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有故事
-
2 # 豚豚1984
我目擊過,和別的目擊者一樣,還以為是變壓器漏電呢,跑半天,感覺之前就有點異常變壓器總是響,我先發現的,就在那看,那天下雨,好多人都圍著看,就覺得響聲怪沒看到東西,突然就出現那個追著我和我媽跑,跑的不快,條几下就沒了,變壓器居然沒事,完好如初,聲音也沒了,以為下雨天變壓器短路呢嗎結果沒事
-
3 # 矣菱
球狀閃電又叫滾地雷,通常在雷暴時發生,是一種圓球形狀的閃電。很多人認為球狀閃電是假的,因為它存在的時間太短了,通常只有幾秒鐘的時間,所以很多時候別人都會認為只是看錯了,然而,球狀閃電卻是真實存在的物理現象。球狀閃電十分的亮,幾乎就是個圓球的形狀,通常情況下維持時間只有幾秒鐘,但也有維持1至2分鐘的記錄。它們的顏色通常是紅色和橙色,但有時候也會有黃色、紫色、藍色、亮白色、幽綠色等。
球狀閃電聽起來很酷,但是它的危害是很大的,它可以隨著氣流的起伏在接近地面的空中飄飛甚至能逆風而行。它可以透過開著的門或窗進去室內,最常見的是透過煙囪進入(以為自己是聖誕老人嗎?),有時候還會順著導線滑行,有時會懸停在那兒,有時候會悄無聲息的消失,但最麻煩的是,有時候它碰到障礙物會發生爆炸。
球狀閃電的溫度很高,能把周圍的樹木烤焦,偶爾也有關於人類因為球狀閃電而不幸身亡的案例。
球狀閃電很亮,有時候在白天也能被看見。2012年6月,甘肅省蘭州市的中國科學家在青海省一個雷暴天氣中繪製輻射地圖時,拍到一個發光的球體,被認為是球狀閃電,而它的影片和光譜,被認為是迄今為止自然界球狀閃電的首次科學記錄。而這項研究的詳細內容,發表在2014年1月出版的《物理學評論快報》上。
當然,關於球狀閃電的目擊事件還有很多,但大多是沒辦法證實的。
-
4 # 人生RU流水
球狀閃電,又名滾地雷,一種神奇的自然現象,危險而美麗。以下為一位朋友所述。
雖然有雷雨,一次緊急會議仍在傍晚進行,主管正在臺上訓話,說得很嚴肅,其實很多問題都是不存在的,有的是他的問題強壓在下屬身上,與會者面面相覷,敢怒不敢言。
此公越說越激動,突然一聲巨響,一記漂亮的電光,一個噴怒的滾地雷貫穿窗戶,直接砸在講臺上,伴著眾人尖叫,幾個人衝上臺扶起癱坐在地的主管,他臉色蒼白,口吐白沫。若非親眼所見,沒人會相信這一切。也許正應了那句老話:裝B遭雷P。
-
5 # 朱八八
特斯拉從三十歲開始就能輕鬆的製造出一大堆球狀閃電在實驗室內到處漂浮,也能拿在手上把玩,或者塞到你的懷裡,甚至乾脆裝進一個木頭盒子裡。
1899年,在科泉的實驗中,特斯拉不止一次地無意中製造出球型閃電,這些火球炸碎了他實驗室中的立柱並破壞了儀器。他說,這些火球也隨著這些不可思議的破壞一同消失了。特斯拉了解球形閃電的威力:“由於這些電磁震盪的干擾,真真正正的火球會突然一躍而出,如果有人在其軌跡範圍之內或附近,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像我所用的這樣一臺機器,能在頃刻間消滅三十萬人。我觀察到,我的助手們承擔了極大的壓力,有好幾個人因為無法承受這種壓力而差點崩潰。”
隨著對球形閃電研究的深入,特斯拉後來看來已經馴服了這個至今人們仍然無法全面瞭解的神奇火球,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演員J.傑弗遜和英國彼爾森雜誌社記者查昂西·莫戈文回憶道:“想一想,你坐在一間燈光明亮的寬敞房屋裡,四處堆滿了各種奇形怪狀的機器。一位個子瘦長的人走到你的跟前,只見他捻了一下手指,劈啪一聲響,頓時就冒出熠熠一團紅色火球,而他將火球捧在手上,泰然自若。你越看越驚異,這團火怎麼不燒手指?他把火球貼到自己的衣服上,扔到自己的頭髮上,又塞到你的懷裡,最後乾脆裝進一個木頭盒子裡。簡直叫人不敢相信,這團火不論燒到哪裡,都不留絲毫痕跡。你禁不住揉揉眼睛,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夢哩!”
