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覃仕勇說史

    答:諸葛亮火燒司馬懿,眼看得手,卻突然天降大雨,功敗垂成。這件事發生在公234年春天。

    當時,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屯兵三十五萬,與司馬懿的四十萬兵馬在長安以西渭水一帶列陣對峙。

    諸葛亮在佈置儲運糧草時,在渭河以南偶然發現絕妙設伏殲敵之地——上方谷。

    該處兩山之間,地勢低窪,形如葫蘆,入口處狹窄,僅容一人一馬透過。

    於是,諸葛亮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下令士兵們把乾柴、硫磺、火藥等埋藏在谷中,同時在谷地兩邊高山上埋伏著數千名精兵,然後實施誘敵,把司馬懿的軍隊引入上方谷。

    說時遲,那時快,諸葛亮一聲令下,山上計程車兵投下無數的木頭、石塊堵塞了谷口,接著,大火燃起,上方谷成了一片火海。

    司馬懿父子相抱痛哭,自以為在劫難逃。

    哪知,狂風大作,烏雲密佈,大雨傾盆,瞬間澆滅了烈火。

    司馬懿父子帶兵奮力衝破重圍,逃出生天。

    諸葛亮垂淚長嘆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古往今來,多少人讀書讀到這一段,無不扼腕嘆息,大呼“蒼天助魏不助漢”。

    還有人疑惑於諸葛亮有本事借東風,卻沒能力預測上方谷之雨。

    現代有一些好事之徒,搖頭晃腦,煞有介事地胡亂分析一通,說上方谷之雨,不在於天文,也不在於地理,而在於物理知識。

    他們說,諸葛亮雖知天文,又通地理,惜乎缺乏物理知識。

    他們說,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闊,不利於空氣流通,當谷內起火,氣溫開始升高,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層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就會形成強烈對流的山谷風,同時,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驟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雨滴,出現了大雨傾盆。

    他們因此嘆息:諸葛亮不學物理,所以空忙一場。

    當然,也有人腦補,說,就算下雨,這時候在雨中發箭,萬箭如雨,仍可以把司馬懿父子射成篩子,為什麼不呢?

    好事之徒隨即進行修正補充。

    他們說,蜀軍站在山頂,魏軍處於谷底,雙方間的距離超出了弓箭有效射程,諸葛亮知道弓箭不管用,放棄了。

    又有人說,蜀軍雖然可以靠近放箭,但雨太大,對弓箭產生巨大阻力,弓箭不起什麼作用。

    還有人說,魏軍人人身穿鎧甲,弓箭根本構成不了任何殺傷力。

    甚至有人說,諸葛亮有著濃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他看到天降大雨,認為上天在幫助司馬懿,害怕了,不敢逆天而行。

    ……

    解釋多種多樣,都有一定道理。

    但是,這些人,似乎忘記了一件事:“火燒上方谷”之事根本就不存在!它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杜撰出來的。

    目的不為別的,只為“擁劉反曹”,只為在蜀漢敗亡前狠狠地出一口氣,只為在諸葛亮臨終前讓諸葛亮再爽一把。

    所以,那些罵天罵地罵雨的人,歇歇吧。

    那些遺憾諸葛亮不發弓箭射人的人,該消停了。

    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都是羅貫中編造的。

    不但沒有上方谷事件,就連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假的。

    歷史上,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對曹魏發動五次北伐,不是六次。

    第一次北伐設疑兵於斜谷,大軍出祁山收取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

    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

    第三次北伐攻佔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兵圍祁山。

    第五次北伐出斜谷,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相持達百餘日,以“星落秋風五丈原”結局告終。

    也就是說,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兩次兵出祁山,即第一次和第四次。其餘三次走的是褒斜道和陳倉道。

    還有,魏、蜀、吳三足鼎立,蜀僅據一州之地,人口最少,國力最弱。蜀國的總兵力,滿打滿算,不過十來萬人,除掉各地駐防部隊,諸葛亮投入到北伐中的兵力,最多也就五萬人,哪有《三國演義》裡說的三十五萬?

