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尚文史
-
2 # 狼的影子716
水平及其平庸,廖化是荊州人,早先是在關羽手下擔任“主簿”,也就是相當於一個秘書,建安24年關羽死亡,建安25年他攜母親一起亡歸益州投奔劉備,從此就一直都在蜀漢軍隊混事兒,直到蜀漢滅亡,前後達47年之久,以此推算,廖化在蜀漢滅亡的那一年,至少是70歲以上了,廖化的最高職務是蜀漢政權的“右車騎將軍”,終其一生歷經諸葛亮,姜維,費禕,姜維等各個時期的統帥,廖化都沒有什麼戰績和功勳,最多也就統帥過幾千人的部隊,從來沒有獨立負責過什麼軍事任務,在整個蜀漢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存在感,以至於在整個《三國志》中不僅沒有他的傳記,連他的名字都是在別人的傳記中偶爾出現。廖化在蜀漢政權中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卑微”的存在,他曾經想約張嶷一起去“拜訪”諸葛瞻,被張嶷痛叱了一番,一個蜀漢政權的元老,年逾七旬的老翁,居然要低眉順眼的去“朝拜”一個比自己小30多歲的紈絝子弟,由此可見,廖化在蜀漢政權中的卑微到了何種地步,這樣的人還有什麼“水平”可言,有什麼地位可言。
-
3 # 五金員工陳可為
廖化的真實水平到底怎麼樣,和哪些大將單挑?廖氏最輝煌的一戰和司馬懿挑戰,
把司馬懿戰敗,司馬懿狼狽不堪,丟盔卸甲。
-
4 # 魁哥說歷史
看三國演義,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叫作“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大家常常以此來說明蜀漢後期人才凋零,連廖化這種人物都當作了先鋒使用。言下之意是廖化水平一般,不足以承擔先鋒的職責。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廖化的真實水平到底如何,他和哪些大將單挑過,有哪些戰績?
其實縱觀三國演義一書,廖化的出場跨度是非常大的,從關羽千里走單騎開始,廖化就有出場,到蜀漢滅亡,廖化仍活躍於戰場,所以很多人戲稱,廖化是三國的活化石,看他的經歷就能瞭解三國的大致歷史。這麼漫長的征戰年月。廖化肯定是有單挑記錄的,不過在前期,出場的牛人太多,眾多的超一流高手和一流武將輪流登場,給廖化的展示餘地就很少了,等到這些名將逐漸凋零,我們才看到廖化的真實水平。
一、大戰翟元
此戰發生於關羽攻打襄樊之際。此戰原本是由糜芳、傅士仁為先鋒的,但由於二人酒醉誤事,最終關羽任命廖化作為荊州軍前鋒,奉命進攻曹軍。不過關羽對於此次對戰,給廖化的命令是詐敗,引誘曹軍副將翟元追擊,所以並沒能看出廖化的真實實力。
演義原文:雲長知曹兵來,喚關平、廖化二將,受計而往。與曹兵兩陣對圓,廖化出馬搦戰。翟元出迎。二將戰不多時,化詐敗,撥馬便走,翟元從後追殺,荊州兵退二十里。
二、單挑秦良
秦良是曹真的副將,跟隨曹真一同迎戰蜀軍。曹真命令秦良引兵五千做前鋒探路,結果剛到谷口就發現蜀兵退去,於是秦良下令追擊,結果中了埋伏。魏軍大部分投降,秦良死戰,最後被廖化一刀斬於馬下。
演義原文:不一時,四壁廂喊聲大震:前面吳班、吳懿引兵殺出,背後關興、廖化引兵殺來。左右是山,皆無走路。山上蜀兵大叫:“下馬投降者免死!”魏兵大半多降。良死戰,被廖化一刀斬於馬下。
三、迎戰徐質
諸葛亮死後,姜維接過軍中大權,主持北伐大計。此時,雖然廖化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活躍於戰場,作為先鋒向曹軍發動進攻。司馬師得知姜維北伐,便派輔國將軍徐質統兵迎戰,兩軍在董亭遭遇。徐質率先出馬挑戰,廖化出馬迎戰,奈何廖化年事已高,最終不敵,拖刀敗走。
演義原文:徐質使開山大斧,出馬挑戰。蜀陣中廖化出迎。戰不數合,化拖刀敗回。