現代物理學家們雖有裝置精良的實驗室,但仍然無法像特斯拉那樣控制球形閃電,關於球形閃電更多的還只是存在於科幻小說中。
-
6 # 海闊天空1135437506289
我見過一次。一天,下著小雨,從天空落下一個小球,轟的一響。我走近一看,球沒了。注:落下地方是樹空牆腳地方。
-
7 # 圖騰觀天下
球形閃電,俗稱“滾地雷”,以一種比較罕見的現象,通常人們看到它是一個漂浮在空中的發光球體,移動速度不定,甚至可能出現靜止的狀態,球形閃電一般維持數秒,也有幾分鐘的記錄,顏色則非常豐富有橙色、紅色、黃色、紫色、藍色、綠色和白色等。
球狀閃電因為劉慈欣寫過的一本同名小說而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但是人們對球狀閃電的瞭解依然非常少,它對人類來說還是非常神秘。
首先,球狀閃電被人目擊到的情況就比較少,因為它的持續時間並不長,而且它的出現是沒有任何預兆的,甚至有目擊報告顯示,在沒有雷暴甚至沒有下雨的天氣,它都會出現,而且球狀閃電的出現一般時間比較短,短的也就幾秒,很多目擊者從震驚中清醒想要拿相機把球狀閃電拍下來的時候,它已經消失了。
其次,球狀閃電太過詭異了,它呈球形,而且溫度很高,五顏六色,行動起來還很隨心所欲,有的靜止不動,有的到處亂飄,而根據一部分目擊者的描述,球狀閃電還會穿牆,鑑於這些太過怪異的描述,半個世紀之前,球狀閃電一直不被科學界所認可,知道後來,有了更確鑿的證據,球狀閃電才被科學界所承認。
但是,對球狀閃電的探索是非常艱難的。一個科研人員把球狀閃電作為一個研究方向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就如同小說裡寫的那樣,你雖然是一個研究球狀閃電的,但是,你卻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親眼見到球狀閃電一次,試想,讓你去研究一個你可能一生都沒法親眼看到的東西,你會如何?
所以,要想研究球狀閃電最好的辦法,就是能再實驗室創造出一個人造的“球狀閃電”,這樣研究才能繼續,你的研究結果才能讓社會大眾所信服。
事實是,已經有一些實驗室無所畏懼的開展了對球狀閃電的研究,並在實驗室嘗試模擬出球狀閃電。
馬科斯.普朗克研究所透過在水箱中釋放高壓電產生了類似球狀閃電的效果,但他們也承認說,這也只是類似球狀閃電而已。
伊萊·傑比和弗拉基米爾·迪克蒂亞在實驗室中,用微波爐製造了一個等離子球,同樣的,這也只是類似球狀閃電,因為大自然中並沒有微波爐那樣的環境。
巴西的兩位科學家用電焊蒸發一塊矽片,產生了在地上彈跳的小火球,而這和中國研究人員2012年6月所觀測到的現場情況較為相符,根據光譜分析,球狀閃電中,矽元素佔比最高,科學家認為,閃電在幾種土壤時,會瞬間蒸發裡面的二氧化矽,得到矽蒸汽,矽蒸汽和空氣中的氧結合產生熱量,併發光。
但是這解釋不了為何球狀閃電會有穿牆的現象,而且很多球狀閃電的目擊在高空,可高空中又沒有矽。
有科學家提出了更加大膽的一種設想——黑洞假說。
這種設想認為,球狀閃電很可能是原初黑洞又稱太初黑洞(這種原初黑洞不是因為恆星的坍縮形成的,而是從宇宙大爆炸遺留至今,根據大爆炸模型,大爆炸之後又一段時間極高的壓強和高溫,這種情況下就會形成原初黑洞。),這些神秘的黑洞就是球狀閃電!
