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門李曾
-
2 # 飲馬江湖血未涼
不得不說,時來風送滕王圖,佔盡天時一序驚人的王勃在當時眾多名流及媒體人的傳播下,流傳千古。但此一賦似乎透支了王勃一生的運氣。後來省親歸來途中落海受驚,不久便駕鶴而去了。
我想,臨場而作是肯定的。閻都既要為女婿揚名,不可能提前大張旗鼓的搞徵文啊。肯定是現場提出讓大家作賦一篇。當時王勃唯一的優勢就是排在末座,必竟前面那麼多的文人名流在排著隊,每個人還要裝腔作勢的推讓一番。這也留給他不少打腹稿的時間,但作為天才的他已經足夠。
-
3 # Wqhua
我肯定的回答是王勃的即興之作。是王勃在去看父親的路上,走到滕王閣這個地方,剛好滕王閣剛剛建成,人們正在慶祝,大擺宴席,即興做詩。王勃被滕王閣的雄偉壯觀所吸引,駐足觀看,然後王勃走到案前,揮筆寫下了這篇歷史名著《滕王閣序》。在這篇文章裡王勃讚美了滕王閣的精美建築,感謝主人對自己的盛情款待,面對高官不免又有幾分辛酸。本文采用由裡及外的手法來讚美滕王閣,語言之優美,條理之清晰,實屬難得。
-
4 # 古古閣100
毫無疑問是現場創作,王勃神童,文釆飛揚,倚馬可待,有這水平。
唐才子王勃,27歲的短暫人生,創造了千年的光耀,位列初唐四傑之首。這位充滿才氣與豪情的驕子,如果長壽一點,他的文思,也許只有李白能與他爭鋒。他最後的生命裡,先在紹興雲門寺,模仿王羲之舉行曲水流觴;再赴南昌滕王閣,揮毫留下千古一序。之後,南下省父,落水而亡,如流星劃過天際……
紹興雲門寺,現在只有孤僧清慧法師,他和靄寬容的微笑,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滕王閣如一隻大鵬蹲踞贛江邊,落霞與鶩齊飛。
一 具有超強大腦的唐朝大才子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這首名為《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的古詩,選入初中課本,可謂家喻戶曉,作者就是唐朝大才子王勃。寫這詩時,他19歲,情懷豁達,給人希望。
王勃很有抱負,大腦超強,才情萬丈,寫文章時,古今典故,信手拈來。可惜英年早逝,否則,大唐也許只有李白,能與他爭鋒。
王勃出生在今天山西河津,唐時叫絳州龍門,他與紹興關係不淺。有家譜記載,王勃是王羲之六世孫王肅之後,王肅起初在南齊做官,因父兄被齊武帝蕭賾所殺,遂投奔北魏,從此在北方繁衍。可見,王勃到紹興遊歷,其實也是拜祖之遊。
王勃是個神童,出生在650年,國學底子超厚,六歲就能寫詩文,九歲時,居然寫出煌煌十卷的專著,來指出《漢書》的錯誤。他家裡還有幾個兄弟,也都以文章著稱。王勃十一二歲時,花十五個月的時間,就學完了別人需要研究一輩子的《周易》《八十一難經》,醫學水平很不錯,可見其天才程度。
高明的人寫文章,不用打草稿,只在心裡想,想好了,一動筆,很快完成,叫做“打腹稿”,這個典故就是起源於王勃。王勃作文,先美美喝上一頓酒,再蒙上被子睡一覺,醒後提筆,文不加點,一揮而就。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四傑,詩文題材寬廣,風格清揚,積極向上,健康昂揚,一改齊梁浮華之氣。杜甫對初唐四傑很推崇,當他看到很多人還是以宮廷虛華文章而自傲,竟然嘰笑四傑文章太市井時,寫詩批判說: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王勃才華橫溢,因而少年得志,十五六歲時,經人推介,做了朝散郎,經常為高宗皇帝寫美文,聲名鵲起。皇子沛王看上了王勃,攬才入府,兩人相處很開心。
此時的王勃,畢竟年輕,雖然滿腹經綸,但因為政治敏感性不強,樂極生悲了。當時,鬥雞遊戲風行,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玩這個時,王勃也童心頓起,為沛王寫了一篇遊戲之作《檄英王雞》,挑起鬥雞之戰,王勃當時20歲。英王鬥雞輸了,心情不好,王勃文章又寫得特別刺激人,火上澆油。因此,英王惱羞成怒,就鬧了起來,事情傳到了唐高宗耳朵裡。