四、陣斬鄭倫
景耀元年,姜維再次主持北伐,這次他仍然用廖化作為先鋒。大軍兵出祁山,於谷口下寨,這可把鄧艾給高興壞了。原來鄧艾早就挖了地道,從曹軍營寨可以直通蜀軍營寨,到時候只要趁其不備,命人從地道進攻蜀軍後方,則曹軍必勝。鄧艾讓其子鄧忠,與師纂各引一萬兵,左右衝擊掩護,然後副將鄭倫領軍從地道抵達蜀軍營寨,從後方進攻。然而姜維深知兵法。見到魏軍進攻,他並不開門迎戰,只是讓士兵發射弓箭,蜀軍陣營未亂,鄧艾前後夾擊的方法失效。
鄧艾不甘心失敗,又命司馬望在陣前挑戰,和姜維比鬥陣法,然後令鄭倫為先鋒,繞道山後奔襲,再次前後夾擊,哪知被姜維和廖化識破,蜀軍早已埋伏好,魏軍被打的大敗。鄭倫也被廖化一刀斬於馬下。
縱觀三國演義一書,廖化的單挑記錄有以上四次,其中一次是詐敗,屬於無效戰鬥,其餘三次單挑戰績為兩勝一負,而且都是一刀斬落敵軍大將,從這一方面來看,廖化的武力其實也並不弱。關羽有多高傲大家是知道的,在襄樊之戰中,他能讓廖化作先鋒,也正說明他對廖化的武力和統兵能力是認可的。
其實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廖化還有更加亮眼的表現。諸葛亮用木牛流馬來運糧食,引誘司馬懿前來,結果司馬懿果真中計,被打了伏擊,魏軍大敗,司馬懿隻身逃跑,廖化追擊,繳獲了司馬懿的金盔,還差點活捉了司馬懿,被諸葛亮錄為此戰首功。
結語
總的來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只是說明蜀漢中後期人才匱乏,不像劉備諸葛亮時期人才濟濟,這並不是說廖化能力不行。相反,廖化的真實水平還是很厲害的,單挑戰績為兩勝一負一詐敗,至少是個二流武將。
統兵能力也不差,不然不會多次被作為先鋒使用,要知道,關羽還在世時,廖化就已經是先鋒了。廖化的綜合能力絕對是能在三國中排得上名的。試想,假如廖化真的能力不強,他怎麼能活躍於戰場如此長的時間?
-
5 # 樾檬侃歷史
廖化在正史中並沒有單挑記錄,他的真實水平到底如何我們自然也就無法祥知。
但在《三國演義》中,廖化還是有單挑記錄的,而且還是四次,我們可以從這四場對決中來看一下廖化的真實武力。
襄樊之戰對戰翟元廖化的第一次單挑發生在關羽北伐襄樊之時。
原本這次戰役的先鋒是糜芳和傅士仁,但二人卻醉酒誤事了,後來關羽便任命廖化為先鋒進攻曹軍。
廖化被任命為先鋒後,第一個對上的是曹仁的副將翟元,不過廖化當時領受的命令是誘敵,所以和翟元打了十回合左右便詐敗而走了。
因此,廖化的第一次單挑我們並不能看出來什麼。
曹真伐蜀對戰秦良廖化的第二次單挑發生在曹真伐蜀之時。
秦良是曹真的副將,跟隨曹真一同南下討伐蜀漢,但因為天氣一直是陰雨連綿,所以最後無功而返。
在撤退的過程中,曹真讓秦良領兵五千做前鋒探路,結果沒走多久就發現蜀兵退去。
秦良以為有機可乘便下令追擊,結果中了諸葛亮設下伏兵之計,被蜀軍圍攻。
魏軍大部分人馬選擇了投降,但秦良卻堅持死戰,最後被廖化一刀斬於馬下。
姜維北伐對戰徐質廖化的第三次單挑發生在姜維北伐之時。
當時,諸葛亮已死,姜維接過了軍中大權,主持北伐大計。
廖化當時雖然年事已高,但也是一個不服老的主,仍然活躍於戰場,這次更是作為了先鋒向曹軍發動進攻。
司馬師得知姜維北伐後便派徐質領兵迎戰,兩軍在董亭遭遇。
一見面,廖化和徐質兩人便戰在了一起,結果沒打幾個回合,廖化便不敵拖刀敗走。
姜維北伐對戰鄭倫廖化的最後一次單挑發生在姜維的再一次北伐,與鄧艾對戰之時。
這次廖化還是先鋒,依然衝殺在前。
當時,鄧艾一面命司馬望在陣前與姜維比鬥陣法,吸引蜀軍注意力;另一面命鄭倫為先鋒,繞道山後奔襲。
但這一切卻被熟知兵法的姜維所識破,早早便讓廖化領軍埋伏於此。
結果,鄭倫中了埋伏,魏軍大敗,鄭倫也被廖化一刀斬於馬下。
分析廖化的四次單挑記錄,除了第一次詐敗之外,其他三次兩勝一敗。
而兩次的勝利都是將對手一刀秒殺,可見他的武力值還是可以的,要遠遠強於一般雜號將軍。
更難得可貴的是最後兩場戰役時廖化早已經是年事已高,有這樣的戰績真心不錯!
