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穩定獲利的交易
-
2 # 東閣村夫
假如項羽聽了船伕的話,上了船。這時候,劉邦的人,一定會立刻就向船射箭。因為劉邦的人就站在項羽旁邊,從項羽上船到船啟動,肯定有一段時間。古代都是人工搖船,由於慣性,船啟動的時間會很長。因此,劉邦計程車兵們向項羽射箭是肯定的。很可能,那時候就已經把項羽射成了馬蜂窩。項羽不用去江東,他也就死掉了。
假如項羽運氣非常好,躲過了那些密如飛蝗的箭,順利地渡過烏江。是不是他就沒事了呢?顯然不會。劉邦一定會立刻就派人過烏江去尋找他。如果那時候全國還不是歸劉邦所有,項羽還是有機會的。但那時候,全國各地的諸侯,基本上都已經投奔了劉邦(包括原本屬於項羽部下的彭越、英布都已經投降了劉邦),天下都歸劉邦所有了。劉邦絕對不會容忍這樣一個心腹大患的存在。一定會想辦法把他找出來殺掉。
這樣一來,項羽將開始東躲西藏的歲月。項羽打起來很厲害,但他也就是帶著軍隊打起來很厲害。當他獨身一人的時候,怎麼打得過劉邦的那些搜查部隊呢?所以,就算他順利渡過河去,被搜查出來,他依然只能是死。
更何況,項羽是一個相當驕傲的人,他可不是劉邦,為了保命,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也不是張良,可以依靠智慧躲過秦軍的搜查。當劉邦的軍隊反覆不斷搜查的時候,他一定不願意過那種“鼴鼠”一樣躲藏的生活。所以,被搜到,是非常容易的。
假如項羽能夠忍氣吞聲,躲過劉邦的搜查。那麼,項羽要重新起事,必然需要一支追隨他的軍隊,這支軍隊,能不能組建起來呢?
我們不懷疑肯定有人會追隨項羽,畢竟項羽天下英雄,身上魅力無限,而且他還曾經是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但是,要組建軍隊,可不是幾個人跟在項羽屁股後面,就能夠完成的。
當初項羽為什麼能夠組建軍隊?那是因為,其一,項羽反抗暴秦,符合天下人的心願。其二,項羽打著為楚國復仇的旗號,符合楚國遺民的心願。其三,項羽是名門之後,具有很多的號召力。
但是,他打下江山,又把江山給丟掉以後,他還有什麼藉口聚集民心呢?當時秦朝早就滅亡了,沒有什麼暴秦了。楚國的仇已經報了,不用再報了。同時,江山是他自己丟掉了,這個怪不得別人。最重要的一點,秦末的戰爭,已經把所有的人都打得身心疲倦,誰也不願意再打仗了。因此,項羽根本就把人招募不起來。
當然了,也不是說項羽完全沒有機會。因為後來劉邦誅殺功臣,讓很多功臣們不滿意,都想要造反。由於功臣們的主心骨韓信預先給劉邦拿下了,因此,那些諸侯們就算造反,也沒有什麼用處。
但如果項羽能夠一直活到那時候,他還是有機會的。肯定很多人會借他的名義起事,畢竟借他的名義起事,是最好的理由。他們或者找到他一起幹,或者就只是借他的名義。
但是,就算找到項羽,和他一起幹,項羽最多也只是被當做傀儡,就像當初項羽把熊心當做傀儡一樣。如果項羽不願意當傀儡,他肯定會被殺掉;如果項羽甘願當傀儡,造反成功以後,他依然會被殺掉。
總之,屬於項羽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項羽到江東,依然不會有什麼作為
-
3 # 定格影視剪輯
劉邦項羽爭天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傳奇。項羽最終戰敗,自刎烏江,更是傳奇中的傳奇。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嘆息,認為項羽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所以最終沒有回江東圖謀東山再起,而是選擇了自盡。更有甚者認為項羽這是懦夫的表現。項羽回江東還能東山再起嗎?烏江自刎,是懦夫的表現嗎?自刎烏江之前,項羽在垓下經歷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大戰。戰前,項羽與劉邦議和於鴻溝,約定彼此退兵,結束爭端。此時,長年累月的戰爭使得雙方都心力交瘁,所以,議和的時候劉邦是認真的,項羽也是認真的。
