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木說
-
2 # 米花禪
喪文化,指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
3 # 不太會飛的小豬豬
喪文化,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簡單地說,“喪”指涉的是這樣一種心態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無目的,情緒低迷,慾望低下,只想行屍走肉、麻木不仁地活下去。“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並不是很想活”“漫無目的的頹廢”“什麼都不想幹”“頹廢到憂傷”是他們的口頭禪,“葛優癱”、佩佩娃、懶蛋蛋表情包是他們熱衷的配圖,美劇《馬男波傑克》以及日本的一系列“喪劇”中有他們推崇的人生。
-
4 # 至德堂
如果迴歸到傳統的喪葬文化的本源,則不僅是文化,而且是最重要的文化,聖人孔子就是透過學習喪禮文化和主持喪禮而成長起來的!有一句話很好地詮釋這個道理:向死而生!
-
5 # 大夫覺成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喪文化”?
“喪文化”是指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以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
“喪文化”是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等的表現形式。反映出當前青年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和戲虐心態。
何為“文化”?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
所以,當年輕群體,集體感到沮喪,悲觀,對前途有些迷茫之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帶有普遍現象的行為特點,就已經具備了文化的內涵。用一個“喪”字,形象的總結出了年輕人對生活、前途、壓力下的一種狀態,這種一群人共同具有的存在方式,就形成了一種文化。文化一詞,是中性的,沒有高尚與低賤之分,形容的就是一種社會現象。
一、“喪文化”的成因。
近幾年,經濟進入了深L型,增速放緩,各行各業經營困難,用工工資及待遇都不高,貨幣貶值,導致實際購買力有所下降,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年輕人對自己獲得的收入有所失望,覺得與期望值有差距,工作了也沒有很好的待遇,因此,產生了頹廢、沮喪、失望等消極情緒。有些人甚至產生了,躺一躺,歇著吧,反正也就這樣了等等心理,使年輕人成為,面臨新的具有貧困高風險的一代。許多人年輕人產生了,再努力也改變不了低層次人群的絕望,對前途產生了迷茫,又深感自身無力改變現狀。因此,出現了放棄的想法。這就是壓力大,掙錢難的大眾心態。又加上現在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現實打擊受不了,產生了努力不努力都一個樣的滑坡心理。這一切都造成了年輕人的“喪文化”現象。
二、“喪文化”的危害。
“喪文化”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現在,年輕人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的生活環境和在家裡享受到的待遇都是得天獨厚的,沒感到過,什麼叫缺錢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成了許多人的生長常態,到了大學,或者,畢業找工作,發現社會不是自己以前依靠家裡時的那麼回事兒,困難重重,錢很難掙,理想的工作又找不上,但花慣了的手又控制不住,此時,又發現網上有網貸,於是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貸了、花了、消費了再說吧,這就產生了大量的網貸,自己又沒有償還能力,以貸養貸,惡性迴圈,害人、害己、害家庭,成了社會危害極大的一件事兒,最後,國家出手,嚴厲打擊非法網貸,事情才得到了遏制。根本原因就是年輕人的“喪文化”心理造成的惡果。
三、“喪文化”的引導。
既然“喪文化”危害極大,那如何引導呢?這就需要從四個方面入手來解決了。
首先,國家出面,打擊非法網貸,嚴格規範網貸行為,杜絕產生不勞而獲的土壤。
其次,輿論導向先行,加強宣傳力度,讓人看到危害,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建立正確的三觀。
第三,促進經濟建設,綜合各種資源,國家協調,恢復經濟,使經濟更有動力。從而提供更多工作機會,提高待遇,讓年輕人感到生活有希望、有前途。
第四,家庭親人之間,多溝通交流,鼓勵,引導,多走上社會,融入社會,尋找適合自己的機會,儘快走出“喪文化”的精神狀態。
總之,要透過多方面的綜合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喪文化”既然被稱為一種文化,就說明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就要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不能說“喪文化”有何德何能被稱為一種文化了。
-
6 # 廣州大飛
能啊……!怎麼就不是文化了?這也算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吧,一系列的風俗習慣辦的手續和各種禮儀禮俗就能稱之為文化,和喜慶啊端午啊春節啊要做些什麼一個道理!如果你去參加不懂就等於失禮了!你們說對嗎
-
7 # 散落君
從題主的“何德何能”這一懷疑的語氣中,可以看出題主對於文化的認識是“高尚的、正能量的、有價值的”等內涵。事實上,這暗含的就是一種主流文化的自我中心,暗含著某種偏見與傲慢。