    小說的描述,看看就讀了,不必要深究。

  • 2 # 歷史評說

    現在的天氣預報有氣象衛星,有那麼多先進科技裝置助陣依然會出現誤報,更何況在三國時期,對天氣的判斷,全靠肉眼,對於上方谷的那場大雨,諸葛亮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

    其實諸葛亮這一個人沒有小說中說的這麼神,他不會什麼法術,他只是比別人多一點點智慧而已,他就靠著這多出來的一點點智慧,取得了別人取得不了的成功。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剛一出山就是亮點不斷。在赤壁之戰中,竟然能夠呼風喚雨,為周郎借來東風。其實這件事情荒誕不經,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法術,但是這個人卻看得懂天象,是個民間科學愛好者,他從日月星辰風雲的變化中,判斷出過幾天就會出現風向變化。

    別忘了在長江三角州地區,氣候還是比較有規律性的。而且,當時天空中沒有那麼許多高聳入雲的建築物,遮擋視野,也沒有工業三廢汙染大氣,夜間的能見度很好,所以諸葛亮能夠藉此做出準確的判斷。

    而在上方谷作戰之時,一來諸葛亮的身份也不同了,他是大軍統帥,三軍司命。不僅如此,他還是蜀漢帝國的丞相,可以說對內對外都是一把手,而諸葛亮這個人做事事必躬親,完全不知道放權,這就使得他每天都恨不得有48個小時。這樣一來,他的精力受到了極大的牽扯。

    我想他很難像當年那樣有這份閒心,仔細地觀察天象變化,這就對諸葛亮最後判斷上方谷附近的天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了在進行火攻之時,天降甘霖,使得司馬懿父子死裡逃生。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諸葛亮長期生活在荊州,對於當地的氣候條件,非常的熟悉,這也是他能夠準確“借”到東風的原因。而上方谷的位置則在陝西,那裡的氣候條件和相對溼潤多雨的荊州來說,完全不同。

    雖然可以在書籍中對當地的氣候條件有所瞭解,但是書本上的描述很大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這給諸葛亮的準確判斷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因為這場戰役是羅貫中先生自己腦補出來的,壓根就不存在。之所以寫這麼一個橋段,就是為了突出諸葛亮在智慧上,其實是力壓司馬懿的,沒辦法,誰讓人家是作者的愛豆呢!

    只不過最終,羅貫中也不敢篡改歷史,於是乎就來了一場天降大雨,救了司馬父子。最後,諸葛亮悲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隨著作者的筆觸,一個古希臘悲劇式的英雄形象更加豐滿,諸葛亮不是和一個人在戰鬥,他是在和歷史的車輪作戰,他就是三國時代唐吉訶德!

  • 3 # 遊子dream

    《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算得上比較精彩的片段了,同時也引發了眾多爭議。然而演義七實三虛,就此而言,作為分析。

    事件經過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對決的便是曹魏大將司馬懿。都說孔明料事如神,哪知司馬懿更是老謀深算,在諸葛亮多次挑釁下,仍能閉門不出,掛免戰牌,就算諸葛亮送其女士服飾,司馬懿都一笑了之,可見其城府之深。後來,經過孔明的周密部署,終於找準時機,將司馬大軍引入上方谷。在他們剛入谷中時,山上不斷滾下大石頭以及射出的火箭,瞬間山谷中央被大火覆蓋,濃煙瀰漫,司馬大軍到處逃竄,司馬懿父子三人幾乎放棄了抵抗,抱頭痛哭。就在這時,天空烏雲密佈,很快大雨傾盆,司馬大軍得救了,真是天助曹魏不助漢。孔明見狀,不由得發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

