孫。

    然而,宋高宗卻選擇了宋太祖的裔孫趙眘為接班人。這種改弦更張,捨近求遠,置宗室利益於不顧的行為,勢必會招來種種非議,特別是會引起宋太宗一支的不滿。

    再者,以太祖子孫繼位,打破傳統慣例,也勢必會遭到統治集團中許多因循守舊之人的反對,甚至產生變故。

    所以,宋高宗只有生前禪位,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壓陣,才能確保傳位計劃的順利執行,才能確保南宋政治穩定。

    宋高宗傳位趙眘,除了順應多數士大夫的願望,贏取歸還太祖裔孫帝位的美名,還有難以啟齒的目的。

    “靖康之難”中,除宋高宗僥倖漏網外,徽、欽二帝的近支宗室全部被金人擄掠到北地,終生未能歸國。其實,早在紹興十三年,金人就有“歸欽宗及諸王、后妃意”,而宋高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為了掩蓋生母在金國嫁夫生子的宮廷醜聞,始終沒有做出迴應,致使諸王、后妃慘死異國他鄉。 這種一味屈膝投降、極端自私自利的做法,必然會引起宋太宗其他裔孫的怨恨,其百年之後必然會遭受攻擊和譴責。

    宋高宗選擇盛年禪位,然後作為太上皇帝在幕後繼續維護對金妥協投降路線,不僅可以維護自己死後的聲譽,還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孫登上皇位。

     宋高宗盛年主動禪位,還有一個因素往往被人們忽視,即宋高宗一貫貪生怕死。南宋建立後,面對金人多次寇掠,談金色變的宋高宗從南京跑到杭州,從陸地跑到海上,特別是完顏亮南侵,差點又讓他浮海遠遁。

    一次次的逃生經歷,使宋高宗認識到,皇帝雖然顯赫,但同時也是金人追擊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難,以皇帝的身份逃竄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當了太上皇帝,關注度會大大降低,逃命就會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

    不過雖然禪讓,主要決定權還是掌控在宋高宗手內。但是趙眘登基後馬上為岳飛平反,以及肅清秦檜餘黨,身為太上皇的高宗卻沒表達任何意見,既不支援,也不阻撓,而退位後的高宗與孝宗關係尚算良好。

    可以說,宋高宗盛年及時傳位於宋孝宗,實在是明智之舉,讓人不得不歎服,身為皇帝的他有著如此清醒的頭腦,對自己的境地有著獨特的理解…………並和合時宜的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

  • 2 # MrHope2693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唯一的兒子趙旉去世不過兩年,不少官員就稟奏高宗,建議早立太子,以安社稷。宋高宗下令,從宋太祖的後人當中,選擇輩分、年齡合適的子弟接入皇宮撫養。  

      不少人以為,宋高宗之所以在宋太祖的後人當中選擇繼承人,是因為宋太宗一脈都死絕了。其實不然。

      據《宋史》記載,靖康二年二月,“金人要上皇如青城。以內侍鄧述所具諸王孫王孫名,盡取入軍中”。金人要求有關部門將大宗正司皇族玉牒中的皇子王孫一律抓捕。當時被迫隨金兵北撤的北宋皇族、妃嬪一共有一萬多人。

      可是,宋太宗一脈並非真的被一網打盡。

      據《蓉槎蠡說》記載:“靖康之變,金人慾盡得宗室。獻計者謂宗正寺玉牒,可按名而得。酋長立命取之。吏持至,適酋有事暫去,戶部邵澤民溥索觀,每三兩板,掣其一投之火,嘆曰:‘不能遍活也。’”按照此書的說法,大約有三分之一多的皇族宗室存活了下來。

      《蓉槎蠡說》是野史,在具體資料上或許有失實之處。不過,在官方修訂的《宋史》中也記載了不少逃過劫難的太宗一脈宗室。

      據《宋史·宗室二》記載,宋英宗生父濮王一脈的儀王趙仲湜就逃到了江南。趙仲湜是宋神宗兄弟、宋高宗的堂叔祖。趙仲湜的五個兒子都在南宋為官,幾個人都擔任節度使。趙仲湜一脈非常興旺。濮王曾孫一輩(士字輩)的人還有許多,玄孫一輩(不字輩)的也有不少。《宗室二》中就記載了五位不字輩宗室。這些人都是宋高宗的子侄輩,正合適做繼承人。

      不過,宋徽宗的嫡派兒孫,除了趙構正在山東剿匪,躲過劫難外,都被金兵抓捕。有的學者認為,因親支近脈都被抓光了,宋高宗才會捨棄太宗的遠支後人,選擇太祖的後人。

      因為,選擇宋太祖的後人,可以博取美名。

      尚書右僕射(右相)範宗尹提出:“藝祖以聖武定天下,而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閔。朕若不取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在範宗尹看來,宋太祖創立北宋,功勞最大,子孫卻沒能繼承皇位,是件憾事。此後百年,宋太祖一脈日漸零落,許多人都淪為平民。若是宋高宗能夠效法宋仁宗,在宗室子弟中選擇繼承人,那必定可以告慰太祖在天之靈。