當然,這種沒有詳實論述與證據的假想並不能為科學界廣泛認可,但是面對著完全不把物理定律當回事的球狀閃電,我們似乎腦洞就得開的大點才好。
球狀閃電現在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未解之謎,真心希望有一天我們能解開球狀閃電之謎,到時候說不定會有顛覆我們世界觀的發現呢
我,圖騰,你,關注。
-
8 # 老劍客看球
球狀閃電它曾經被誤認為是不明飛行物,對家庭造成了嚴重破壞,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沒有理性的解釋。但現在科學家們解釋了這種閃電,一種在雷暴期間出現的大而神秘的光芒,當雷擊期間發出的微波輻射被困在等離子體氣泡內時,會產生怪異的球狀光,這就是球狀閃電。球閃電,也被稱為火球和幽靈之光,已經讓天空觀察者震驚了數百年。這種奇怪的現象可以出現在天空中,從Golf球的大小到幾米之間,可以持續一秒到幾十秒。球體主要出現在雷暴期間,但也可能形成飛機內部和封閉的房間。球狀閃電的形成是當微波被困在等離子體氣泡內時會產生明亮的閃電球,在雷擊到達地面的尖端,可以產生相對論的電子束,從而激發強烈的微波輻射,被困在內部的微波會繼續產生等離子體片刻,以保持球閃電時看到的明亮閃光。隨著氣泡內的輻射開始消散,火球最終逐漸消失,當微波洩漏時,閃電球會急劇爆炸。當遇到強烈雷暴天氣時,在野外有一定機率可以遇到球狀閃電,當然最簡單的辦法還是在實驗室生成球狀閃電。
-
9 # 金童希瑞
球形閃電是金屬態氫離子——等離子體。
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形成新元素的同時伴生電磁波。有研究發現球形閃電裡出現二氧化矽的光譜。
-
10 # 冬哥譜科
球形閃電是自然界不常見的一種放電現象,成因不明。
閃電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一種自然現象,專家曾經統計過,全世界平均每一秒鐘就會有100次閃電。我們常見的都是枝形閃電,而球形閃電也叫“滾地雷”卻很少見到。這也引起了科學家的好奇,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
科學家認為球形閃電是一團密度不大的常溫等離子體,由於“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轟擊,包圍地球的空氣被電離成正、負離子和自由電子形成的離子層。當離子層部分離子和電子集聚,便可能形成球狀閃電。
氣象專家介紹,突發雷雨天氣時,帶電雲層離地面很近,地面又有一些突出物體產生感應電荷,兩者之間形成放電,因此形成了滾地雷。滾地雷容易對地面上的人員和物品造成電擊傷害。
巴西物理學家安東尼奧·帕弗奧和博士生葛森·派瓦,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了和Golf球般大小的電火球,與自然界的球形閃電相類似。這些電火球會旋轉、放出火花、跳動。它們會作不規則的移動,在地面上滾來滾去,將靠近它的物體彈開,而且還會將它碰到的物體燃著。但並不能確定可以代表球形閃電的全部。
科學家從自然規律出發,對球形閃電的形成提出了幾十種模型,都是可以部分解釋它的特性,但都不能完全解釋它所有的性質。
因為球形閃電比較稀少,所以親身經歷的人不是很多,這也使它更加神秘。
-
11 # 閃電的秘密
要想了解球形閃電,必須知道閃電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怎麼解釋都是沒有根據的,只能是猜想、假設。
閃電有幾種,強對流下雨閃電、火山閃電、沙塵暴閃電、核爆炸引起閃電、木星上也觀測到閃電現象。
