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站烽
-
2 # 航空之家
馬奇諾防線可以說根本沒有經受過實戰的考驗,但是它也達到了自己一部分的目的——迫使德軍放棄發動正面進攻,而是捨近求遠,棋出險招繞道法國北部。馬奇諾防線也帶來一個副作用,讓法國守軍放鬆了警覺性,而且使用預備役士兵守衛阿登高地。這也給法國帶來了血的教訓。1940年5月,德國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然後偷襲阿登高地,並迅速將英法聯軍逼迫至敦刻爾克。敦刻爾克大撤退後,馬奇諾防線就變成了一堆鋼筋水泥。
馬奇諾防線完善的設施已經超過了通常意義上的防線,更像是豪華的防禦綜合體,其擊集各種堡壘、火炮、壕溝、醫院、發電站、廚房、工廠等設施一應俱全。防線中甚至還有軌電車!馬奇諾防線造價高達50億法郎,佔據了法國大筆軍費,其主要目的是希望節省軍隊人員的開支,威懾跨境入侵的敵人,作為法國發起反擊的根據地,預防德國對法國發動突然襲擊,為法國本土爭取2~3周的軍事動員期,保護阿爾薩斯和洛林等地的工業區,迫使德國入侵時繞道比利時或瑞士,儘量減少法國本土受戰爭的影響。
二戰結束後,法國還對馬奇諾防線進行多次改造。但等到1960年代,法國核武器計劃出爐時,馬奇諾防線的作用就更加式微。1966念安,法國從北約軍事體系後撤,馬奇諾防線的大部分設施被棄用。現在馬奇諾防線的某些地區還被開發成景點,有些還被打造成紅酒酒窖,舞廳等。
-
3 # 軍武吐槽君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以法國勝利,德國戰敗而告終,但是整個世界大戰的大部分作戰區域都在法國境內,法國慘勝所受到的損失實際上比德國戰敗所受到的損失更為巨大。為了防範德軍鐵騎再次入侵法國,法華人動用巨資修建了舉世矚目的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線橫跨全部法德邊境,並延伸至比利時境內,幾乎隔絕了德國可能的地面入侵,法華人也因為這條防線的修建而感到心安,從此在軍備上開始鬆弛。而二戰爆發後,一切出乎法華人意料,德華人居然繞過法德邊境的馬奇諾防線,轉而從防守薄弱的比利時和盧森堡南部阿登山區一路南下,迅速以閃電戰逼降了法國!那麼在二戰中幾乎一槍未放的馬奇諾防線到底是不是廢材?它的防禦能力究竟如何呢?首先從馬奇諾防線的單純抗揍能力來看,當時的全世界無出其右者,絕對是一等一的強悍!整個防線長度達到390公里,東西縱深設計多道防線,最寬處超過20公里。防線最核心的為鋼筋混凝土工事,其厚度達到3.5米,設定的鋼鐵堡壘裝甲厚度也達到300毫米,這樣強大的防禦可以直接抵禦德國420毫米巨炮的轟炸,就算是著名的600毫米卡爾臼炮也無法一發將其擊穿,比蘇聯的斯大林防線更加堅固。▲馬奇諾防線鋼筋水泥碉堡
除了增加抗揍能力外,整個馬奇諾防線還專門針對德國機械化軍團快速閃電戰進行了最佳化,整個防線前方設定了大面積的反坦克地雷場,一旦深入此區域,德軍坦克裝甲車將會被大量炸燬。而其他諸如防坦克壕、塹壕壁壘、水泥樁、鐵絲網等等也會明顯減緩裝甲部隊的行動速度。一旦德國軍隊被困於陣前,混凝土工事設定的各種火力點就將集中開火,直接將其殲滅在陣前,一切行雲流水,似乎毫無破綻。▲馬奇諾防線反坦克防線
事實上德國在進攻法國時採取了三路分兵的策略,其中主力的中路和北路主要為了從阿登森林地區迂迴進入法國境內以及切割包圍當地的英法聯軍。在這兩條防線,德國充分發揮了閃電戰的優勢,以嫻熟的空地配合迅速擊潰英法比利時等國軍隊,數十萬人被迫開始了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而當時南部的17個師則在法德邊境的馬奇諾防線展開佯攻,雖然只是佯攻,德軍也是使出不少力氣想要與馬奇諾防線比一較高低,各種重炮飛機輪番轟炸,裝甲坦克車突擊,但是最終還是被防線的各種障礙和火力所壓制,始終無法前進半步!直到法國主動投降,德國才正式跨過並接管了馬奇諾防線,可見即便以德軍的實力,也是無法奈何馬奇諾防線!如果只是正面硬鋼,馬奇諾防線可以說無懼任何對手!▲法國投降後,德軍接管馬奇諾防線
而法華人正是自知馬奇諾防線的強大才對德國放鬆了警惕,因為他們相信,德華人永遠也不可能再踏入這片土地!安逸的馬奇諾讓法華人放鬆了陸軍的建設,也忽視了對德軍的監控,低估了德軍的作戰能力,不僅武器裝備被德國大幅超越,就連戰略戰術思想也陷入呆板!法國陸軍一味的奉行依靠馬奇諾作為屏障的防守戰術,即使在德國入侵波蘭後,也不敢走出碉堡進攻德軍!也真是因為法國的戰略性短視,讓德國尋找到了馬奇諾的弱點所在,最後直接北部繞開馬奇諾,出其不意的直接進攻法國本土,短時間內佔領巴黎並迫使法國投降!這真是成也馬奇諾,敗也馬奇諾!▲希特勒在巴黎