    大雨滅火的緣由

    從科學角度解釋,上方谷看上去恰似葫蘆,入口窄,腹身寬,而且兩邊高,中間低,又正好在山谷中央,因此一旦起火,就會受熱氣影響,向上膨脹,當該熱氣體與上空的冷氣體相結合時,就會形成水蒸氣,慢慢地,隨著大火燃燒時間的延長,這種水蒸氣就會凝結成水滴成為雨水落下來。所以才有了晴空萬里瞬間傾盆大雨的局面。

    總結

    諸葛亮自先主劉備白帝城託孤後,為報三顧之恩,多次北伐,事必躬親,導致身體每況愈下,最終病死五丈原。雖說上方谷事件只是演義片段,從中也說明了,諸葛亮無力使蜀漢統一天下,三國必歸晉屬。這是上天註定好的結局,哪怕諸葛亮再會神機妙算,依舊於事無補。

  • 4 # 逆水殤寒

    首先提問者要明白一個道理,火燒上方谷是小說杜撰,一方面諸葛亮神機妙算過分誇大,另一方面小說本身講究天道!人算不過天算,天不亡司馬家族,即使被逼至絕境,亦能逢生!

  • 5 # 錢君史話

    假設有火燒上方谷這場戰役,就真應了民間俗話:天不滅曹,其實,司馬懿也不是吃素的,這傢伙真刁假憨,思維在諸葛亮之外。

  • 6 # 龍雲思鄉

    這段情節是否完全為小說創作杜撰?或野史傳說?,正史《三國志》是否有之?

    都不確定!

    如果一定給以解釋那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司馬家統一三國-乃天命所歸!

    附:據三國時傳說,東吳地界內的一群孩子在戲耍,忽見天上來一”火球”降下一孩子,穿著黑衣連體無縫衣服,頭上伸出兩根細棍,和這群孩子一起玩,

    孩子們問他從哪裡來?

    他說:我是從火星上來的,看到你們玩的實在高興,就忍不住降落下來和你們一起玩,

    這火星孩子臨別前說:天下將是司馬氏的!在場人都驚吒,說完這火星孩子就升空入”大火球中,轉瞬飛走了!

    據正史野史記載:諸葛亮臨終前,蜀軍大營附近落下一星”赤芒有角,三起三落,最終爆炸,諸葛亮即死!

    趙雲死時,也降落過”隕石”,

  • 7 # 情1殤

    關於這個問題說下我個人的看法吧。

    首先,在火燒上方谷之前,有一段跟出名的故事,就是諸葛亮用女人的衣服羞辱司馬懿希望其出戰,這一舉動不很高明,恐怕諸葛亮自己也知道。但為什麼還要用呢。這也是司馬懿想的問題,所以他打聽了諸葛亮的飯量,其實他在打探之前就已經猜到諸葛亮快不行了。因為,送衣服充分證明了諸葛亮已經到了為了逼戰而無所不為的地步了,他已經等不起了。

    為什麼要提到這些呢?這也正是司馬懿可以逃生的原因。諸葛亮看到葫蘆狀的上方谷,自然想到這是絕佳的伏擊地點,於是將引火之物安置妥當。司馬懿也是禁不住誘惑進入了伏擊圈。但天不遂人願,一場暴雨解救了司馬懿火攻的失敗諸葛亮沒有預見到嗎?我認為不是,諸葛亮是預見的到的,三國中的諸葛亮可是能預測三天之內的天氣情況的,這個可以參見草船借箭。但明知不會成功為什麼還是這樣做呢。就是因為諸葛亮已經等不起了,他希望他看到的天氣出錯了,或者下雨也不一定就能使司馬懿逃脫。種種的僥倖心理讓他這樣做了,結果大家也看到了。

    所以不是諸葛亮預測不到,而是他身體的原因導致他只能心存僥倖,希望天公作美。無奈,天不可逆,從他決定幫助劉備開始就知道是與天作對,又怎能讓老天幫助你呢。

  • 8 # 晝錦還鄉

    火燒上方谷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正史上沒有記載!那麼就從《三國演義》來分析!