閃電是怎麼形成的?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科學家解釋說是摩擦起電。如:強對流天氣時候,水滴相互摩擦,使雲端上部帶正電荷,雲端下部帶負電荷,當電荷量聚集達到放電條件時候,就會形成閃電現象。閃電有云與雲放電,也有云與大地放電,大多是雲與雲之間的放電。火山閃電、沙塵暴閃電、核爆炸引發閃電,這些科學家認為都是摩擦產生的。但是有些說的有矛盾,如:現在我們國家這方面的權威專家認為是冰晶顆粒起電說,我就想問一下冰晶顆粒起電說,你解釋不了火山閃電,它沒有冰晶顆粒參與活動怎麼還會有閃電呢!沙塵暴閃電也是,冰晶顆粒也沒有參與活動也有閃電現象!但是有一個現象,凡事有閃電發生的時候這些都離不開濃密的雲團,火山爆發閃電也是這樣,火山灰濃密的時候才發生,不是所有的火山噴發都有閃電現象, 沙塵暴閃電不是很多,但是隻要達到一定濃度會有閃電現象出現。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的閃電形成機制理論是個錯誤的理論,科學家找不到合適的解釋覺得這個比較靠譜,才有這些理論存在。
沒有把閃電形成正確理論搞明白,就不要想再把球形閃電搞清楚。
我個人對閃電形成機制有自己理論,閃電是一種高能帶電粒子在滿足它的釋放條件後,產生的自然現象。但是還沒有去實驗證明,還沒有說服力。就不敘述了,等實驗證明了再分享給大家。
-
12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數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都有數百人看到它——但它仍然是個謎。簡而言之,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是什麼提供了它的能量,或者它為什麼移動。
有資料認為球狀閃電只是雷擊產生的熱空氣——熱空氣球冷卻得很慢,給了它幾秒鐘的壽命,而不是雷擊持續的幾分之一秒。但是“熱空氣”理論有一個問題:熱空氣上升,球狀閃電一般不會上升。
雖然許多球狀閃電是在室外看到的,但在室內也能發生。資料顯示最近在法國的350次觀測中,發現室內球狀閃電比室外多得多(181:94次)。
更可怕的是,球狀閃電會出現在飛機內。
相比之下,戶外的球狀閃電被認為會引發破壞性極大的雷擊。
那麼這些閃電球是如何進入房屋和飛機的呢?為什麼球狀閃電幾乎總是在移動?
人看到球狀閃電透過一扇關閉的玻璃窗進入房子,但隨後對窗戶的檢查沒有發現玻璃損壞甚至變色。
關於球狀閃電的最新理論是2000年約翰·亞伯拉罕森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球狀閃電是一團燃燒的矽絨毛枝晶(分支突起),是雷擊蒸發地面物質後形成的。
但這種機制似乎不可能在房子或飛機內引發球狀閃電。
球狀閃電最讓人接受的解釋是由離子(帶電粒子)在大氣中形成的,特別是由閃電形成的,其中幾公里長的閃電是由雷擊產生的“電離空氣路徑”。
這樣,球狀閃電就不會“穿過”封閉的玻璃窗,而是由聚集在窗戶內表面的離子形成在窗戶的表面。
玻璃外表面(電絕緣體)上堆積的離子會增加玻璃內部的電場,並會引發電離–即帶電粒子的產生。
與窗戶外面的相反的電荷將被吸引到窗戶的內部,留下一個帶電的等離子體球自由離開窗戶。這種放電是球狀閃電。
利用電場中電子和離子運動的傳統方程,科學家能夠從撞擊玻璃的離子流中預測出這種球狀結構。
球狀閃電由於聚集在絕緣體上其他離子的電力而移動,例如房間或飛機牆壁上的離子。例如,球閃電放電產生的離子會聚集在塑膠或木頭表面,如果球狀閃電接觸到它,就會排斥球狀閃電並呈現“彈跳”的現象。
當然,任何理論的決定性證據都是實驗。科學家需要的是一個實驗,以可控的方式重現球狀閃電。
飛機上的一些觀察是在沒有明顯雷暴的時候進行的。假設這種情況下的離子是由飛機的無線電天線產生的。
如果這是真的,這種球狀閃電的生產實驗應該是可能的,與自然閃電的電源無關,自然閃電通常產生高達1億伏的電壓。
如果這些實驗取得成果,在不久的未來,球狀閃電這個由來已久的謎團很有可能最終得到解決。
回覆列表
先說結論:球狀閃電是一種罕見的自然現象,很多人都目擊過球狀閃電,但目前,權威的目擊報告全球只有一例,那就是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了 2014 年 1 月出版的著名的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學評論快報》上的文章。
-------------------以下是正文-----------------