然而,就在項羽領兵返回大本營的路上,經過張良的攛掇,劉邦反悔了,意識到此時議和,得到的並不是長久的和平,而是長時間的休戰,一旦項羽喘過氣來,戰爭必然會重新開始。於是,劉邦單方面撕毀議和條約,咬住項羽的尾巴,尾隨而上。項羽暴怒,掉過頭來殺了個回馬槍,劉邦大敗,逃回固陵,深溝高壘,避戰不出,項羽則將固陵圍起來,猛攻猛打。為了解圍,經由張良提議,劉邦命令韓信、彭越、英布迅速趕往主戰場會和,對項羽形成夾擊之勢。
在固陵多逗留一天,被夾擊的危險就大一分。項羽久經陣仗,當然知道這一點。本來,他可以在劉邦的援軍趕來之前撤回彭城,補充軍用物資,以備再戰。但是他沒有,而是選擇了與在固陵與劉邦僵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希望在韓信、彭越和英布趕來之前擊潰劉邦。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就是這個道理,一旦擊潰劉邦,前來援助劉邦的各路援軍就成了一盤散沙。
項羽擅長猛攻,被項羽打怕了的劉邦擅長防守。最終,項羽的如意打算落空了,在固陵僵持許久,他意識擊破固陵無望,於是決定撤退。
然而,這時候他已無法撤往彭城,只能撤往根據地江東,因為南下的韓信太猛,就在他與劉邦對峙於固陵的時候,彭城被韓信攻佔了。
在項羽撤往江東的路上,前來營救劉邦的各路大軍對他形成了合圍之勢。不過所謂的合圍只是一種宏觀的地理概念,並不是說各路漢軍與楚軍近在咫尺。
在韓信抵達之前,劉邦不敢輕舉妄動,而且並不是人人都像韓信那麼猛,比如北上的英布就很難說是項羽的對手。所以,這時候的項羽只要加快南下的速度,擊破英布,仍然有突圍的機會。
然而,到垓下的時候,他停住了。
項羽一生當中,有兩次戰役尤其值得一說,即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在鉅鹿,他率領5萬人打敗了章邯的40萬秦軍;在彭城,他率領3萬人擊敗了劉邦的60萬人。此時,他的兵力還有差不多10萬,前來圍困他的敵軍為60萬。僅兵力對比而言,與前兩次大戰相比,這時候他的兵力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前兩次分別為1:8、1:20,這一次是1:6。
項羽擅長在開闊地帶打猛烈的野戰、遭遇戰,垓下恰恰是一馬平川之地,視野開闊。他想在這裡做最後的努力,發動一次豪賭,就像在鉅鹿和彭城那樣,以少勝多,一舉扭轉乾坤。然而,無論是鉅鹿之戰還是彭城之戰,他得手的前提都是敵軍防備鬆懈,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論軍事能力,章邯和劉邦都不是他的對手。而這一次,他的對手是韓信,而且劉邦的各路援軍都是有備而來,氣勢洶洶。
因為與劉邦對峙於固陵,項羽喪失了一次捲土重來的機會;因為打算在垓下豪賭,一舉扭轉乾坤,他又一次喪失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垓下之戰,項羽一敗塗地,幾乎全軍覆滅。
如果他沒有在固陵和垓下錯失良機,而是加快撤退速度,把剩餘的有生力量帶回江東,稍微緩一口氣再戰,那麼歷史就可能發生或大或小的改變。然而,在垓下,項羽徹底喪失了捲土重來的籌碼。
垓下戰敗之後,項羽率領殘部800多人突圍,抵達烏江的時候,只剩下了20多人。
當時,烏江邊上有一個老艄公,是他的老鄉,希望帶他過河。項羽拒絕了,他只是讓老艄公帶著追隨他多年的烏騅馬回家鄉,之後帶著20多個隨從掉頭殺回追兵當中力戰,力竭之際拔劍自刎。