    諸葛亮的巧借東風,草船借箭都體現了他的神機妙算,那麼為什麼火燒上方谷一節,諸葛亮沒有預測到老天會下雨呢?這是不是與他的神機妙算相違背了?

    《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講究情節的設計與矛盾衝突!跌宕起伏的情節與矛盾衝突是吸引讀者的重要手段!羅貫中是高明的小說家,他在設計小說情節的時候,自然要獨具匠心!

    上方谷一戰,如果司馬懿失敗了,諸葛亮必定北伐功臣!從小說的情節來看,必定是諸葛亮勝券在握了!沒想到居然來了一場雨,澆滅了大火,也澆滅了諸葛亮北伐的願望!

    這出乎意料的情節,正是小說家高明的地方!峰迴路轉,起伏有致,懸念在不經意之間,接踵而至,既把小說推向了高潮,也吸引了讀者的眼球,達到了最佳的效果,值得稱道!

    諸葛亮沒料到司馬懿會逃跑,與他的神機妙算似乎是矛盾的,其實想來並無矛盾之處!華人常說,人算不如天算!諸葛亮再“神”,終究還是人,只要是人,就會失算!古人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對於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他自然也無法準確地預料!

    總之,諸葛亮沒預料到司馬懿會逃跑,是羅貫中有意為之,目的就是達到最佳的小說表現效果,讓讀者“過目不忘,記憶猶新”!

  • 9 # 沉140769451

    諸葛亮神機妙算個屁!沒有火燒上方谷,那是小說情節。《三國演義》在諸葛亮的人物刻畫中,三分為實,七分為虛。實的地方:他的確躬耕於南陽,提出了隆中對,隆中對中的三分天下論,最早出自魯肅之口,是魯肅投奔東吳孫權說的,他建議孫權佔領荊州與曹魏、西川割劇鼎立,而諸葛亮不過是針對劉備,建議劉備取荊州、西川,但他忽視了關鍵問題,荊州與西川之間有崇山峻嶺阻隔,相互通訊、聯絡困難,不如東吳佔據荊州方便,兩地實際是各自為戰,加上劉備本身兵力不足,手下也缺乏統帥之才,本應集中兵力,諸葛亮卻建議他分散兵力,是導致關羽後來大意失荊州的根本原因,毛主席就曾評價,蜀漢始誤於《隆中對》;

    諸葛亮不是《三國演義》中那個在戰場上幫著劉備打仗,在一邊不時出謀劃策的“軍師”,而是在後方負責收稅、收集糧草,管理後勤的“軍師將軍”,劉備出門作戰,基本上是不帶著諸葛亮的,三國時,謀主才是演義中的“軍師”,而劉備的謀主先後只有徐庶、龐統和法正,從來都不是諸葛亮,所以,當劉備兵敗夷陵時,身在後方的諸葛亮曾感嘆:如果法正在,劉備斷不會有此一敗;

    取西川時,劉備是獨自率領軍隊,在收降了馬超後,攻取成都的,而張飛、趙雲、諸葛亮領軍入川,不是去救劉備,而是從另一邊攻取西川的其他地區,最終到成都與佔領成都的劉備會合,主要作戰的是張飛一路,趙雲和諸葛亮不過是押運糧草,乘船逆流向上,入川后,趙雲登陸攻擊另一路,諸葛亮則在後面押運糧草跟隨到成都;

    取漢中時,劉備仍把諸葛亮放在後方留守,自己帶法正、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等進攻,馬超還招來羌人助戰。劉備奪取漢中後,曹操又率軍來奪,但劉備堅守關隘,拒不出戰,曹操攻擊無效,無奈退兵,劉備從此佔據漢中。

  • 10 # 左稻故事匯

    ▽貫中到底是在吹亮還是黑亮啊?