      樞密使李回也稟奏高宗:“自昔人君,惟堯、舜能以天下與賢,惟藝祖不以大位私子,聖明獨斷,發於至誠。陛下遠慮,上合藝祖,實可昭格天命。”昔日堯舜禪位,名傳天下。宋太祖不以私情,將皇位傳給弟弟宋太祖,受後世敬仰。若宋高宗能夠效法宋太祖,那必定可以符合天意,符合民心。

      因為有這兩位大臣的進諫,宋高宗才說:“此事亦不難行,只是道理所在。朕止令於伯字行中選擇,庶昭穆順序。”宋高宗下詔,在宋太祖的後人當中選擇“伯字輩”的兩歲以上、七歲以下的小孩十人,接到京城候選。

      在這樣的情況下,趙伯琮(宋孝宗)從鄉下來到了都城臨安。  

      因宋太宗是以弟弟的身份繼承皇位,違背父死子繼的繼承傳統,加上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死得不明不白,在北宋時期就有不少人認為,宋太宗得位不正,甚至是弒兄奪位。一些野史中還說,領兵滅掉北宋的金太宗相貌酷似宋太祖。金滅北宋,是宋太祖不滿子孫沒有得到皇位,報仇來了。

      宋高宗傳位給太祖後人,可以博取敬天法祖,寬厚仁德的美名。這是《宋史》的解釋,是南宋官方的解釋。不過,卻未必是歷史的真相。

  • 3 # 凹凸曼幹怪獸

    當時宋朝太宗一脈和太祖一脈跟趙構的關係其實只差了一輩,太宗一脈和趙構算上去是真宗後人,對於趙構來說都是很疏遠的了,還政於太祖後裔還能博取美名,畢竟自己老哥和父親都沒接回來,算對自己名聲的一個彌補吧

  • 4 # 老王趣歷史

    我感覺有以下幾個原因:

    1.金兵長驅入侵,宋高宗逃跑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狼狽。由於受到過度的驚嚇,宋高宗趙構在這次事件之後就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兒子也夭折了。

    2、太宗系的後人,在靖康之變後基本被金軍擄去,從太宗的後裔中找不出比較合適的人選。

    3、相傳宋太祖是被太宗“斧聲燭影”謀殺的。相傳太祖皇帝託夢給高宗(汝祖自攝謀,據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異跡略》)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4、從現實考慮,當時太祖後人眾多,混的有好有壞。如果找混的比較好的,可能比較難以控制,所以找了兩個當時混的不咋樣的小孩子當為候選人,最終趙伯琮獲選,就是後來的宋孝宗。也是南宋一代最有作為的皇帝。

  • 5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他的兒子夭折了,他又喪失了生育能力,宋太宗趙光義一枝除了趙構全被金國俘虜了成了一個全新的種族伊爾根覺羅,所以宋高宗趙構只能挑選宋太祖趙匡胤的嫡傳子孫繼位,不是民間野小子,是提問的人野狐禪!

  • 6 # 君箋雅侃紅樓

    《宋史》關於宋孝宗趙昚說的很清楚: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擇太祖之後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賢,聰明英毅,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可謂難矣哉。

    宋太祖末年,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世間盛傳“斧聲燭影”傳說,意指趙光義繼位不正,尤以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最為著名。

    北宋皇位繼承從太祖一脈從此過渡到太宗一脈,直到靖康之變後,宋高宗在杭州(臨安城)建立南宋。因逃跑過程受到驚嚇,宋高宗生不出兒子。太宗一脈子孫又都被金華人抓去打獵了(北狩)。無奈之下,宋高宗只能在太祖一脈尋找合適少年,進行培養,並很不要臉的說是還政於太祖一脈!

    據說當年六歲還叫趙伯琮的宋孝宗是從三個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被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趙構選中。

    之所以會選擇六歲的宋孝宗,其實很簡單。因為當皇帝是一個系統的活兒,得需要嚴格培訓,年紀太大,性格已養成,就算家裡再富有,也教授不到當皇帝的本事,何況那時候太祖一脈,幾乎都窮光蛋了。六歲的孩子,啥也不懂,改變還來得及,自然是最適合的人選。