-
4 # 王王王者榮耀
馬奇諾防線建設是沒有錯誤的!孫子曰,正和奇勝,馬奇諾防線就是正和思路的體現,法軍的戰略錯誤在於奇勝思維完全枯竭,對於德軍的防守完全固化於一戰套路,認為比利時方向沒問題、馬奇諾防線沒問題,發法國就沒問題。對於阿登地區還是以一戰思維來佈防。
-
5 # 榮華之武器堂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基於翼展作戰經驗,在1928年開始建造的防線。因為按照法軍設想,未來與德國一旦開戰,堅守邊境的部隊將依託牢固的防線可以堅守數月,直到援軍的最終到達,再最後主力決戰擊敗對手。
從二戰的實際表現來看,該防線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在1940年戰爭爆發時,馬奇諾防線已經建成
-55個大尺寸加強防禦工事-22個在東北邊境,23個在南部邊境;每個工事一般1-2個75毫米火炮炮塔、1個81毫米迫擊炮炮塔、1個步兵炮炮塔和2個機槍炮塔
-68個小尺寸加強防禦工事-35個在東北邊境,每個工事2個步兵炮臺(雙聯7.5毫米機槍)和1個步兵炮炮塔
-150個炮塔分段,裝備2-3門75毫米加農炮或81毫米迫擊炮或雙聯135毫米榴彈炮
-約1500個鋼製炮塔(外號“大鐘”),高度1.6-1.8米,厚度0.2-0.3米,有3-5個射擊孔
整個防線從法國北部梅斯西北大約50公里的小鎮Longuyon開始,一路延伸到萊茵河,然後順萊茵河而下,最終到達法國和瑞士的邊境。總體而言,在北部和東北部防線佈置嚴密,因為防禦默茲-蒂永維爾地區和洛林工業區。
在二戰期間,馬奇諾防線還是經過了戰火考驗。例如法軍在北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一共有58個要塞,儘管德軍佔據火力完全優勢和戰場主動權,不過直到停戰德軍也只佔領了10個要塞。
下面舉2個戰例
莫伯日要塞(Maugbeuge)保衛戰,法軍第101要塞步兵師面對德軍第4集團軍第8軍優勢兵力的進攻,憑藉要塞防禦工事,堅持了一週。法軍各個炮臺守軍最終都是因為德軍炮兵或突擊工兵摧毀了重武器以及通風設施,難以為繼才投降。而依賴要塞的堅固,法軍並沒有遭到重大傷亡。
義大利對馬奇諾防線的進攻。義大利軍隊出動了20個師,而法軍的阿爾卑斯山脈軍一共只有3個山地步兵師和幾個要塞旅戰鬥群。6月10日,義大利對法國宣戰,雙方膠粘到6月25日。義大利軍隊在絕對優勢情況下始終無法對馬奇諾防線進行有效突破,而且付出了陣亡631人受傷4000人失蹤600人的代價。
總體而言,馬奇諾防線的建造並不意味著法軍作戰思想落後,而是它基於一系列要塞攻防戰得出的經驗。同樣,不僅是法國,其他參戰各國都構築了防線,比如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德國的齊格菲防線、蘇聯的國境築壘地域防線等等,因為當時環境依託有地形構築永固防線守衛邊境、以逸待勞,挫敗敵方進攻是各國的共識,畢竟當時航空兵對加固工事打擊力有限、火炮射程相對較近且無法做到有效摧毀工事。
-
6 # 哥是打醬油的路人甲
其實當年,林副統帥對這個防線做的評價很現實,馬奇諾防線很好,但是有用沒用,不好說,對手從這裡走,他就是好防線,不從這裡走,就沒用
-
7 # darkashens
作為人類軍事防線的傑作,法國軍隊淋漓盡致的防守了整整35天,僅僅比同為軍事建築的巴甫洛夫大樓少了23天,真是令人讚歎啊……
-
8 # 歷史的重負
修建防線的目的,就是要讓你“繞道而行”,而防禦一方就可以少量兵力駐守(建造防線高成本,但後期會大幅度減少軍隊養護成本),而贏得時間集中兵力在防線外佈防,,明朝皇太極好幾次也繞開長城,兜了好大一個圈子,從蒙古境內進入“明地”……要不是蒙古人倒向滿清,吳三桂拱手相讓“山海關”,明朝就算放棄關外,清軍也很難從軍事意義上突破“長城防線”……
-
9 # 不正經的軍棍
馬奇諾防線的防禦能力基本是可以得滿分的,你別看法國打輸了,但是馬奇諾防線還是發揮了法華人預想的作用。
馬奇諾防線是從1930年就開始修建了,一直到法國戰敗,其實他還沒有修完馬奇諾防線。整個馬奇諾防線可以說是固若金湯,都是鋼筋水泥混凝土的結構,加上固定炮臺,壕溝火炮堡壘什麼的,還有工廠,甚至裡面還有有軌電車的軌道。從其本身的防禦性能來看,很難攻克,德華人如果正面強攻馬奇諾防線,必定損失慘重。