    上方谷失算後諸葛亮的總結報告

    誰說亮沒料到?亮只是沒料到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安排了上方谷這麼一出。安排就安排吧,問題自亮初出茅廬時就識得來的天象、借得來的東風,臨到老了,搞了一輩子的業務,居然連場大雨都算不到了?

    讓亮還怎麼吹“聞風知勝敗、嗅土定軍情?”怎麼面對輪椅旁邊站著的威公、伯約那崇拜的小眼神,還有文長嘴角那縷若有若無的嘲諷的淺笑?

    算起來上方谷這把火是貫中安排亮在書中放的第n把火了,搞得連敵人都說:“諸葛亮平生謹慎,唯用火攻!”既然亮只懂得用火攻,又怎麼可能不安排伏兵?讀者見過亮在書中有哪回沒用過伏兵?沒見過吧?沒見過就對了。

    亮在上方谷也是安排下伏兵的,只是安排的伏兵都是些傷殘人士既老且弱,還特麼只有區區兩千人馬。你問亮為啥這樣安排?因為其他的回答說:剩下的兵馬都去救援祁山大營了啊,還因為司馬懿才是真正男豬角,亮充其量只是個男三號(群眾插話:是的,男二是曹操),亮只是為了襯托司馬高大偉岸的形象的存在,他如果掛了,貫中還怎麼寫三家歸晉?總不能直接寫架空歷史小說吧?不過話說回來,如今寫架空穿越小說可比歷史演義這勞什子要吃香得多……IP你們懂麼?

  • 11 # 論道一壺茶

    不是諸葛亮本事不行,而是他效力的主子非天命所屬,他只有這個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伐魏乃是以攻代守,大夢誰先覺,平生吾自知,這就是孔明內心的寫照!

  • 12 # 社會生活博覽

    這個情節在《三國演義》裡叫“諸葛亮火燒司馬懿”,它是完全是虛構的。故事裡,

    諸葛亮好不容易、可謂是費盡心機,才以“木牛流馬”的方陣誘惑司馬懿進入了“上方谷”,並點燃了大火,迅速地火攻擊,眼看著司馬懿父子,就在喪生大火之中,哪曾想此時竟然天降大雨,大火瞬間被雨水澆滅,從而使司馬懿父子死裡逃生。

    從客觀上來說,諸葛亮這個火攻計劃是很完美的,怎麼會失敗呢?

    我們看看他這個計謀佈置很全面:有誘兵,有伏兵,有硝石,有地勢,使馬懿司馬父子不知不覺際進入了他的大甕之中,而且他又不失時機地放了早就準備好的火箭,使“上方谷”裡頓時濃煙四起,烈火熊熊,使司馬懿的人馬頓時驚慌失措,大火之中哀嚎遍地,尤其是司馬懿自知難尋生路,不由得二子抱頭痛哭起來。

    眼看諸葛亮就要大功告成,但等司馬懿父子就此喪生後,他就可以率領大軍直入魏國西大門,從而滅掉強魏,平定漢室,還於舊都,一統天下的平生抱負,就有極大的可能去實現。可是,偏偏天不遂人意,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瞬間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澆滅了諸葛心中的希望,使大火中的司馬懿父子死而後生,既然蒼天有垂憐,司馬懿父子便拼命衝出了上方谷。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啊!”諸葛亮眼望著蒼天,無奈地嘆息!

    那麼,真的是成事在天嗎?