-
6 # 不沉的經遠
既然說單挑,那麼就是說《三國演義》了,在演義裡廖化的武藝還是不錯的,比那些雜魚級的武將要高不少,大約和張翼一個水平。
廖化在《三國演義》裡第一次出場是關羽千里走單騎之時,當時他的同伴杜遠劫了甘糜二位夫人,廖化敬佩劉備為人,因此將兩位夫人送回。不過廖化真正歸順劉備,要到劉備打算入川之時,他帶人來投奔,被劉備留在荊州。
在關羽北伐襄樊之役和蜀漢後期廖化表現活躍,共有四次單挑記錄:
在關羽北伐襄樊之時,廖化被任命為先鋒,第一戰對上的是曹仁的副將翟元,不過當時關羽命廖化誘敵,廖化和翟元打了十合左右就詐敗而走。所以廖化第一次單挑並沒有取得什麼戰績。
廖化第二次單挑則要到曹真伐蜀之時。當時魏軍因為陰雨連綿,最後無功而返。曹真這一路撤退時,諸葛亮設下伏兵之計。曹真命副將秦良率領五千人馬出來哨探,結果被蜀軍圍攻,秦良死戰,卻被廖化一刀斬殺。
廖化第三次單挑是姜維北伐時,司馬昭親自率軍迎戰,大將徐質作為先鋒出戰。廖化和他戰了數合以後就被擊敗。考慮到廖化此時年事已高,敗給徐質也不算太丟人。
而廖化最後一次單挑是姜維和鄧艾對戰之時,此時廖化作為老將依然衝殺在前。鄧艾讓司馬望和姜維鬥陣,自己親自去偷襲祁山蜀軍後方。結果姜維早有準備,廖化一路伏兵當先殺出,鄧艾先鋒鄭倫上前迎戰,被廖化一刀殺死。鄧艾大驚,慌忙後退,此時張翼也衝殺出來,鄧艾大敗,中箭而走。
縱觀廖化四次單挑,除了第一次詐敗之外,其他三次兩勝一敗。廖化兩次勝利都是秒殺對方,特別是殺死鄭倫時,廖化至少已經有80歲。這個年紀還能秒殺敵方大將,這個武藝也算很不錯了。
再結合他和張翼都是數合敗在徐質的手下,因此廖化的武藝應該和張翼相當,強於一般的雜魚級武將。
-
7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相信大家在今天都聽說過那麼一句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描述的是三國時期蜀漢後期的先鋒大將廖化,但是更多時候這句話是作為對廖化的一個諷刺,那麼在歷史上廖化是不是就真的那麼不堪呢?
關羽帳下在《三國志》中曾記載:“為前將軍關羽主簿”,而廖化所任的主簿在當時是一個文官,同時他是在關羽手下任職的。那麼關於我們都知道,關羽是一個有武力,但是卻性格高傲之人,所以如果廖化真的如此能力低下,依照關羽的性格,是萬萬不會留他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時,關羽兵敗被殺,他帳下的廖化自然此時也被吳國俘虜了。廖化身在吳國心在蜀,便以詐死的方式帶著老母逃脫,所以說廖化最終還是回到了蜀國,但是他所使用的方法卻不是那麼光彩了,或許這也是人們在後世嘲諷廖化的一個原因之一吧。
後蜀時期在後蜀國時期,劉禪繼續重用廖化,廖化升任了參軍,在北伐的途中也是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公元238年的時候,廖化率兵攻擊了魏國,前期是被困,但是在緊要的關頭擊敗遊奕的南安軍,248年的時候也是平定了羌胡叛亂。而在263年的時候,魏國準備出擊伐蜀,此時的廖化是帶人前去抵抗,之後和姜維一起屯兵劍閣。
-
8 # 老黃文體是一家
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其實只是和劉備中前期的武將做對比,才這樣說的。廖化和關張趙黃馬等名將,自然是不能比了。這句話的本意是為了說明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如果是針對廖化,很不公平。
其實廖化並非一名猛將,不管是史實,還是演義的人設,他都是一名儒將或者說是智將的形象。在史實中,他是沔南的豪門世族,在演義中,他卻被寫成了黃巾流寇,這才讓人們覺得,他應該是一名勇將。其實他開始加入劉備陣營的時候,職務是關羽帳下的主簿,這分明就是一個文官的職務。那可不是掛空名,而是要實實在在幹事的。