我們看法華人為何要修建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線修建在德國法國邊界上,防備的是德國突然入侵,馬奇諾防線可以頂上個把月,法國國內也有足夠的時間動員。最重要的一點是,德華人看見馬奇諾防線了,必然不會直接強攻,這個馬奇諾防線就是在逼迫德國入侵法國的時候,從荷蘭比利時繞道。
法華人的如意算盤就是,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德國從比利時繞路進攻,然後法軍進入比利時同德華人打一個消耗戰,這樣子戰爭就不會在法國境內進行了,對法國來說,損失相對較小。如果,沒有馬奇諾防線,那麼德國可以直接越過德法邊境直接進攻法國腹地。實際上,法華人得逞了一部分,德國也確實是繞路了。
德國的鐮刀計劃,B集團軍北上荷蘭比利時,C集團軍進攻馬奇諾防線,這其實都是按照法華人的劇本來的,只不過呢,還有個A集團軍,從阿登森林裡穿了過來,這是法華人萬萬沒想到的。不過呢,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馬奇諾防線的防禦性能了,德華人壓根不敢直接強攻馬奇諾防線,他確實繞路了。
本來呢,這個馬奇諾防線是法國防禦的一半,首先是馬奇諾防線,在法國德國邊界,而後是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邊,法國如果提早進入比利時,可能就沒這麼麻煩了,法比防線是非常完整的,後來是由於比利時這邊不想和德國打,拒絕法軍入境,導致法比防線就剩下馬奇諾防線這半條了。那最後這結果,也就喜聞樂見
馬奇諾防線,並不是法國防禦德國的唯一,還有荷蘭比利時呢,馬奇諾防線的意義也在於將德軍調往低地國家。即便是C集團軍進攻馬奇諾防線的時候,英法主力還是囤積在法國北部,隨時準備跨過邊境增援比利時的。
-
10 # 華豎
二戰中的曲其諾防線實戰性不容懷疑,但落後的思維影響了它的實際效果。
馬奇諾防線的建設歷時12年,造價超過50億法郎。整個防線的建造目的就是為了防範德國的全面入侵,在這一點上,不得不佩服法國的遠見,他們可以說成功看到了一戰後要捲土重來的德國,正是基於德國將來還是要發動戰爭的這個判斷,法國傾全國之力,開始了為期12年的艱苦建造。
馬奇諾防線沿法德邊境修建,自隆吉永至貝爾福,綿延數百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氾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
整個防線由縱深4-14公里的保障地帶和縱深6-8公里的防禦地帶組成。防線充分利用了自然有利條件,把沼澤、河流等作為天然屏障,在配上永備射擊工事作為支撐點。
有的要塞有地面和地下部分相結合,配備有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而工事之間都有通道連線,通電動車。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安裝的。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
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兩發420毫米臼炮炮彈的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定了通電鐵絲網。
這樣的配置不可謂不豪華,是名副其實的固若金湯。設想如果德國要正面突破防線,即便德國戰鬥力強悍,但要想突破這樣一條防線還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類似的如日本在東北修的虎門要塞,騰衝的松山要塞都十分堅固,例如在松山爭奪中,國軍曾十戰松山,付出近8000人的死 亡代價,日本松山要塞配置相當齊全,碉堡、暗堡,無數,整個工事分層設計,內部相互聯結, 物資貯備豐富,封閉三個月都不成問題。
而馬其諾防線雖然沒有經過實戰,但其設計的堅固性、科學性都不亞於日本的要塞修建水平,只可惜法國落後的軍事思想將法國帶入了一條固守的死衚衕,也逼迫德軍繞過防線,借道阿登高地使其失去了防守的意義,法國發費50億元的龐大國防工程成了一堆擺設。
法國之所以修建防線是承襲了一戰作戰的經驗,但這種毫無創新的繼承,讓法國差點滅亡。俗話說,最好防守就是進攻,在軍事上任何想用不變應對萬變的思想可能都將帶來嚴重的後果,馬其諾也就是明證!