    其實但凡要有其他選擇,宋高宗早挑個大的了。大孩子可以早接班,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宋高宗都被嚇的上天入海甚至生不出來孩子了,不為了逃跑方便,也不可能把帝都建在杭州(臨安)。可見這皇帝,他早都不想當了。之所以不接回老父和大哥,實在是一山容不了三隻沒牙老虎。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宋孝宗趙昚絕不可能是民間出來的野小子。那時候的家族譜系,一定是建立的非常清晰,事關皇族血統純正。在事先調查取證過程中絕對會非常嚴謹。所以宋孝宗的正統,不會有任何問題。除非是他某一任祖先不小心戴了綠帽子,那就只有鬼知道了。

  • 7 # 熊252252153

    靖康之恥,不光是皇家之慘痛,還應該看到長江以北的老百姓被燒殺擼虐,受創更重。出了這麼大的事,總要分析一下原因,老百姓總要找個宣洩口。根據當時人的文化道德,大膽推測一下,估計當時民間的輿論和大臣們私下的議論,會一邊倒的認為是趙光義篡位和殺太祖後代所致。迫於這種鋪天蓋地的輿論壓力,再加上高宗無後(估計在當時高宗無後也會被認為是太宗一系的報應),於是就出現了高宗盛年還位給太祖一系。

  • 8 # 葉之秋

      

      宋高宗為何把皇位傳給民間來的野小子?

      所謂民間的野小子,即宋高宗後來的養子宋孝宗。

      事實上,宋孝宗本是宋太祖幼子趙德昭後人。因為得罪宋太宗,其父系一脈早在宋真宗、宋仁宗年間就遷徙至江南。北宋滅亡時,他們已淪為農家。說宋孝宗是來自民間的野小子,也不算過分。

      就算宋孝宗有著皇家血脈,可與宋高宗關係太遠了。為什麼宋高宗將皇位傳給這麼一個偏遠宗室呢?難道大宋皇族就沒有其他合適人選了?

      事實上,這是宋高宗精心思考後作出的決定。

      宋高宗也曾生兒育女,還曾有過皇太子。可是,皇太子早夭,宋高宗本人也因為金軍南下,日夜憂心,以至於喪失了生育能力。此後任憑他多麼努力,再無一兒半女生下。

      因此,無論是從他個人考慮,還是從穩定大宋江山考慮,他都必須找一個繼承人。

      在當時的宋朝皇室中,與宋高宗關係親近的宗室還有不少。比如曾經聲援過岳飛的趙士奉,在當時擔任大宗正,主持宋朝宗族事務。他在皇族中聲望極高,屢屢參與軍務,與主戰派走得很近。

      可越是在朝堂上能攪動風雲,宋高宗對這種宗室越是厭惡。他白手起家打下天下,很厭惡被其他宗族勢力挾持。若是以宋哲宗一系的宗室為皇子,宋高宗以後執政必然要受到束縛。

      因為一旦將那人立為皇子,立刻會圍繞皇子產生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

      若是宋高宗選擇的繼承人是一個純草根,那麼,宋高宗就不用擔心被架空了。

      況且,在群臣奏議宋高宗選立皇子的時候,宋高宗才三十歲出頭。那時候的他還信心滿滿,以為以後自己總能生孩子。若是立一個有強大家族背景的,他以後想廢黜也廢不掉。

      因此,再三考慮後,宋高宗選擇將年幼的宋孝宗收入宮中,交給后妃撫養。一直等到他繼位三四十年,在他退位的那一年,才公開承認其皇子身份。

      這也是宋孝宗登上皇位後,一輩子戰戰兢兢,始終還孝敬宋高宗的原因。

  • 9 # 七世貓哥

    宋高宗為何把皇位傳給民間來的野小子?

    首先,宋孝宗趙昚絕不是什麼野小子。人家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一輩一輩很清楚的。

    歷史上確實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巧合,其中北宋和南宋的皇位輪換繼承就是其中之一。

    五代後期,北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了北宋,他就是宋太祖。在做了16年的皇帝,領了盒飯。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接替他做皇帝的不是他的任何一個兒子,而是他的兄弟宋太宗趙光義。

    趙匡胤死的時候,有兩個兒子。其中趙德昭已經26歲,早已經成年。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已經17歲。

    根據史書記述,宋太祖趙匡胤駕崩的當夜,宋皇后要內侍王承恩急召趙德芳入宮的。而王承恩卻找來晉王趙光義。於是,趙光義做了皇帝。從此,北宋的皇位就一直由宋太宗趙光義的子孫繼承。而趙光義登基不久,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在很短的時間內相繼死亡。其中趙德芳死的時候只有23歲。

    趙德昭有五個兒子:長子趙惟正、次子趙惟吉、第三子趙惟固、第四子趙惟忠:第五子趙惟和。

    趙德芳則有3個兒子:長子趙惟敘、次子趙惟憲、第三子趙惟能。

    隨著靖康之變的爆發,北宋滅亡。北宋滅亡有個特點,就是北宋所有的皇族成員無一漏網?不對,是隻有一個漏網之魚,那就是南宋開國皇帝趙構。也就是說,趙光義這支在北宋滅亡之後,全部被金國軍隊擄走,做了俘虜。