毛澤東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經由垓下一戰,劉邦已經把項羽打得一敗塗地,自然不會給項羽喘息之機。可以想象:即使項羽乘船回江東,劉邦也必定會迅速發動渡江戰役南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江東。
項羽的10萬精銳已經在垓下被剿滅,短時間內幾乎沒有重組大軍的可能。即使江東能給他提供一些支援,但是這些支援與劉邦的勢力相比,無異於以卵擊石。簡單地說,回江東,不過是苟延殘喘的垂死掙扎而已。當然,項羽可以投降,可以卑躬屈膝地求劉邦放他一條生路,但是劉邦終究有一天會找個藉口弄死他。www.miercn.com 軍情第一站
所以,項羽自刎烏江並不是心理脆弱,不敢面對失敗。相反,恰恰是他的心理素質足夠強大,敢於面對最終的失敗,認識到結局終究是失敗,自己終究是一死。自刎不是懦夫所為,而是英雄氣的表現,是他衡量形勢之後做出的明智選擇。
-
4 # 峰峰說史
很難!雖然李清照曾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若是以項羽的能力什麼事都能辦到!只是以項羽的性格他接受不了失敗,手下的叛變,後來乘夜突圍,在迷失道路後,被一個農夫故意指錯方向,陷入沼澤中被漢軍追上,由此可看出項羽的不得民心,也導致他因部下損失殆盡而不肯過烏江,至此他帶來的八千江東兒郎全部客死異鄉!
臨死前,對於自己的失敗,項羽認為是“天之亡,非戰之罪也”。最終自刎烏江!他沒有了那份心氣跟斗志!歷史過了江也很難東山再起!
-
5 # 相信大大佑我中華
不能,只有施行仁政的君主才會的江上
項羽坑殺了秦地20萬計程車兵.為了當西楚霸王,流放了懷王熊心,所過之地燒殺搶光,雖名為霸王,卻失盡天下民心.而且他為人雖然英勇,大吼一聲,一千個軍漢也會嚇倒,卻不能重用有才能的將軍,不過是匹夫之勇.項羽待人很好,士兵有病時,關懷備至.到了部下立功應當封官晉級時,他把刻好的印章握在手裡玩弄得沒了稜角,還捨不得給人.所以不過是婦人之仁.
而劉邦是反其道而行之,重用天下有才能的人,論功行賞.進關中時,秋毫無犯.所以楚漢相爭,劉邦勝.
但項羽無愧是英雄.率區區烏合之眾大敗秦兵,名聲大振.一手舉起反秦大旗.雖兵敗於劉邦,氣勢卻盛於劉邦.雖千百年後,文人們依然詠歎不已.相比之下,劉邦不過一時豪傑,項羽卻是一世豪傑.
不過我卻認為,根據馬克思學說,生產力最終決定上層建築.項羽即使打敗劉邦,結果也只有兩個:1,他沒順應生產力發展,若干年被另一個"劉邦"打倒.2,他順應生產力發展,成為另一個"劉邦".
-
6 # 散落君
渡江以後,能不能打敗劉邦,關鍵點不在於項羽能不能重振旗鼓,而在於韓信和彭越、英布會不會反了劉邦。
如果韓信、彭越、英布這三位同功一體的諸侯不聽劉邦的號令,那項羽就會有機會。如果這三位不動,項羽的結果還是被按在地上摩擦。
那麼這三位會不會反呢?基本上是不會的。君不見,項羽在彭城大戰之前,就派人去遊說韓信,希望他保持中立,結果呢?韓信認為劉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這個恩不得不報。所以派遣大軍加入了彭城會戰,將項羽逼到了絕路。
英布更加不用說了,他根本不敢再和項羽眉來眼去。項羽為人處世,英布很瞭解,狹小的很,對於背叛自己的人,根本不會原諒。
彭越呢?盜賊頭子起兵,跟項羽扯不上邊,畢竟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時候,根本就沒想過給彭越封個侯。(PS這個時候的彭越手下有一兩萬人,隨便封個侯,彭越就會滿足的)農民出身的彭越,慾望很容易得到滿足,你看他到死了還在相信劉邦和呂后就知道了。
所以說,在劉邦沒有把這三人逼到絕路上時,這三人根本不會反。而項羽還活著,劉邦會去逼迫這三人嗎?