關於球狀閃電的目擊報告非常多,我能查到的最早的一份官方報告是 1960 年美國物理學會等離子體學部第二屆年會的紀要檔案。這份檔案中說,地球上有大約 5% 的人口報告說曾目睹球狀閃電,2007 年 4 月份的《科學美華人》的一篇文章中也援引了這個資料[1]。我們姑且不去較真這個資料是不是可靠,但至少可以證明一點,關於球狀閃電的目擊報告非常多。
百度百科,搜尋:球狀閃電出來的圖片
我們來看維基百科網站提供的幾個典型的目擊報告:
1638 年 10 月 21 日,英國德文郡溫可比摩爾村雷雨大作,一團直徑 2.4 米的火球襲來,進入了教堂,四人遇難,還有將近六十人受傷,教堂也差點毀於一旦。教堂牆壁上的大石頭穿過了巨大的木結構橫樑,滾落到了地上。據稱,火球砸毀了許多長椅和窗戶,教堂裡充斥著硫磺味,臭氣熏天,且滿是濃濃的黑煙。
據目擊者報告,火球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撞開窗戶滾了出去,另一部分消失在了教堂中。根據火球的特點和它的臭味,當時的人們認為它是“魔鬼”或“地獄之火”。後來,有人指責兩個在佈道時坐在長椅上打牌的人,認為他們惹怒了上帝,所以招來了火球。
1749 年 11 月 4 日接近中午時分,海軍上將錢伯斯正在蒙塔古號上觀測。他發現大約五千米以外有一個藍色的大火球。船上的人立即放下了上桅帆,但火球快速襲來,他們還來不及調頭離開,火球就幾乎垂直地升起了,然後在離他們不超過三四十米的地方就炸開了,威力好比一百門大炮同時發射,強烈的硫磺臭味蔓延了開來。爆炸把中桅炸成了碎片,主桅杆只剩下了龍骨。爆炸傷及了五人,其中一人傷勢嚴重。爆炸前,這個火球看上去有一塊巨大的磨石那麼大。
1954年,物理學家多莫科斯·塔爾(Domokos Tar)在一場雷暴中觀察到了雷擊。大風中,一片灌木叢被削平。幾秒鐘以後,一個快速旋轉的環出現了,它是花環形狀的,距離閃電擊中的地點大約 5 米遠。這個環垂直於地面,周圍的人可以看到它的全貌。它外徑大約 60 釐米,內徑大約 30 釐米。它在離地 80 釐米的地方快速旋轉。它是由溼噠噠的葉子和灰塵組成的,旋轉的方向是逆時針的。幾秒以後,這個環可以自己發光了,顏色變得越來越紅,然後變成了橙色、黃色,最終是白色。外面的環就類似於煙火。儘管下著雨,但可以看到很多高壓放電。數秒以後,這個環突然消失了,同時在它的中間出現了球狀閃電。最初,這個球只有一條尾巴,和環的旋轉方向也是相同的。它和環的組成看起來是一樣的,而且完全不透明。剛開始,球其實沒有前後移動,但接著就以每秒 1 米的速度勻速向前。儘管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但它很穩定,移動的高度也沒有變過。前行了 10 米以後,它突然消失了,沒有發出任何聲響。
類似這樣的目擊報告,大家還可以在網上搜索出來一大把,我選擇的幾個還是相對來說不算太離奇的目擊報告,有很多目擊報告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可思議。如果是科幻迷,應該知道劉慈欣先生還根據球狀閃電的種種奇聞,創作過一篇長篇科幻小說,書名就叫《球狀閃電》。小說中描述的球狀閃電那比我前面選擇的幾個例子要離奇的多了。
對球狀閃電的描述,差異很大
有人說它是上下移動有人說它左右移動有人說它的移動很詭異無法預測還有人說它順著風或逆著風盤旋有人覺得它的移動受到了建築、人、汽車等周圍環境的影響有人則認為這些對它完全沒有影響有的描述中形容它穿過了堅固的木頭和金屬,卻沒有留下痕跡,但也有描述形容它具有破壞性,會融化或燒燬這些物質。球狀閃電的外形被認為和輸電線有關,這些輸電線可能有 300 米甚至更高,雷暴等破壞性天氣的程度也會影響它的外形。對球狀閃電的描述五花八門:透明的、不透明的、多色的、發光均勻的、射線狀的火焰、細絲、火花,形狀也是千奇百怪:球狀、橢圓狀、淚滴狀、棒頭狀、圓盤狀。
儘管球狀閃電已經有了海量的目擊報告,但是,大家看了我那麼多章真假世界未解之謎的內容,應該能體會到科學界對於各種奇異自然現象是非常謹慎和保守的,沒有可靠的證據,再多的目擊報告也不足以得到科學共同體的承認。
UFO 現象同樣也是屬於那種有海量目擊報告的奇異現象,但現在科學界已經把 UFO 現象基本認定為各種自然現象給人導致的錯覺。