    其實,諸葛亮自己也不知道,正是他那“天衣無縫”的計劃救了司馬懿父子的命。因為“突降大雨”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原來,上方谷底開、口窄,並且中間寬闊,以及兩邊高中間低,這是谷內的溫度本來就遠遠高於外界,而當谷內燃燒起大火之後,氣溫更是迅速升高,於是大量熱氣流快速的膨脹上升,而升到了一定的高溫之後,密集的氣溫,在外界的低溫空氣的混合之下,便降低凝結成水滴了,也就是谷底騰昇的巨大熱量,與山谷上空的強冷空氣劇烈反應之下,就為降雨做好充分的準備,而且這時谷內大量柴草的煙氣上升後,又提供了大量的“凝結核”,這又加速了水滴的凝聚,最終,順理成章的“天降大雨”,雨水滅水,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諸葛亮一向神機妙算,為什麼算不出來天降大雨呢?或許會有人說“人算不如天算”。

    其實,諸葛亮雖然也知曉天文地理,但他畢竟不是專業的氣象專家,對這種特殊的突發性的降雨事件,他又怎麼能預料得到呢?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這種情況。

    再說,作者羅貫中,如果在“諸葛亮火燒司馬懿”的故事情節中,不插入“天降大雨”這個令人始料不及的突發事件,那麼《三國演義》這整本地著作又怎能歸回到歷史的節點呢?

  • 13 # 初心如舊

    火燒上方谷,下了一場雨,救了司馬懿,既然諸葛亮神機妙算,為啥沒有算出來?

    這個問題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對於主要人物,在歷史真實基礎上,為豐富人物形象,吸引讀者,提升閱讀興趣,適度移花接木、誇張虛構等,是常用手法。此類例子,最典型的,比如草船借箭,按記載,這是孫權的創意,羅先生略作修飾,主人公換成了諸葛亮;又比如空城計,據歷史記載,當時,與諸葛亮對峙的,是大將軍曹真,左將軍張郃等,司馬懿在荊豫前線,所以西城外,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和諸葛亮對眼,是不可能的……等等。

    第二,三國演義寫成,在三國故事一千多年後,羅先生寫作此部作品,大原則秉承“七分真實,三分虛構”,所有的精彩段落,都需適可而止,不能任意發揮,無邊無際。在此過程中,往往會以天意,即後來的歷史真實,作為筆鋒轉換的託辭。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長坂坡一戰,趙雲懷抱阿斗,殺出重圍,折返回程中,張郃攔住趙雲。

    本來,張郃是手下敗將,但趙雲懷中有小孩,心中有顧慮,廝殺放不開,只虛招應付幾下,就脫身奔往長板橋,張郃隨後追來。趙雲正奔跑間,馬失前蹄,跌入土坑內,張郃大喜,追上來捻槍就刺,千鈞一髮之際,忽然一道紅光,自土坑中翻滾而起,趙雲戰馬平空一躍,飛出土坑,張郃驚得目瞪口呆,心生恐懼,自行退走。對於這奇怪現象,羅先生用一首詩解釋:“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衝開長板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因得顯神威”。就是說,阿斗還有42年皇帝宿命,這裡不能被殺掉,趙雲也借了劉禪這真龍的光,勇猛神武,威震長板。

    提問的上方谷一戰,諸葛亮設計,讓魏延誘敵,不斷地輸、不停地跑、不依不饒地罵,總算把司馬懿引進谷中,早已備好的滾木檑石,材草雜物,從高處猛然拋下,截斷歸路,蜀兵們射下火箭、扔下火把,山上山下,一片火海,司馬懿手足無措,下馬抱住兩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大哭,可忽然間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對於這奇怪天氣,諸葛亮感嘆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這說明,突然變臉的老天,諸葛亮確實事先沒算出來。難以合理解釋的羅先生,又來一首詩:“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成事,安得江山屬晉朝”?

    這說的再明白不過了,要是諸葛亮這計成功,後來的晉朝誰建立的?所以,按羅貫中的意思,一切大事,冥冥之中,自有老天安排,不是人力可逆轉的,包括諸葛亮這樣曾經神機妙算的超級大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也夠露臉、司馬懿也夠窩囊、這最後的妙算,也見好就收吧!不然,前面所有筆墨,都成憑空胡說,力氣全白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攝影后期調色應該從哪裡開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