如果說一開始,劉備帳下文官不足,才讓廖化去充當主簿的話,那麼劉備去世後,他又拜丞相參軍,又是怎麼回事。參軍其實就是參謀,是專門負責幫諸葛亮出謀劃策提建議的。而且劉禪即位時,他還被蔣琬推讓為茂才,就秀才,這樁樁件件無不說明了,廖化其實是介於文官武將之間的人才,而不是單純的武將。
在關羽兵敗被擒後,歷史上的廖化曾經假意投降東吳,最後詐死逃回蜀漢,在歸途中與伐吳的劉備相遇。在演義中,他則是負責搬救兵的。可見廖化是一個非常忠義的人。
至於他兩次斬殺對手的大將,則都是發生在亂戰之中,己方處於優勢的情況下的。兩次都是廖化帶領伏兵,伏擊敵人,第一次倒黴的是曹真的副將秦良,第二次倒黴的則是鄧艾的先鋒鄭倫。而兩次有單挑意義的戰役中,一次是在襄樊之戰中,對曹仁的副將翟元詐敗,一次是到了老年時,被年輕的徐質打敗。
其實除了單挑,廖化的戰績還是蠻耀眼的,他在攻打魏國宕蕈駐守的營寨時,擊敗了援軍遊奕,又使王贇中箭射亡;曾經在重山築城抵抗郭淮;在姜維北伐中多次擔任前鋒,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文章開頭的那句俗語吧。其實單挑這種事情,只是在演義中出現得比較多,歷史上真正打戰單挑很少。不要以為廖化當先鋒,就一定要出來單挑,他用自己的智謀為蜀漢建立了不少功勳。
而且廖化非常有戰略眼光,姜維北伐時,他就看出姜維的終局肯定會失敗。就算這樣,他仍然不遺餘力地幫助姜維。當姜維兵敗時,廖化率軍前往救援,並一起退守劍閣。可以說廖化是最被低估的三國名將,而且為蜀漢的沒落背了近兩千年的黑鍋。
回覆列表
廖化首次登場,是三國演義“關雲長千里獨行”一節。
關羽掛印封金,不辭而別,剛行過許昌城西郊霸陵橋。突然看見曹操領軍馬趕來,背後許褚、徐晃、于禁、李典等大將都在。關羽以為曹操是來追自己的,於是讓車仗隊伍先行。
但是後來二位夫人被杜遠搶上了山頭,廖化素來仰慕劉備、關羽的為人。在苦勸杜遠不聽的情況下,一刀把杜遠殺了,並以人頭作為見面禮,打算投托在關羽的麾下。關羽考慮其土匪出身,便拒絕了他。
從他的首次登場,我們可以看出,他絕非是個等閒之輩。第一,他敢在曹操的地頭拉幫結派,打家劫舍,為非作歹,但並沒有被剿滅。說明他的江湖閱歷非常豐富。
第二,一刀斬殺了同伴杜遠,送給關羽作見面禮。說明他是個處事果斷,能夠做大事的人。
第三,他投托土匪,只不過是迫不得已,他並不想一輩子待在土匪窩裡。他想投托在劉備、關羽的麾下,投身軍旅建功立業。說明他有遠大的理想。
從廖化的首次登場,羅貫中就隱喻了這個人不一般。
直到劉備下益州期間,廖化才加入劉備集團,劉備讓他跟隨關羽。
關羽兵敗麥城之際,他不懼生死,不避艱險,突出麥城到上庸請援。在劉封、孟達拒絕發援的情況下,他又回到麥城,與關羽等共存亡。被孫權捉住後,他詐病而逃,爬山涉水迴歸了蜀漢。
到了後蜀時期,廖化更是成長為了與張冀齊名的大將,名位勝過宗預等人。並多次在北伐戰場上擔任先鋒重任,期間也不乏亮眼的表現。直到七八十歲高齡,他仍然以先鋒大將的身份馳騁疆場。
所以說!廖化這個人,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堪。他是蜀中人才凋零期間,蜀漢武將庫的最後一根支柱。
他的單挑記錄不多1、單挑曹仁的副將翟元,十餘合之後,廖化詐敗而走。(因為這是關羽的誘敵策略)
2、單挑曹真的副將秦良,廖化一刀將其斬殺。
3、單挑曹魏大將徐質,相交數合,廖化被徐質擊敗。不過這時候的他已經七十多歲高齡了。
4、廖化埋伏鄧艾,鄧艾的先鋒鄭倫出馬,被廖化一刀斬殺。鄧艾見狀,慌忙撤退。
就武力值來說,廖化大概只有二流水平,大概與東吳的董襲差不多。但是就綜合水平來說,他至少可以排在蜀漢前三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