-
7 # 天青如洗
不能。為什麼是不能。我們先看看項羽為什麼失敗?
項羽為什麼前期能勝劉邦,一來自身能力強,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加上少年便有大志,叔父項梁教他讀書練劍都沒學多久就不學了,並說讀書只能記一個人名字,練劍只能殺一人。要學就要學萬人敵的本領。秦始皇巡遊會稽時,項羽看到後便說“彼可取而代之”(當時劉邦說了,大丈夫當如是)。
劉邦和項羽約定誰先入關中誰為王,項羽破釜沉舟打敗章邯大軍時,子嬰已經投降讓劉邦先入,項羽知道後大怒,發兵打敗劉邦後,劉邦退收南鄭。項羽則分封諸侯,自立西楚霸王。這時候項羽已經可以算基本奪得天下,但是項羽火燒阿房宮,不肯在關中稱王,要衣錦還鄉,分封諸侯可見項羽是想復辟舊貴族勢力,阻礙歷史程序。違背歷史發展趨勢。
前期楚漢之爭,項羽一直佔據優勢。劉邦約定韓信,彭越三兵攻打項羽,韓信,彭越按兵不動,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得打敗,後面封韓信齊王讓韓信出兵,最終垓下扭轉局勢,打敗項羽,讓項羽自刎烏江。
楚漢之爭示意圖
劉邦奪得天下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可以說張良,韓信,陳平,蕭何幫劉邦奪得了天下。但是前期這四個人全部在項羽手下做事。全部沒有得到重要,後期才到劉邦手下。
項羽失敗在於,剛愎自用,好大喜功,不重用人才,專注於自身,奪得天下,還是復辟舊貴族分封制。所以哪怕項羽就算沒有自刎烏江,只要他沒有扭轉自己性格的缺陷,意識到自身錯誤。就永遠不可能獲勝。項羽最後自刎烏江還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說明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
項羽固然神勇無二,但是奪得天下的還是得符合歷史程序,能夠重視百姓,人才的明君。項羽可為大將軍,不可為帝。 -
8 # 歷史的陪伴者
如果項羽不烏江自刎,而是回到江東,重振旗鼓殺了回來,他依然打不過劉邦,理由如下:
首先,項羽臨死前曾說“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也”,這說明項羽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敗給劉邦,那他回到江東後如何戰勝劉邦。人貴在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優缺點,然後才可以揚長避短,打敗敵人。項羽都不知道自己的優缺點,那如何做到揚長避短?如何戰勝劉邦呢?
其次,就算項羽想回到江東重新殺回來,劉邦也不會給他這個機會。憑藉劉邦的往常的做法,他肯定先從戰略上包圍項羽,戰術上騷擾項羽,同時政治上孤立項羽,讓項羽沒有立足之地,甚至把他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劉邦最擅長聯合其他諸侯對付項羽,而項羽卻不屑這麼做,所以最後項羽還是會被劉邦給逼到絕路。
項羽這個人剛愎自用、不善於知人善用、更不懂沒有政治頭腦,就算來到江東,沒有謀士的輔佐(范增被他逼走),沒有驍勇善戰的部下(龍且被滅)幫忙,就憑他一人之力如何戰勝劉邦。而此時,劉邦文有張良、蕭何、陳平等謀士,武有韓信、周勃、樊噲等武將,可以說是兵多將廣,人才輩出。這樣一比較,項羽是沒有翻盤的機會。
於是有人會說,項羽回江東是想父老鄉親幫忙自己,因為項羽對老家的人很好,他們會奮不顧身的幫項羽建功立業。退一萬步講,就算項羽的軍隊的戰鬥力瞬間爆發,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境界。然而,以項羽的戰略眼光,他是很難為自己做戰略部署,從實現最終的戰略目的。戰鬥力極強是可以更快的戰勝對手,但是沒有戰略規劃,最後還是不能戰勝敵人。要不然,以他往日的戰績劉邦怎麼可能打敗他呢?