由於球狀閃電的很多目擊報告顯得特別的詭異,會不會也有可能是各種已知的自然現象導致的錯覺呢?比如把著火的氣球或者反光的雲朵、煙霧看成了是球狀閃電呢?科學界對於球狀閃電的真實存在性是有著很大爭議的。不過,好運氣落在了我們華人頭上,2012 年發生的一件事情,終於為球狀閃電真實性的百年爭議畫上了句號。
事情是這樣的:
2012 年 7 月,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青海省一個雷暴天氣中繪製輻射地圖時,意外用高速攝影機記錄下了一個難以捉摸的發光球。光球從地面升起,變成一道閃電,在地上穿行了 15 米,然後消失。研究人員說,它的直徑約 5 米,只出現了不到 2 秒鐘。這次的拍攝裝置還安裝了光譜儀,從而能夠識別構成球狀閃電的主要元素。他們發現球狀閃電中包含:鐵、矽、鈣,這與土壤主要成分相同,因此,研究人員推測球狀閃電很可能是由於擊中地面上的普通閃電而產生,閃電具有巨大的熱量,完全可以將土壤中的二氧化矽蒸發。
既然這個現象被證實了,那麼對於科學家們來說,接下去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揭示球狀閃電形成的原因。
球狀閃電的成因實際上,關於球狀閃電的成因,在 2014 年直接證據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不少論文探討了。
例如,2012 年 10 月SCI 核心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期刊》就發表了一篇論文[3],探討了球狀閃電可能的一種成因。這篇論文是由澳洲的一個科研小組發表的,領銜的科學家洛克說:
“有很多關於在住宅或者飛機駕駛艙的玻璃窗附近看到球狀閃電的觀測報告。”
閃電襲擊會留下一條由帶電粒子或離子形成的長長的尾巴。洛克稱,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帶正電或者帶負電的離子會在瞬間結合在一起,剩餘離子會迅速移向地面。洛克的理論認為,其中一些離子會聚集在玻璃窗等沒有傳導性的物體外表。
“這種離子越積越多,併產生能夠穿透玻璃的電場。”
但是,要想證明這個理論非常困難,因為它需要一個能夠產生高達 1 億伏電壓的裝置。
實驗室模擬首次在實驗室中生成疑似球狀閃電的現象 2013 年發表在了 SCI 核心期刊《物理化學期刊》上[4]。美國科羅拉多州空軍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部分浸沒在電解質溶液中的電極來產生高功率的電火花,結果產生了明亮的白色的等離子體狀態的球。 從外形上來看,非常像傳說中的球狀閃電。
假說關於球狀閃電的假說多如牛毛,我排除掉那些明顯不太靠譜的,比如什麼微型黑洞之類的,至少還有十多種有待科學進一步探索的假說。
其中汽化矽假說是最受重視的假說之一,該假說認為矽可以被高溫汽化,所帶的電荷會形成光球,2007 年在實驗室中實現了壽命為幾秒鐘的發光球,而 2014 年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的那次發現也為這種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此外,還有很多個候選假說,例如
帶電固體核心模型微波腔假說孤子假說奈米電池假說浮力等離子體假說自旋等離子體環假說等等。說實話,很多英文名詞我都不知道怎麼翻譯,就是直接採用的谷歌翻譯的結果,我也實在沒有力氣去弄懂每一種假說都具體是什麼意思。我想,作為我們這些科學愛好者來說,只要知道球狀閃電確實存在,但它的成因依然是一個世界未解之謎就夠了吧。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ll_lightning
[2] https://www.livescience.com/42732-ball-lightning-video.html
[3]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12JD017921
[4]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p400001y