皇子不和,是皇家大忌,高宗動怒了,王勃撞到槍口上,被上綱上線,認定他破壞了王子之間的團結,當天被逐出王府。
歷史有時很有趣,王勃很多大文章沒有流傳下來,給他惹禍的這篇鬥雞檄文,大浪淘沙中,竟然保留了下來。不過,該文用典磅礴,描寫生動,氣勢如虹,頗為有趣,且複製兩段:
“歷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夢魂;遇風雨而膠膠,最足增人情思。處宗窗下,樂興縱談;祖逖床前,時為起舞。肖其形以為幘,王朝有報曉之人;節其狀以作冠,聖門稱好勇之士。”
“昂首而來,絕勝鶴立;鼓翅以往,亦類鵬摶。搏擊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盡,寧猶容彼盜啼。豈必命付庖廚,不啻魂飛湯火。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鸇之逐……”
被逐出沛王府後,王勃開始對仕途失去熱情,西入川蜀遊歷,寫下了許多詩歌。後來,回到長安,有在虢州任職的朋友招他去做官,告訴他那邊山上產好藥。對醫學感興趣的王勃心動了,去了虢州,擔任參軍。由於王勃無心仕途,在同僚們面前,總是顯得恃才傲物,千首詩輕萬戶侯,因此為同僚所嫉,他的第二次重大打擊就要來了。
在王勃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躲到王勃家裡來。王勃收留了他,將其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滅口,結果因事洩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五勃沒有被處死,但仕途終結。父親王福畸也被他連累,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南方蠻荒之地。有記載說,王勃此次遭禍,是為同僚所嫉,設計構陷。
可見,王勃雖然才高八斗,但政治玩弄水平還是差了點。
因為連累了父親,王勃深深自責。675年,26歲的他,決定萬里迢迢。南下省父。他經今天的洛陽,到南京,到紹興,再到滕王閣,一路上,用他精彩的文筆把人生推向了巔峰。
二 在雲門寺模仿蘭亭雅集
今天,在紹興平水鎮,秦望山腳下,有一條狹長的山谷,這裡茂林修竹,環境清幽,南臨若耶溪,東西兩側青山相擁,泉水叮咚,松濤陣陣,民居點綴其間,若隱若現,風景獨好。
秦望山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因為秦始皇登臨過而得名。山下有座寺廟,也不平凡,叫雲門寺,東晉古剎,距今1600多年,由東晉安帝下詔所建。這裡本是世家大族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的舊居,因他夢見五色祥雲顯於屋頂而舍宅建寺。陸游年輕時,也一直在這裡讀書治學。
此處是佛教聖地、書法聖地、旅遊勝地,歷史上曾盛極一時。如今踏上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滿詩意的土地,荒煙蔓草間,依稀可見那些被掩蓋的鼎盛,依然讓人懷想不已。
湮於榛莽的雲門寺,現存墨池一潭、五雲橋一座、清代木構建築兩進及廂房數間。寺院的東側廂房北端廊壁間,現存明朝文學家王思任撰文、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書寫的《募修雲門寺疏》碑一通。在碑的背後,有一池,傳為王獻之的“洗硯池”,十分簡陋。而在附近的民居旁,石雕、石鼓、石板等殘跡隨處可見,農民的豬欄雞舍、土坎地間,都可以看到舊磚古石。
雲門寺自古為浙東佛門聖地,這裡既是高僧輩出的輝煌寺院,又是文人墨客雅集場所。從晉代到明清,光皇帝就有十餘位為這裡樹碑建塔、賜名題額。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曾經獨步越中,讓人刮目相看。只可惜,這裡已被人們忽略很久了。現存的“雲門古剎”門戶矮矮的,顯得謙遜而單薄,讓人覺得實在難以載動這裡千年的風流。