-
11 # 異域邊緣
物是死的人是活的,馬奇諾防線即便在正面防禦上無懈可擊,但是面對靈活善變的人終歸還是要敗下陣來,歷史事實也是如此,德國在進攻法國時直接繞開了馬奇諾防線,直接跑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後,使得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最終成了擺設。德國雖然透過自己的智謀攻克了馬奇諾防線,但是就單純的來看馬奇諾防線的防禦能力,還是比較強的,起碼正面強攻想要取勝是非常困難的。
馬奇諾防線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氾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等區域。整個防線主防禦陣地縱深有6到8公里,保障陣地有4到14公里,不誇張的說,馬奇諾防線就是一座軍事防禦城市。在這座軍事防禦城市中有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炮塔的裝甲厚度達到了300毫米,能夠抗擊兩發420毫米炮彈的直接命中。
防線內主要還有用於防坦克的溝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進行了加強。防步兵也很有一套,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定了通電鐵絲網,這樣的防護能力真的在那個時代是非常罕見的。任何想要從正面強攻馬奇諾防線的想法都是不可行的,因此馬奇諾防線的威懾力還是非常強大的,著實不是在實際戰爭中表現的那樣不堪一擊。
戰爭的核心還是人,雖然馬奇諾防線堪稱完美,但是在面對德華人積極思索的智慧面前,在堅固的防線也是有漏洞可尋的。在實際的交戰中,德華人就是直接繞開了馬奇諾防線這一難以攻破的堡壘,而是出其不意的在遠離馬奇諾防線的比利時進行了迂迴,最終使的馬奇諾防線成了法國的擺設,絲毫沒有在戰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也說明了人的智慧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想要靠堅固的工事與先進的武器裝備來實現戰爭的勝利,只能說是太天真了。
-
12 # 麥田軍事觀察
關於馬奇諾的防線的條件來說,在構築的時候確實是相當高標準的,但是在實際防禦效果並不是很理想,在當時的情況下,德華人是繞開了馬基諾防線來進攻,其實在其正面,還有一個集團軍群負責壓制他,在德軍完成迂迴的同時,正面的德軍也幾乎接近於對防線實現突破。
從此可見馬奇諾防線的設計標準雖高,實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主要就在於武器技術也在提高,戰術也在變化,單純的依靠防線進行阻擊,在二戰時就已經不合適了。
在當時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個防線真正的發揮出了不可摧毀的作用,存在著不小的問題,應該說這是時代的一種變遷吧,不再需要防線了。
-
13 # 科羅廖夫
馬其諾防線,想必大家都不耳生,身為法國在二戰初期最引以為傲的傑作,甚至被法華人冠以“上帝都無法摧毀的防線”,其修建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境內,南起瑞士邊境,北部一直修建到比利時和盧森堡附近的阿登森林,防禦主體綿延數百公里。
法華人在當時對戰爭的認知仍然停留在一戰時期的塹壕戰之中,認為擁有一道阻礙德國進攻的“銅牆鐵壁”就能夠保障法國國防安全無虞。整個馬奇諾防線修建時長超過11年,動用無數人力資源、鋼筋混凝土,耗資50億法郎,約佔當時法國國防預算的1.6%,可謂天價。
當然最後的結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德軍裝甲部隊並沒有傻傻地去進攻法國的馬其諾防線,相反他們從法國統帥部心目中的“無法穿越的地區”——阿登森林快速突破,透過“鐮刀行動”計劃,德軍像收割稻子一樣直插法國腹地,兵臨巴黎城下。由於敦刻爾克大撤退導致大量法軍後撤,馬奇諾防線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即使擁有著世界最堅固的防線,法華人僅僅在德國的猛攻下維持了1個多月,戰爭爆發後第35天,巴黎淪陷。
但如果採用法華人心目中最理想的應對策略,德軍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這自然是盟軍願意看到的,只要給英華人反應的時間,那麼德國在西線必然再無取得任何建樹的可能。那麼馬其諾防線究竟防禦力如何呢?