    北宋滅亡之後,趙構南逃,做了皇帝,他就是南宋宋高宗。宋高宗做了皇帝以後,就面臨著一個無解的難題,就是怎麼選繼承人。而岳飛,也就是在這個問題上,一再的撩撥皇帝的底線。

    趙構在沒做皇帝,還是康王的時候,生了5個女兒,都在靖康之變的時候被金國擄走。也就是在趙構登基做皇帝的1127年,他的潘賢妃給他生了唯一的一個兒子趙旉。趙構可以說是雙喜臨門。

    然而,到了建炎三年1129年,發生了令趙構刻骨銘心的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殺了趙構信任的官員和一批宦官,逼迫趙構退位做了太上皇。沒有辦法,隆祐太后(宋哲宗孟皇后)為穩定局勢,傳旨讓趙旉即位,改年號為明受(明授),自己垂簾聽政。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息,趙構復辟繼續做皇帝。但是,他的兒子經過這番折騰,就開始鬧毛病,而一個宮女不小心踢到了地面上的路子,“咣噹”一聲巨響,只有3歲的趙旉活活的嚇死了。

    但是到了1132年,他還是把6歲的趙伯琮選入宮中養育。1136年,又把7歲的趙伯玖選入宮中。

    因為北宋滅亡的時候,北宋皇族除了趙構之外全部被擄走。這個時候趙構已經沒有辦法從趙光義這支後代中選擇繼承人了。所以他選擇的著兩個孩子都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風水輪流轉,當年趙光義搶了哥哥的皇位,現在經過趙構轉手,又回到哥哥趙匡胤後人的手中。

    趙伯玖是趙德芳的後人。

    趙伯琮,後改名趙昚,宋孝宗。同樣是趙德芳的後人。趙匡胤生下趙德芳,趙德芳生下趙惟憲,趙惟憲生下趙從鬱,趙從鬱生下趙令譄,趙令譄生下趙子偁,而趙子偁就是趙昚的父親。

    宋高宗趙構選擇的兩個孩子都是趙德芳的兒子。歷史似乎忘了趙德芳還有個哥哥趙德昭。然後事實證明,歷史不曾偏愛。

    南宋皇位傳到宋寧宗手裡的時候,又開始為繼承人發愁了。他倒不是沒有兒子,相反前前後後的有9個兒子,問題是都沒長大,全部夭折了。最終繼宋寧宗繼位的是宋理宗,而宋理宗恰恰是趙德昭的九世孫,皇位又轉到趙德昭的後代手裡。

    可惜的是雖然宋理宗在位40年,但是他死後,南宋也很快滅亡。他的頭骨被做成酒器,鑲上珠玉金銀,進獻給元帝。直到朱元璋滅掉元朝,才被找到,重新下葬。

  • 10 # 史事求是君

    宋高宗趙構晚年退位,傳於趙昚,趙昚雖然不是趙構親生兒子,但他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七世孫,何來野小子一說,

    趙昚原名趙伯琮,紹興二年(1132年),六歲的趙伯琮幸運地被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趙構選中,養育於宮中。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南侵,朝中多數大臣主張逃跑,時年三十五歲的趙瑋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軍決戰。但經老師史浩的提醒,趙瑋為了避免高宗疑心,再次上書,請求在趙構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趙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眘。六月,趙構御筆,賜趙昚的字為元永,以“倦勤”而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趙昚,是為宋孝宗。趙構自稱太上皇帝。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趙匡胤一系。

    他是南宋最有抱負的皇帝,也很有才能,趙昚在即位後的第二個月,頒佈手諭,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河山的大計。並且下詔為岳飛冤獄昭雪平反,追復其原官,赦還岳飛被流放的家屬。

    除此之外,趙昚還逐漸開始為被貶謫和罷免的主戰派大臣平反覆官。他重用主戰派,積極備戰。

    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但終究實力不如金國,最終還是被迫議和,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趙昚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史稱為“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是南宋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

    趙昚為人勤政,節儉,孝宗朝是南宋國力最強的時候。可惜趙昚碰上了金世宗這樣的明君,金國雖然對宋採取守勢,但沒有內亂。宋和金此時屬於絕對的均勢,平衡沒有被打破。所以都無法消滅對方。

    很多人說南宋沒有進取之心,只想偏安,其實南宋也是無奈,自唐末和五代時,北方遊牧民族就開始壯大,又佔有隆要之地幽雲十六州,北宋和南宋確實是沒有實力收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向女孩表白,沒有馬上拒絕,過了幾個小時後才說,對我沒什麼感覺,還有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