歷史上的雲門寺,輝煌比肩靈隱,規模十分宏大。這裡還曾發生了一樁吸引人眼球的書法傳奇。王羲之《蘭亭帖》真跡曾長期儲存在此。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曾在這裡出家為僧,創出書法“永字八法”。智永有個徒弟叫辯才,也是有名的書法傳人,智永彌留之際將《蘭亭帖》傳給辯才。唐太宗李世民愛此稀世之寶,明求不得,就派心腹御史蕭翼化裝混入雲門寺,設計從辯才手中盜此帖,交給唐太宗。相傳,這墨寶後來成了唐太宗的陪葬品,不復見世。
蕭翼賺蘭亭圖
雲門寺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腳步,鴻儒雲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孟浩然、王維、蘇東坡、王安石、范仲淹、劉基、徐渭等數十位中國文學史上的重量級人物都涉足此地,流連吟詠。這裡曾是浙東唐詩之路的必經之地,到過此地有名有姓的唐朝詩人就有四百多位,後人遂戲稱雲門寺為“天下第一名人客棧”。
公元675年,王勃在他最後的生命裡,先在紹興雲門寺,模仿王羲之舉行曲水流觴;再赴南昌滕王閣,揮毫留下千古一序。之後,南下省父,676年北返時落水而亡,如流星劃過天際……
書香墨影處,蘭亭最風流。修禊,是一種水邊祈福除災活動,用香草蘸水,灑在身上,感受春意。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請了包括謝安、孫綽、王徽之等在內的好友親朋共42人,春遊戲水,飲酒賦詩,放鬆心情,暢談人生哲理,祈求平安吉祥。他們當時玩的遊戲叫“曲水流觴”。遊戲規則是這樣的:沿著彎彎曲曲的小溪,大家依次而坐,置酒杯於溪中,隨水流淌。杯子在誰面前停滯了,誰就得即興作詩,作不出來就罰酒三大杯。這些才華橫溢的名士們,把對生命的體驗推向巔峰,從此墨香永存,燦爛不滅。高雅與淡然,在這裡放射出恆久的魅力。直到現在,紹興每年都要在這一天舉辦蘭亭書法節,期間,名家彙集,潑墨揮毫,流觴賦詩,成一時之盛。
蘭亭曲水流觴處
王勃在雲門寺就模仿蘭亭雅集,舉行了類似的修禊活動。他還模仿《蘭亭序》,寫了《修禊雲門獻之山亭序》,記載此事。我們擇一段,看看其文采:
暮春三月,修祓禊於獻之山亭也。遲遲風景,出沒媚於郊原;片片仙雲,遠近生於林薄。雜花爭發,非止桃蹊;群鳥亂飛,有逾鸚谷。王孫春草,處處爭鮮;仲統芳園,家家並翠。於是攜旨酒,列芳筵,先祓禊於長洲,卻申交於促席。良談吐玉,長江與斜漢爭流;清歌繞樑,白雲將紅塵並落……
這樣的手筆,是不是處處都是《蘭亭序》與《滕王閣序》的影子與雄風?
“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共問寒江千里外,徵客關山路幾重?”美麗的會稽山水讓王勃留連忘返,他在紹興一直從春天逗留到秋天,水上浮宴,吳女採蓮,山亭秋晚……江南的文化與風物,噴薄於筆端,王維寫下了一大批詩文,才啟程向西,趕赴一場讓他流傳千古的盛會。在紹興,他度過了一段生命中十分快樂的時光。
獻之洗硯池
三 《滕王閣序》橫空出世
江西南昌今天的滕王閣,為1989年重建,在歷史上已是第29次了。
滕王閣聳立在贛江邊,高五十多米,丹柱碧瓦、畫棟飛簷、斗拱層疊,樓層格局為明三暗七,遠看只三層,進入裡面一觀,共七層,因為是閣,再有地基兩層,共為九層之臺,頗為壯觀。從空中俯瞰,滕王閣如一隻大鵬,停留在銀白如練的贛江邊,展翅欲飛。
要為滕王閣擺譜,實在是擺不過來了,你看,門頭上遠遠能看到的“滕王閣”三字,是蘇軾所書;狂草“瑰偉絕特”是唐朝懷素手跡;一進閣,矗立眼前的照壁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毛澤東題字;唐高宗、黃庭堅、辛棄疾、明太祖、湯顯祖、解縉、郭沫若……古今帝王名士,才子佳人,登臨閣者,多矣,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腔調。
推動千年名士們對滕王閣如此神往的,王勃一序是其源頭。有人查閱,王勃之前,關於滕王閣,無一詩文流傳;王勃之後,有1360多篇詩文名作傳世,何其煌也!
