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dyBoss恩智麗
-
2 # 建哥講品牌
能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的知識付費產品,就是超值的知識付費產品。
讓使用者更快學習到某些東西,或者解答了使用者某些方面的疑問,或者讓使用者更加省心,更加方便。只要解決問題,就有價值,也能長久發展。
比如:
吳曉波頻道:我們更快聽到新鮮的財經新聞。
得到app或者混沌大學:我們能很便捷的學到很專業的知識,得到成長。
凱叔講故事:幫我們講故事,省下多少哄娃的時間啊。
才幾百幾千的價格,買別人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經驗,真的很超值!!
-
3 # 雲飛揚軟體世界
其實就是對我們的產品有一個精準的定位,首先明確課程是幫助
“什麼人”,在“什麼場景”“解決什麼痛點”。然後明確課程設定的
邏輯,為什麼分成這幾節課,為什麼是這樣的順序?如果你的課程是
面向職場人士,幫助他們提升英語能力,課程設定卻是講授基礎的發
音語法問題,顯然課程設定與定位不匹配,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課
程定位和課程設定成功匹配後,這樣我們才會有靠譜的課程選題。接
下來你需要做的是判斷這些課程選題是否有市場,有成為爆款的潛力,
決定是否投入成本製作課程,這裡的成本主要是網課的包裝費用,除
非你自己就是設計師。
現在總結一下爆款課程的公式=普通適用+痛點+易用+乾貨+好講
師+包裝。
好講師和包裝屬於課程策劃後期的工作,我總結下判斷課程選題
是否有價值的四個方面。
1、覆蓋人群。想要成為爆款產品,針對的適用人群一定要足夠
廣,如果適用人群較少,課程成為爆款的可能性就會小。尤其是面向
擁有較高消費力和消費意向的中產人群。比如我的課程除了是教大家
利用易學易用的剪輯軟體剪輯影片之外的知識點,另外還教大家學會
了打造網課的方式方法。同時滿了 2 部分人群。
2、需求。能夠幫助使用者解決某一方面問題的產品一定會受到歡
3、乾貨的獨特性。課程的含金量取決於課程有沒有輸出真正的
乾貨。爆款課程吸引使用者的乾貨關鍵點在於獨特性。付費是因為知識
的稀缺性,如果同一選題在多家平臺甚至可免費獲得,就會大大降低
使用者購買課程的可能性。判斷選題時要注意是否已經嚴重同質化,避
免同質化可以精細化選題,或者另尋方向。例如會聲會影剪輯影片教
學網上多如牛毛,但是針對性較強的課程幾乎沒有。所以我定位是很
明確的,那就是教大家用簡單的技術打造屬於我們的精品網課。
4、易用。課程賣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夢想。使用者希望透過學
習完課程後,達到一個理想效果。因此課程應該是使用者學完後容易領
悟並用出來的,實操性強,譬如學完我的這套課程,不僅學會了剪輯
影片,同時也學會了錄製影片,再教大家一些打造網課需要掌握的必
備技能。
-
4 # 光年傳媒科技創始人
在資訊爆炸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如何更高效的接收有價值的資訊成為重要的問題。在連線內容和內容消費者之間的內容分發,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
內容分發本質要解決的問題包含兩點:高效的連線人與資訊;過濾出有價值的資訊,讓合適的人看到合適的資訊。
當然影響效率還包括:內容聚合方式、內容形態本身等,暫且不談。
什麼叫高效的連線呢?
——從海量資訊中過濾出少量資訊,消費者的資訊接收量能由大變小;使用者接收資訊的操作成本變小。
什麼叫有價值的資訊呢?
——資訊主題是使用者感興趣的;有一定資訊質量,即有用。
目前內容產品的內容分發方式主要有四種:演算法推薦、社交推薦、搜尋、編輯推薦。
本文主要談談這社交分發、演算法推薦這兩種分發方式的優劣勢及適用邊界。
一、社交分發
社交分發的好處有三點:
透過朋友認識到世界的多樣性,而不是永遠陷在自己單一的喜好中;
內容產品的基礎是一批可以聚合使用者的內容,使用者的關係鏈基於內容建立,同時也反作用於關係鏈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基於朋友感興趣的內容,使用者之間更容易產生互動,從而加強了關係鏈;
某產品大佬認為:社交分發能讓接收到的內容質量的提升。
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
首先內容質量是恆定不變的,只能在內容上游干預。其次,社交分發是基於關係鏈分發的,也就意味著如果你的朋友發了一些質量不高的內容,你還是能接收到質量不高的內容。
社交分發的缺點是不可避免的會打上社交的烙印,你可能會推薦一些強化你的人設的內容,而不是一些單純從內容的角度來看你認為特別好的內容。此外,社交壓力大,尤其對於熟人社交產品更是如此。受從眾心理影響,以訛傳訛,謠言擴散也更容易,對於媒體產品尤為明顯。
社交分發適用於什麼產品?