因此,項羽就算回江東重振旗鼓,他也沒能戰勝劉邦,因為他身上不是一兩個毛病,而是一身的毛病,這些問題都能成為致命的弱點,成為他自己的軟肋。
-
9 # 張鐵軍158
項羽沒有機會過江東!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有關項羽生平的評價,“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這段文字中,造成人們爭議的焦點就是司馬遷所寫的“身死東城”四個字。另外,司馬遷也記載了項羽來到東城的原因,“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如果項羽真的是死於烏江畔,那麼司馬遷在結為評論時就應該記載成“身死烏江”。司馬遷還有一句話,“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也沒有說項羽自刎於烏江。不僅《史記》沒有記載項羽死於烏江,連《漢書》也沒有記載。目前能查到關於項羽自刎烏江的記載來自元朝中期的雜劇,《蕭何月夜追韓信》,不足為憑。
還有一個小細節值得注意,項羽從垓下突圍出來還有八百多人,渡過淮河還有一百多人。從淮河到陰陵不到一百里,在漢軍的追殺下,項羽來到東城時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至於東城到烏江畔,還有兩百多里,項羽最可能的是死在了去烏江畔的途中。
-
10 # 史趣悟讀
一、項羽是否在烏江自刎缺乏充足的史料支撐。
二、項羽的個人英雄主義及其性格,不利於凝聚各種牛叉人才的創業團隊,逐步走向強大並建立穩固政權。
三、當時的革命戰爭趨勢大環境下,劉邦的團隊不可能讓其重回江東喘氣而東山再起。
-
11 # 隨心說說看
肯定不行啊,兩點:一項羽經歷大敗之後他自己的信心已經受到了致命打擊,沒有當初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心氣就註定難以轉土重來以繼輝煌。項羽大敗之後人才已經流失殆盡,加上坑殺秦軍三十萬讓世人對他心有餘悸民心盡失,而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劉邦則猛將如雲人才濟濟又得到世人擁戴,況且劉邦已經佔領大片國土勝利在望!得民心著得天下!
回覆列表
明確的回答,外㽒打燈籠----照舊!性格決定了人的命運,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在哪個弱肉強食,禮崩樂壞,爾虞我詐的時代是會碰得粉身碎骨的。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范增是唯一可信賴的智囊,他曾說過一句話“豎子不足與謀”。灰心失意告老還家,死於歸家途中,聖人無他善假於物也!謀士不用,勇士不賞!即使重捲土重來,也會重蹈覆轍!不可否認,項羽萬人難抵:力拔山兮,氣蓋世?一般武將聽到名字都兩肱顫抖,他驍勇善戰,威震四海!然缺點與優點一樣突兀明顯!依照木桶理論:人成就的大小是由你缺點的高度決定的。而項羽的缺點是那麼明顯而突出的。是致命的!韓信早先在項羽帳下任執金吾,後投奔劉邦拜三軍主帥,他對劉邦說得話註定了項羽失敗的命運。韓信說:“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敗之根也!唐杜牧遊烏江時,題寫《遊烏江》中說到“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發出世事難料的感慨;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基於對項羽人格魅力的讚揚!在司馬遷巜史記》中有兩個特殊人物被記載,項羽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記入“本紀”中,本紀是記載諸位皇帝的歷史,足見世人對項羽的愛戴!歷史不能假設,英雄長駐心中!自刎烏江時,項羽說了一句話“無顏見江東父老”。比起劉邦要分一杯父親的肉湯來說,項羽更受人憐見。而劉邦則老謀深算,權術之深也非項羽能比。毛澤東也說過“不可沽名學霸王”。也則面說了項羽好面子,有點俠士之風。否則“鴻門宴”後,再無劉邦了。項羽戎馬一生,破秦,擁立楚懷王,封劉邦為漢王,史稱楚霸王。司馬遷很崇拜項羽,才在巜史記》中破例為其建立“本紀”。也即承認了項羽的帝王之位。對項羽來說也可慰一生了。歷史長河滾滾!空留吾輩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