湖北黃鶴樓,因崔顥《登黃鶴樓》一詩,渾然天成,讓人叫絕,大詩人李白登上此樓後,也只能嘆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滕王閣也有一段類似的佳話:蘇東坡登上滕王閣,想起王勃的《滕王閣序》,覺得無法超越,於是沐浴更衣,工工整整地手書《滕王閣序》,刻於牆上,以表敬意。
江南江北的名閣,以一個人的名字來命名,十分稀罕。大家心裡也許在打鼓:滕王是個什麼人?德高望重嗎?錯,滕王比你想像的要壞很多!
滕王李元嬰,是唐太宗的弟弟,品行不端,花天酒地,驕縱失度。他建滕王閣,本意就是在風光無限的江邊,為自己打造歌舞享樂的場所。
史料記載,滕王只要看到手下人的妻子長得好,他就要借自己老婆名義,把人家的妻子喊到府上來,侮辱一番。手下個個敢怒不敢言,只能吃啞巴虧。
有個小官叫崔簡,他的老婆鄭氏被滕王看上了。滕王喊鄭氏入府,崔簡左右為難。鄭氏說:無妨。
鄭氏入了滕王府,滕王欲行不軌。鄭氏大喊大叫:滕王怎麼可能是你這種素質,你肯定是王爺府裡來冒充的奴僕,打死你這個狗奴才。一邊喊一邊抓,還脫下鞋子打滕王。滕王的老婆聽到喊叫聲,跑出來看。滕王羞得不行,只好做罷,放了鄭氏回家。
臉上傷痕累累的滕王,數日不敢出門。此事一傳開,諸官之妻曾被喚入王府者,莫不羞之。
滕王閣建好後,滕王在閣上沒幹什麼好事。唐太宗念兄弟之情,沒把他怎麼樣。到了唐高宗,實在看不慣滕王的作派,就把滕王貶遠點,把閣也給拆了。
後來閻都督重修,王勃洋洋灑灑寫序,此閣才真正得以光照千秋,散發出正能量。
當然,我們唱了滕王的痞,也要看到他的強項,滕王是個藝術家,擅長繪畫和音樂。宋代詩人陳師道,表揚滕王畫的蝴蝶: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
言歸正傳。
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此時的他,已遊歷了東南西北,胸中萬卷書,腳下萬里路,得意過,失意過,眼界胸境都已成熟,最有才華的青春,崢嶸勃發卻無處發洩,內心剛好需要一場勢不可擋的傾吐。
外環境上,滕王閣巍峨新聳,閻都督高朋滿座,再加秋高氣爽,勝餞醉人……恰如王羲之在惠風和暢的大自然寫蘭亭序,佔盡一切飄逸的風情,王勃在滕王閣上潑墨揮毫,也得了高情萬古的天時地利人和。所以,他的才華噴薄而出,洋洋灑灑的《滕王閣序》,如西山的風雨,鋪天蓋地;如南浦的朝雲,絢爛多姿。
一切都是那麼地巧合!