二、演算法分發
演算法推薦主要有5種方式:
基於內容推薦:這是基於使用者個人興趣的推薦。根據使用者個體的歷史行為,計算對內容特徵的偏好程度,進而推薦出與使用者特徵偏好匹配的內容。
協同推薦:這是基於群體的推薦。基於使用者的相似度、內容的共現度,以及基於人口特徵將使用者聚集為不同群體來推薦。
擴充套件推薦:基於使用者興趣點、內容類別等擴充套件。
新熱推薦:基於全域性內容的時效性、熱度推薦。
環境特徵:基於地域、時間、場景等推薦。
演算法分發的優點體現在:使用者更容易獲得有價值的資訊。
因為基於興趣推薦,是使用者感興趣的可能性更高;內容匹配的效率進一步提升,因為社交分發還是有一定延後性,而演算法分發實時性更強,比如:對新聞資訊來說,只有你關注的使用者釋出了這個內容你才知道,對於演算法來說你關注了這個方向的新聞就會推送給你。
缺點是:導致資訊繭房效應,讓使用者容易陷入狹隘的世界觀,使用者喜歡什麼,它就會生產什麼。
此外,內容把控成本更大,演算法的侷限性在於:不能很好判斷內容質量如何,並且推薦的內容量更大,需要人工稽核成本就更高。
演算法推薦適用於什麼產品?
內容生產量大、內容製作相對簡單、內容消費短平快的高週轉產品更適合,比如:新聞資訊產品、短影片產品,以使用者興趣出發的演算法推薦決定了這樣的產品更適合讓使用者多次消費來消磨時間。
對於長影片來說,如電視劇,製作週期長、生產成本高,除了使用者興趣,更重要的是考慮人物IP、出版方等等,強呼叫戶一次決策後的沉浸式體驗。
-
5 # 肌脊防禦
這問題我理解為:什麼樣的知識付費,使用者覺得值得付費購買?
這是一個學位研究的問題,我試著從下面3步進行回答:
一,知識付費的是什麼?
二,如何打造使用者對知識付費產品或服務的美好價值感知?
三,使用者對知識付費的價值感知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更好地避免踩雷,提高成功機率。
一,知識付費的是什麼?
[知識]
知識是人類從各個途徑中獲得的經過提升總結與凝練的系統的認識。——百科。
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未來簡史》。
所以,沒有什麼知識是天生就高人一等的。
知識與付費
[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資訊,付費的同時也激勵優質內容的生產。——百科。
知識付費所付的“費”是用於購買某一實體產品或服務的。購買這個過程中又會2個概念:“價格”與“價值”。簡而言之,價格,是甲方的標價;價值,是乙方的感覺。
所以,你提的問題:“知識付費,如何值得付費?"是屬於價值這個範疇。價值是乙方的感覺,是表示你所提供的”知識付費“的屬性和功能與乙方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係,是一種感知。
最後,回到我們的問題——知識付費,如何值得付費?,其本質就是:如何打造使用者對知識付費產品或服務的美好價值感知?
二,如何打造使用者對知識付費產品或服務的美好價值感知?