文化就一定需要有德有能嗎?就一定要是正能量的嗎?誠然,正能量的文化能夠對社會對國家有很多好處,但喪文化、宅文化、腐文化乃至於殺馬特文化,對於個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個人精神的家園,是個人靈魂的棲息地。人類的生活,社會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然而私人的放鬆也很重要。人不可能每天繃緊著弦,像蜂群一般總是集體行動。它需要休息,需要放鬆,這個時候,喪文化、腐文化就是一種放鬆的姿勢。
在放鬆之後,精神得以恢復,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發展。
在社會多元化的今天,在文化多樣性的時代,我們對待其他文化的態度應該是包容和理解,而不是否定和質疑。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不觸及道德底線,那麼它,就有資格稱為“文化”。
-
8 # 諸子詮釋
青年感覺到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實現,看看上海的房價啊!實現不了啊!算了,還是做鹹魚吧!這就是一種文化啊,
面對資本主義市場的害怕,沮喪,和不自信。
回覆列表
去年有一個短句很火:人間不值得。這句話出自斜槓青年李誕之口,這句子從表面來看就是一句很喪的話,但李誕其本意並非如此,因為這句話還有前半句:快樂一點,人間不值得。
但大眾卻選擇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曲解和使用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當代看似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喜歡上了帶些“小的喪”的喪文化。
在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
其中有個高贊熱評生動的描述了我們大部分普通人的一生:
念著普通的學校,找了普通的工作,有個普通的物件,每天活躍在網路平臺,關注著自己喜歡或者羨慕的大V,看著別人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
其實說白了,就是網際網路的崛起,更讓人看清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以及階級和階級之間的差距。
有時候在現實生活面前,我們會很容易就會意識到有時候成功和努力好像並不是親戚,醜小鴨變成白天鵝是因為醜小鴨原本就是白天鵝。有人說90後是迷茫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再細想起來,90後的我們好像現在正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時代。
前半截群體買不起房、沒有存款,不想結婚,後半截群體剛剛或即將脫離校園的象牙塔,一隻腳邁入了社會的門檻。
90後迷茫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要什麼,恰恰是心中所想所要和現實還有一段差距,只是這段差距不知道從何縮小而感到迷茫。
90後身處於一個尷尬的時代,上一輩的人思想還停留在重男輕女,男主外女主內的保守時代,時時刻刻以為子女好的藉口提醒大家,在什麼年齡就應該做什麼事情。
就好像人從一生下來就已經有了一個標準生活樣子,只等大家把自己兒女按照年齡進行分類挑揀送進不同的坑裡按部就班的生活下去。
如果有以此不按常理出牌,做出標新立異的事情就被大家打上不聽話、不孝順的各種標籤。
要是生活在古代或者過去,在網際網路還不發達的時代,看著身邊的人和自己過著一樣的日子,做著同樣的事,好像也還行,不會有很大的反抗。
畢竟沒有離開過井的青蛙從來不會覺得自己不快樂。
但因為有了網際網路的存在,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的多元化,看到了更多的色彩,知道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它還可以有更多的色彩。
當身體和靈魂脫了節,人心不能合一時,各種矛盾糾結油然而生。
是啊,90後都快奔三了,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沒有結婚,問起緣由,拋開彩禮和房子車子不說,每個月的工資都不夠自己花,拿什麼去結婚?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高達5.5億的熱搜話題#八成90後不敢看體檢報告#,其中有個熱評如是說:檢查出來沒錢治療,還不如不知道,實打實的扎心了。
這說到底這還是生活成本和工資收入不成正比,雖然90後是生活在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是走在前端的一代新新人類。
然而很多90後骨子還存著著70、80年代的思想,當沒足夠的經濟基礎時選擇不結婚,靈魂上也不願意將就。
不知為何,看過了那麼多世界名著,從《悲慘世界》到《追風箏的人》再到《紅樓夢》,大多成功的作品讀起來都會令人悲惋嘆息,帶有幾分喪文化色彩。
小時候看星爺的《喜劇之王》是笑著看完的,但如今再看卻哭得泣不成聲。
看完之後感覺心裡的悲傷就像被捅了個大窟窿,喪到了極點,即便用再多的喜感也無法填滿。
原來即便是喜劇之王,扒開那些無厘頭的真相原來會發現這只是一個小人物的辛酸生活,連我們憧憬的愛情都沒童話美感可言,所謂最好的情感表達卻是那句樸實話語:我養你啊......
但其實從理性角度(拋開鐵粉情懷),這首歌如果不看MV,單純歌詞和旋律,從周董巨星身份和音樂鬼才的角度來評判,真的不算出彩。
有人說這原因在於迴歸生活的周董如今兒女雙全,婚姻幸福美滿,太甜的日子真的寫不出太悲傷的歌,畢竟創作靈感往往都是來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再反過來說喪文化的流行也源於大眾生活的壓力和經歷,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有一個合理的宣洩釋放口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