所以,好事的後人,還特意為王勃捏造了一個“時來風送滕王閣”的神話:王勃在贛皖交界處的馬當山,船行遇阻,夜間有白眉神仙對他說,明日重九,滕王閣有高會,若赴宴會,作文章,可不朽。雖然兩地相距六七百里,然神風相助,王勃只覺祥雲縹緲,一夜時間,竟然真趕上了滕王閣的大宴。
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知其名氣,欣然相邀。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慶祝新閣落成,同時想借機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為此,他讓女婿事先寫好詩文,熟記於心,席間假為即興之作,以博才名。
當閻都督讓人備好紙硯,假意請諸人作序時,與宴人士,都非常識趣,只答應寫了詩歌應付,而寫序的重任,就推託自己才識不足,當需孟學士執筆。誰知筆墨推到王勃面前時,他竟毫不推辭,當眾揮寫起來。
閻都督不高興了,懶得為王勃捧場,起身離席,轉入帳後,暗中派人盯著王勃,寫了些什麼,及時彙報。
王勃開筆:南昌故都,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都督說:老生常談而已。再往後聽,越來越精彩,都督開始沉吟不語。當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都督把女婿都忘了,驚歎道:“天才也!”。於是,閻都督重新入席,為王勃鼓掌。《唐才子傳》記載:“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讓我們多摘兩句,複習一下這千古絕唱: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這些話語,多麼大氣磅礴,多麼雄渾蒼勁!雖然身陷困境,依然自信樂觀,盛唐精神,在王勃身上光芒萬丈。
在這宴上,王勃除了亮瞎眼的序,同時也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因為序太有名了,詩就被淹沒了。他《滕王閣詩》,其實也同樣鏗鏘有力,時空絕美,讀起來如大珠小珠落玉盤: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676年秋天,王勃省父後,離開交趾北返,渡海時翻船,墜水被淹,驚悸而亡,年僅27歲。
哇哇,讀到這裡,是不是為才子的早亡感到疼痛。就當他是一顆流星吧……
編輯
-
5 # 京帝新材料
是的,王勃成就不僅於此,雖然他英年早逝,卻在二十六年的人生中綻放出了即使在盛唐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格外耀眼的煙火,存世作品有限,但卻不能停止千百年來,人們對他的追憶和推崇。為什麼她如此年輕就有如此高的成就,一切都要從王勃幼年說起,年僅6歲便熟悉讀詩書,且可以揮筆作詩成文了,手筆老練立志豪邁,無人不說好,九歲時便已能讀顏師所注漢書,並自己就寫下數十卷長文來指正其中疏漏錯誤之處,王勃幼年之才已經可見一斑,十二歲便開始學醫,黃帝周易無一不通,不滿15歲便已經熟練掌握其他人十幾年才能精通的知識,超乎常人的才能和學習速度。
面對千古佳作,發感慨於手機上,吾年少時即讀此文,未知序中奧妙,當下數析該序,方悟出文中寓意,惜王勃之英年早逝,嘆賈生之不意而亡,賞鴻儒之奇文,悼英靈之長存。
-
6 # 碧海晴天58930576
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此時的他,已遊歷了東南西北,胸中萬卷書,腳下萬里路,得意過,失意過,眼界胸境都已成熟,最有才華的青春,崢嶸勃發卻無處發洩,內心剛好需要一場勢不可擋的傾吐。
外環境上,滕王閣巍峨新聳,閻都督高朋滿座,再加秋高氣爽,勝餞醉人……恰如王羲之在惠風和暢的大自然寫蘭亭序,佔盡一切飄逸的風情,王勃在滕王閣上潑墨揮毫,也得了高情萬古的天時地利人和。所以,他的才華噴薄而出,洋洋灑灑的《滕王閣序》,如西山的風雨,鋪天蓋地;如南浦的朝雲,絢爛多姿。
一切都是那麼地巧合!