如何打造使用者對知識付費產品或服務好的價值感知?如果你真的這樣一層一層往下追問,使用者的需求,與你產品或服務的適合度的問題。我正需要,剛好發現你那有,價格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簡而言之,你應該首先確定你想聚焦於哪一個垂直領域;然後定義你想為哪一組人服務;再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與同行進行錯位競爭;向有需求的人出售你的解藥。這是個系統性問題,也是個營銷問題。我們可用著名的 STP 理論來拆解這個問題。
1,使用者導向
什麼是STP理論?STP理論,是美國著名營銷學家菲利浦·科特勒對戰略營銷和品牌定位的巨大貢獻,S、T、P這三個字母,是Segmentation(細分)、Targeting(目標)、和Positioning(定位)的縮寫。它的核心是,透過“1)把使用者細分,2)定客群目標,3)差異化定位”的方法,讓自己脫穎而出。
我舉個例子。
一位有多年線上教育運營經驗的美女達人,前幾年產後復出後苦苦思考,怎麼重新開啟新事業。於是,她用STP理論分析了市場:
把使用者細分:母嬰親子和K12;
定客群目標:寶爸和寶媽,專門服務她們;
結果,她的“爸媽學習圈”的生意,也非常興隆。這就是STP理論的威力。
理解了這個邏輯後,再來看看知識付費市場發展狀況。
2,大局觀
從宏觀看
據我的感知,對知識付費市場發展至今,概括為如下幾個階段:
2015年,啟動之年,眾多專案湧進知識付費領域並快速成長的階段。
2016年,爆發之年,羅輯思維、喜馬拉雅、知乎、樊登讀書會等多個平臺開始宣傳“知識付費”的概念。
2017年,短期達到一個高潮。
2018年,開始進入整理、探索期。
這是知識付費潮水的運勢,現在又聽到有人說“後紅利時代的知識付費”這個概念了。
從微觀上看
知識付費的產品或服務的形態,剛開始時更多是出版社內容的一種延伸。初期的知識付費內容是不對使用者學習的結果負責的,更多的是規模化銷售以後,能夠解決使用者的學習焦慮就可以收穫滿滿。比如羅輯思維、喜馬拉雅FM、知乎等線上課程,就是如此起步的。
從2018年來,發覺很多知識付費的產品或服務更注重使用者的體驗。比如,羅輯思維已經組織了多場的線下課程,甚至升級為得到大學。同樣混沌研習社也升級為也混沌大學,還組織了知識遊輪之旅等等,為的就是增加學員的學習體驗。再說一些線上課程,也10萬少年漫遊世界十大博物館、暑期敦煌課等等都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
所以,知識付費這領域發展現在,只解決使用者的學習焦慮是行不通了,應該在使用者的學習體驗上下功夫。最突顯的就是,羅輯思維已經不提“知識付費”了,而是說“知識服務”啦!
簡單瞭解了市場狀況後,我們再來看年如何“打磨”你的知識付費產品或服務。
3,產品思維
“打磨”你的知識付費產品或服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磨產品”,它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其本質就是,打穿需求,直達慾望。
現在,我假設你正準備進行知識付費領域,就簡要地說說,到底如何做到打穿需求,直達慾望。
在打磨產品時,必須從“使用者視角”出發,並切實滿足如下3點:
1)使用者的痛點是什麼?
2)使用者的使用場景是哪?
3)使用者想要滿足什麼需求?
這樣的產品或服務使用者能快速感知其價值。
三,使用者對知識付費的價值感知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從觀察和親歷的經驗,在使用者對知識付費的價值感知方面,我提供3點注意事項。
1,不要迷戀上自己的產品或服務。
2,多琢磨知識付費上的事,少點想那錢。
3,要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待你眼前的問題。
回覆列表
五一期間,我付費學習一項職場技能,我朋友得知後表示不解,告知這類知識網路上有一大把,為什麼要去付費呢?錢有多嗎!
真不是我錢有多,而是我比較焦慮,要讓專業知識進入大腦填補我的焦慮感。
我們需要知識管理,因為我感覺我學的知識在外圍轉圈圈,沒多少進入我大腦,就像一群知識看向我說:“來,請開始你的表演”,我是演員,在外圍知識是觀眾。
我們渴望知識,但並不是所有知識我們都能接收,所以知識管理第一步要明白什麼知識值得去學習,用三條標準來判斷:
第一、區分知識和資訊。知識和資訊是兩碼事。我們閱讀的新聞,自媒體大號,微博等這些是資訊,有時效性,能短期獲得有用價值,但時效性一過,就很難說,但知識不一樣,我們學的《論語》,牛頓定律這些很早就存在,現在依舊在,並這樣存在去,這就是知識。
像我這樣情況就要關注知識而不是資訊,資訊是要有一定知識儲備才能看出更多價值的,比如老闆就愛看資訊。
不給自己灌輸不勞而獲的思想,願意付費,說明願意尊重價值創造。
“看了很多雞湯依舊過不好。”不是雞湯不好,是這類知識片碎片化,實用性不強。我們要的是自己的經驗和構成自己框架的知識,形成自己獨有的知識,以不變應萬變,不然很容易陷入表演者角色,讓自己只會說,不會解決核心問題。
只有當一件事成為你的剛需時,你才會不惜一切把它學習好,付費就是最好的篩選器,它能幫你看清哪些是你真正想要的。
自己需要什麼知識自己其實內心是清楚的,並讓專業認識幫你判斷。專業人士畢竟在某領域有一定成績,在你不清楚的時候聽他們見解可以得到一定啟發,效率也高。
比如我付費聽人講課,講課老師就是專業人士,我聽他的內容比自己去琢磨要快捷的多。
以上標準可以基本判斷什麼樣的知識學起來有價值,也是知識管理的一步,讓更多的知識進入大腦,然後一起表演,不更好嗎?
我之所以感觸頗深,是因為我也終於開始轉變自己的觀念,學著“付費”了。為別人的勞動成果付費,從而擁有其使用或所有權,本應該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才對,為何我們卻鮮少有人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