馬其諾防線的建造是為了如下五個目的:
•防止德軍突襲;
•保護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安全;
•能夠讓法國能適當減少徵兵數量(當時法國僅4000萬人口,但德華人口多達7000萬,和德國拼募兵能力無疑不自量力);
•拖延德軍戰機,為了進攻法國本土德國必然需要取道瑞士或者比利時,這允許法國和盟國有足夠的時間來反映;
•作為未來反攻德國的陣地;
為了取得如上的這些效果,法國對馬其諾防線的建造投入也是不遺餘力,防線的寬度在20到25千米不等,由複雜的要塞、防禦工事和軍事設施構成,例如邊防哨所、通訊指揮中心、步兵兵營、路障設施、火炮與機槍陣地、反坦克炮臺等。另外地下醫院、工廠、發電站、廚房應有盡有,長達數百千米的防線還透過地下鐵路連線,可以說只要德軍進攻馬其諾防線任何一處,支援的法軍將會在極短時間之內趕至並痛擊敵人。
馬其諾防線的每一處士兵兵營,都建有完善的複雜基礎設施,包括部隊宿舍、廚房,乃至帶有先進手術室的醫務室、防毒氣過濾裝置、發電廠、食品儲藏室、冰箱水箱燃料箱、彈藥庫,甚至還有供士兵借閱圖書的圖書室。
機槍炮臺理論上1.2千米就需要建造一座,這也是機槍的有效射程,這能夠保證防線上的重機槍火力不斷絕,炮臺各式機槍數架,包括普通的雙發機槍以及37/47mm反坦克炮和25mm反坦克槍等等。
馬奇諾防線上還部署有343門各式口徑的火炮,上到135毫米,下到75毫米,除了135毫米炮被部署在掩體裡透過曲射來打擊敵人外,75毫米炮和81毫米炮都屬於速射炮,被架在專門的直射炮臺上用以提供打擊德軍輕裝甲力量和步兵的“大殺器”。據統計,各種火炮和機槍堡壘乃至小型偵察與火力輸出堡壘在內,馬其諾防線的數百千米陣線上一共零零散散分散有5000餘個堡壘。最大的堡壘群位於法國、盧森堡和德國交界處,即哈肯伯格堡壘群,它由於位於防線最北部,在德軍橫穿阿登森林時,抵抗了三天法軍的進攻後淪陷。
除了各式火力,馬其諾防線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無堅不摧”,雖然最後瓦解於後方,但這絲毫不能改變這條防線修築技術之高。鋼筋混凝土被大量使用,像是炮臺和一些建築的外殼的厚度都在3.5米之上,在當時幾乎不可能被炮彈砸穿。雖然地下堡壘更加安全,但是由於比較壓抑,不少駐紮的在編部隊選擇在堡壘附近修建木製結構建築並居住在裡面,但這樣安全並不能得到保障。
-
14 # 鐵杉
林帥當時不是給斯大林講了嗎?馬其諾防線形如虛設,如德軍從東西兩端薄弱處發起進攻,就很容易突破。事實證明林帥的看法是正確的,頗具戰略眼光!
回覆列表
二戰時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防禦效果非常好啊,德國的坦克部隊都不敢正面攻擊防線。。。問題是太貴,預算有限,法國又太相信比利時,然後被德國坦克部隊繞道比利時突破防線。巴黎投降太快,馬奇諾防線的部隊還沒來得及集結勤王,法國就整體投降了。
但想不通馬奇諾防線地下修這麼多層幹嘛。地下還有劇院和醫院。。。直接把長城頭朝下扣到地下不就好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