所以,好事的後人,還特意為王勃捏造了一個“時來風送滕王閣”的神話:王勃在贛皖交界處的馬當山,船行遇阻,夜間有白眉神仙對他說,明日重九,滕王閣有高會,若赴宴會,作文章,可不朽。雖然兩地相距六七百里,然神風相助,王勃只覺祥雲縹緲,一夜時間,竟然真趕上了滕王閣的大宴。
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知其名氣,欣然相邀。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慶祝新閣落成,同時想借機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為此,他讓女婿事先寫好詩文,熟記於心,席間假為即興之作,以博才名。
當閻都督讓人備好紙硯,假意請諸人作序時,與宴人士,都非常識趣,只答應寫了詩歌應付,而寫序的重任,就推託自己才識不足,當需孟學士執筆。誰知筆墨推到王勃面前時,他竟毫不推辭,當眾揮寫起來。
閻都督不高興了,懶得為王勃捧場,起身離席,轉入帳後,暗中派人盯著王勃,寫了些什麼,及時彙報。
王勃開筆:南昌故都,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都督說:老生常談而已。再往後聽,越來越精彩,都督開始沉吟不語。當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都督把女婿都忘了,驚歎道:“天才也!”。於是,閻都督重新入席,為王勃鼓掌。《唐才子傳》記載:“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讓我們多摘兩句,複習一下這千古絕唱: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這些話語,多麼大氣磅礴,多麼雄渾蒼勁!雖然身陷困境,依然自信樂觀,盛唐精神,在王勃身上光芒萬丈。
在這宴上,王勃除了亮瞎眼的序,同時也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因為序太有名了,詩就被淹沒了。他《滕王閣詩》,其實也同樣鏗鏘有力,時空絕美,讀起來如大珠小珠落玉盤: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編輯
回覆列表
亂談“王勃”和《滕王閣序》
李曾
王勃,字子安,山西萬榮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代表作即為《滕王閣序》。
王勃簡直就是“神通”,六歲就能寫文章而且沒有病句和錯別字,九歲時為給《漢書》挑刺,自己專門出了一本書,書名就叫《指瑕》(不是我說你啊,娃兒你有點兒飄)!十六歲透過高考,授職朝散郎,後因寫了一篇不是那麼正能量的《鬥雞檄》被靠邊站。王勃於是歷時三年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創作了大量詩文。被重新啟用後,王勃又因私殺官奴曹達被貶謫,基本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以常理分析,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屁孩兒,殺人的機率和動機都不大,但作為一個恃才傲物的讀書人,為同僚所嫉被人下套是極有可能的。
這次變故對王勃的打擊是巨大的,一方面是政治生命的結束,還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因此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疇。王福疇被貶為越南的一個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
此時的王勃內心一定感到了強烈的羞愧和自責,於是一個大膽到冒險的想法油然而生,他要來一次以現在眼光看都是真正的遠足,到越南探望和慰籍他的父親。就是這次遠足才造就了《滕王閣序》這篇曠世奇文,同時也斷送了王勃這個才華橫溢的生命!
王勃遠比曹植NB:曹的絕句是二十多個字,王勃寫得可是駢文(華麗的文章外帶一首律詩,加上標點近千字);曹是七步成詩,王勃是往那一戳,攤開紙筆一氣呵成,步子都不邁,草稿都不打,搶了人家的風頭都渾然不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乃千古絕唱也!當然這是耳熟能詳的,不為人所關注但同樣精妙的還有“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傳說還有一個小插曲,王勃在寫到最後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時故意少寫了一個字便離開了,樓主一看這麼好的文章不完美趕緊讓人追。王勃也很實際,給我一千塊錢路費讓你們長長見識,拿到錢後告訴人家不用補了,就是一個“空”字!這很可能是演繹,但即使如此也不失為一段千古佳話,一座樓因文章而揚名天下,一座城市因名樓而日進斗金,划得來!
王勃翻山越嶺遠渡重洋歷經千辛和萬苦終於到達越南見到了生活窘困的父親。王勃了卻了平生夙願,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祖國的南海風急浪高,他不幸於廣西防城港海域溺水,驚悸而死,享年27歲,真是天妒英才啊!
王勃主張仁政,渴望功名,雖然在宦海中幾經沉浮,但最終難以割捨的依然還是出仕和濟世;從人格方面來看,王勃堪稱儒家之典範,他志向高遠,才華橫溢;同時他處事疏闊,缺少謀略。
之前就知道有一個叫做王勃的詩人登上過南昌滕王閣寫了一篇著名的《滕王閣序》,但直到親自登臨後才開始真正關注王勃這個人的生平和這篇文章問世的經過,我想這就是旅行真正的意義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